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_郑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辩证法,战略,现代化建设,唯物辩证法,苏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郑镇[1](2019)在《新时代唯物辩证法“合理形态”的生成及其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方法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作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不同的理论功用。在革命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否定辩证法";在建设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建设辩证法"。与此相应,前者倚重于"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后者则倚重于"矛盾统一性"的作用。过去我国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曾出现重大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适时地从"否定辩证法"向"建设辩证法"转化,以至于过分重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认识"建设辩证法"的理论形态,重视"矛盾统一性"的作用,对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孙建华,于婉华[2](2019)在《“叁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以"一化叁改"为核心内容的"叁大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等,由此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叁大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使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杨胜群,孔昕[3](2019)在《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敏[4](2016)在《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及路径——全面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论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及潜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应该把实现全面现代化作为下一步发展目标,并进一步论述其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28期)

李家祥[5](2016)在《试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综合国力显着提升的重要标志。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当前形势下,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由科技软实力、制度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对外软实力等组成的国家软实力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国防现代化的标志和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塑造中国未来世界现代化大国身份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6年03期)

纳建平[6](2016)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在1981年4月提出“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或800、900美元的战略设想。根据这一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本文来源于《宁夏日报》期刊2016-05-12)

张帆[7](2016)在《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借鉴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十一届叁中全会后,我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太深,虽历经改革仍不能完全消除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6年01期)

[8](2014)在《深切缅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时间:2014年8月8日 地点:上海市西郊宾馆会议中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8-22)

王广敏[9](2014)在《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对于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这些构想有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有的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4期)

何雪娇[10](2014)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具有维护社会良好秩序、营造融洽社会氛围的重要功能。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良性互动的纽带,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幸福的重要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以及科教文卫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民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公民道德建设步伐加快,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可喜变化。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等呈现多样化态势,人民群众接受多元文化影响程度明显加深,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激荡,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碰撞,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日渐复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规范体系,社会公德和公民自律意识下降,对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标准失去了判断,导致了公民道德失范现象愈加突显。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前进中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的原则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将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进行思考和谋划。我们党十分重视道德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的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举措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创造积极条件,使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撑。胡锦涛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时就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把提高全民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四有”新公民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了两者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剖析我国目前公民道德建设中主要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从多角度列举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当前和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实现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依旧任重道远,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也依旧繁重艰巨。在这一背景下,完善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理论成果意义重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对当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原则、内容以及原因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举措,以期为公民道德研究做出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0)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以"一化叁改"为核心内容的"叁大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等,由此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叁大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使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郑镇.新时代唯物辩证法“合理形态”的生成及其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方法论的反思[J].东南学术.2019

[2].孙建华,于婉华.“叁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

[3].杨胜群,孔昕.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

[4].张敏.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及路径——全面现代化[J].商.2016

[5].李家祥.试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因素[J].科学社会主义.2016

[6].纳建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N].宁夏日报.2016

[7].张帆.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16

[8]..深切缅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9].王广敏.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J].金田.2014

[10].何雪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课题...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示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叁十五周年新中国农业的...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

标签:;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_郑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