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原水论文_罗伟,田秋宜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污染原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水,滤池,生物,活性炭,滤膜,混凝剂,曝气。

微污染原水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田秋宜[1](2019)在《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在珠江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原水水质有机微污染日益严重,自来水厂采取新增生物预处理工艺是目前较为成熟、有效的方式。正文主要介绍华南地区新和水厂为保障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增加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前置预处理工艺的技术改造,该系统投入生产稳定运行后氨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0%以上,且对耗氧量(CODMn)、浊度有一定去除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可靠地保证了出厂水质达到新国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9年05期)

颜勇,张佳男,林涛,陶辉[2](2018)在《铁碳微电解/BAF预处理农村微污染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单独运行以及铁碳微电解/BAF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的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污染物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独BAF工艺相比,组合工艺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尤其强化了对COD_(Mn)的去除(去除率由21. 41%提升至42. 29%)。有机物分级分析表明,铁碳微电解对微污染原水中的各组分有机物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并且提高了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BAF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单独BAF工艺相比,组合工艺中的异养菌与硝化菌丰度均有所提升,从而提高了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23期)

吴玉超,兰亚琼,陈吕军,刘锐[3](2018)在《纳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中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部分城市由于水质型缺水,水源呈现微污染的水质特点,给常规工艺带来较大的处理难度。为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该文采用了纳滤工艺进行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纳滤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出水CODMn、UV254、TOC含量低于0. 3 mg/L、0. 010 cm-1、0. 4 mg/L。纳滤膜可以选择性去除水中的无机离子,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离子。同时,对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有机卤化物的截留率在50%、90%和90%左右。(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孙娜,张资,占鹏,刘占孟[4](2018)在《ZVI/Na_2S_2O_8体系处理微污染原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零价铁(ZVI)催化过硫酸盐处理微污染原水,考察p H值、过硫酸盐和Fe0的投加量、温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污染物,在p H=7、ZVI投加量为0. 11 g/L、Na2S2O8投加量为0. 7 g/L的条件下,COD与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和40%;温度的升高促进了S2O2-8被分解成SO-4·反应的发生。反应后,ZVI表面不仅存在Fe0,同时有Fe2+、Fe3+价态生成,覆盖了大量的絮状氧化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王子岩,李博文,刘彦志,史俊,邓慧萍[5](2018)在《磁性粉末活性炭对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磁性粉末活性炭,并利用磁性粉末活性炭小试装置研究该工艺对江苏省某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效能,为磁性粉末活性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和3种不同负载比的磁性粉末活性炭在稳定阶段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说明装置内存在硝化作用;4种材料对DOC、COD_(Mn)、UV_(254)的去除率均在20%左右,随着负载比的提升,材料对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表明磁性物质的负载会促进硝化细菌和异养菌的生长。磁性物质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种类的比例。磁性粉末活性炭工艺在长期运行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4种材料对铁离子总体呈现截留作用。(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王佳函[6](2018)在《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形态对慢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部分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常规的水处理技术已不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污染物。慢滤池兼具物理截留与生物作用为一体,具有处理效果好,造价低廉的优点。在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主要以溶解态与大于450nm的颗粒态两种有机物形态赋存,有机物形态的不同会引起滤膜层特性的差异。然而,目前对有机物形态对慢滤池去除污染物以及滤膜层特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建立了以腐植酸和葡萄糖模拟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两套装置,探讨了不同有机物形态对对浊度、氨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滤膜层物质的粒径以及形态结构的差异,并利用热提法提取了滤膜层物质的胞外聚合物(EPS),和利用Illumina平台对滤膜层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解明了不同系统中EPS组分和含量以及微生物相的差异,进而揭示了不同有机物底物的慢滤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腐植酸为有机物底物的慢滤系统中滤膜层微生物包裹在腐植酸颗粒上生长,形成了粒径较小、结构较为松散的滤膜层,保证了慢滤池的运行稳定性;在以葡萄糖为有机物底物的慢滤系统的滤膜层中有大量被丝状菌缠绕的微生物絮体,其粒径大,结构紧实,易导致慢滤池的堵塞。(2)以腐植酸为有机物底物的慢滤系统中腐植酸的水解限制了异养菌的生长,这也可能为自养菌提供了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使得该系统硝化性能较好,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而以葡萄糖为有机物底物的系统中异养菌活性较强,使得氨氮去除率仅为24%左右。(3)在腐植酸系统中,总有机碳(TOC)平均去除率为22.68%,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与温度的升高,TOC去除率最高能达到45.45%,升高温度有利于微生物利用腐植酸类有机物;但在滤膜层已稳定的慢滤系统中,升高温度对硝化效果无明显影响。(4)以腐植酸为有机物底物的慢滤系统中腐植酸的水解过程增加了滤膜层物质的胞外聚合物(EPS)的总量以及溶解性EPS中蛋白质的含量。(5)进水中易于被微生物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葡萄糖)能提高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6)进水中腐植酸类有机颗粒的增加有利于硝化细菌的附着生长,腐植酸系统中这亚硝化单胞菌的丰度比例达到了37.68%。对两个系统进行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两个系统中差异最显着的是亚硝化单胞菌,这也可能是两个系统硝化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范丽娟[7](2018)在《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形成NDMA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地表水受氨氮污染情况下,当同时采用预氯氧化工艺和无机盐/PDMDAAC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时,复合混凝剂中PDMDAAC与氯或氯胺作用就有可能会形成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本文主要研究投加的PAC/PDMDAAC、微污染原水中存在的氨氮和预氧化剂氯叁者采用不同接触方式共存时形成消毒副产物NDMA的可能性及其规律和影响。首先,建立在实验条件下NDMA的检测方法,验证其准确性。其次,研究PAC对PDMDAAC与氯胺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生成NDMA的规律的影响。最后在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阶段验证NDMA形成的可能性、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条件下NDMA分析方法的建立。在已有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NDMA检测方法基础上,在NDMA的实验检测限范围内,研究PAC对紫外全扫描和液相色谱分析各独立过程和该方法全过程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同步提高原方法的浓缩倍数,以建立实验条件下含PAC体系痕量NDMA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待测溶液加入实际使用量PAC后,经过固相萃取,在紫外扫描图和液相色谱全过程没有观察到PAC的明显干扰。当PAC浓度为10 mg/L时,NDMA测定的精密度为2.59%,加标回收率为87.96%~102.36%,平均回收率为92.98%;与不加PAC时NDMA所测定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相比,存在PAC浓度越小,则两者NDMA测定值越接近的趋势。由此,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痕量NDMA(10 ng/L)的检测方法。复合混凝剂与一氯胺的作用规律。以已有的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NDMA的规律研究为基础,在仅模拟微污染原水的氨氮含量条件下进行预氧化、混凝,以探究PAC对PDMDAAC与一氯胺作用生成NDMA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原水预氯氧化后,在投加PAC/PDMDAAC加料方式下,NDMA的生成含量与不加入PAC时,即单独投加PDMDAAC生成NDMA含量(26.82 ng/L)最为接近;而先加PAC后加PDMDAAC、PAC和PDMDAAC同时投加、先加PDMDAAC后加 PAC叁种加料方式生成NDMA的含量稍微增多(32 ng/L左右)。不同实验条件下PAC存在时,与单独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相比,NDMA生成随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由此说明,NDMA生成量与氯胺(氯及氨氮)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相关,而受PAC存在和接触方式的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尽量控制达到NDMA生成量最低的条件。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微污染原水时,NDMA生成的可能性与规律。根据上述无机盐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和本组已建立的长江原水等水质模型,研究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和实际微污染原水过程NDMA的生成可能性和规律。实验发现,使用含NDMA仅为25 ng/L的自来水配制模拟微污染原水,浊度为100NTU左右,CODMn为5 mg/L左右、氨氮为3 mg/L,仅经过PAC/PDMDAAC强化混凝处理,检测到NDMA含量为18.51 ng/L,而对其先经过预氯氧化再强化混凝后,测得NDMA的生成量为77.60 ng/L;使用不含NDMA的去离子水配制相同模拟微污染原水,经过PAC/PDMDAAC强化混凝时,未检测到NDMA含量,而对其经先预氯氧化再强化混凝后,检出NDMA含量为48.33 ng/L。进一步选取实际长江微污染原水进行强化混凝研究实验发现,长江微污染原水NDMA含量为41.32 ng/L,经强化混凝处理之后,NDMA含量减小为25 ng/L左右,然而,在预氯氧化和PAC/PDMDAAC强化混凝工艺条件下NDMA含量为47.32 ng/L。由此说明,对于微污染原水,采用预氯氧化和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的方式会形成NDMA,而采用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工艺不仅不会形成NDMA,而且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已有NDMA。本文研究对复合混凝剂在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过程中,同时采用预氯氧化工艺时其形成NDMA的可能性和规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所得结果可为优化强化混凝工艺条件、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形成NDMA的可能性、保证供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公绪金[8](2018)在《双级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净化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型高效煤质活性炭(XHIT)和低温异养硝化菌群为基础构建了双级生物增强活性炭(T-BEAC)工艺,针对北方某地表水源水,研究了T-BEAC对冬季低温水中NH_3-N及COD_(Mn)的去除效能,以及对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控制特征,并考察了不同运行时间下功能菌群在活性炭表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温为2℃时,采用T-BEAC工艺,氨氮的最大去除绝对平均值达到0.293 mg/L,其中50%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无积累现象;当通水倍数达到15.3 m~3水/(kg活性炭)时,T-BEAC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达93.9%。运行至第70 d时,活性炭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膜,生物量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达到3.62×10~9CFU/(g活性炭)和19.56 mg TF/(L·h)。(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纪瑶瑶,赵梦,周丽,李博文,邓慧萍[9](2018)在《顺序氯化消毒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市备用微污染水源水,研究了在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下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并探究了消毒方式、加氨转化时间、氯胺比和p H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序氯化组合工艺能够大大降低消毒过程中目标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生成量,优化的加氨转化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适宜的氯氮质量比在1/5~1/3;组合工艺中产生的C-DBPs和N-DBPs受p H的影响较复杂,由短时游离氯和转氨后氯胺消毒两部分组成,前者DBPs生成量随p H的升高而增加,后者随p H的升高而降低,整体工艺随p H的升高由前10 min自由氯对DBPs生成量的贡献越大。(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博文,李响,周丽,纪瑶瑶,邓慧萍[10](2018)在《臭氧陶瓷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效果与膜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臭氧陶瓷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对比3种不同截留分子量陶瓷膜对组合工艺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过滤比较,截留分子量为15 k、50 k、150 k的陶瓷膜经过1~4 mg/L臭氧的预处理后膜通量分别提升1.2%~2.6%、6.0%~10.5%、4.2%~8.4%,臭氧对50 k陶瓷膜影响最大,臭氧最佳投加量为2 mg/L。在2mg/L最优臭氧投加量下,15 k、50 k、150 k的陶瓷膜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9.2%、24.7%、19.5%,对UV254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0.0%、36.7%、41.3%。经过叁维荧光分析,富里酸类物质是膜污染的主要物质,陶瓷膜主要截留亲水性有机物(HPI),不同组分有机物对不可逆膜污染的贡献顺序为亲水性有机物(HPI)>强疏水性有机物(HPO)>弱疏水性有机物(TPI)。(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微污染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单独运行以及铁碳微电解/BAF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的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污染物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独BAF工艺相比,组合工艺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尤其强化了对COD_(Mn)的去除(去除率由21. 41%提升至42. 29%)。有机物分级分析表明,铁碳微电解对微污染原水中的各组分有机物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并且提高了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BAF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去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单独BAF工艺相比,组合工艺中的异养菌与硝化菌丰度均有所提升,从而提高了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污染原水论文参考文献

[1].罗伟,田秋宜.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在珠江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2019

[2].颜勇,张佳男,林涛,陶辉.铁碳微电解/BAF预处理农村微污染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8

[3].吴玉超,兰亚琼,陈吕军,刘锐.纳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中试[J].净水技术.2018

[4].孙娜,张资,占鹏,刘占孟.ZVI/Na_2S_2O_8体系处理微污染原水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18

[5].王子岩,李博文,刘彦志,史俊,邓慧萍.磁性粉末活性炭对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J].净水技术.2018

[6].王佳函.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形态对慢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7].范丽娟.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形成NDMA的初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8].公绪金.双级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净化效能[J].净水技术.2018

[9].纪瑶瑶,赵梦,周丽,李博文,邓慧萍.顺序氯化消毒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10].李博文,李响,周丽,纪瑶瑶,邓慧萍.臭氧陶瓷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效果与膜污染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处理微污染原水的MBBR结构示意...微污染原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处理微污染原水工程菌的形态(×...不同污泥反加量时CODMn和色度去除率选育菌株微污染原水修复性能Fi...轻质滤料生物滤池对微污染原水...

标签:;  ;  ;  ;  ;  ;  ;  

微污染原水论文_罗伟,田秋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