朗读,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朗读,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阅读课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浙江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徐吉正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新大纲中更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课改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打着体现学生自主、充分肯定学生的旗帜,评价时往往“好”声一片。对朗读既缺少有效指导,又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而出现了书声琅琅却收效甚微的表面繁荣。

策略之一:巧妙评价,让朗读变得妙趣横生。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指导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准确合理、精心巧妙地评价学生,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老师的巧妙评价,使得朗读在学生的眼中变得趣味无穷,使得文本变成学生眼中的画,心中的歌。

1.多元性评价:让朗读充满个性魅力。所谓的多元性评价是相对于一元性评价而言的,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

2.情趣评价:让朗读焕发生命活力。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读得真好!”“你读得棒极了!”“棒棒棒,你真棒!”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这样的激励性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我们静静思考,便会发现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其鲜活性。所以,我们需要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乐于朗读的欲望。

在教《北京》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北京的风景,没有亲身感受到那庄严的氛围,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借助了这样一些评价语:“你读出了‘立’,但不是‘矗立’。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有14.7米高!谁愿意再读读?”“了不起,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有8米高了,谁能读得再高点?”“有12米高了,哦,你还想读?”在充满情趣的点拨下,学生的朗读充满了激情。这时出示课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学生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高亢激昂的朗读中充满了崇敬之情。学生在老师的评价语引导下,理解了“矗立”,感受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挺拔与庄严,朗读有了层次性的提高,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感受到朗读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策略之二:精引妙设,使朗读能够情真意切。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因文而异,因生而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巧妙地引导,让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情真真,意切切。

1.适机范读,润物以求细无声。在如今的课堂上,很难听到老师的范读,老师生怕范读会喧宾夺主,无法体现自主了,这是一个误区。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满怀信心地提出了朗读要求时,学生的朗读并不能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这时候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绕一个大圈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去读,而应抓住时机,亲自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灵,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的激情。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老师的范读犹如一场及时雨,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了。

2.引读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它能起到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巧妙作用。在反复的引读中,使学生的朗读有层次性的提高。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为重点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设计了引读:

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好一个总相宜呀!看哪,此时苏轼正悠闲地坐在游船上,望着像洒满了金丝碎银的西湖水面,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生读得很陶醉)

师:一阵突如其来的雨反倒让整个西湖笼罩在蒙蒙的云雾之中,远处的山哪,树呀,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轻纱,这哪里是在游西湖,这分明是在游仙境,酒不醉人人自醉,苏轼不禁感慨道——(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生读得很轻柔)

师:雨后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山更清了,水更绿了。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一条条红鲤无拘无束地游着、嬉戏着,美呀,真是太美了,他诗兴大发,高声诵到——(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生读得兴奋、高亢)

随着老师引读语气的变化,学生诵读诗句的语气也在变化着,他们哪里是在读诗,他们已经穿越时空的隧道,成为诗人苏轼结伴而行的游人,去亲身感受西湖晴天、雨天、雨后不同的绝妙景致。

3.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情境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深挖文本,创设情境,积极发挥语言魅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语文课中朗读的指导亦是如此,我们要精心积累瞬间的经验,巧妙评价,精引妙设,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产生想读、爱读、乐读的欲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朗读可以这样有滋有味”,让朗读之“蜜”越酿越甜。

标签:;  ;  ;  

朗读,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