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成长与发展对策研究

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成长与发展对策研究

王英[1]2004年在《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成长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略了教师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应该把教师的选用、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本课题对定西市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情况、职业道德、教学状况、教学技能、科研状况、继续教育等进行了认真调查,获得了农村化学教师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农村化学教师的成长提出了理性思考,就农村化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能建立起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质量优秀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师队伍提供借鉴和指导。

王英[2]2007年在《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的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客观反映了当前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并对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草珺[3]2017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叁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追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浮在表层,也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体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公平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引申。本文具体到教育发展领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中,提炼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价值观指导意义的几个核心观念,围绕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这一主线,通过对其内涵的全面分析,归纳出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要素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价值体系。论文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全面体现着教育公平的本质属性和现实需求,是能够有效指导我国教育公平实践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西北地区在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对比效应,是急需被现实关照的教育不公重点区域。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何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导下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叁个问题展开论述,从价值观角度对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的教育公平的评价模式。论文认为,西北地区教育不公问题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究其关键,是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中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指导,造成许多教育不公问题产生。如何以一种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公平,是从深层次解决教育不公的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现实客观因素、主体观念影响、国家体制根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教育模式、社会法治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寻找到影响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公平治理。通过全面分析本文认为: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以人为本”理念缺失是加剧教育不公的思想根源,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西北地区教育机会不公的体制诱因,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则是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根源。在认清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论文通过透视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从以人为本、确保权利和机会平等、保证教育实施过程的公正、加强法治化建设四大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现实指导。本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是:理论、逻辑、历史、数据、问题、原因、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为理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重点,以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回顾为资料支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以东西部,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为什么存在较大差距为问题导向,以对西北甘肃典型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调研及其问卷数据分析为佐证,最终提出了怎样消除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若干对策和思考。

张姣[4]2015年在《河南省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很多活动都与教育有关,知识的学习、积累与传播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奠基石”,教师则是这块“奠基石”的开创者。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现状问题则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语文教师也深受这些变化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致使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从影响该现状的因素出发进行探讨,找出解决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状问题的对策,为提升该地语文教育水平提供借鉴意见。笔者通过对商城县农村初中的8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该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现状,同时对存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的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问卷、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叁种形式调查了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构成情况;教师教学情况;教师心理情况;教师发展情况四个方面,以此来了解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现状,发现这些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叁部分主要是针对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这些对策包括:首先,教师方面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正确面对新课改;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增强语文教学能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问题;缓解自身压力,提高工作生活的积极性等方面。其次,学校方面包括建立和完善语文教师的激励机制;合理安排语文课的教学事务:改善学校管理,增进教师人际互动叁个方面。再次,国家社会方面包括加大宣传,鼓励男生报考语文教育专业;各级政府要确保教师进修学校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选拔语文教师,改善语文教师来源;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方面。

王明寿[5]2010年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梳理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的典型经验与模式,探索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归纳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其所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总结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为实现上述研究内容,文章首先提出对背景、研究意义、主要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概述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接下来文章进行了相关理论回顾,主要介绍了劳务输出理论及模型,区域发展的理论及模型,并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劳务输出及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这些背景资料介绍作为后文案例研究的基础。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机制,在对劳务输出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劳务输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建立了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还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对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务输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定西市的实例以及对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总结,研究最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对劳务输出的途径、策略和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区域发展的内涵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劳务输出纳入区域发展的分析框架,从区域发展的视角解析了劳务输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借鉴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构建了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第二,结合定西市的现实,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促进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加快定西市区域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第叁,将城镇化纳入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中,全面考察了国内外典型城镇化模式经历的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并将上述经验迁移至西部地区,指出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快速发展的路径在于:基础教育——二次教育——劳务输出+技能人才——回乡创业+服务当地——产业集群——城镇化。

佚名[6]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研究说明[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游伟[7]2007年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兵团高中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界应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也倍受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尽快建立一支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全面、结构合理、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有效保障。本课题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中化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学、教研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准备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获得了兵团高中化学教师现状的资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兵团高中教育发展及化学教师的现状,对兵团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为兵团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建设高素质的高中化学教师队伍提供借鉴和指导。

高玉霞[8]2015年在《甘肃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科书助学系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助学系统是教科书编辑理念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师对教科书助学系统的认知与使用,将直接体现教科书使用的有效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助学系统的使用情况,以甘肃省定西市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将语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叁个阶段对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使用什么、如何使用、为什么使用作为着眼点,深入了解农村语文教师对助学系统具体内容的了解与熟悉程度,探析助学系统的使用方式以及影响使用的因素。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农村语文教师使用助学系统存在下列问题:(1)教师课前对助学系统具体内容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不够;(2)教师对助学系统中附录与插图的使用率较低;(3)教师对助学系统的使用方式调适有余而创生不足;(4)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助学系统的创造性使用引导不够;(5)教师课后对助学系统反思内容不够全面,方式较为单一;(6)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培训实效性不强,未能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成绩至上的教师评价制度制约了教师教科书使用的规范性;(2)学校缺乏语文课程制度制约了教师教科书使用的合理性;(3)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较低制约了教科书使用的科学性;(4)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尚未形成,制约了教科书使用的创生性;(5)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写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教科书使用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现状与问题,教师优化使用助学系统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校建立语文课程制度,运用多种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2)落实课标要求,熟悉掌握助学系统内容;(3)教师课前做到多渠道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做到适合学情的创造性使用;(4)教师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开发使用助学系统;(5)加强教师专业共同体学习交流与实践反思,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窦鹏辉[9]2005年在《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5—35 岁年龄段的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理清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所面临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最终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层面,提出其开发的方向、重点、途径和模式,然后进一步提出与这种开发方略最适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长效保障机制。作为一项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研究,基于围绕本研究所做的社会问卷调查,本着针对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明理分析,从应用的角度大胆破旧创新,提出一些可供各界决策、研究所需要的思路、判断和结论。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个案研究和共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辨证地参考同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胆地进行模式设计和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立足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农业研究资源配置理论、投入产出比理论等等,通过与历史比较、与现状比较、与国外比较,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运行机制和实施模式。同时,结合“外地进京务工青年状况调查”(2004 年3 月)和“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2004)”两次社会问卷调查,同时亲赴陕西铜川、甘肃定西、北京昌平、陕西咸阳等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并运用SPSS 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上述结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支撑。 本研究通过分析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形势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入WTO 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这种大背景、新形势对农村青年的客观需求,进而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特点与开发的现状和内容。结合问卷调查和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化、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对待生活、家庭及亲友的态度、对待事关“叁农”大事的态度及其生命与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在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邢庆超[10]2014年在《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中央决定实施“特岗计划”,引导鼓励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特岗教师作为“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在职时间只有叁年,但对计划的实施效果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客观反映特岗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选择甘肃省临夏州、陇南市和定西市2010—2012年入职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从特岗教师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和职业认同以及专业发展等四个维度考察了特岗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调查结果认为,目前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存在以下问题:1.收入待遇有差异,保障机制不健全;2.生活条件不理想,业余生活单调;3.所学与所教不一致,教学效能低;4.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缺乏保障;5.政策宣传力度不足;6.考核与转正程序亟待细化;7.培训体系不完善;8.“硕师计划”参与性低。笔者根据特岗教师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1.提高特岗教师收入待遇;2.改善特岗教师生活条件;3.提升特岗教师“所教与所学”的一致性;4.保障职称评定和评优制度;5.加强特岗政策宣传力度;6.细化考核与转正政策;7.完善特岗教师培训体系;8.增强“硕师计划”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成长与发展对策研究[D]. 王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J]. 王英.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3].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D]. 草珺. 兰州大学. 2017

[4]. 河南省商城县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张姣. 河南师范大学. 2015

[5].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明寿. 天津大学. 2010

[6].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7]. 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兵团高中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游伟. 西南大学. 2007

[8]. 甘肃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科书助学系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9]. 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窦鹏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 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与对策研究[D]. 邢庆超.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定西市农村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成长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