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真核表达,重组杆状病毒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袁园,张愉,张丽华,范文胜,韦天超[1](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产物抗原性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GX-YL5毒株为模板,PCR扩增其E基因并克隆至融合有His标签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E,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经同源重组后转染Sf9细胞,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IFA结果表明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在感染的细胞膜表面呈现强的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既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也可被GX-YL5株的多抗血清特异性识别,且二者的目的条带大小均为16 ku。说明本研究已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了E蛋白,且表达产物抗原性良好,为进一步探讨IBV E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构建病毒样颗粒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2](2019)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科γ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多个临床致病型。位于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1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α和β属多种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楚,目前IBV受体及受体结合域是研究的热点。论文就近几年来IBV 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受体多样性、S1蛋白变异对RBD的影响及S2蛋白对IBV细胞嗜性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其致病机制,研制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及诊断制剂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何小丽,李凡飞,王文佳,张凯,程成[3](2019)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部分g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B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分析,利用笔者所在实验室已构建好的gB-BL21重组阳性菌落,进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对培养及诱导表达条件(IPTG最佳浓度、作用时间)等影响表达的因素进行优化,然后将表达的gB重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gB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为32.4 ku,与预期的蛋白大小一致。经BC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蛋白含量测定试剂盒测定,gB重组蛋白浓度为1.84 mg/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后的gB重组蛋白能被标准IBR阳性血清识别,说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IBRV检测的特异性抗原。试验为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及研究gB蛋白的功能特性提供了材料和技术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徐文博[4](2019)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特异性单域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n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n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引起。一般情况下 IBRV 容易发生反复感染,导致本病难以清除,严重危害养牛业。目前,疫苗免疫是防治IBR的主要措施,但灭活疫苗不能引起长期持续的体液免疫,弱毒疫苗有残余毒力和返强等危险。为了有效防控IBR,需要开发有效的诊断用抗体。本试验研究通过克隆IBRV gD基因,连接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获得IBRV-gD蛋白;然后以IBRV为抗原免疫成年健康双峰驼,采集全血,提取淋巴细胞总RNA,将其反转录后,扩增VHH基因片段并与载体pCANTAB5E连接,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TG1感受态内,成功构建IBRV VHH抗体库。经过鉴定IBRV抗体库库容为7×107。经菌落鉴定,IBRV抗体库转化效率为75%。以gD蛋白作为筛选抗原,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IBRV VHH抗体库内进行筛选,并选取了相对结合能力较强的一株阳性克隆(IB68),构建表达载体,并对其诱导表达和纯化,从而获得高结合活性的IBRV gD特异性单域抗体。通过ELISA鉴定该单域抗体可以与IBRV或gD蛋白均产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具有较高的抗原结合活性。Western-Blot检测证实本试验制备的单域抗体(IB68)的免疫学反应性。为以后的IBRV的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仝晓丹[5](2019)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嵌合蛋白表达及免疫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危害全球养牛业发展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IBRV感染牛体后,主要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母牛的流产及其他神经性系统疾病。潜伏感染的特性给该病的防治及净化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防控此病。IBRV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及活载体疫苗,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因此,研发更有效的疫苗是防控IBR中最重要的问题。与传统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相比,多表位疫苗可克服MHC类分子的限制使其得到高效提呈,且能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将已鉴定出的IBRV的gB、gC和gD相关抗原表位及破伤风毒素通用T细胞表位P2以GGGGS或AAYAAY为接头进行串联连接,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其抗原性以选择最佳连接组合,化学合成嵌合蛋白基因序列。构建pET-28a-P2-gB/gC/gD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ISA206佐剂等体积乳化后经后腿肌肉注射免疫中国白兔,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pET-28a-P2-gB/gC/gD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均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且以AAYAAY为接头连接的重组蛋白诱导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以GGGGS为接头连接的重组蛋白(21天时P=0.0113;42和63天时P<0.0001)。以AAYAAY接头连接的P2-gB/gC/gD序列为基础,构建pET-28a-P2-gB/gC/gD-BoIL-6、pET-28a-P2-gD-BoIL-6和pET-28a-BoIL-6重组质粒。同时提取中国白兔脾脏中的RNA,扩增兔IL-6基因,构建pET-28a-P2-gB/gC/gD-RaIL-6重组质粒。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ET-28a-P2-gB/gC/gD-BoIL-6、pET-28a-P2-gD-BoIL-6、pET-28a-BoIL-6和pET-28a-P2-gB/gC/gD-RaIL-6质粒在E.coli BL21(DE3)中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纯化后的产物能与抗His标签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ISA206佐剂乳化后免疫中国白兔,同时设置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和ISA206佐剂对照组。每隔3周免疫1次,共3次,在首免前及每次免疫后3周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抗体水平、中和抗体效价及细胞因子IL-4和IFN-γ水平。3免后3周用IBRV鼻腔攻毒,在0、1、3、5及第7 d时采集鼻拭子并测定体温,建立实时定量方法检测鼻拭子中病毒的拷贝数。7 d后安乐死1只家兔,取肺脏和气管制作病理学组织切片并测定肺脏中病毒拷贝数。在攻毒后30 d,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连续注射5 d,在0、1、3、5及第7 d时采集鼻拭子并测定体温,7 d后安乐死实验兔,取肺脏和气管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学变化,并测定鼻拭子和肺脏中病毒的拷贝数。在免疫后21 d、42d和63 d时,P2-gB/gC/gD-BoIL-6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其他重组蛋白组(P<0.05),而低于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P<0.001)。在42 d和63 d时P2-gB/gC/gD-BoIL-6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其他重组蛋白组(P<0.05),与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无明显差异。与其他组相比,P2-gB/gC/gD-BoIL-6可有效诱导IL-4和IFN-γ的产生,表明其可同时诱导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在1、3和5 d时均可在鼻拭子中检测到病毒,其中P2-gB/gC/gD-BoIL-6鼻拭子中的病毒拷贝数均低于其他重组蛋白组,攻毒后第1 d与P2-gB/gC/gD-RaIL-6组无显着差异,在第3 d和第5 d差异显着;但是与其他组在第1、3和5 d差异均显着(P<0.05),与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排毒滴度差异不显着。此外,在攻毒后7 d,P2-gB/gC/gD-BoIL-6免疫组,肺脏中的病毒拷贝数显着低于其他重组蛋白免疫组(P<0.05),但与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差异不显着。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2-gB/gC/gD-BoIL-6组肺脏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气管未见明显病理变化,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肺脏和气管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注射地塞米松再激活IBRV后,实验组体温之间无明显差异;P2-gB/gC/gD-BoIL-6组鼻拭子中的病毒拷贝数显着低于其他重组蛋白组,但在第1 d和第5 d时,与P2-gB/gC/gD-RaIL-6组及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病毒拷贝数差异不显着。肺脏中病毒拷贝数均显着低于其他重组蛋白组(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2-gB/gC/gD-BoIL-6组肺脏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气管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IBRV-BVDV二联灭活苗组肺脏可见淋巴组织增生,气管壁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实验表明,相比于柔性接头GGGGS,刚性接头AAYAAY更适合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序列的连接,以AAYAAY为接头连接的重组嵌合蛋白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同时,分子佐剂牛IL-6可有效提高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嵌合蛋白的免疫原性,促进中和抗体的产生及提高免疫保护效果。通过本实验可以为高效IBR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前期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袁晓[6](2019)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功能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V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的γ型冠状病毒,病毒颗粒外包囊膜,内含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简称为UPS(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能够降解错误折迭或受损的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的蛋白质稳态,同时在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等许多细胞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有不少报道表明病毒的感染依赖于UPS,包括MHV等冠状病毒。然而,UPS对IBV增殖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Vero细胞、H1299细胞、和鸡胚胎成纤维细胞DF-1为细胞模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UPS对IBV感染和增殖的作用。一、抑制UPS系统,不利于IBV的感染和增殖IBV感染Vero、H1299、或DF-1细胞,在不同的感染时间点,分别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Epoxomicin或Bortezomib,感染后12小时收样,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病毒蛋白N的表达,并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基因组,探讨UPS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感染后0到6小时加入UPS抑制剂,明显降低病毒蛋白的表达和病毒基因组RNA的水平。之后,将UPS抑制剂处理细胞的时间点精细化,发现抑制剂主要在感染后0到2小时抑制IBV入侵。以猪传染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Vero细胞,同样发现,在感染后0到2小时加入UPS抑制剂,显着降低病毒的入侵和增殖。以上结果表明,UPS可能在病毒的入侵阶段发挥作用。二、UPS在IBV内吞后和基因组起始翻译之前发挥作用接下来,我们探讨UPS在病毒入侵的哪个阶段发挥作用。IBV的入侵包括吸附、内吞、胞内运输、膜融合、和脱壳。完成脱壳后,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翻译病毒的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1a和1ab,合成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再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复制。在感染后2小时检测内吞的病毒基因组,发现UPS抑制剂并不干扰细胞对病毒的内吞。在感染后5小时检测病毒ORF1a和ORF1ab的翻译,发现UPS抑制剂处理显着降低ORF1a和ORF1ab的翻译。通过嘌呤霉素标记实验,检测细胞内蛋白的合成效率,结果表明UPS抑制剂处理2个小时,并没有显着影响细胞的蛋白翻译效率。因此,ORF1a和ORF1ab的翻译减少,并非由于蛋白翻译效率下降导致。内吞的病毒没有减少,而起始翻译出来的蛋白显着降低,说明UPS抑制剂在病毒内吞之后和基因组复制之前发挥作用,极有可能作用于病毒的胞内运输、膜融合、或脱壳等步骤。叁、IBV入胞需要相关蛋白泛素化修饰进一步研究发现,UPS抑制剂处理细胞后,细胞内游离的泛素蛋白单体明显减少,泛素化修饰的蛋白明显增多,说明UPS抑制剂可能通过阻止蛋白降解和泛素蛋白单体的循环利用,耗尽泛素蛋白单体,进而影响相关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及其功能,从而影响病毒的感染效率。采用泛素蛋白激活酶E1抑制剂PYR-41处理细胞,抑制相关蛋白的泛素化,发现在IBV感染后0-2小时加入PYR-41,明显降低病毒的增殖,证实了相关蛋白泛素化修饰对病毒入胞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贾晓雪,赵微,倪宏波[7](2019)在《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es virus,IBRV)gD蛋白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超速离心纯化的IBRV全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血清抗体呈阳性的小鼠脾细胞,通过融合剂PEG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筛选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分析单抗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筛选出1株稳定分泌抗IBRV gD蛋白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3C1。单抗的重链为IgG1亚类,轻链为kappa链;上清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40和1∶12 800;单抗可与IBRV及gD重组蛋白分别在相对分子质量71 000和96 000处发生特异性反应,可与感染IBRV的MDBK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荧光。结论成功制备了抗IBRV g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gD蛋白功能及IBR的临床诊断方法筛选等提供了数据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邵昱昊[8](2018)在《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构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禽类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在全世界性范围内呈地方性流行。ND的病原体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N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具有众多基因型。目前广泛应用的NDV La sota疫苗为基因II型,而我国目前主要流行强毒株为基因Ⅷ型NDV。现有疫苗虽然能够对基因Ⅷ型NDV强毒株感染提供临床保护,但不能有效的阻止其在鸡体内的复制和排毒,导致免疫鸡群疫病的发生。因此,迫切需要研制针对基因Ⅷ型NDV强毒株的新型NDV疫苗。Fusion(F)蛋白是NDV的囊膜糖蛋白,也是ND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可插入病毒载体中作为活病毒载体疫苗进行应用。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鸡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ILT的防制主要依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免疫,商品化致弱活疫苗和表达ILTV抗原的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控制ILT的主要疫苗,但存在毒力返强和保护效果不完全的缺陷。为了克服现有疫苗的不足,科研人员尝试研发ILTV基因缺失疫苗和ILTV活载体疫苗。此外,ILT活疫苗可以通过气雾或饮水的方式大规模应用,因此ILTV可作为表达其他病原免疫保护性抗原的载体。在本研究中,分离并鉴定了一株ILTV,命名为ck/CH/LHLJ/120305(LHLJ/120305)。该毒株感染SPF鸡只不引起任何呼吸道症状,气管致病指数(Intratracheal pathogenicity index,ITPI)值为0,在感染鸡的气管和喉头未观察到明显的病理变化。LHLJ/120305在喉头和气管内的复制和排毒检测结果显示LHLJ/120305株在喉头和气管中可以复制但它在组织中的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ILTV强毒WG株。以上结果证明LHLJ/120305株是一株ILTV弱毒株。LHLJ/120305可以为SPF鸡提供针对ILTV WG株的完全保护,并且没有检测到排毒,这些结果说明LHLJ/120305可以作为ILT的疫苗候选毒株。为探索LHLJ/120305株是否可作为病毒载体,以LHLJ/120305作为亲本毒,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病毒的US9基因编码区缺失后引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盒,获得了表达GFP的重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US9-G株,并且GFP蛋白能够在ILTV-?US9-G感染的细胞中表达。ILTV-?US9-G的最大病毒滴度与亲本病毒LHLJ/120305株相近,但生长速率略有延迟。这一结果表明ILTV US9基因编码区缺失和GFP表达盒的引入并不影响病毒的体外增殖特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外源基因的引入对ILTV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以ILTV-?US9-G作为亲本病毒,将GFP基因替换为基因Ⅷ型NDV主要保护性抗原F基因,获得了表达NDV F蛋白的重组病毒ILTV-?US9-F株。ILTV-?US9-F和亲本病毒LHLJ/120305的体外复制能力基本一致。将ILTV-?US9-F在LMH上连续传代至15代,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对每5代的病毒的F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不同代次的ILTV-?US9-F均能稳定表达NDV F蛋白。ILTV-?US9-F接种SPF鸡后,鸡只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且未检测到排毒,并与LHLJ/120305一样,用ILTV强毒WG株的攻击免疫鸡后ITPI评分为0且未在咽拭子检测到ILTV。为了评价ILTV-?US9-F对NDV强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ILTV-?US9-F免疫后检测了免疫鸡的抗体水平并进行了不同基因型NDV强毒株的攻毒保护试验。与La Sota相比,10~4PFU剂量的ILTV-?US9-F免疫后诱导产生的NDV 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的滴度非常低。当用IX型NDV强毒株F48E9株攻击时,La Sota与ILTV-?US9-F均能提供临床保护,且均未检测到排毒,NDV的主要靶器官也未再重新分离到病毒。但当用NDV基因Ⅷ型ck/CH/LHLJ/1/06株攻击时,虽然La Sota与ILTV-?US9-F一样能提供临床保护,但从La Sota组中40%(2/5)鸡体内重新分离到NDV,而ILTV-?US9-F组所有组织中均未分离到NDV。攻毒后4d的排毒情况也表明ILTV-?US9-F(10%)的排毒保护效果好于La Sota(30%)。此外,本研究对ILTV-?US9-F针对NDV的最小免疫剂量进了评价。结果显示,以10~3PFU剂量免疫ILTV-?US9-F后,可以提供针对NDV强毒株ck/CH/LHLJ/1/06株的完全的临床保护,而以10~2PFU剂量免疫后也可以获得95%的临床保护,ILTV-?US9-F的最小免疫剂量可以定为10~3PFU。综上所述,本次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基因Ⅷ型NDV F蛋白的重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该毒株免疫动物可以抵抗新城疫强毒株和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株的攻击。ILTV-?US9-F株可以作为NDV和ILTV二联活载体疫苗的候选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赵秀美,姜逸,程旭,高明燕,俞燕[9](2018)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辅助蛋白3a、3b对病毒毒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为了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辅助蛋白对IBV毒力的影响,本课题组利用前期建立的IB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在辅助蛋白基因起始密码子中引入点突变的方式,分别构建了辅助基因3a、3b、3ab表达沉默的毒株r IBYZ-Sc3a、r IBYZ-Sc3b和r IBYZ-Sc3ab。将这叁株毒株与亲本株r IBYZ分别接种1日龄SPF雏鸡,通过分析不同组别雏鸡的死亡情况、体重变化情(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周景明,耿玥,马文利,刘红亮,祁艳华[10](2018)在《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将IBV H120毒株通过接种鸡胚的方法扩繁,从含病毒的尿囊液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N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N.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Transetta(DE3)感受态,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切除GST标签.采用纯化的N蛋白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效果最好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利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过3次亚克隆筛选出13株单抗,其中8株能与IBV结合.通过体内诱生腹水的方法对1A12C5细胞株进行大量制备,辛酸/硫酸铵方法对腹水进行纯化并鉴定.(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科γ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多个临床致病型。位于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1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α和β属多种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楚,目前IBV受体及受体结合域是研究的热点。论文就近几年来IBV 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受体多样性、S1蛋白变异对RBD的影响及S2蛋白对IBV细胞嗜性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其致病机制,研制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及诊断制剂等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袁园,张愉,张丽华,范文胜,韦天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产物抗原性的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9
[2].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何小丽,李凡飞,王文佳,张凯,程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部分g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徐文博.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特异性单域抗体的制备及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仝晓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嵌合蛋白表达及免疫原性评价[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袁晓.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功能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贾晓雪,赵微,倪宏波.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8].邵昱昊.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构建及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赵秀美,姜逸,程旭,高明燕,俞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辅助蛋白3a、3b对病毒毒力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周景明,耿玥,马文利,刘红亮,祁艳华.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