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生态危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任志芬

(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生态教育在当前全球化生态危机中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消解生态危机、加强生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担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育;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05-02

作者简介:任志芬(1969—),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关注生态即关注生命”成为时代最强音。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有快速发展,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尽管环境专业的设置和专业高校的开设对于培养环境专业人员、树立环境意识、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就环境教育的普及性而言,环境专业和专业环境高校的教育受众面是极其有限的。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利用其有利平台,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教育的意义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进行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本内容、健全和培养高尚人格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精神动力。说到底,生态危机是人与人、人自身的关系危机。资本市场下,一切都被资本化,人成为资本的化身,或者说人本身就是资本,追求资本最大化成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社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战场,人与人之间原本应有的温馨、和睦、相互帮助变为猜忌、冷漠、尔虞我诈。“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是狼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成为现实社会的写照。资本异化了人,也异化了人的生产和消费,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规定。”1

消解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对自己作重新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生态链的上游,表征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和政策制度、体制、法律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对人的内心思想的完善、提高,通过教育,使人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同,由自在提升至自为、自觉。政策制度、法律、秩序等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并且无论政策制度、体制、秩序、法律的发展多么健全,依旧有漏洞可寻,都无法给所有可能的偶然性事件提供指导。只有当人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同,那么外在的约束、规范完全可以免除。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发展问题上,从生态的角度,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增长有限论”。自然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要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停止科技的发展,甚至抛弃科技发展的已有成果;另一种观点是“增长无限论”。通过不断发展的新科技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发展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妄想抛弃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退回到低物质水平的生活时代,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同样地,臆想通过科技的新发展、新创造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也是盲目的。正确的途径是转变发展理念,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引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却忽视了政治、经济的支撑——生存环境;只顾经济、政治、科技进步等片面利益,把人培养成“经济人”、“政治人”、“科技人”,却没有顾及到人也是“自然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教育内容,加强环境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设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共产党宣言》这样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种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需要、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生态危机是由人长期片面发展导致的结果。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转变人的片面异化发展为全面自由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立足于人类并且尊重生态、关心个人并且关心整体的人,培养着眼于当前并且思虑未来,追求生态和平、生态正义、生态幸福的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生态教育并不乐观,普遍存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偏低现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生态缺位。

第一,教学内容泛意识形态化。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认知教育。然而,现实中,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被一种单一政治性、工具性的话语色彩所笼罩。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它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使其形成本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不能成为政治的奴仆、经济的婢女。尤其在生态危机四伏的今天,关注生态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使命。

第二,生态教育被边缘、忽视。就课程自身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在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价值观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的深邃生态智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偏于简单,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收不到实际教育效果。

第三,生态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采用的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双方成为一种单向凝视,这种单向凝视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教育者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自居向被教育者灌输,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知性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为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如知识性讲授、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性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通过促进人之崇高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和生成而提升人的存在,其根本价值诉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生态道德、生态责任教育,自觉确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人生观,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育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生态教育,健全和培养生态人格,实践生态行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牢固树立生态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关系。对人而言,自然具有根本性、奠基性,人依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和人一样,自然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道德素养。在课堂上,进行“球情”、国情教育,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自觉,懂得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支撑,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生态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进一步转化为生态行为。

其次,深入挖掘课程的生态资源。就课程自身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在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价值观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的深邃生态智慧,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生态文化资源,把握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同时,可以结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讲、典型环保案例的分析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将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意识和文明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理论、异化理论等。通过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在理论上使学生形成更为细致、全面的生态认知体系,在实践上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生态行为。

第三,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显示它的力量。生态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必须深入到实践,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和生态教育的重要,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功能,增强学生生态体验,培养、提高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如,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要做生态环保知识积极的教育者和传播者,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组织学生观看生态电影,举办摄影、征文、演讲、绘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环保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关爱生态、保护环境的氛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环保调研,加深学生认知、认同。

最后,营造校园生态大环境。高校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校园生态环境如何直接影响高校生态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生成。高校校园生态化需要全体校园人共同努力完成。为此,必须动员学校一切力量,包括教学、行政制度、后勤建设等,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校园。具体而言,要运用生态化理念设置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让校园成为绿意充盈、人文和自然景观和谐布局的生态示范区,唤起学生深层次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同时要加强校园人文建设,运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普及生态知识,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等思想侵蚀。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65.)

标签:;  ;  ;  

生态危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