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对掌论文_沈小芳,印飞,薛明宇,余炯,林伟枫

导读:本文包含了拇对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肌腱,功能,神经,拇指,掌骨,小指,虎口。

拇对掌论文文献综述

沈小芳,印飞,薛明宇,余炯,林伟枫[1](2019)在《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掌骨截骨、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3月收治铲状手畸形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3~35个月,平均17.5个月。患儿均表现为手指完全并指的"平板样"畸形,患手较健侧短小;所有对侧手均无异常,均未合并胸部、头颅、面部畸形。手术均采用掌骨截骨、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并通过掌背矩形瓣重建虎口、多边形皮瓣旋转重建拇指指蹼及拇示指甲侧襞,拇指尺背侧及示指桡侧近节通过植皮修复。术后采用手功能评定专用游标卡尺测量患手虎口距离,拇指功能采取改良Tada评分评价。结果 8例患儿对掌功能重建与虎口成形均一期完成,术后拇指尺背侧及示指桡侧植皮均成活。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6.1个月。术后无皮瓣坏死、拇指侧偏、虎口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虎口区皮肤颜色与健侧无明显区别;患手虎口开大距离3.5~5.0 cm,平均4.2 cm;术后拇指功能采用改良Tada评分,获优7例、良1例,优良率100%。术后拇指均可主动行抓握、对捏等动作,对掌功能良好。结论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术后手部功能改善良好,皮瓣设计合理能有效覆盖重要区域,手术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凌李,李学渊,周晓玲,陈薇薇,孟良[2](2018)在《尺侧伸腕肌结合同种异体肌腱转位的改良拇对掌功能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尺侧腕伸肌腱为动力肌,利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代替自体掌长肌腱进行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拇对掌功能丧失或不全的患者,其中手掌严重挤压伤术后大鱼际肌坏死缺损5例、腕部及以上正中神经损伤术后17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同时损伤术后10例。全部采用尺侧腕伸肌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来重建拇对掌的功能。术后石膏制动于屈腕,拇对掌位6周。6周后开始功能训练,并随访记录手术切口及异体肌腱愈合情况、拇对掌对指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同种异体肌腱的排异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2年,疗效优20例,良6例,可4例,差2例。全部病例术后均未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感染、免疫排斥反应、肌腱不愈合及断裂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改良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减少了自体移植供区的损伤,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郑正才,梁海,符桃,刘瑞祥,陈琪[3](2015)在《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程序。方法以40例拇对掌功能丧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小指展肌(20例)、环指指浅屈肌腱(20例)为动力腱,开展拇对掌功能重建,统计手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小指展肌组预后优良率为90.0%,环指指浅屈肌腱组预后优良率为80.0%,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指展肌组拇指旋前、屈伸角度更大,环指指浅屈肌腱组拇指外展、桡偏角较大,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操作简单,疗效显着,对保障拇指的旋前、屈伸功能效果极好,可以作为部分拇对掌功能丧失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周晓玲,李学渊,刘林海,孙涛,费剑荣[4](2014)在《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门诊的18例拇对掌功能障碍患者,均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全部病例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结果 18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恢复拇指对掌、外展功能,获得满意结果。结论临床使用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功能恢复理想,不影响示指功能。(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暨显微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5-23)

王冰水,袁华,王虹,胡旭,惠楠[5](2013)在《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对掌功能丧失的补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对掌功能缺失患手功能的治疗及补偿作用。方法:为6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手分别制作并使用功能位及动态对掌位矫形器,经过ADL训练后,采用Carroll氏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定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结果:训练1个月后,UEFT评定显示患者功能等级较训练前提高1~2级,患手的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患者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后使用拇对掌位矫形器,可以治疗和补偿拇指对掌功能的缺失,改善手的功能性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3年04期)

汤银魁[6](2011)在《拇对掌功能临床评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目前手外科拇对掌功能的评定方法,使用主观及客观的形式,设计与改进一种新的拇对掌功能的评定方法,以便于术式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第一组研究对象(正常人)共63例的拇对掌功能各种力学及角度的数据的采集,研究其左右手无差异性,将其制作成拇对掌临床测评量表。将第二组研究对象(临床患者)共19例在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分别进行叁种拇对掌功能评定的检查、DASH的测评及拇对掌临床测评量表(E量表)的测评,根据其测评数据来检测拇对掌临床测评量表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先将拇对掌临床测评量表及DASH的测评数据在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予以直线相关及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30,0.812,0.880。为明确E量表与Swanson评定标准(设为A评定标准)、顾玉东对掌评定标准(设为B评定标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手外科制定的评定标准(设为C评定标准)有无相关性,把A、C评定标准中的优、良、可、差,B评定标准中的正常、轻度、重度、重度量化为3、2、1、0,将其与E量表进行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检测其统计学意义(Fa=0.2898 P=0.754,Fb=0.057 P=0.9454,Fb=72.468 P=0.0000)。通过其方差分析结果将E量表分为等级划分,并将其分级与术后1月及术后3月B评定标准进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其x2分别为4.780,6.747,E评定标准与B评定标准在术后1月、术后3月无差异性。结论根据测量及检验结果所得,E量表及DASH的测评数据在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均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E量表与D评定标准进行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将E量表按D评定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并将其分级数据与术后1月及术后3月D评定标准数据进行两样本的秩和检验具有相关性。因此E量表对于拇对掌功能的评定及评定等级的划分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1-04-20)

韩继洲,陈奇鸣,余林权[7](2010)在《尺侧腕伸肌一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尺侧腕伸肌一拇短伸肌位移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采用尺侧腕伸肌一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治疗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单纯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的优良率达100%;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的优良率为66.67%。结论尺侧腕伸肌一拇短伸肌位移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治疗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或合并尺神经损伤具有操作方便、疗效理想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0年14期)

常丽鹏,庄永青,熊洪涛,付强,姜浩力[8](2010)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神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应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结果胸内侧神经为胸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在第3肋间隙近锁骨中线处入胸小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为(868±130)根;尺神经深支穿出内侧肌间隔后在第3、4掌骨间隙分别发出两明显肌支,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394±49)根、(708±78)根;P3L4(尺神经深支在第4掌骨间隙的分支,其分布于第3骨间掌侧肌和第4蚓状肌)与胸内侧神经、正中神经返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都比较接近。结论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中,在切取胸小肌时以胸内侧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以第3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点为标记寻找该神经;尺神经深支中P3L4肌支与胸内侧神经吻合最匹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侯致典[9](2010)在《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临床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36%-40%,而拇指对掌功能占拇指运动功能的60%。拇指对掌功能障碍主要是由周围神经损伤及手外伤所致,严重影响手的功能。由于拇对掌肌在拇指对掌运动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如何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成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重点。对掌运动是多肌肉、多关节参与的复杂联合运动,要完成对掌动作需要外展、旋前、桡偏、屈曲四项活动,拇对掌肌是对掌运动中最重要的肌肉,第1掌指关节是最重要的关节。评价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效果,主要考虑术后拇指外展和旋前角度的大小,只有拇指充分的外展和旋前才能很好的完成捏持和抓握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目前主要有3类,即固定型重建术、肌腱转位术和各种显微外科方法。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各种肌腱转位修复拇对掌功能。国内、外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在促进神经再生、功能重建、异体神经移植、组织工程化神经应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但由于手外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的复杂性,拇对掌功能的重建还没有一种标准术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如何运用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肌肉的带蒂/游离移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固定型重建术多采用骨性融合方式,第1、2掌骨间植骨固定术将拇指固定于对掌位,主要应用于影响对掌功能的骨关节病变,是在无合适动力肌腱选择转位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术式。随着人工关节的临床应用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此项术式应用越来越少。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腱转位拇对掌功能重建,目前几乎前臂大部分肌肉都被用来作为对掌功能重建的供区肌肉。腱转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关键在于:转位肌腱的选择、是否重建滑车及滑车位置、转位腱的嵌入点。目前临床发现应用该术式后能大部分恢复拇指桡侧外展功能,但是拇指旋前不够而不能做充分的对掌动作,由此产生过多的侧向对掌或者对指成角,部分还伴有转位肌腱的粘连。因此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和生理功能的腱转位术式还在进一步探寻中。异体神经和组织工程化神经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快,国内、外已有少量报道,但距离临床大规模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和成熟,各种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指对掌功能也日益发展,主要有:①带血管神经蒂的小肌肉移植,如Huber小指展肌转位重建拇对掌肌功能:②运动神经移位修复鱼际肌支,如Schultz、朱盛修尺神经第3蚓状肌支、骨间前神经支转位修复鱼际肌支;③吻合血管神经的小肌肉移植,如朱盛修、庄永青先后采用了趾短伸肌、胸小肌作为供肌修复拇对掌功能。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恢复肌肉本身的生理功能,克服机械力学和牵引方法的弊端,但技术难度较高,长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目前临床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不符合拇指对掌活动的生物力学,所形成的对掌往往是侧向对掌或对指成角,以致术后疗效不满意;②移位肌肉力量或者滑动幅度不够,不足以带动拇指做对掌动作或者对掌幅度不能满足功能要求;③损伤较重要的肌腱,而残存一定功能障碍;④需重建滑车或者需绕腕横韧带或某一肌腱的止点,移位肌腱必须克服成角活动造成的阻力,从而影响拇指对掌活动的灵活性,同时肌腱在滑车部位长期摩擦,易发生磨损,从而造成肌腱粘连或者断裂;⑤外形欠满意,不能达到医学美容学的要求。国内、外从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肌蒂的研究,神经肌蒂转移技术已经在耳鼻喉、整形等临床科室应用,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神经肌蒂是使用受区附近较小的运动神经分支连同末端的一小块肌组织移植到受植肌床内。肌蒂内被切断的神经分支依靠受区肌肉的去神经生物诱导作用,长入受植肌肉,并在其内发出枝芽,形成新生运动终板从而修复该肌的运动功能。神经肌蒂可以保留一定量的神经分支和运动终板,神经分支较易固定,与受区肌床的愈合良好,不仅可以结束肌肉的失神经萎缩状态,而且能使受植肌肉更快恢复功能。神经肌蒂转移的受植区一般为体积较小、功能重要的肌肉,这样才能保证肌蒂内的神经枝芽较快的长入整块肌肉,恢复其功能,同时也符合显微外科领域以次要部位组织修复重要部位组织的手术原则,这同我们修复拇指对掌肌的目的是一致的。临床上拇指对掌功能的丧失主要是由于支配鱼际肌的正中神经返支损伤导致,这种损伤常常是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造成鱼际肌的失神经萎缩,如果能够早期尽快恢复鱼际肌的神经再支配,无疑对拇指对掌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尺神经深支均为运动肌支,主要支配小鱼际肌、全部骨间肌、第3和4蚓状肌、拇收肌、拇短屈肌深头。我们的研究设想是通过显微外科解剖,观测尺神经深支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在相关肌肉内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肉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以下两个部分:第一章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临床解剖目的:探讨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固定手部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新鲜手部标本5例,进行手术模拟。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于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2±0.24)c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与神经肌蒂转移需要的距离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其长度足以到达受区(P<0.01)。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6-0.9)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的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第二章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血管解剖学研究目的:为临床带血供的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供区肌肉神经、血管相关解剖学依据,评估切取该肌远端肌支对供区的影响。方法:10例手部固定标本,采用显微解剖方法,观察第1骨间背侧肌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情况。通过再改良Sihler's染色法对第1骨间背侧肌进行肌内神经染色。将所取固定标本用去离子水浸泡,5%氢氧化钾浸泡除色素,Sihler'sⅠ溶液进行脱钙,Sihler'sⅡ溶液染色,根据染料配制的情况不同,再次浸入Sihler'sⅠ溶液脱色,然后去离子水浸泡10min,0.05%碳酸锂溶液,最后将标本依次放入40%、70%、100%梯度甘油中透明。剔除肌肉筋膜,X线观片箱下观察拍照。结果:第1骨间背侧肌的血供背侧主要以第一掌背动脉为主,掌侧由示指桡侧动脉和第1掌心动脉营养。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来源于尺神经深支,在进入第1骨间背侧肌前分成两支。其中近端分支主要分布于肌腹的上2/3,远端分支主要分布在肌腹的下1/3。结论:切取第1骨间背侧肌远端肌支神经肌蒂转位修复拇对掌肌的功能是可行的,其对供区肌肉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侯致典,王增涛,陶文强,李向明,章明星[10](2010)在《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拇对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以尺侧腕伸肌腱为动力肌,利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代替自体掌长肌腱进行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拇对掌功能丧失或不全的患者,其中手掌严重挤压伤术后大鱼际肌坏死缺损5例、腕部及以上正中神经损伤术后17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同时损伤术后10例。全部采用尺侧腕伸肌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来重建拇对掌的功能。术后石膏制动于屈腕,拇对掌位6周。6周后开始功能训练,并随访记录手术切口及异体肌腱愈合情况、拇对掌对指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同种异体肌腱的排异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2年,疗效优20例,良6例,可4例,差2例。全部病例术后均未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感染、免疫排斥反应、肌腱不愈合及断裂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改良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减少了自体移植供区的损伤,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拇对掌论文参考文献

[1].沈小芳,印飞,薛明宇,余炯,林伟枫.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结合多边形皮瓣治疗先天性铲状手畸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凌李,李学渊,周晓玲,陈薇薇,孟良.尺侧伸腕肌结合同种异体肌腱转位的改良拇对掌功能重建[J].浙江实用医学.2018

[3].郑正才,梁海,符桃,刘瑞祥,陈琪.小指展肌重建拇对掌功能应用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5

[4].周晓玲,李学渊,刘林海,孙涛,费剑荣.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分析[C].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暨显微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5].王冰水,袁华,王虹,胡旭,惠楠.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对掌功能丧失的补偿作用[J].中国康复.2013

[6].汤银魁.拇对掌功能临床评定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

[7].韩继洲,陈奇鸣,余林权.尺侧腕伸肌一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8].常丽鹏,庄永青,熊洪涛,付强,姜浩力.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神经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

[9].侯致典.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临床解剖[D].南方医科大学.2010

[10].侯致典,王增涛,陶文强,李向明,章明星.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

论文知识图

拇对掌重建后,拇指指间关节活动...叁、手及腕部断层解剖-图6-273 掌骨中部平...2-1栂收肌与拇对掌肌_拇对掌重建后,拇指指间关节活动...拇对掌后,拇指指间关节未出现屈...叁、手及腕部断层解剖-图6-274 掌骨远端断...

标签:;  ;  ;  ;  ;  ;  ;  

拇对掌论文_沈小芳,印飞,薛明宇,余炯,林伟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