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鞍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奇点,焦点,微分方程,分界线,电厂,公式。
鞍点量论文文献综述
万维明,周文[1](2010)在《齐四次系统鞍点量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般齐四次系统的鞍点量问题.通过计算,给出了该系统前二阶鞍点量的公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求出一些特殊四次系统的鞍点量,并希望通过它能解决齐四次系统鞍点量上界问题.最后给出一个特殊四次系统的例子求出前叁阶鞍点量.(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徐天博,李伟[2](2008)在《缺参数a_(23),b_(32)的齐五次系统的前四阶鞍点量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系统经变换化为广义齐叁次系统,根据广义齐叁次系统的鞍点量计算方法,给出(缺参数a23,b32)齐五次系统的一、二、叁、四阶细鞍点量的参数表达式.为进一步讨论齐五次系统鞍点量上界问题作准备.(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桑波,朱思铭[3](2007)在《焦点量与鞍点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一般情形,给出焦点量和鞍点量计算与约化的Maple算法,从而统一了焦点量和鞍点量的计算,并给出细焦点与细鞍点的变换,利用变换推导了焦点量和鞍点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期刊2007年02期)
万维明,徐天博[4](2006)在《齐n次(n为奇数)广义中心—细鞍点系统第11阶细鞍点量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广义极坐标变换,将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中的齐n次(n为奇数)中心———细焦点系统,转化为广义中心———细鞍点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第11阶细鞍点量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计算下一阶细鞍点量,进而为得到该系统的更高阶鞍点量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铁道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刘一戎,陈海波[5](2002)在《奇点量公式的机器推导与一类叁次系统的前10个鞍点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了计算奇点量的两个递推公式,对一类叁次系统用计算机推导出原点的前10个鞍点量,得到系统原点邻域存在正则积分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万维明,迟晓恒[6](2001)在《广义齐叁次系统鞍点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齐五次系统经变换化为广义齐叁次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二、叁、四阶鞍点量与参数A的关系.以便于进一步讨论齐五次系统鞍点量上界问题.(本文来源于《大连铁道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迟晓恒[7](1995)在《叁次系统第一第二鞍点量计算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叁次系统的第一及第二鞍点量的计算公式,此项工作有利于对叁次微分方程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1期)
詹榜华[8](1989)在《一类叁次系统的鞍点量和极限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求出具有双纽线解y~2=x~2-1/4x~4的叁次系统的奇点(0,0)的鞍点量,得出鞍点量与分界线环y~2=x~2-1/4x~4的稳定性及极限环分枝,并求出了可积条件及通积分。(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9年03期)
秦朝斌,秦元勋[9](1987)在《一类鞍点量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 复域中常微分方程的奇点定性分类已在文献[1,2]中给出。对线性系统定义一个示性数以A_c=—λ_1/λ_2,其中λ_1和λ_2为下列特征方程的根:(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7年24期)
叶惟寅[10](1987)在《二次系统鞍点量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鞍点量的计算本文考虑具有细鞍点O(0,0)的二次系统作变换u=x+y,v=x-y,则有x=(u+v)/2,y=(u-v)/2,系统(1)变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7年02期)
鞍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系统经变换化为广义齐叁次系统,根据广义齐叁次系统的鞍点量计算方法,给出(缺参数a23,b32)齐五次系统的一、二、叁、四阶细鞍点量的参数表达式.为进一步讨论齐五次系统鞍点量上界问题作准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鞍点量论文参考文献
[1].万维明,周文.齐四次系统鞍点量公式[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
[2].徐天博,李伟.缺参数a_(23),b_(32)的齐五次系统的前四阶鞍点量公式[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
[3].桑波,朱思铭.焦点量与鞍点量的关系[J].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2007
[4].万维明,徐天博.齐n次(n为奇数)广义中心—细鞍点系统第11阶细鞍点量公式[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6
[5].刘一戎,陈海波.奇点量公式的机器推导与一类叁次系统的前10个鞍点量[J].应用数学学报.2002
[6].万维明,迟晓恒.广义齐叁次系统鞍点量问题[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1
[7].迟晓恒.叁次系统第一第二鞍点量计算公式[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8].詹榜华.一类叁次系统的鞍点量和极限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9].秦朝斌,秦元勋.一类鞍点量的计算[J].科学通报.1987
[10].叶惟寅.二次系统鞍点量的计算[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