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规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规则,腐败,基层,佐治亚,正式,地方性,市场竞争。
非正式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函颖[1](2018)在《佐治亚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非正式规则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式规则是组织决策中与正式规则同存的非文本"组织文化"。佐治亚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非正式规则包括同事关系;行政管理者、学术权威等关键人物的倾向;晋升评价委员会、学术管理机构等校内组织间的博弈;政府、专业组织等校外机构的间接影响;种族、性别、美国南方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潜在作用。这些非正式规则呈现出以下特征:边界模糊的开放系统;以个体与组织为核心要素,以情感与利益为驱动;非正式规则本身的可塑性与稳定性;非正式规则结构的层级性;非正式规则作用方式的弥散性。(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许树青[2](2016)在《非正式规则下的秩序——以小水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项对于中国云南省一个苗族村寨地方性法律秩序的个案研究。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传统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不过它是在借用国家正式制度的帽子,言说地方性规则和秩序。本文从法律多元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小水井村的人口、经济、法治、宗教等状况,通过深度描写以求语境化地、历史地理解当地的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6年19期)
安晨曦[3](2016)在《司法文件:法律虚置后的裁判非正式规则——规则供给与文件政治的二重读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司法文件是中国文件政治现象在司法中的投影。它既非多数民主、也非个体决策,而是高层精英司法偏好的制度化。在法律软执行后成为法律的等功能替代物,发挥着与法律近似的制度供给功能。建构论唯理主义立法进路、审判纪律约束、法官的功利化、地方法院竞争及治理化倾向是催生它的动力机制。法官对司法文件有"位阶优先"的强倚赖心态;中国的政法传统与司法管理的强科层制是它运行的制度环境。立法权对司法文件等"非法律之法"的容忍,传递出法律设计的理性之非。欲解围二律背反之困局,不能仅期待立法权主导的精细化立法,该目标只是立法者不可放弃的理想;还应规范与强化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等"辅佐"机制,鼓励地方法院"试点"替代法律适用性司法文件的新举措。否则,即使催生机制全部消除,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司法需求还会使法治期冀的规则之治屡遭否弃,臆造出新的超法律之法。(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林仪明[4](2016)在《从非正式规则到正式规则——以当代刑事和解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和解源于我国古代"非讼""和合"的文化传统和私下调解的民间习惯,但在学习西方法治、建立我国现代司法体系的过程中,刑事和解被排除出制定法的范畴。近年来,随着司法实务部门的不断探索实践,刑事和解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重视,刑事和解从最初的非正式规则逐步转变为正式规则并最终成为制定法。从刑事和解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民间习惯进入刑事立法具有必要性,但需要符合必要的条件,需要经过司法实践的反复检验。(本文来源于《民间法》期刊2016年01期)
凌洁[5](2016)在《基于非正式规则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路径探索——以江西省Z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非正式规则的含义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江西Z村征地利益分配中非正式规则的表现、作用及其运作逻辑。乡政府对非正式规则的默许、村民的个体理性思想、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等为非正式规则的利用提供了可能性,Z村利用非正式规则解决征地利益分配中的矛盾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经验。(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于安[6](2016)在《论腐败与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是如何被替代的》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成为许多领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显示出非正式规则排挤和替代正式规则已经达到极端严重的程度,这对政治安全和法律权威构成极大的威胁。腐败性非正式规则具有反道德性。非道德的市场机制对主流公共伦理产生侵蚀和解体作用,它的渗透构成了对观念性正式规则的替代过程。转型类政策措施的失误与制度性正式规则被替代之间存在着关联性。(本文来源于《行政法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蔡林慧[7](2015)在《论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对基层协商治理制度变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基层协商治理被赋予了以解决我国基层治理实践因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而陷入困境的新的路径期待,它是一种基于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驱动的制度性创新,而二者与基层政权之间的复杂关联则构成了当下我国基层协商治理制度变迁的宏大场域。从非正式规则方面来说,基层协商治理的价值旨归和伦理意蕴因为与基层治理变迁叁大张力之间的或耦合或冲突而呈现出以渐进、内生方式改变基层治理格局的倾向;从正式规则方面来说,基层协商治理因为契合了基层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而不断生长,但是其自身的制度功能缺陷却又严重限制了其发展;而作为正式规则的核心组织形式——基层政权——在推动基层协商治理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其实际意愿和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却会根据替代优势、治理成本以及作为关键变量的上级党政部门支持等要素的博弈结果而综合起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5年12期)
赵宸[8](2015)在《集体腐败的非正式规则及其规制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集体腐败成为我国一种高发的腐败形态。集体腐败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合作的行为模式,它的形成与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不可分离。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传递信息形成的行为约束,其形成与社会中的文化、传统不可分离。非正式规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影响到正式制度的实践效果。信任和服从是集体腐败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非正式规则,故对集体腐败的治理也应在制度设计时将对信任、服从等非正式规则的回应制度化、法制化。(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5年09期)
公婷,周娜,杨晋[9](2014)在《腐败与市场化:中国公共采购中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腐败与市场自由化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吸引着学者的注意。传统观点认为增加经济市场化能够减少腐败。然而,中国的情况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腐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而增加。市场与腐败共同发展这一悖论引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腐败是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怎么解释政府规制的失败。扩展制度理论框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的概念,并用中国的政府采购作为案例,本文说明正式投标规则会被能够促进腐败的非正式规则所修改、规避甚至取代。本文列举了四种腐败机制,在每种机制中采购参与者都有可能在正式规则的幌子下扭曲竞争过程。因此,在中国,公共采购显示了市场竞争的结构性前景,而不是它的内在本质。(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期刊2014年03期)
陶建钟[10](2014)在《转型社会的秩序变迁与制度变迁——从非正式规则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秩序的变迁与制度结构的变迁紧密关联,制度结构的变迁括约了社会秩序变迁的过程。制度结构中的正式规则是根本性的,但非正式规则同样参与了社会交易。非正式规则的产生和变迁主要由传承、派生和重复博弈叁种途径构成,但其局限在于自身的不自足性。非正式规则作为社会秩序的隐性调节力量,其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正是非正式规则得以生成与演化的内在根据,也是其获得制度生命的根源所在。其中,价值系统是非正式规则的核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方向和社会秩序的变迁,使得社会秩序的变迁具有深刻的内驱动力。社会变迁就是寻求一种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平衡,形成一种体制性的博弈均衡和相互调和。(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4年03期)
非正式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是一项对于中国云南省一个苗族村寨地方性法律秩序的个案研究。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传统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不过它是在借用国家正式制度的帽子,言说地方性规则和秩序。本文从法律多元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小水井村的人口、经济、法治、宗教等状况,通过深度描写以求语境化地、历史地理解当地的社会规则、社会秩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函颖.佐治亚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非正式规则及其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8
[2].许树青.非正式规则下的秩序——以小水井为例[J].祖国.2016
[3].安晨曦.司法文件:法律虚置后的裁判非正式规则——规则供给与文件政治的二重读解[J].湖北社会科学.2016
[4].林仪明.从非正式规则到正式规则——以当代刑事和解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例[J].民间法.2016
[5].凌洁.基于非正式规则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路径探索——以江西省Z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
[6].于安.论腐败与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是如何被替代的[J].行政法学研究.2016
[7].蔡林慧.论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对基层协商治理制度变迁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5
[8].赵宸.集体腐败的非正式规则及其规制路径分析[J].理论月刊.2015
[9].公婷,周娜,杨晋.腐败与市场化:中国公共采购中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
[10].陶建钟.转型社会的秩序变迁与制度变迁——从非正式规则的视角[J].江汉学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