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劣化论文_谌文武,魏大川,雷宏,李永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度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花岗岩,疏水,黄土,节理,界面,干湿。

强度劣化论文文献综述

谌文武,魏大川,雷宏,李永杰[1](2019)在《积雪覆盖下遗址土的强度劣化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厚度积雪覆盖条件,以抗压强度、表面硬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遗址土的劣化破坏特征,同时设置对照组,使等质量未冻水直接入渗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发现两者对遗址土冻融循环的影响相差较大,在积雪完全融化前,等质量的未冻水入渗比积雪覆盖对土体的抗压强度劣化效应更大;同一时空范围内(处于雪层下相同位置),积雪厚度越大,融化后土体强度劣化越严重;积雪覆盖边缘位置下,土样干密度越大,抗压强度损失率越大,积雪覆盖的中央位置下土样由于雪存在"保温"效应,表现出强度劣化进程较其他位置土样缓慢.在积雪覆盖下,土样表面硬度劣化特征表现为干密度越小,表面硬度损失率越大;同一干密度时,覆盖雪层越厚,随着冻融循环进行,表面硬度损失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寅川,申爱琴,王胜难,李鹏,周胜波[2](2019)在《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行为及与强度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在自然环境与车辆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劣化机理,以及界面区劣化对路面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室内设计普通交通环境和超载条件下的荷载-冻融-干湿循环叁场耦合试验模拟路面水泥混凝土实际工作环境,并与普通交通条件下的疲劳荷载单因素试验及荷载-冻融双场耦合试验进行对比,以探求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扫描电镜观测和X射线能谱分析分别测定在混凝土处于不同耦合作用阶段的界面区细观结构、钙硅比变化;采用静态弯拉强度试验测定叁场耦合下各阶段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行为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季冻区路面混凝土运营时,车辆荷载主要引起混凝土界面区沿原生微裂缝的局部损坏;冻融循环伴随干湿交替的环境作用促使裂缝在各方向蔓延形成大片缺陷,且该界面区劣化行为是物理-化学过程。主要表现为,路面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呈下降趋势;界面区大量裂缝交叉贯通,密实度显着降低,氢氧化钙结晶析出;超载情况下,疲劳寿命急剧缩短,且界面区内部微裂纹的宽度显着增大。混凝土疲劳破坏时,界面区临界损伤阈值为:界面区宽度为70μm;密实度为50.96%~54.25%;微裂缝最大长度在24.48~26.04μm之间;微裂缝最大宽度在11.73~15.72μm之间。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混凝土强度与界面区结构缺陷之间的定量关系,各结构参数对强度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实度、裂纹宽度、裂纹长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向阳,曹平,陈锐,周罕,雍伟勋[3](2019)在《循环剪切对节理面形貌及强度劣化规律的微观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运用岩石剪切流变仪对人工灰岩节理面进行正—反循环剪切试验,剪切前后,运用Talysurf CLI 2000扫描仪测量节理表面形态。根据形貌扫描采集结果,四种形貌参数被提出,即岛屿峰态系数K,岛屿数量,岛屿面积和岛屿总面积,结合应力变化值,发现剪切过程中,并非所有岛屿都参与剪切全过程,JRC曲线随被剪次数增加而减小,应力与岛屿峰态系数K存在线性关系,由此发现了岩石节理的微观形态与宏观强度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9年04期)

胡长明,袁一力,王雪艳,梅源[4](2019)在《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下压实黄土强度劣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湿循环会导致土体的强度参数产生一定的劣化,从而影响填方边坡等工程体的稳定性。以压实黄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干湿循环路径,即干湿循环幅度、干湿循环下限含水量两因素对干湿循环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不同影响因素不同水平下的干湿循环叁轴试验得出了压实黄土强度参数的劣化过程。通过采用双曲线函数对劣化度进行拟合,定量分析了干湿循环幅度、干湿循环下限含水量对干湿循环最终劣化度与劣化发展速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压实黄土干湿循环劣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填方边坡灾害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张振华,王野[5](2019)在《水库运行期岸坡消落带红砂岩抗剪与抗压强度劣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水库运行期岸坡消落带环境条件模拟方面,对消落带岩石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条件下宏观强度劣化规律进行研究时,主要侧重于"湿干"交替作用环境条件的单一模拟,鲜见对水库运行期岸坡消落带岩石所处的岸坡应力、"湿干"交替和库水渗透综合作用的真实环境条件进行模拟。自主研发了能模拟岸坡应力、"湿干"交替和库水渗透综合作用环境的水库岸坡消落带软岩叁轴试验系统,以叁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红砂岩的单轴、叁轴压缩试验,并分析了岩石试样的破坏模式;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方法,获得红砂岩的微细观结构和黏土矿物成分随"湿干"交替作用次数增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岩的峰值抗压强度随"湿干"交替作用次数增加逐渐劣化,其中前4次"湿干"交替过程中,峰值抗压强度劣化幅度较大;第6~8次"湿干"交替过程中,劣化幅度逐渐减小。随"湿干"交替作用次数的增加,红砂岩的黏聚力也逐渐下降,第1~4次"湿干"交替过程中,黏聚力的下降幅度较大;第6~8次"湿干"交替过程中,黏聚力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小。随"湿干"交替作用次数的增加,红砂岩的内摩擦角有所降低,但变化规律不明显。红砂岩中的黏土矿物因水化反应产生不均匀膨胀、收缩,导致碎屑矿物颗粒之间的胶结作用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在宏观上表现为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的劣化;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的劣化使得红砂岩在轴向荷载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破坏,是导致峰值抗压强度发生劣化的直接原因,而红砂岩中胶结物胶结作用的变弱是红砂岩峰值抗压强度发生劣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渗透压对峰值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的劣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水库运行期岸坡稳定性动态分析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廷尧,周传波,蒋楠[6](2019)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断层破碎带抗剪强度的劣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大冶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工程背景,基于相似理论和振动台模型试验,对爆破振动作用下高陡边坡断层破碎带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爆破振动加载强度在小于5.0 m/s~2时,断层破碎带峰值抗剪强度随加载时间的增加呈现出累积渐进破坏的变化规律,爆破振动加载强度在7.0 m/s~2时,断层破碎带峰值抗剪强度随加时间的增加呈现出惯性失稳破坏的变化规律;2)断层破碎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加载时间的增加呈现出二次函数的衰减关系,且其累积渐进破坏过程表现出渐变弱化、加速弱化和塑性区贯通破坏3个阶段的变化规律;3)断层破碎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加载强度的增加呈现线性函数的衰减关系;4)断层破碎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弱化幅度随加载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加载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黏聚力对于加载时间的敏感程度较内摩擦角的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毛瑞,王飞,茅沈栋,杜屏[7](2019)在《含铁尘泥压块高温强度劣化规律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xycup工艺,以高炉工序的重力除尘灰和转炉工序的转炉污泥作为主要原料,配加一定量的粘结剂制成复合压块,通过开展模拟实验和基础分析,研究含铁尘泥压块强度的劣化规律和劣化机制。结果表明:水泥粘结剂的加入能有效抑制含铁尘泥压块的体积膨胀,稳定含铁尘泥压块的内部结构,从而保证含铁尘泥压块的高温强度;水泥粘结剂压块的致密度要高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压块,且在水化过程中会生成氢氧化钙,会对铁氧化物还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水泥粘结剂压块的还原性强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压块;水泥粘结剂压块由于水泥石相固结作用的存在,使压块强度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温度的提高,水泥粘结剂逐渐失效,但失效后的水泥石仍能保持一定原始形态,能够稳定压块的内部结构,使压块强度劣化的同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基础强度。(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涛[8](2019)在《微波照射条件下热湿作用岩石强度劣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中岩石破碎技术的研究意义越发重要。目前关于微波参数对岩石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岩石的劣化与微波循环照射方式,岩石中水分,热湿循环的关系却研究不足。进行微波照射条件下热湿作用岩石强度劣化试验研究对推广微波作为辅助破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借助微波发生装置和万能试验机对花岗岩试件进行微波照射和常规静态力学试验,探讨在不同功率微波、循环次数、循环方式下花岗岩的强度劣化规律。同时辅以XRD、SEM和FLIR热成像仪,对岩样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观察微波照射前后试样的内部裂纹形态和微波照射后试样的温度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岩石中不同矿物成分在微波照射下的升温特性及岩石中水分如何发挥作用,分析微波作用下岩石内部产生破裂的原理及水分对岩石的作用机理。得出结论:岩石的矿物成分、微波参数和岩石中水分会影响花岗岩经微波作用后的强度。(2)采用900W低功率微波对花岗岩试样分别进行热湿循环或热循环处理,单次微波照射时间均为2min,然后对试样进行巴西劈裂抗拉力学性质试验。使用2kW、4kW和6kW功率微波对花岗岩试件进行热湿循环或热循环处理,单次微波照射时间均为2min,随后测量微波照射后无围压时花岗岩试样的抗压强度。得出结论:花岗岩强度在同一功率下随循环次数增大逐渐减小。在相同循环次数下花岗岩强度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而降低,在相同微波功率和循环次数下热湿循环对岩石强度的劣化效果更佳。(3)分别对经2kW、4kW和6kW功率微波4次热湿循环和热循环照射的花岗岩试件和对照组试件等进行XRD和SEM电镜试验,借助FIIR热成像仪对高功率微波作用的试样进行温度变化规律分析。得出结论:花岗岩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微波照射后花岗岩内部产生大量沿晶断裂型和穿晶断裂型微观裂纹。微波照射后试件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与微波功率、循环次数和循环方式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杨阳[9](2019)在《冻融循环对花岗岩-混凝土二元体界面强度劣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作为岩体工程防护中常用的材料,发挥其支护性能的最主要前提是混凝土与岩石之间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但是在高海拔寒区及人工冻结施工过程中,冻融循环对岩石与混凝土粘结性能提出全新的考验。本文针对花岗岩-混凝土试样界面的强度特性开展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冻融环境下不同界面性状对界面强度劣化影响程度,研究成果可为高海拔寒区及人工冻结工程支护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本文通过人工制作不同的粗糙度和亲疏水界面的花岗岩试块,而后,对称浇注混凝土,制作成不同界面性状的花岗岩-混凝土二元体试样;采用精细化测定方法,对界面的粗糙度和亲疏水状况进行定量化测定;随之,对试样进行0、10、20、30和5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采用变角剪切试验的方法,测定其界面的剪切强度;最后,对破坏后试样界面的断口形貌进行精细化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①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试样界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脱粘,且试样表面脱落、龟裂及开裂等现象显着;②花岗岩-混凝土试样界面的剪切强度与粗糙度指标存在正相关性,而与接触角度为负相关性;此外,界面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在0-30次冻融循环阶段,界面剪切强度下降速率较快,随后下降速率逐渐降低;③考虑亲水条件下花岗岩-混凝土二元体粘结性能的复杂性,开展试样破坏后的断口形貌进行精细化测量,分析破坏后的界面性状和形貌特征,得到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粘附量与剪切强度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变化趋势;④提出花岗岩-混凝土二元体界面剪切强度理论表示方法,并根据该模型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匹配度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焦航[10](2019)在《冻融-盐共同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规律及其微观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日益增多,黄土边坡土体剥落病害备受关注,冻融和盐蚀是引发黄土边坡剥落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冻融-盐共同作用对黄土的强度劣化规律及微观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叁轴压缩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研究冻融-盐共同作用下对黄土的强度劣化及其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叁轴压缩试验,开展了冻融-盐共同作用对黄土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试样在不同条件下其应力-应变曲线均为硬化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和含盐量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均降低。(2)通过对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开展了冻融-盐共同作用对黄土强度劣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原状土粘聚力随含盐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内摩擦角随含盐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增加幅度不大,最大增幅为1.08°;原状土粘聚力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减小,内摩擦角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对数增加,增加幅度不大,最大增幅为1.44°;重塑土与原状土变化规律相同,变化量比原状土小;得到了冻融-盐共同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方程。(3)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开展了冻融-盐共同作用对黄土微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平均粒径增大,颗粒丰度减小,定向概率熵减小;随含盐量增加,平均粒径增大,颗粒丰度减小,定向概率熵基本不变。(4)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开展了冻融-盐共同作用对黄土微观孔隙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冻融-盐作用后的土样T2谱均呈现2个波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T2波谱总面积增加,土样孔隙总量变多,呈现对数增长型;随着含盐量的增加,T2波谱总面积增加,呈现线性增长型,T2波谱分布右移,微孔向小孔转化;土样粘聚力改变主要与土颗粒的大小和土颗粒的排列的改变有关,内摩擦角改变主要与孔隙数量和颗粒形状的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强度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在自然环境与车辆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劣化机理,以及界面区劣化对路面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室内设计普通交通环境和超载条件下的荷载-冻融-干湿循环叁场耦合试验模拟路面水泥混凝土实际工作环境,并与普通交通条件下的疲劳荷载单因素试验及荷载-冻融双场耦合试验进行对比,以探求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扫描电镜观测和X射线能谱分析分别测定在混凝土处于不同耦合作用阶段的界面区细观结构、钙硅比变化;采用静态弯拉强度试验测定叁场耦合下各阶段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行为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季冻区路面混凝土运营时,车辆荷载主要引起混凝土界面区沿原生微裂缝的局部损坏;冻融循环伴随干湿交替的环境作用促使裂缝在各方向蔓延形成大片缺陷,且该界面区劣化行为是物理-化学过程。主要表现为,路面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呈下降趋势;界面区大量裂缝交叉贯通,密实度显着降低,氢氧化钙结晶析出;超载情况下,疲劳寿命急剧缩短,且界面区内部微裂纹的宽度显着增大。混凝土疲劳破坏时,界面区临界损伤阈值为:界面区宽度为70μm;密实度为50.96%~54.25%;微裂缝最大长度在24.48~26.04μm之间;微裂缝最大宽度在11.73~15.72μm之间。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混凝土强度与界面区结构缺陷之间的定量关系,各结构参数对强度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实度、裂纹宽度、裂纹长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度劣化论文参考文献

[1].谌文武,魏大川,雷宏,李永杰.积雪覆盖下遗址土的强度劣化特征试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寅川,申爱琴,王胜难,李鹏,周胜波.季冻区路面混凝土界面区劣化行为及与强度相关性[J].中国公路学报.2019

[3].张向阳,曹平,陈锐,周罕,雍伟勋.循环剪切对节理面形貌及强度劣化规律的微观力学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9

[4].胡长明,袁一力,王雪艳,梅源.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下压实黄土强度劣化规律研究[J].陕西建筑.2019

[5].张振华,王野.水库运行期岸坡消落带红砂岩抗剪与抗压强度劣化机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吴廷尧,周传波,蒋楠.爆破振动作用下断层破碎带抗剪强度的劣化规律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毛瑞,王飞,茅沈栋,杜屏.含铁尘泥压块高温强度劣化规律及机制[J].钢铁研究学报.2019

[8].李涛.微波照射条件下热湿作用岩石强度劣化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9].杨阳.冻融循环对花岗岩-混凝土二元体界面强度劣化特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10].焦航.冻融-盐共同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规律及其微观机理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4动态强度劣化因子与应变速率的关...各工况下受侵蚀混凝土强度劣化...可知,围岩峰值强度劣化规律和...砂岩断裂韧度和抗拉强度劣化对比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劣化规律砂岩抗拉强度劣化曲线

标签:;  ;  ;  ;  ;  ;  ;  

强度劣化论文_谌文武,魏大川,雷宏,李永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