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灌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液,测量,体表,生物,动脉血,肠系膜,毫米波。
血液灌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山,诸凯,王雅博,李雪强,杨龙[1](2019)在《热疗中血液灌注率对皮肤组织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刺激可促使皮肤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为了确定生物组织血管舒张行为规律,建立了鼠背部皮窗加热实验台,获得了加热过程中的血流速率.同时,通过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获得了加热过程中,血管直径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不同加热条件下对应的血液灌注率.采用Pennes方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加热条件下,皮肤组织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与实验测定的鼠背部皮窗温度进行对比验证,证实该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热疗过程中皮肤组织温度场的预测.最后分析了血液灌注对组织温度的影响.将采用自适应血液灌注率计算的组织温度与恒定血液灌注率计算的温度进行了对比.从计算温差,热平衡时间的角度对温度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学亮,朱健铭,夏金虹,陈真诚[2](2012)在《局部皮肤绝热法无损测量血液灌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体组织血液灌注率测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采用以热物理学为基础的局部皮肤绝热法无损测量人体的血液灌注率,并研制了一套测量系统。该系统将测量探头采集到的皮表温度信息通过NI数据采集卡传送到PC机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灌注率的值。对临床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系统测试结果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12,说明局部皮肤绝热法测量血液灌注率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胡双喜,邓逗逗,范春利,杨立,孙丰瑞[3](2012)在《毫米波辐照下大鼠皮肤温度场及血液灌注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Pennes方程和毫米波在动物皮肤内的传播特性,建立了在33.5 GHz毫米波同辐照强度下的大鼠皮肤的非稳态多层传热模型.在二维柱坐标下进行离散计算,得到了长时间辐照条件下不同皮肤深度的温度变化规律,并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在284 mW/cm2和853 mW/cm2辐照强度下,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在474 mW/cm2和664 mW/cm2辐照强度下,有一定的误差,但误差仍不超过1℃,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实际趋肤深度内的温度分布,发现毫米波引起的生物热效应的最高温度点并非在皮肤表面,而是皮下某点,其与表面辐照中心点的温差可超过1℃.进一步分析了血液灌注率对温度场的影响,发现在讨论的温度范围内,血液灌注率的变化对毫米波辐照下的皮肤表面温度场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梁超英,钱志余[4](2007)在《生物组织微创等温加热法血液灌注率测量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目的是设计一套微创等温加热法生物组织血液灌注率测量系统,应用于肿瘤热疗过程中血液灌注率测定,从而达到对肿瘤治疗过程实时监护的目的。系统基本理论基于Pennes方程,文中进行了离体和在体测量理论分析,同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吻合,证明系统理论完善、结果可靠,为进一步开发热疗微创监护系统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7-04-01)
杨昆,刘伟[5](2005)在《测量生物组织血液灌注率的ATM模型及其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脉冲衰减法可以测量生物组织的血液灌注率。本研究给出了脉冲衰减法测量时探头平均温度的理论解(ATM模型)。通过分析温度测量误差及探头输入功率测量误差引起的血液灌注率测量误差,以及测量时的模型误差,比较了ATM模型与现有的PSM模型(Point Source Model)及SSM模型(Spherical Source Model)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对叁种模型,由温度测量误差及探头输入功率测量误差引起的血液灌注率测量误差均大致相等;而采用ATM模型测量时的模型误差比PSM模型和SSM模型要小;测量时刻以脉冲后13s~17s为宜;测量时应尽量选用几何尺寸比较小的生物探头;对于小血液灌注的测量,采用ATM模型更为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邹瑾,诸凯,魏璠,何坚,李艳[6](2004)在《舌体一维传热模型解析解及舌温与血液灌注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以猪舌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生物传热的研究与计算.采用药物进行"动物造模"改变舌体的血液灌注率,测得不同血液灌注率下相对应的舌面温度,首次得到舌血液灌注率与舌面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对猪舌动、静脉的血气分析,计算得到了舌体的代谢热.根据舌体的传热特点,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Pennes模型进行简化,建立了舌一维传热方程,并获得其在不同血液灌注率下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通过一维传热模型求解所得到的舌面温度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此研究提供了较准确的生物物性参数,并为生物传热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提供了方法和经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7](2004)在《不同人群舌红外热象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新的实验与理论分析说明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法:利用红外热象仪得到人舌热象,定量分析人舌温度分布与年龄、舌质以及与叁种脏腑病症的特征关系;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结果:舌温与年龄、舌质有关,不同病症患者的舌温有显着性差异,证实舌面不同部位的温度确实与不同脏器的疾病有关;得到了舌面温度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特征关系曲线。结论:通过此关系曲线,并对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得出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杨昆,刘伟[8](2003)在《人体组织中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的无损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体组织中存在血液对流传热和代谢产热 ,当皮肤表面绝热后 ,皮肤表面的温度将上升 ,体表温升值是人体组织中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的函数 ,根据实际测量的体表温升与时间的关系就可以测出活体组织的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根据一维Pennes生物传热方程 ,推导出了体表绝热后人体组织中及皮肤表面温度分布的解析解 ,并对人体组织中的血液灌注率及动脉血温度进行了实验测量。由于测量过程中利用的只是皮肤表面的温度信息 ,无须引入外加热源 ,对人体组织完全不会造成损伤 ,亦避免了干扰人体组织的正常生理状态 ,整个测量系统也比较简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李和杰,张学学,伊耀繁[9](2003)在《体表常热流法无损检测血液灌注率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们新近提出的血液灌注率体表常热流无损测量方法 ,建立相关的实验系统 ,研究了具体测试时的若干影响因素。并采用该方法对正常状况及运动后人体小臂、小腿、大腿等部位的血液灌注率进行反复测量 ,得到人体这些部位皮肤组织的血液灌注率数值。这些数值与以往文献报道采用其他方法测得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灵敏检测出人体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下的血液灌注率变化 ,从而得出人体表面组织血液灌注率随加热热流的变化规律 ,并得到各部位血液灌注率随组织温度上升的线性拟合公式 ,这将为超声、射频及激光肿瘤热疗等临床医学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些实验研究为发展适合于临床应用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仪器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程海英,朱,骆清铭,曾绍群,王征[10](2003)在《血液灌注率动态变化的光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利用激光散斑测速原理结合CCD成像技术对大鼠肠系膜上血液灌注变化进行监测的技术。设计了用于监测大鼠肠系膜上微血管血流速度的激光散斑测量系统,通过模型实验对该测量系统的技术参数、测试精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热作用下大鼠肠系膜上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合CCD成像技术,监测血管直径的变化,从而获得不同温度下血液灌注率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3年07期)
血液灌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机体组织血液灌注率测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采用以热物理学为基础的局部皮肤绝热法无损测量人体的血液灌注率,并研制了一套测量系统。该系统将测量探头采集到的皮表温度信息通过NI数据采集卡传送到PC机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灌注率的值。对临床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系统测试结果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12,说明局部皮肤绝热法测量血液灌注率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灌注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金山,诸凯,王雅博,李雪强,杨龙.热疗中血液灌注率对皮肤组织温度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李学亮,朱健铭,夏金虹,陈真诚.局部皮肤绝热法无损测量血液灌注率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
[3].胡双喜,邓逗逗,范春利,杨立,孙丰瑞.毫米波辐照下大鼠皮肤温度场及血液灌注率影响[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2
[4].梁超英,钱志余.生物组织微创等温加热法血液灌注率测量仿真研究[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7
[5].杨昆,刘伟.测量生物组织血液灌注率的ATM模型及其误差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
[6].邹瑾,诸凯,魏璠,何坚,李艳.舌体一维传热模型解析解及舌温与血液灌注率的关系[J].天津大学学报.2004
[7].诸凯,魏璠,何坚,王朝露,张伯礼.不同人群舌红外热象观察及动物舌血液灌注率测定[J].中医杂志.2004
[8].杨昆,刘伟.人体组织中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的无损测量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
[9].李和杰,张学学,伊耀繁.体表常热流法无损检测血液灌注率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
[10].程海英,朱,骆清铭,曾绍群,王征.血液灌注率动态变化的光学监测[J].中国激光.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