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弦佩(贵州省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550100)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本着这一基本理念、根据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笔者分析了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体会,为丰富职高语文教学方法提供了积极的思路。
[关键词]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视野狭窄,脱离现实生活,也难以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提倡从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的“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它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本文章就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谈点滴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因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但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语文的实际能力。反过来,学生再把课外练就的语文能力发挥于课内学习之中,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语文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课堂现实生活
以往的教育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了这种特殊性,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知需要以外,学生作为人与在其它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人格得到尊重,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体尝人生的美好与艰辛。
三、利用网络资源再现生活情境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而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离文章就有了距离,对文章理解势必增加了难度。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影像素材,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快车去寻求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资源来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教读说明文《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很多古建筑学生没见过,想象不出文字介绍的“四面厅”、“鸳鸯厅”、“花篮厅”的样子,更难以区别“亭”、“榭”、“轩”,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图像资源,直观地把这些古代建筑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学生说,有了这些图片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以后看到这些建筑就能辨认出来了。再如教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他们并不熟悉的封建社会富豪人家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兴致勃勃了。
四、唤醒生活经验,引导探索新知识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如《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枯燥的、遥远的、也不感兴趣的,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对爱追求时尚的职高生来说却是熟悉的、生动的、就在身边的、也是感兴趣的。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亲和力,让他们边唱边学,以唱助学来加深他们对赋比兴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所以,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较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构建起新的经验。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国正.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