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粉病论文_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粉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粉病,抗性,小麦,麦草,基因,片段,胡麻。

抗白粉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1](2019)在《抗白粉病小偃麦渐渗系的原位杂交和IT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或E~eE~eE~bE~bStSt)为异源六倍体,属于小麦的叁级基因库,蕴含丰富的抗病、耐逆等优良基因,又能与小麦杂交,因此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室利用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回交,在杂种后代中选育了一批性状优良、特点各异的小偃麦种质。本研究在抗白粉病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分子标记技术(IT标记),对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等四个小偃麦进行综合鉴定。[结果与分析] 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对小麦白粉病均具有良好抗性。细胞学结果发现,其根尖细胞均含有42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稳定出现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GISH)分析,均未检测到其中的外源遗传物质。进一步利用基于复合寡核苷酸探针套[AFA-3、AFA-4、pAs1-1、pAs1-3、pAs1-4、pAs1-6、pSc119.2-1、(GAA)10]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发现SN17003-2的5A、5D、6B、7B,SN17004-3的7B,SN17005-1的5A、6B,SN17062-5的5A、6A等染色体均与亲本烟农15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通过IT标记分析,分别获得了4对、8对、11对、12对源于第2同源群的特异标记,可以在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特异带型。[结论]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均含有源于中间偃麦草第二同源群的遗传物质,为不同的抗白粉病小偃麦渐渗系。研究结果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倪忠秋,夏先春,何中虎,郝元峰[2](2019)在《小麦京冬8号与矮抗58抗白粉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合理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以京冬8号和矮抗58创制的255份RIL群体为材料,利用50K SNP芯片及表型数据,发掘白粉病抗性QTL。试验材料分别于2017年高邑、2018年高邑和石家庄接种河北白粉病菌种(E09、E20及E23-1混合),2017和2018年北京、2019年石家庄接种北京菌种(E21及温室混合),田间调查采用最大严重度法于花后15天左右感病对照充分发病时记载。接种鉴定表明相同菌种不同环境间群体白粉病抗性相关性较高,不同菌种间相关性较低,北京菌种毒性高于河北菌种。QTL分析表明,5个位点对河北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1AL、2AL、2DS、5AL、6BL染色体上,其中2AL位点效应最大,解释约40%遗传变异,抗性来自矮抗58。4个位点对北京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4D、5AL、6BL染色体上,其中3个来自京冬8号,1个来自矮抗58,未检测到主效2AL位点,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小种专化型抗性基因,与相同染色体上Pm4基因的关系正在研究中。6BL上的位点在两个菌种都能检测到,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3](2019)在《利用SLAF和BSR-seq技术筛选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白粉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红蚰麦是河南省农家品种,多年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白粉病具有优良的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红蚰麦与辉县红构建的F_(2:3)分离群体分析,其抗性由一对隐性抗病基因pmHYM控制,利用SSR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在7B染色体的长臂上,但目前还没有其抗病候选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利用SLAF技术对亲本红蚰麦和辉县红及其后代感、抗池的分析,获得了一个位于7BL染色体上长度为12.95 Mb的抗病候选区域,该区域与SSR标记定位结果一致,且与共分离标记Xmp1207对应的scaffold TGACv1_scaffold_578754_7BL有5个区域相匹配。进一步利用BSR-seq分析感、抗池的转录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表达转录本。通过SLAF与BSR-seq的联合分析,在候选区域内获得11个上调表达,28个下调表达转录本,其中包含一个抗病相关基因a 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 RGA4 (Wheat_Chr_Trans_newGene_16173),该基因位于scaffold TGACv1_scaffold_578754_7BL对应区域。利用QRT-PCR分析Wheat_Chr_Trans_newGene_16173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基因在亲本红蚰麦和辉县红接种白粉菌后16h、24h、48h和72h差异表达倍数分别为2~(3.4)、2~(3.08)、2~(3.29)和2~(2.38),存在显着差异。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了两个亲本中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全长3 780bp编码完整的ORF框,通过蛋白结构分析其包含一个NB-ARC,5个leucine-rich repeat和1个LRR_3,两个亲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510位存在差异。该候选基因在抗病中的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罗俊杰,叶春雷,欧巧明,李进京,陈琛[4](2019)在《抗白粉病胡麻种质资源田间鉴定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影响胡麻产量和质量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病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措施,然而抗病亲本材料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抗病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为筛选出抗白粉病胡麻材料,本研究在田间自然感病的条件下,采用病情指数法对300份国内外胡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程度不同地感染胡麻白粉病,无免疫材料,仅有5份材料为中抗;其余295份均为感病材料,其中8份材料中感,52份材料感病,235份材料高度感病。本研究可为抗白粉病胡麻品种的培育及相关抗病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5](2019)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卵穗山羊草中蕴含着许多小麦改良所需的优良基因,是小麦重要的叁级基因库。为了解其更多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形态学和抗病性鉴定等技术对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的衍生后代1003进行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1003含有4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2个二价体且配对良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4条染色体且均等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显示,1003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导入的染色体属于7M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表明,1003中含有38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4A、5A和7M的FISH信号有变异;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03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免疫,对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3(CYR23)高抗;形态学调查表明,1003的农艺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高于双亲。因此,1003是一个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卵穗山羊草二体异附加系,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志,张英,王胜,姬红丽,倪健英[6](2019)在《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m5+6)、Wembley(Pm12)、Brigand(Pm16)、南农9918(Pm21)、赤牙糙(Pm24)、NCD7(Pm34)、NCD3(Pm35)、NCD4(Non-Pm1)、复壮30(Pm5e)和Tabasco(P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Kavkaz(Pm8)、W150(Pm3e)、Hope/8cc(Pm5a)、Timgalen(Pm6)和5P27(P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叁年(2016-2018年)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叁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庆成,黄磊,李亚洲,范超兰,谢蝶[7](2019)在《6RS.6AL抗白粉病易位系育种利用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进行杂交,杂种F_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同时,利用"双顶交"法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结构稳定。6RS/6AL易位染色体可以高频率的通过雌、雄配子传递,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45.05%-53.33%和43.94%-53.04%。"双顶交"F_2分离群体初步分析表明,6RS/6AL易位染色体对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长、小穗数和自交结实率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双顶交"法可以快速地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8](2019)在《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渐渗系的原位杂交和IT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或EeEeEbEbStSt)富含丰富的抗病、耐逆等优良基因,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野生亲本之一。本实验室利用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创制了一批性状优良、各具特色的小偃麦异染色体系。其中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良好抗性。细胞学结果发现,其根尖细胞均含有42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稳定出现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GISH)分析,均未检测到其中的外源遗传物质。进一步利用基于复合寡核苷酸探针套[AFA-3、AFA-4、pAs1-1、pAs1-3、pAs1-4、pAs1-6、pSc119.2-1、(GAA)_(10)]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发现SN17003-2的5A、5D、6B、7B,SN17004-3的7B,SN17005-1的5A、6B,SN17062-5的5A、6A等染色体均与亲本烟农15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通过IT标记分析,分别获得了4对、8对、11对、12对源于第2同源群的特异标记,可以在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特异带型。上述结果表明,SN17003-2、SN17004-3、SN17005-1、SN17062-5均含有源于中间偃麦草第二同源群的遗传物质,为不同的抗白粉病小偃麦渐渗系。研究结果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朱姗颖,高安礼,计健,刘任糠,李淼淼[9](2019)在《小麦外源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快速克隆及功能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m12基因来源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高抗所有测试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晚熟、低产等连锁累赘限制了Pm12的应用,同时由于外源染色体6SS与小麦6BS存在严重的交换抑制,导致传统的图位克隆难以奏效,这也是其他源于小麦外缘种属基因克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簇毛麦Pm21基因附近的50个6VS分子标记对携带Pm12的6SS染色体进行鉴定,发现13个标记可以在小麦背景下追踪Pm12,表明6SS和6VS染色体之间存在良好的共线性,推测Pm12可能是Pm21的直系同源基因。利用能导致Pm21丧失抗性的重组病毒BSMV:Pm21as接种WL31 (Pm12),可导致叶片上产生肉眼可见的孢子堆,初步证实Pm21同源基因是Pm12抗性的必需基因。随后,根据Pm21等位基因设计了一对保守的引物,从WL31中获得了一个DNA片段,进而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两侧序列,组装出一个候选基因Pm12-can,该基因全长7068 bp,编码区序列与Pm21有90.0%的一致性,也编码CC-NBS-LRR蛋白。转基因实验表明,Pm12-can转基因小麦对所测试的22个白粉菌小种都高抗,抗性级别与供体WL31完全一致,但与Pm21存在差异,从而证实Pm12-can就是Pm12基因。接下来,我们利用烟草瞬时表达比较分析了Pm12和Pm21编码的CC结构域的功能,发现PM12的CC、CC-NBS、CC-NBS-LRR (全长蛋白)都能引发细胞死亡;而PM21的CC也可以引发细胞死亡,但CC-NBS、CC-NBS-LRR都不能导致细胞死亡。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PM21的CC能与NBS、LRR互作,而PM12的CC不能与其他结构域产生互作。该结果暗示,尽管Pm12和Pm21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但两者在蛋白质水平和作用机理上存在着重要差异。本研究采用直系同源基因克隆(orthology-based cloning)策略快速获得、证实了Pm12基因,并研究了Pm12和Pm21的进化关系,将加速Pm12基因的育种利用和抗病基因进化关系的理解。同时,本文所用的直系同源基因克隆策略在发掘小麦外缘抗病新基因中具有重要价值,有望快速获得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抗白粉病新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董振杰,田修斌,马超,李欢欢,刘文轩[10](2019)在《Pm57抗白粉病小片段易位系创制与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广谱抗性基因Pm57来源于西尔斯山羊草(Aegilops searsii,S~SS~S,2n=2x=14) 2S~S染色体。本实验室利用ph1b基因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高频重组方法,将中国春-西尔斯山羊草易位系Ti2AS-2S~S.2S~sL-2AL(2n=42)与Ph缺失突变体(ph1bph1b)杂交,构建F2遗传分离群体。用29个基于RNA-seq开发的2Ss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对813个F_2单株中2S~S染色体片段的有无、大小和断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单株白粉病抗性表型,获得了部分携带Pm57的小片段易位系,将Pm57定位在comp49873_c0和comp14226_c0两分子标记之间,涵盖了3个CNL、2个RLP类型的Unigene。比较基因组发现:2S~S染色体与小麦和大麦的共线性优于短柄草和水稻,两定位分子标记区间对应小麦2A长臂13.6Mb、2B长臂14Mb、2D长臂10.9Mb物理区间,共包含11个R基因;对应大麦2H长臂7.7Mb物理区间,包含3个R基因,且发现大麦包含该共线性区段在内发生约14Mb的染色体倒位。下一步将对筛选到的抗病候选基因利用BSMV-VIGS技术进行功能验证,并结合Pm57的EMS感病突变体来挖掘候选基因。小片段易位系的创制为今后Pm57的克隆和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抗白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合理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以京冬8号和矮抗58创制的255份RIL群体为材料,利用50K SNP芯片及表型数据,发掘白粉病抗性QTL。试验材料分别于2017年高邑、2018年高邑和石家庄接种河北白粉病菌种(E09、E20及E23-1混合),2017和2018年北京、2019年石家庄接种北京菌种(E21及温室混合),田间调查采用最大严重度法于花后15天左右感病对照充分发病时记载。接种鉴定表明相同菌种不同环境间群体白粉病抗性相关性较高,不同菌种间相关性较低,北京菌种毒性高于河北菌种。QTL分析表明,5个位点对河北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1AL、2AL、2DS、5AL、6BL染色体上,其中2AL位点效应最大,解释约40%遗传变异,抗性来自矮抗58。4个位点对北京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4D、5AL、6BL染色体上,其中3个来自京冬8号,1个来自矮抗58,未检测到主效2AL位点,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小种专化型抗性基因,与相同染色体上Pm4基因的关系正在研究中。6BL上的位点在两个菌种都能检测到,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粉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抗白粉病小偃麦渐渗系的原位杂交和IT标记鉴定[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倪忠秋,夏先春,何中虎,郝元峰.小麦京冬8号与矮抗58抗白粉病QTL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俊美,徐飞,宋玉立,李亚红,韩自行.利用SLAF和BSR-seq技术筛选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候选基因[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罗俊杰,叶春雷,欧巧明,李进京,陈琛.抗白粉病胡麻种质资源田间鉴定与筛选[J].植物保护.2019

[5].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6].徐志,张英,王胜,姬红丽,倪健英.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9

[7].李庆成,黄磊,李亚洲,范超兰,谢蝶.6RS.6AL抗白粉病易位系育种利用潜力评价[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渐渗系的原位杂交和IT标记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朱姗颖,高安礼,计健,刘任糠,李淼淼.小麦外源抗白粉病基因Pm12的快速克隆及功能进化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董振杰,田修斌,马超,李欢欢,刘文轩.Pm57抗白粉病小片段易位系创制与精细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小麦的一、二、叁级基因源[5]抗白粉病大麦资源的农艺性状聚...农杆菌介导的大麦Mlo反义基因转化小麦...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白粉病转录因...1 与抗白粉病基因 pm42 连锁的 E...栽培草莓抗白粉病遗传连锁图

标签:;  ;  ;  ;  ;  ;  ;  

抗白粉病论文_杨胜男,刘晓娟,李兴锋,王洪刚,鲍印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