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风机对平房仓机械通风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晔[1](2021)在《内环流控温技术对玉米储藏中温度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内环流控温技术主要利用相同体积下粮食和空气的所含热量不同的特质,空气放热使得温度降低,粮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热量导致粮堆温度升高,通过空气放热与粮食吸热作用,维持粮仓内部温度稳定,冬季通过风机降低粮仓温度储蓄冷源,夏季利用风机将冬季粮堆内部储蓄的冷源从通风口抽出,然后利用保温风管送到粮仓内,从而达到降低仓温、仓湿和减缓粮堆温度梯度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内环流控温技术在我国山西不同储粮生态区研究及内环流控温技术储藏条件下对玉米储藏品质及仓温仓湿的影响,比较分析常规控温储藏和内环流控温技术两种类型储藏条件下高大平房仓的仓温、粮温变化的情况、玉米脂肪酸值、水分等主要指标,以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内环流控温技术在山西不同储粮生态区的应用,旨在为以后根据山西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可靠的方法和措施保障玉米的高品质水平,延缓玉米腐败,保证储粮安全,为进一步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位于第二储粮生态区大同国储库实验仓使用内环流控温技术控温效果明显。在夏季高温期间,实验仓仓温在24℃~26℃上下进行小幅度波动,符合准低温储粮标准:表层粮温22.4℃~24.1℃,中上层粮温为10℃~20.1℃,中下层粮温5℃~19.1℃,底层粮温为5℃~12.7℃;对照仓表层粮温为22.5℃~27.5℃,中上层粮温为10℃~17.7℃,中下层粮温为5℃~8℃,底层粮温为6.2℃~8.8℃。位于第四储粮生态区介休国储库使用内环流技术的实验仓均温效果显着。试验记录期间表层粮温为21.3℃~25.5℃,中上层粮温为3.6℃~21.5℃,中下层粮温为4.6℃~20.5℃,底层粮温为4.6℃~15.2℃;对照仓表层粮温为22℃~25.8℃,中上层粮温为0.6℃~15.2℃,中下层粮温为0.8℃~8.8℃,底层粮温为4.6℃~11.4℃。在对第二和第四储粮生态区研究中,实验仓通过运用内环流控温系统粮温波动幅度小,均温效果明显,而且有效的解决夏季粮食储备库储粮冷心热皮现象,充分利用冬季蓄积的冷心,达到准低温储粮要求。(2)在对大同国储库内环流控温技术试验得出,实验仓水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仓,脂肪酸值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仓,实验仓未发现害虫,对照仓发现1头害虫。储粮效果显着,内环流控温技术可以有效减缓玉米损耗。在对介休国储库进行内环流控温技术试验中得出,内环流控温系统有良好的控温性能,能够在8月夏季高温季节有效的将玉米粮堆温度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玉米粮堆表层平均粮温控制在26℃以下,粮堆表层最高粮温控制在27℃以下;内环流控温系统能够将粮仓仓温控制在40%以下,最低仓温可达16%。实验仓全仓检测出1~2头/m2印度飞蛾,尚未发现书虱存在;对照仓检测出10头/m2印度谷蛾和8头/m2书虱,说明内环流控温技术有效抑制储粮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保证玉米储粮品质。(3)在对河津国储库研究中,内环流控温技术对保持实验仓玉米品质和减少水分有一定效果。2019年5月~9月实验仓在内环流控温技术储藏期间,玉米水分由13.2%变化为13.1%,下降0.1%,水分基本没有明显变化;相较而言对照仓在试验期间玉米水分由13.5%变化为13.2%,下降0.3%。说明运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玉米水分流失。同时,内环流技术通过控制粮堆温度可延缓玉米品质变化,试验期间运用内环流技术实验仓相较常规储藏的对照仓,实验仓玉米脂肪酸值上升幅度小,仅增加2.8 mgKOH/100g,对照仓玉米脂肪酸值增加5 mgKOH/100g。综上,内环流控温系统可有效调节和控制仓内粮堆温湿度及粮堆表层温度,防止粮食发热;有效降低表层粮温防止害虫的滋生,减少仓库内玉米水分流失,延缓玉米品质变化且有效降低储粮成本、操作简单,适用于山西地区第二储粮生态区和第四储粮生态区应用。
崔宏伟[2](2021)在《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粮食储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流通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21世纪以来,随着“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逐渐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物联网体系,做到了“天下粮仓”紧相连,初步形成了储粮安全的“新基建”。就目前来看,“管好天下粮仓”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储粮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其中解决跨域储备粮监管是技术难点之一。我国储备粮具有粮仓储量大、分布区域广,储藏周期长的特点,该特点使得跨域储备粮监管与稽核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另外,由于储备粮数量庞大,涉及巨大经济利益,若个别粮库发生虚库、虚报贴息、以差换好等违规违法行为,会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改善跨域储备粮监管的方法和模式,对保障储备粮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针对我国储备粮监管工作费力费时、发现问题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在研究粮堆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三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粮堆温度场特性的储备粮实物监管技术路线和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历史粮情数据的三种特性,提出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和连续性,以及基于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和分类方法,并针对粮仓分布广的特点,研究并应用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最后搭建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储备粮实物监管基本原理-粮堆场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正常储藏过程中(无外界干扰),散装生物物料料堆场的三种特性变化规律,三种特性包括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以粮堆为对象,分析了储藏过程中粮堆场的时空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多场耦合的协调性,同时分析了温度场的衍生特性-时空相关性,验证了合理利用场的三种特性可以检测历史库存模态,包括空仓、新粮、通风、结露、霉变等状态。(2)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和连续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改进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正常储藏时粮堆测温平面、测温线与测温点的自相关性与互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设定了自相关系数与互相关系数阈值;进行了实仓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实仓粮温异常变化。根据上述检测结果,提出了基于粮温数字特征连续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主要包括空仓态、新粮态、通风态3种状态)。选择宝鸡市某粮库的粮情数据,分析并验证了利用粮堆上下相邻层温差和粮温的新异众比例可以检测空仓态,利用相邻层温差和粮温标准差可以检测新粮态,利用粮温变化率和粮温标准差变化率可以检测通风态,初步设定了上述参数的阈值区间;接着选择7个不同省份粮仓的粮情数据,进行了模态分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3种状态的平均查准率、平均查全率和F值分别为81%、80%、87%,表明该方法基本满足储备粮实物监管的工作需求;然后又计算了第2~7储粮生态区中68个平房仓粮情数据的特征参数,使用K-Means++、K-Mediods和DBSCAN聚类方法对特征参数的阈值区间进行了二次优化,并使用兰德指数RI对聚类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DBSCAN方法的聚类效果较好(RI=0.9703),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聚类结果可用于储备粮监管。(3)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似度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首先调用历史粮温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生成温度场云图;然后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RGB颜色特征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计算正常储藏相邻时间平面温度场云图的相似度,设定了相似度检测的阈值。利用广州市花都仓的历史粮温数据,模拟了5种粮食数量变动导致的粮温异常,进行了模态检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模态检测的平均查全率为98.6%,平均查准率为97.3%,其运行速率约为320 ms/次,优于对比试验方法(基于云图LBP纹理特征相似度算法的检测结果),实现了库存模态变化的检测。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温度场云图相关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利用第2~7储粮生态区437个平房仓的历史粮温数据,搭建了由空仓态、通风态、新粮态、发热态和正常态5种模态组成的温度场云图样本集;建立了具有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提取云图的不同特征并组合作为网络的输入,5种模态作为输出进行训练;通过比较试验发现:当颜色聚合向量(CCV)(Nb=70)、纹理特征(TFV)和光滑特征(SFV)的组合作为输入时,网络具有较好的分类准确率,其中空仓态的准确率高于98%,通风态的准确率在82%至89%之间,而新粮态、发热态和正常态的分类准确率在89%至98%之间,平均准确率约为93.9%,此时网络的运行时间和预测时间约为321 s和0.123 s,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库存模态分类方法可以满足库存检查的需求。(4)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研究从不同管理者角度分析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模式。分别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包括垂直管理机构)、中储粮的管理者角度研究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模式,发现模式的实现需建立储备粮监管云平台和粮情数据服务器,管理机构利用云平台监管旗下不同地域的粮库,从而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的监管;分析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实现的必要条件,即各粮仓粮情数据的标准化、规模化存储;分析了常用软件架构-C/S和B/S架构,研究了利用这两种架构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应用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提供方向。(5)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与应用试验分析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的架构与功能模块,使用Lab VIEW编程工具搭建了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系统主要由数据读取模块、粮仓选择模块、粮情扫描模块、云图分析模块、结果显示模块、三温分析模块组成,具有历史粮温的扫描、分析,检测结果的输出、保存等功能,该系统的搭建可为跨域储备粮藏情监管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撑。利用系统检测了选自592个粮仓近1年的粮情数据,共计23万多组,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空仓态的准确率为94%,新粮态的准确率为93%,通风态的准确率为95%,结露和霉变态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87%。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某分公司进行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空仓态的准确率约为80%,新粮态约为76%,通风态约为84%。结果表明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基本可满足储备粮监管的需求。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试验支撑了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实现。
耿宪洲,刘新涛,任芳,章天婵,晏晓旭[3](2021)在《储粮通风装置和通风参数的选择及优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库储备粮通风是现代化储粮中控制储备粮品质的重要举措,通风装置及通风参数是影响储备粮通风效果的两个重要人工控制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多年来在储粮通风方面的应用经验、实仓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仓实验研究成果,对储备粮通风装置和通风参数的优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粮库通风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朱清峰,罗志宏,童金喜,彭亮[4](2020)在《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应用浅谈》文中提出探索创新高大平房仓储粮新技术,以低温为基础的空调控温储粮技术推进生态储粮,应用机械通风技术拓展储粮效益,实践延伸储粮环流熏蒸技术,总结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储粮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模式。
刘丹丽[5](2020)在《高大平房仓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计算》文中认为粮食仓储工艺与设备相关技术是随着粮食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突飞猛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仓储技术工艺与设备的快速发展。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由于粮食进出仓、通风降温、降水、熏蒸杀虫等活动会消耗电能产生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分析探讨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并计算碳排放量,对于实现粮食储藏过程的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储粮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产生的因素,得出影响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的主要储粮技术为粮食进出仓、储粮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充氮气调、空调以及谷物冷却机控温。(2)通过对比分析碳排放的核算标准及其计算方法,选定碳排放因子法作为本文研究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量的方法。分析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关键储粮技术的工作原理,找出影响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储粮技术碳排放的设备因素,并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分别建立各关键储粮技术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3)以上海市某一粮库为例,对该粮库其中一个高大平房仓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调研,收集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关键储粮技术的数据,并根据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量计算模型,计算出各关键储粮技术的碳排放量。案例研究表明:上海市某高大平房仓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储粮技术产生碳排放的总量为30.37吨,其中机械通风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为粮食储藏过程中总碳排放量的31.11%,其次是谷物冷却机通风降温,谷物冷却机通风降温产生的碳排放量为粮食储藏过程中总碳排放量的22.05%,然后是粮食进出仓,为粮食储藏过程中总碳排放量的21.85%,环流熏蒸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少,仅为粮食储藏过程中总碳排放量的2.66%。并以此结果,提出降低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的相关措施,为高大平房仓绿色、低能耗储粮和减少碳排放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根据第四章对粮食储藏过程中各储粮技术碳排放量的计算,提出降低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的措施,主要包括:粮食进出仓环节所有设备采用路径最优原则,机械通风环节采用小功率风机、吸出式以及阶段式通风、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及时有效密闭隔热等措施,空调控温环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以及节能型风机等措施,环流熏蒸环节采用膜下环流熏蒸以及内环流措施,充氮气调以及谷物冷却通风降温环节采用改造仓房气密性的措施,以及采用粮仓光伏发电、双层自呼吸屋面、差异化储粮等措施来降低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俞晓静[6](2020)在《高大平房仓稻谷横向降温保水通风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大事,为了保障仓储粮食的品质,做好安全储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诸多因素影响储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械通风策略是调控储粮环境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我国针对通风粮堆的研究停留在降温通风阶段,忽视了保质控水通风的重要性。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降温保水通风系统,对粮食温度和水分进行同步调控,避免了由于水分丢失造成的粮食品质下降和严重经济损失等问题。高大平房仓作为储藏粮食的主流仓型,有跨度大、储粮体积大的特点,为了促进粮堆区域与空气之间的热湿传递,设计了通风路径长的横向通风工艺用于储粮。本文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平衡理论和流体流动理论,建立了稻谷储粮通风过程中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差分方法,模拟了恒温恒湿空气送入粮堆并与粮堆发生热湿交换的过程。为了探究通风粮堆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变化规律,采用模拟预测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进风温湿度对粮堆降温保水效果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大平房仓的几何物理模型,构建了适用于大跨度仓型的横向通风工艺,提出了完善的针对高大平房仓横向通风的理论基础。2.将仓储静态粮堆视为具有吸湿性的多孔介质,探究了粮粒与粒间流体的对流换热过程,设计了高大平房仓的降温保水通风系统。通过仓储通风过程模拟预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发现了通风稻谷的温度与水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3.完成了不同工艺参数的横向通风实验研究,模拟比较了进风相对湿度不同时粮堆结束通风的降温与保水效果。发现当进风空气的相对湿度过低时,粮堆各处有明显的失水现象,粮食的品质受损严重;当进风空气的相对湿度过高时,进风口附近粮层会聚集大量水分,局部区域发生霉变现象;当进风空气与初始粮堆的相对湿度差为0时,通风结束时粮堆各处的水分下降幅度小且局部水分在安全范围内回升。4.建立了高大平房仓的横向通风数学、物理模型,采用数值分析预测的方法,对降温保水通风工艺进行模拟优化,模拟分析和比较了进风空气温度、吨粮通风量不同对储粮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影响,得到了高大平房仓内稻谷降温保水通风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储粮通风理论,同时也为储粮横向降温保水通风的操作提供依据。
宋志勇[7](2020)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环流控温储粮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利用自然冷源开展内环流控温储粮的研究逐渐增多,常见的内环流方式为全仓内环流和膜下内环流,但是目前对于两种方式的差异性研究较少。本文创新性地通过对比不同粮种(小麦和玉米)在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储粮技术下的控温控湿效果、害虫抑制效果、粮食品质变化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粮库高大平房仓进行控温储粮研究,探讨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大跨度高大平房仓更为安全、经济、有效的内环流控温模式。获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全仓内环流对于仓温的控制效果最明显,小麦和玉米全仓内环流的仓温均维持在20~23℃范围;膜下内环流与常规储存对仓温控制效果均不明显,小麦的膜下内环流以及常规储存仓温最高时分别达到26℃、26.8℃,玉米则分别达到26.2℃和25℃。粮堆平均粮温上升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常规储存。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以及全仓内环流仓的小麦平均粮温升幅分别为6.0℃、6.5℃、8.6℃。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以及全仓内环流仓的玉米平均粮温升幅分别为8.2℃、9.3℃、12.1℃。三种储粮方式对粮堆上层和中上层粮温的控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常规储存,对中下层和下层粮温控制效果依次为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2)全仓内环流能够有效控制仓湿,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均无明显控制效果。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的小麦仓仓湿分别处于16.9%~30%、38%~50%和40%~50%范围。全仓内环流、膜下内环流和常规储存的玉米仓仓湿分别处于19.8%~30%、42%~52.1%和42%~55%范围,后二者控温方式对于仓湿无明显控制效果。(3)三种储存方式对粮堆表层粮食含水量降低效果最佳的是膜下内环流,其次是全仓内环流,常规储存最差。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表层粮食水分降低幅度分别为0.25%、0.20%,常规储存的小麦仓表层粮食水分上升幅度为0.23%。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玉米仓表层粮食水分降低幅度分别为0.38%、0.22%,常规储存的玉米表层粮食水分上升幅度为0.15%。(4)储粮度夏试验期间,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和玉米仓均属于基本无虫粮等级,而常规储存的小麦仓和玉米仓分别达到一般虫粮和严重虫粮等级。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均能使粮食安全度夏,延缓品质劣变速率。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小麦仓的容重、发芽率、不完善粒、品尝评分值、色泽和气味指标均无明显下降;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的小麦降落数值上升幅度分别为143s、75s和84s,小麦面筋吸水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9%、23%、25%;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玉米仓的容重、霉变粒、色泽和气味这些品质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的玉米脂肪酸值上升幅度分别为39 mg/100g、18 mg/100g和20 mg/100g,品尝评分值下降幅度分别为17分、4分和6分。(5)在经济效益方面,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小麦仓的净利润分别29.8万元、68.1万元、62.1万元;常规储存、膜下内环流、全仓内环流的玉米仓的净利润分别45.3万元、78.8万元、78.5万元。因此,膜下内环流和全仓内环流带来的经济效益接近,均远高于常规储存。(6)在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储藏小麦和玉米,内环流控温技术具备可行性。两种内环流方式均能够有效抑制虫霉滋生,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速率,其中,全仓内环流技术在控制仓温、仓湿及害虫书虱方面较为有效,膜下内环流在维持表层粮食含水量及平均粮温方面较为有效。但是膜下内环流不利于粮食储藏机械化操作,且膜下及内环流管道处易结露,粮情检测难度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又鉴于巴彦淖尔地区冷源充足,在及时对仓房进行隔热密闭处理后,冷量足够度夏所需,所以两个粮种均选择全仓内环流技术为最优储粮方式。
王子嘉[8](2020)在《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文中认为减少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损耗量是仓储工作中的主要难题,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控制仓储粮堆温度是减小粮食损耗量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控制粮堆温度的方法主要是仓内机械通风降温,但该方法在实施中有以下不足:仓内机械通风参数不易实现针对性局部控制,粮堆内部机械通风对粮堆湿度影响较大,难以保证仓储粮堆品质。造成粮堆温升的外部传入热量中有80%来自于仓顶,做好仓顶隔热是在役粮仓抑制储藏粮堆温升的有效措施。针对高大平房仓炎热季节仓储过程中粮堆的温度状况,本课题设计了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采用架空层系统结合机械通风的隔热形式,减小自仓房顶部传入的热量,将粮堆温度控制在“常温储藏”范围内(≤25℃),延长储藏周期,使粮堆安全度过高温季。课题设计了体积1.2m3的高大平房仓模拟实验台,实验变量为架空层净高度、层内通风量,并设计合理制冷量以及核算辐射量的温度控制设备对实验仓进行温控,进行了定时长定辐射量的升温实验。本文通过模拟实验、数值计算以及无量纲分析的方法对该系统的隔热效果进行分析。对具有不同高度的等截面架空层的模拟实验仓进行升温实验以及数值计算,分析结构参数和通风工况参数(架空层净高度、层内风量)对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性能的影响;对变截面架空层的模拟实验仓进行升温实验及数值计算,分析渐缩口设计引起的流速增加对架空层隔热性能的优化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以定时长定辐射量的升温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主导风向上利用湍流换热入口段效应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有效的减少仓内热量的积聚,将仓内粮堆温度控制在常温储藏范围内,并且扩大了粮堆“冷芯”范围。针对模拟平房仓,在设计风量工况下均有较为合适的架空层净高度与之匹配,使架空层内形成的流动可有效带走有架空板传入的热量,阻隔屋面向仓内的传热。基于所搭建模拟平房仓实验平台,建立三维等比例数学模型,将仓储粮堆定义为多孔介质,利用UDF文件对环境温度及仓顶温度进行定义,通过改变入口风速以及架空板坡度建立多组计算模型,对不同工况模型赋予相同边界条件;以非稳态算法为基础,结合fluent中k-ε模型对模拟平房仓内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数值求解,分析入口风速及架空层高度对其隔热性能影响;数值模拟与模拟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验证了数值模拟参数的合理性。通过模拟,确定了设计变量对架空层隔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关于架空层设计的参数限制与相关特征数据。根据模拟实验和计算结果,将影响架空层隔热性能的实验变量归为温度参数、高度参数、速度参数以及自然对流参数,根据数值计算对隔热系数进行无量纲准则式表达,该公式可为工程提供参考。
童国平[9](2020)在《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以早籼谷为研究对象,将竖向通风作为对照,进行两种不同目的(降温、调质)的通风试验,并对横、竖向通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经济效益比对,结论如下:一、横、竖向降温通风试验(1)在通风量相同的情况下,横向降温通风系统的降温幅度、降温均匀性均优于竖向降温通风系统。横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2℃降低至5.3℃,降温幅度为9.9℃,粮层间温差由5.2℃下降至0.6℃,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4.6℃;竖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7℃降低至6.9℃,降温幅度为8.8℃,粮层间温差由3.5℃下降至1.5℃,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2.0℃。(2)在通风量相同情况下,横向通风系统的通风失水率低,保水性好。横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05%,竖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6-0.18%。此外,横向通风单位通风量为竖向通风的64%时,就可达到近似相同的降温效果。二、横、竖向调质通风试验(1)横、竖向调质通风期间两仓粮温均无异常现象,横向调质通风增湿加水程度、均匀度高于竖向调质通风。横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平均水分保持在12.10%左右,较调质前增加了0.86%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1.27%提高至96.38%,均匀度增幅为5.11%;竖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各层间水分差异较明显,平均水分较调质前增加了0.80%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2.61%提高至94.11%,均匀度增幅为1.50%。(2)横向调质通风能够较好地提升稻谷的加工品质。粮温和含水量与稻谷脂肪酸值、整精米率、出糙率、黄粒米率呈显着相关。在通风调质期间,横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呈基本不变状态,由最初的26.2mg/100g变为26.8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6.2%上升至48.6%,上升幅度为2.4%;出糙率由初始的75.6%上升至76.4%;黄粒米率几乎没有变化。竖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有所上升,由25.7mg/100g上升至27.8mg/100g,上升幅度为2.1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5.6%上升至47.4%,上升幅度为1.8%。出糙率由初始的75.8%上升至76.3%。黄粒米率略微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0.07%。三、横、竖向通风储粮经济效益分析从储藏过程中的储粮成本、出售收益和净增收等方面分析,横向通风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竖向通风。1号仓横向通风储粮成本低于3号仓竖向通风储粮,分别为18517.1元和21711.8元。储粮成本主要包括通风系统折旧费、设备折旧费、电费和水费,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通风系统折旧费为7781.4元和8820.0元;设备折旧费分别为8485.7元和10461.6元;耗电费用分别为2216.7元和2394.9元;耗水费用分别为33.3元和35.3元。此外,1号仓带来的出售收益和净增收均大于3号仓。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出售收益分别为169750.0元和84238.8元,净增收分别为151232.9元和62527.0元。综上所述,在以湖南地区为例的第五生态储粮区中,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无论是以降温还是以调质为目的的通风,其在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上都优于传统的竖向通风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具备科学保粮意义的实用技术。
罗秀芳[10](2019)在《基于AHP储粮仓型选型及优化 ——以泉州某粮仓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储粮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仓型对粮仓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性能、防水防潮性能、机械化水平与节能环保性能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缺乏横向的比较与系统性的梳理,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最优仓型很难选择判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对比不同粮仓仓型与性能的关系,系统总结仓型对粮仓储粮性能的影响;以泉州市区中心粮库工程项目仓型的选择与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并对仓型的自呼吸功能提出了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储粮粮仓仓型与性能进行系统阐述,统计分析仓型对储粮粮仓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性能、防水防潮性能、机械化水平与节能环保等性能的影响。(2)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性能等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粮仓仓型选择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3)以泉州市区中心粮库工程项目为例,对该项目的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剖析,为克服项目中存在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用前述层次分析方法进行粮仓仓型选择的评价,验证了上述层次分析法在工程评价中的可行性。(4)在泉州市区中心粮库一期工程项目中提出了仓型的自呼吸功能,并对仓型中自呼吸仓产生的烟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建筑下部开口进入室内的单位地板面积自然通风量与自然通风单位地板面积全热传热量,同时得出它们与空间上、下开口面积、建筑地板面积A、A、A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到通风隔热效果最佳的开口与分区设计方案,对方案弊端作出说明。为今后的该种仓型的粮仓设计提供参考。
二、不同风机对平房仓机械通风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风机对平房仓机械通风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内环流控温技术对玉米储藏中温度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玉米概况 |
1.2 内环流控温技术简介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内环流控温技术在晋北地区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内环流控温技术在晋中地区应用研究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2 试验过程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内环流控温技术在晋南地区应用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2)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储备粮实物监管国内研究现状 |
1.3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粮堆场理论与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课题研究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储备粮实物监管原理与可行性分析 |
2.1 散装生物物料监管基本原理 |
2.1.1 生物物料料堆场的连续性 |
2.1.2 生物物料料堆场的周期性 |
2.1.3 生物物料料堆内多场耦合的协调性 |
2.2 储备粮实物监管基本原理 |
2.2.1 粮堆场特性 |
2.2.2 衍生特性 |
2.3 储备粮实物监管原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1 储备粮实物监管的库存模态 |
2.3.2 不同库存模态对温度场特性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与连续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 |
3.1 数据与处理 |
3.1.1 储粮生态区 |
3.1.2 粮情数据 |
3.1.3 数据预处理 |
3.2 方法 |
3.2.1 改进的基于粮温数字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 |
3.2.2 基于粮温数字特征连续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库存模态检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
3.3.2 库存模态分类试验与结果分析 |
3.4 阈值的二次优化 |
3.4.1 数据来源 |
3.4.2 优化算法原理 |
3.4.3 不同算法的阈值优化结果与评价 |
3.4.4 优化结果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储备粮监管方法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粮情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2 温度场云图生成 |
4.1.3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似度的库存模态检测方法 |
4.1.4 基于温度场云图特征相关性的库存模态分类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库存模态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库存模态分类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研究 |
5.1 不同管理者角度的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模式 |
5.1.1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其垂直管理机构的监管模式 |
5.1.2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监管模式 |
5.2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实现的必要条件 |
5.2.1 多参数的规模化采集与集中化存储 |
5.2.2 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
5.3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系统应用模式 |
5.3.1 基于B/S结构的储备粮监管系统应用模式 |
5.3.2 基于C/S架构的储备粮监管系统应用模式 |
5.3.3 单机版的应用模式 |
5.4 实现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的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及应用 |
6.1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 |
6.1.1 系统框架 |
6.1.2 功能模块 |
6.1.3 检测系统界面 |
6.1.4 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 |
6.2 储备粮数字云图监管系统应用试验 |
6.2.1 粮情数据 |
6.2.2 应用试验 |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跨域储备粮仓群监管应用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DBSCAN算法聚类结果 |
(3)储粮通风装置和通风参数的选择及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储备粮通风技术概论及其研究方向 |
2 储备粮通风技术研究进展 |
2.1 通风装置的选择及优化研究 |
2.1.1 风道选择 |
2.1.2 风道的优化 |
2.1.3 风机的选择和优化 |
2.2 通风参数的优化研究 |
2.2.1 通风方式的优化 |
2.2.2 其他类通风参数的优化 |
3 结语 |
(4)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应用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大平房仓情况及储粮特点 |
1.1 仓房基本情况 |
1.2 高大平房仓储粮特点 |
2 有关仓储配套设施 |
2.1 仓房工艺孔洞的隔热密闭处理 |
2.2 仓房缝隙处理 |
2.3 仓房屋面隔热处理 |
2.4 安装膜下环流回风管道 |
2.5 完善缓速通风网络 |
2.6 安装制冷空调 |
2.7 配置机械通风设备 |
3 储粮技术应用 |
3.1 以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提高空调控温储粮效果 |
3.1.1 谷壳盖压隔热密闭保冷储藏 |
3.1.2 空调补冷控制仓温 |
3.1.3 储粮防虫防霉防结露 |
3.2 拓展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探索效益储粮 |
3.2.1 新入仓粮均温均水通风 |
3.2.2 谷物冷却机夏季冷却通风 |
3.2.3 轴流风机秋冬季降温通风 |
3.2.4 离心风机降水通风 |
3.3 探索环流熏蒸技术,增强综合防治措施 |
3.3.1 对储粮害虫采用四防措施防感染 |
3.3.2 对储粮害虫实施四喷防治 |
3.3.3 磷化氢熏蒸浓度的确定 |
3.3.4 磷化铝熏蒸施药量的确定 |
3.3.5 磷化氢熏蒸杀虫时机的确定 |
3.3.6 磷化氢熏蒸方式的确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控温储粮效果 |
4.2 机械通风效果 |
4.2.1 新入仓粮均衡通风效果 |
4.2.2 新入仓粮谷物冷却通风效果 |
4.2.3 秋冬季节缓速通风降温效果 |
4.3 害虫防治效果 |
4.4 讨论与建议 |
(5)高大平房仓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绿色低碳粮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粮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2.1 影响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量的因素 |
2.2 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调研 |
2.2.1 调研方法 |
2.2.2 问卷数据处理 |
2.2.3 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粮仓的碳排放计算模型 |
3.1 碳排放的核算标准及计算方法 |
3.1.1 碳排放的核算标准 |
3.1.2 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
3.2 碳排放因子法基本原理 |
3.3 粮食储藏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构建 |
3.3.1 粮食进出仓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3.2 粮仓机械通风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3.3 粮仓环流熏蒸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3.4 粮仓充氮气调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3.5 粮仓空调控温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3.6 粮仓谷物冷却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某粮仓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计算 |
4.1 粮仓概况 |
4.2 粮仓粮食储藏过程设备耗电碳排放计算 |
4.2.1 粮食进出仓碳排放量分析 |
4.2.2 粮仓机械通风碳排放分析 |
4.2.3 粮仓环流熏蒸碳排放分析 |
4.2.4 粮仓充氮气调碳排放分析 |
4.2.5 粮仓空调控温碳排放分析 |
4.2.6 粮仓谷物冷却机技术碳排放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降低粮仓碳排放的措施 |
5.1 降低粮食进出仓环节碳排放的措施 |
5.2 降低机械通风碳排放的措施 |
5.3 降低环流熏蒸环节碳排放的措施 |
5.4 降低空调控温环节碳排放的措施 |
5.5 降低充氮气调、谷物冷却环节碳排放的措施 |
5.6 其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6)高大平房仓稻谷横向降温保水通风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横向降温保水通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储粮横向通风过程热湿传递机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储粮粮堆的多孔介质特性 |
2.2 多孔介质流动和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 |
2.3 粮堆多孔介质的热湿耦合传递机理 |
2.4 储粮横向降温保水通风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2.5 高大平房仓的物理建模 |
2.6 小结 |
第3章 粮堆和空气的热物理性质及相关参数 |
3.1 稻谷粮堆的初始参数设定 |
3.2 粮堆多孔介质区域的条件设置 |
3.3 进风空气的物性参数设定 |
3.4 边界条件的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稻谷横向通风的实仓实验及模拟的对比验证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仓及设备连接 |
4.3 实验仪器的选型及精度 |
4.4 粮仓通风的实验技术方案 |
4.5 模拟预测与方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通风条件下的稻谷横向降温保水通风的模拟预测与分析 |
5.1 通风工况的选择及依据 |
5.2 不同通风湿度条件下的模拟预测结果与分析 |
5.3 不同通风温度条件下的模拟预测结果与分析 |
5.4 不同的吨粮通风量条件下的模拟预测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环流控温储粮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低温干燥生态区低温储粮技术 |
1.2.1 机械通风技术 |
1.2.2 内环流技术 |
1.2.3 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
1.3 内环流通风控温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性 |
第二章 三种储粮技术下的粮温变化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仓房情况 |
2.2.2 储粮情况 |
2.2.3 仓房配套设施 |
2.2.4 试验方法 |
2.2.5 指标测定 |
2.2.6 主要设备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期间仓温变化 |
2.3.2 试验期间粮温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种储粮技术对仓湿和储粮含水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仓房情况 |
3.2.2 储粮情况 |
3.2.3 主要设备 |
3.2.4 仓房配套设施 |
3.2.5 试验方法 |
3.2.6 指标测定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仓湿的变化 |
3.3.2 表层粮食含水量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种储粮技术对虫害及储粮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仓房情况 |
4.2.2 储粮情况 |
4.2.3 试剂及仪器 |
4.2.4 指标测定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虫害分析 |
4.3.2 储粮品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种控温储粮技术的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应用比较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备 |
5.3 技术应用 |
5.3.1 储粮机械通风 |
5.3.2 储粮环流熏蒸 |
5.3.3 储粮内环流控温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三种控温方式的工程造价 |
5.4.2 熏蒸杀虫费用 |
5.4.3 储粮用电成本 |
5.4.4 粮食出入库价格分析 |
5.4.5 储粮总费用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1.2.1 储粮仓房温度场特点 |
1.2.2 机械通风措施研究现状 |
1.2.3 双层屋面隔热性能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
1.3.1 模拟实验系统实验研究 |
1.3.2 双层屋面隔热性能模拟研究 |
1.3.3 隔热性能最佳参数分析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模拟实验系统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系统 |
2.2.1 模拟平房仓仓体 |
2.2.2 架空层系统 |
2.2.3 温度控制系统 |
2.2.4 温湿度监测模块 |
2.2.5 实验系统组成 |
2.3 实验目的与方法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方法 |
2.4 实验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拟平房仓的实验研究 |
3.1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
3.1.1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
3.1.2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
3.1.3 空白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的变化 |
3.2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
3.2.1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
3.2.2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
3.2.3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变化 |
3.3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
3.3.1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
3.3.2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
3.3.3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的变化 |
3.4 模拟平房仓升温实验湿度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数值模拟 |
4.1 模型建立与求解 |
4.1.1 几何模型与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3 网格划分与求解 |
4.2 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3.1 隔热效果分析 |
4.3.2 入口风速对架空层隔热性能影响 |
4.3.3 架空层高度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4 变截面架空层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性能研究 |
5.1 架空层隔热系数计算 |
5.1.1 问题分析 |
5.1.2 计算思路 |
5.1.3 计算过程 |
5.2 实验变量对隔热性能的影响 |
5.2.1 温升比Θ |
5.2.2 速度无量纲数η |
5.2.3 自然对流换热Ra0数 |
5.2.4 几何参数ζ |
5.2.5 强制对流隔热准则关联式 |
5.3 模型补充说明 |
5.3.1 升温时长对隔热效果的影响 |
5.3.2 进风深度对隔热效果的影响 |
5.4 变截面架空层计算结果补充 |
5.4.1 变截面架空层模型特征 |
5.4.2 变截面架空层隔热系数计算 |
5.4.3 各参数对隔热系数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粮堆生态系统 |
1.1.2 机械通风概述 |
1.2 横向通风技术应用现状 |
1.2.1 横向机械通风的特点 |
1.2.2 横向通风原理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横、竖向降温通风对粮食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粮仓仓房情况 |
2.2.2 储粮情况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2.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2.2.5 指标的测定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通风降温效果 |
2.3.2 通风降温均匀性分析 |
2.3.3 通风过程中粮食含水量的变化 |
2.3.4 横、竖向降温通风方式能效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调温增湿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粮仓仓房情况 |
3.2.2 储粮情况 |
3.2.3 主要试验仪器 |
3.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3.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
3.2.6 调质通风条件 |
3.2.7 指标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横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
3.3.2 竖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品质变化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粮仓仓房情况 |
4.2.2 储粮情况 |
4.2.3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4.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
4.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
4.2.6 调质通风条件 |
4.2.7 指标的测定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脂肪酸值 |
4.3.2 整精米率 |
4.3.3 出糙率 |
4.3.4 黄粒米率 |
4.3.5 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竖向通风技术的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粮仓仓房情况 |
5.2.2 储粮情况 |
5.3 指标的测定 |
5.3.1 折旧费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通风系统投资 |
5.4.2 储粮配套设备投资 |
5.4.3 横、竖向通风电耗 |
5.4.4 横、竖向通风水耗 |
5.4.5 调质收益 |
5.4.6 粮食出售收益 |
5.4.7 两种通风方式的净增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AHP储粮仓型选型及优化 ——以泉州某粮仓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不同仓型对储粮性能的影响 |
2.1 粮仓类型 |
2.1.1 平房仓仓型 |
2.1.2 浅圆仓仓形 |
2.1.3 地下粮仓 |
2.1.4 其他储粮仓型 |
2.2 粮仓性能 |
2.2.1 保温隔热性能 |
2.2.2 通风性能 |
2.2.3 防水防潮性能 |
2.2.4 机械化水平 |
2.2.5 品质变化 |
2.2.6 节能环保性能 |
2.3 各仓型对储粮性能影响的总结 |
2.4 层次分析模型 |
2.4.1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2.4.2 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 |
2.4.3 粮仓仓型评价指标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泉州市区中心粮库工程项目仓型选择 |
3.1 泉州市区中心粮库工程项目概述 |
3.2 粮仓工程项目分析 |
3.2.1 粮仓工程项目存在的难点 |
3.2.2 粮仓工程项目仓型选择 |
3.3 粮仓工程项目设计优化 |
3.3.1 项目设计优化 |
3.3.2 平房仓设计优化 |
3.3.3 浅圆仓优化 |
3.3.4 仓底出仓优化 |
3.3.5 绿色节能优化 |
3.4 层次分析法计算模型下泉州市区中心粮库项目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自呼吸仓型的提出与思考 |
4.1 新型自呼吸仓型的提出 |
4.2 新型自呼吸仓型理论分析 |
4.3 新型自呼吸仓型的思考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不同风机对平房仓机械通风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环流控温技术对玉米储藏中温度和品质的影响[D]. 赵晔.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2]储备粮实物数字云图监管方法和应用研究[D]. 崔宏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储粮通风装置和通风参数的选择及优化研究进展[J]. 耿宪洲,刘新涛,任芳,章天婵,晏晓旭. 现代食品, 2021(08)
- [4]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应用浅谈[J]. 朱清峰,罗志宏,童金喜,彭亮. 粮食加工, 2020(04)
- [5]高大平房仓粮食储藏过程中碳排放量计算[D]. 刘丹丽.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高大平房仓稻谷横向降温保水通风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D]. 俞晓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7]低温干燥生态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内环流控温储粮应用技术研究[D]. 宋志勇.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D]. 王子嘉.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9]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D]. 童国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AHP储粮仓型选型及优化 ——以泉州某粮仓项目为例[D]. 罗秀芳. 华侨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