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台试验论文_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震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振动台,加速度,结构,底盘,模型,层状,特性。

震动台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1](2018)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具有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速度脉冲,可能导致长周期的大底盘上塔楼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大底盘上塔楼隔震建筑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讨论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然后设计一个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为1∶3的大底盘单塔楼钢框架模型,分别组装为层间隔震、基础隔震和抗震等叁种试验模型,以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为激励输入,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探讨近断层地震动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等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与验证近断层地区隔震结构采用考虑近场影响系数设计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等动力反应均明显大于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相应值,增大为远场地震动的1.5~2倍,且层间位移与楼层加速度等减震效果相比远场地震动变差;不同隔震形式下的隔震支座变形均达到远场地震动的1.5倍以上,近断层地区隔震结构设计应考虑长周期速度脉冲对减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肖晓菲[2](2018)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具有长持时、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后期振动阶段产生多个循环脉冲,类似谐和振动,需分析与验证其对隔震建筑等长周期结构抗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讨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峰值比、持时及反应谱特性;设计一个大底盘单塔楼钢框架结构,分别组装为抗震、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等叁种试验模型,以普通地震动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为激励输入,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探讨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份与类谐和成份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等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为1∶1. 5,1∶2,1∶2. 5和1∶3等条件下隔震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层间隔震与基础隔震模型的楼层动力响应为普通地震动下结构响应的2~3倍,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也明显劣于普通地震动下的减震性能,隔震层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的最大变形为普通地震动的3~4倍,易导致隔震支座变形过大而产生破坏;不同的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对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并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8期)

许成顺,豆鹏飞,高畄成,陈苏,杜修力[3](2019)在《地震动持时压缩比对可液化地基地震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可液化场地相关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地震动持时按照时间相似比压缩后,所输入地震动的持时、频率、能量等特性均发生改变,这将对液化地基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产生显着影响。以持时压缩比例为研究的唯一变量,依托小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各组试验中可液化地基土在地震中的宏观现象、加速度反应、孔压比发展等,针对与可液化场地相关振动台试验设计中的地震动持时按照时间相似比压缩后对液化场地动力响应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震动记录按照很小的相似比压缩后持时太短,地震动峰值一定时,可液化场地则有可能不发生液化;地震动持时越长,地震动能量越大,超孔隙水压力随地震动的输入积累迅速,场地土液化现象越明显,土体中加速度反应也表现出不同规律。根据得到的试验结果,建议在涉及可液化场地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中,所输入的地震记录采用原始持时地震动记录或按照较大时间相似比压缩的地震动记录。(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戴靠山,毛振西,赵志,王英,孟家瑶[4](2018)在《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下某风电塔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风电塔在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下的响应规律,针对某风电塔设计缩尺模型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对模型塔筒进行精细设计,实现结构自振特性与原型结构相似,同时对试验模型配置叶片和无级变速电机实现运转工况模拟。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和特征周期,选择长周期地震动和短周期地震动各2条,以及经典地震动3条,并采用叁角级数迭加法生成2条人工地震波,沿塔身3个不同方向进行输入,对塔顶和塔身的加速度和速度响应以及塔底应变响应进行测试,比较风电塔模型在不同地震动和不同输入条件下的响应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风电塔结构主次方向地震响应具有耦合现象,同时表现出高阶振型效应。风电塔在不同频率成分地震动下的响应具有较大差别,长周期地震动对风电塔模型加速度和位移响应具有放大效应。此外,风电塔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的响应不同,地震动主方向沿叶片平面垂直方向输入和45°方向输入下的响应较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梅真,郭子雄,侯炜,李海锋,王海峰[5](2018)在《随机地震动下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随机激励作用时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实际减振效果,开展了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台试验中,采用基于物理随机地震动模型生成的地震动样本作为台面输入.通过对有控和无控模型结构响应的均值、标准差以及概率密度函数等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效果.结果表明:有控模型结构层间位移响应显着减小,楼层剪力均方根值取得一定的减振效果,而大多数楼层绝对加速度响应出现不同程度增大;随机地震动作用下模型结构动力响应的变异性显着,且不同试验地震动样本输入时粘滞阻尼器取得的减振效果不同;粘滞阻尼器-钢支撑系统工作时能给被控结构提供一定的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使得结构动力特性产生变化,进而改变结构地震响应;有控模型结构底层位移响应的均值及标准差在地震动作用时段内均显着减小,且底层位移响应在各时刻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宽度及其形态较无控时发生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许成顺,高畄成,陈苏,杜修力,豆鹏飞[6](2017)在《考虑地震动持时的液化场地-桩基振动台试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台试验中地震动输入是一个关键因素,地震动持时压缩是1-G振动台试验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地震动持时压缩后,地震动特性发生改变,对地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产生显着影响。为了研究振动台试验中地震动输入特性,特别是地震动持时压缩对可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地震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影响,本论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振动台试验的整体设计思路,其中重点阐述了相似比设计思路及持时压缩方法、模型地基及结构制备、迭层剪切型模型箱性能、传感器布设及新型传感技术、持时压缩后地震动特性的变化、数据处理方法。成套方案设计思路为振动台试验提供了完备、科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7年05期)

高畄成[7](2017)在《地震动持时对可液化场地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液化引起的场地失效是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热点。现场灾害调查、数值分析、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工程结构和地基地震反应与破坏过程常用的叁种方法。而现场调查资料极为有限,数值分析方法灵活、经济,但对输入地震动特性、材料动本构关系、边界条件等的要求较高,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物理模型试验仍是研究场地及工程结构震害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振动台模型试验作为缩尺模型试验,模型体系与输入地震动的相似比设计是保证试验目标对象能否准确反应原型体系地震响应的关键,作为控制地震动输入准确性的时间相似比设计是振动台试验成功开展的关键前提之一。地震动持时压缩后,地震动特性发生改变,对液化体系的动力响应产生影响。在以往的振动台试验中,部分振动台试验对地震动持时进行压缩,部分振动台试验未对地震动持时进行压缩,地震动持时压缩与否及地震动持时压缩比例没有得到相应的研究,因此,本文开展了地震动持时压缩对液化场地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本文通过一组液化自由场试验检验模型箱的性能,结果表明,层状剪切型模型箱在时域及频域内能较好地体现土体的自由剪切效应;通过叁组液化非自由场试验研究地震动持时压缩特性对液化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加速度、孔压、剪应力剪应变关系、地基沉降等数据,探讨了液化地基失效规律及动力响应规律;通过桩-土之间的动土压力及其与不同物理量的耦联关系研究了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规律。地基能否液化取决于地基特性与地震动能量,地基特性与地震动能量对场地液化产生重要影响。地震动持时压缩比越大,地震动能量越强,地基变形越大。在线性阶段,与原持时地震动记录相比,根据地基的卓越频率对地震动持时进行压缩(即地震动的主频接近或等于模型地基的卓越频率)的输入地震动作用下,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响应更强,体系的相似比设计需关注地震动高频特性对加速度分布的影响。在非线性阶段及地基失效阶段,根据地基的卓越频率对地震动持时进行压缩的输入地震动对模型地基动力响应(即加速度、孔压、地基变形、动土压力)的影响弱于原持时地震动。以场地土液化影响为研究目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建议直接采用原持时地震动记录。(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7)

李积栋,陶连金,安军海,郭飞,安林轩[8](2015)在《近远场地震动作用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地铁公主坟换乘车站为背景,开展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模型土体和模型车站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密贴交叉组合结构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频谱特性不同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土层的地震反应不同,主要频谱成分接近模型地基土基频的近场地震动和中场地震动,对土层的放大效应更明显;与传统的单体车站结构不同,由于上下两个车站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车站结构底板应变幅值大于顶板,边墙结构下端应变幅值均大于上端。(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吴明,吴杰[9](2015)在《不同地震动对巨型框架振动台试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8.04m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的缩尺模型试验,探讨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弹性和弹塑性地震反应及结构的破坏形式,研究持时、频率和幅值不同的地震动对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大和周期长,不同的地震动作用下巨型框架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动力反应,振动台试验中的地震动选取应综合考虑巨型框架结构长周期的特性和所选地震动的持时、幅值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侯红娟[10](2013)在《水平层状斜坡地震动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存在大量的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而且又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地震区,地震活动频繁且分布广,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地震能导致斜坡变形破坏、加速山地环境向恶性循环发展,是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典型的是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巨大损失。因此,了解强震作用下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揭示其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斜坡动力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的拉裂—水平滑移型滑坡为研究背景,对其地质条件进行简化,并在“均质斜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含有水平层状结构的岩质斜坡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通对试验过程中模型斜坡变形破坏现象进行观测和记录、收集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各测点上的加速度响应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来研究水平层状斜坡失稳破坏机理和斜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及规律,为汶川地震灾区已发生的大型滑坡崩塌提供合理的解释和理论支持,为强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分析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变形破坏现象以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震区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调查结果得出了层状结构斜坡动力响应规律,主要取得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理方面:强震作用下斜坡的变形破坏首先并主要发生在斜坡的中上部,软岩斜坡的变形破坏以拉裂-剪切滑移破坏为主,并在斜坡中部形成明显的压碎带;硬岩斜坡的变形破坏要晚于软岩斜坡,且会伴随有大量的岩体崩落现象。对比不同地震参数条件下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可以发现,水平地震力是斜坡破坏的主要因素,且斜坡变形破坏程度随着振动强度的增大而加剧。因此,地震作用下水平层状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以拉裂—剪切滑移为主,并在硬岩斜坡中伴随有显着岩体崩落。(2)水平层状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方面:通过对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各测点的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斜坡在不同条件下动力响应加速度的参数变化曲线,研究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发现:强震作用下水平层状斜坡具有水平向放大作用(临空面效应)和高程放大作用、岩性效应、方向效应和结构面效应,其具体规律如下:临空面效应:斜坡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形放大系数存在大于1.0的情况,这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斜坡具有临空面放大效应,但其放大的位置和程度受斜坡岩性、高程、地震波类型和参数的影响,并且水平层面对Z向地震波在竖直向上的临空面效应影响显着。高程放大效应:斜坡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都存在显着的高程放大作用,且主要表现在斜坡的中上部(Z向正弦波除外);斜坡的高程放大作用随高程变化的程度按合成向天然波、单向天然波、正弦波顺序依次减小,合成向天然波作用下斜坡的最大放大倍数是5.5(软岩斜坡坡内),单向天然波的放大倍数最大值是4.5(软岩斜坡坡内),正弦波的放大倍数比较集中于2.2左右。岩性效应: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硬岩斜坡的动力响应主要表现在斜坡的下部,而软岩斜坡则主要表现在斜坡的上部;正弦波作用下,硬岩斜坡主要以竖向拉压作用为主,而软岩斜坡则以水平拉剪作用显着;斜坡在天然波作用下的响应受地震强度影响明显。方向效应:竖向正弦波作用下,斜坡的加速度响应曲线随频率增加逐渐减小,当频率为15Hz时斜坡的加速度响应值仅为5Hz时的一半,这说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现象显着,频率越高,衰减越快;合成向天然波作用下,斜坡表现出显着的P-Δ效应,即竖向地震作用会加强水平向地震动力的影响,增大斜坡水平向上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结构面效应:结合强震作用下均质斜坡试验结果,对是否含结构面的岩质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不同地震荷载条件下斜坡在水平向和竖直向上的层面放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0,即水平层面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都存在放大作用,斜坡在水平向上的层面放大系数最大值为1.35(正弦波)和1.58(天然波),斜坡在竖直向上的层面放大系数最大值为1.53(正弦波)和4.0(天然波),分析发现水平层面结构对竖向地震波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震动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具有长持时、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后期振动阶段产生多个循环脉冲,类似谐和振动,需分析与验证其对隔震建筑等长周期结构抗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讨论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峰值比、持时及反应谱特性;设计一个大底盘单塔楼钢框架结构,分别组装为抗震、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等叁种试验模型,以普通地震动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为激励输入,进行单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探讨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份与类谐和成份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等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为1∶1. 5,1∶2,1∶2. 5和1∶3等条件下隔震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层间隔震与基础隔震模型的楼层动力响应为普通地震动下结构响应的2~3倍,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也明显劣于普通地震动下的减震性能,隔震层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的最大变形为普通地震动的3~4倍,易导致隔震支座变形过大而产生破坏;不同的塔楼水平向缩进尺寸比例对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并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动台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8

[2].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肖晓菲.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下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3].许成顺,豆鹏飞,高畄成,陈苏,杜修力.地震动持时压缩比对可液化地基地震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J].岩土力学.2019

[4].戴靠山,毛振西,赵志,王英,孟家瑶.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下某风电塔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5].梅真,郭子雄,侯炜,李海锋,王海峰.随机地震动下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

[6].许成顺,高畄成,陈苏,杜修力,豆鹏飞.考虑地震动持时的液化场地-桩基振动台试验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

[7].高畄成.地震动持时对可液化场地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8].李积栋,陶连金,安军海,郭飞,安林轩.近远场地震动作用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5

[9].吴明,吴杰.不同地震动对巨型框架振动台试验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侯红娟.水平层状斜坡地震动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江油波1.17g时振动台模型结构的裂缝...两种单元单向加载曲线比较阻尼器结构...中外宾接待中心结构震动台试验叁次元震动台试验装置一26震动台数对比试验共炮集记录通过分...1.7离心机震动台试验中柱剪切破...

标签:;  ;  ;  ;  ;  ;  ;  

震动台试验论文_颜桂云,肖晓菲,吴应雄,方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