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孙淑明(黑龙江省医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259-02

成人颅腔是由颅骨构成的半封闭的体腔,其容积相对固定。颅内压是指颅容物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通常以人体侧卧位腰穿刺时测得的脑脊液压来表示。正常成人的颅内压0.7~2.0kPa(70~200mmH2O),儿童为0.5~1.0kPa(50~100mmH2O)。当颅内容物增加或颅腔缩减超出了机体的调节和代偿范围时,即产生颅内压上升。当成人颅内压力持续高于200mmH2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亦称颅内高压症,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进一步可导致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液量减少,脑组织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严重的脑缺氧会造成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各分腔之间压力不均衡,会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生理性间隙,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形成脑疝,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疝出的脑组织压迫脑内重要结构和生命中枢,危及病人生命。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

了解病人有无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肿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脑畸形等病史。有无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

1.2身体状况

1.2.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时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三者合称为颅内高压“三主征”。

(1)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①早期多为间歇性,以早晨和晚间出现较多或较重。②部位以前额和颞部为主,其程度随颅内压增高呈进行性加重。③咳嗽、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头痛加重。

(2)呕吐多因颅内压增高刺激了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而引起。其特点是:①呕吐呈喷射状。②与饮食无关。③常与剧烈头痛相伴发。④病人呕吐后头痛缓解。⑤病人常因此而拒绝摄食导致失水和体重锐减。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表现为:①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②视网膜静脉增粗。③早期视力无明显下降,晚期可因视神经萎缩而失明。但急性患者不一定见到视神经乳头水肿。

1.2.2进行性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的初期可有嗜睡、反应迟钝等,逐步出现昏睡、昏迷。

1.2.3生命体征紊乱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即“二慢一高”,称为库欣反应。后期进入失代偿时可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促,即“二快一低”。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体位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1.2吸氧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

2.1.3控制液体摄入量不能进食者,一般每日遵医嘱输液不超过2000ml(其中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尿量在600ml以上,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20滴/min左右),防止输液过快而加重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和营养代谢平衡。

2.2病情观察

2.2.1意识意识反映了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我国传统的方法是根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将意识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半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目前通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评定病人的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以三者得分的总和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最高15分,表示清醒,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

2.2.2瞳孔对比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是否扩大或缩小,有无对光反射。

2.2.3生命体征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及强度;血压、脉压;呼吸的频率、幅度和类型等。

2.2.4肢体功能是否存在病变对侧肢体肌力的减弱和麻痹;有无双侧肢体自主活动受限或消失;有无阳性病理征等。

2.2.5颅内压增高三主征病人出现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症状,可能为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先兆;颅内压增高的呕吐呈喷射状;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等。

2.3心理护理

及时发现病人的行为和心理异常,帮助其消除焦虑和恐惧,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和家属消除因疾病带来的对生活的疑虑和不安,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

2.4手术治疗的护理

脑室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或椎骨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脊液引流至体外从而降低颅内压的一种治疗和急救措施。其护理要点有以下几点。

2.4.1注意引流管的连接和位置病人手术返回病房后,立即在无菌操作下连接引流袋并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要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搬运病人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脊液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2.4.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的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反之即为阻塞;要查明原因,注意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若疑引流管被血凝块或组织阻塞,可在无菌操作下,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但不可向内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若颅内压低于120~150mmH2O,也可无脑脊液流出,检查方法是降低引流袋的位置,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必要时向医师汇报,请医师协助处理。

2.4.3注意清洁,保持无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更换引流袋,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脑脊液逆流入脑室内。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

2.4.4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时引流量时可适当增加。每日引流量过多过快可引起颅内压骤降,导致意外。可适当抬高或降低引流袋的位置,以控制引流量和速度。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可略呈血性,并逐步变淡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持续呈血性或血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若脑脊液混浊,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有感染;均应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4.5拔管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不超过5~7日),等脑水肿逐渐消失,颅内压开始降低时,可考虑拔管。此前应先行抬高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无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并开放夹闭的引流管降低引流袋。拔管后若伤口处有脑脊液流出,应告知医生处理。

参考文献

[1]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标签:;  ;  ;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