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银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苯乙烯,纳米银粒子,复合微球,化学还原法
纳米银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曾丹林,王园园,杨媛媛,覃荣华[1](2019)在《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磺化聚苯乙烯微球(SPS)为载体,通过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粒子的方法,合成了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Ag/SPS)复合微球,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RD光谱、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8 h时,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SPS复合微球,单分散性较好,纳米银粒子包覆均匀。通过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反应速率随着复合微球纳米粒子的含量增加而升高;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微球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周杨,冷迪雅,李铭铭,吴大明[2](2019)在《载纳米银/锌的介孔钙硅纳米粒子作为根管封闭剂的密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负载纳米银/锌的介孔钙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calcium-silicate nanoparticles,MCSNs)作为根管封闭剂的密封性能。方法:收集单根管恒牙160颗,去冠后进行根管预备。将样本随机分为5实验组(n=30)和2对照组(n=5):MCSNs+牙胶(gutta-percha,GP)、Ag-MCSNs+GP、Zn-MCSNs+GP、Ag-Zn-MCSNs+GP、AH-Plus+GP、阳性对照组(GP)和阴性对照组(蜡)。实验组采用单尖法+封闭剂+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完成充填。实验组随机选取20个样本进行粪肠球菌(ATCC29212)渗漏测试,共观察60天。实验组其余10个样本用于micro-CT扫描和空隙体积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显示出25%-50%的细菌渗漏发生率,Ag-MCSNs组细菌渗漏样本数最少,其次为Ag-ZnMCSNs组和AH-Plus组,Zn-MCSNs组,而MCSNs组渗漏样本数最高,但组间缺乏统计学差异(P>0.05)。AH-Plus组具有晚期渗漏趋势,平均渗漏时间较4组MCSNs长(P<0.05)。Micro-C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材料均呈现低水平(<1%)的空隙体积百分比(P>0.05),而根尖1/3与冠方1/3间空隙体积存在差异(P<0.05)。结论:MCSNs,Ag-MCSNs,Zn-MCSNs和Ag-Zn-MCSNs作为根管封闭剂,展现出与常规树脂基封闭剂AH Plus相近的密封性能。(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5)
刘亚飞,李梦,赵欣,张然,张永兴[3](2019)在《浅谈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涂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银粒子抗菌涂料以其优越的抗菌性能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介绍了纳米银粒子的抗菌机理,阐述了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方式,比较了几类抗菌剂在涂料领域的应用状况,指出了纳米银粒子抗菌涂料的优越性。展望了纳米银粒子抗菌涂料在密闭及半密闭空间内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张俊,姚平,许磊,杭伟明[4](2018)在《纳米银粒子对偶氮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纳米银粒子对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选用单偶氮和双偶氮染料为目标降解物,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研究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及偶氮染料催化还原降解的机理。经试验讨论得知:在不加入纳米银催化剂的条件下,硼氢化钠还原剂对单偶氮染料(酸性橙7和弱酸性红B)就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在同时加入纳米银催化剂和还原剂的情况下,酸性橙7和弱酸性红B染料的还原降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酸性橙7和弱酸性红B染料的还原降解反应主要是发生在偶氮基上的加氢还原,造成染料分子偶氮键的断裂并生成相应的有机物,最终实现单偶氮染料分子结构的破坏。对于双偶氮染料而言(刚果红和酸性黑1),在不加入纳米银的条件下硼氢化钠对染料的还原降解能力非常有限,特征吸收峰的下降幅度很小;在同时加入纳米银和还原剂的条件下,两种双偶氮染料才发生了有效的还原催化降解。(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张艳,姚平,周谨,杭伟明[5](2018)在《纳米银粒子的原位合成及对真丝织物的功能化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籽提取物为生物还原剂,采用一步法工艺在真丝织物上原位合成和沉积纳米银粒子。通过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确定了纳米银的生成。葡萄籽提取物纳米银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峰(SPR)出现在426 nm处,并通过测定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得知纳米银粒子基本呈现球形或者近似球形,平均粒径为40 nm。通过测定EDS能谱图确定了真丝织物表面有银元素存在。在生物还原剂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更多的纳米银粒子发生了原位生成并沉积在真丝织物表面。处理后的真丝织物具有优异的水洗、摩擦、耐光色牢度及抗菌性能,经30次水洗后,抑菌率仍可达98%以上。(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刘锦涛,马运柱,刘文胜,唐思危,黄宇峰[6](2018)在《多形貌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精密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金属导电填料纳米化成为电子封装用导电银浆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多形貌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液相还原法,通过多种表面活性剂的添加调控纳米银晶粒的生长过程,制备出球状、片状、立方状等多种形貌的银纳米粒子,并揭示了它们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的增加,纳米银颗粒的分散性得到逐步优化,当PVP浓度为2mmol/L时,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0nm左右且分散性良好的球状银纳米粒子;柠檬酸钠和双氧水的添加能够诱导纳米银颗粒向片状结构转变,当柠檬酸钠浓度为20mmol/L,双氧水浓度为25mmol/L左右时,有大量片状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氯化钠(NaCl)能够诱导纳米银颗粒向立方体结构转变,当NaCl浓度为20mmol/L时能够得到形状规则的立方银纳米粒子。(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7期)
桂美芳[7](2018)在《水热法制备果糖/纳米银粒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果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的实验条件,在合成纳米银的过程中对比了不同时间、不同温度和不同氢氧化钠含量对生成的纳米银粒子的影响。发现纳米银制备的最佳反应时间是7h,最佳反应温度是60℃,最佳氢氧化钠含量是3m L。另外,将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用巯基乙酸进行修饰,并利用这种修饰的纳米银粒子实现了对Fe3+的检测,其检测限为1.5×10-6M,线性范围为5×10-6-1×10-4M。(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子音[8](2018)在《基于纳米银粒子及其复合粒子对黄曲霉B_1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于目前纳米材料被人们广泛的了解并使用,在经过对于纳米金材料的各项探究之后,人们对于纳米银的好奇程度与日俱增,并开始利用它进行新一轮的探究。本论文选择纳米银粒子作为基质,结合核酸适配体对黄曲霉B1进行可视化检测。相较于传统的纳米金粒子来说纳米银在制备环节所需材料更加常见,成本相对较低,从稳定性、灵敏度、准确度上来分析与使用纳米金时的结果相差无样,本着实验方便快捷的原则,故使用纳米银作为本次试验的材料。为了试改善纳米银的稳定性,本论文在后期试用二氧化硅来增强纳米银的稳定性,形成Si02-AgNPs。本论文选择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光谱(UV-Vis)对每次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进行结构形态的观察。通过确定最佳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和最佳的核酸适配体浓度使得所设计的体系达到最稳定的状态,再对AFB1进行可视化检测,根据吸收峰值绘制标准曲线,并利用回收率实验检验其真实性,最终得出检测限。为增强体系的稳定性,本论文是采用二氧化硅与之形成复合颗粒进行检测实验,并选择使用纳米银粒子包裹二氧化硅的粒子形式。该复合粒子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化学耦合或物理方法。检测体系成分与使用纳米银粒子体系保持一致,利用回收率实验对该体系进行可真实性检验,最终得出体系的检测限。根据实验结果可分析出,调整试剂比例后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无论从形态大小以及分布情况都得到了可观的改善。本论文设计的两种体系中纳米银及复合粒子所占的体积为250 μL,0.4μM适配体溶液所占体积为60μL,0.15M的NaCl溶液所占体积为60μL,黄曲霉B1所占的体积为60μL,共计430μL。经过计算,纳米银检测体系所得到的检测限为LOD=11.761ng/L。使用SiO2—AgNPs进行上述实验,最后所得到的检测限LOD= 10.984 ng/L。针对之前所建立的快速检测体系相比,本次设计的两种体系将可视化的最低浓度从之前的4μg/L降低至了300ng/L,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吴玲玲,王丽丽[9](2018)在《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检测。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作为研究时间段,经超纯水制备维生素C及维生素E溶液,在AgNO_3、NaNO、PVP参与下水浴锅加热后冷却后经FTIR-65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后制备纳米银溶液,洗涤过滤后再浓缩烘干,检测粉末成品。结果加入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纳米银粒子直径分别为49.50 nm、62.00 nm相对未加入维生素C/E的62.00 nm、73.50 nm更小;红外光谱检测显示,银离子吸收峰值与维生素C/E溶液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呈正比。结论在维生素C及维生素E参与下,Ag离子更容易聚集,形成直径更小的纳米银粒子。(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37期)
李小军,章燕珍,张小萍,陈耀俊[10](2018)在《纳米银粒子涂层种植体在防治兔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失败。它是目前种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3])。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有报道称,天然牙列牙周致病菌越多,从牙周区域到种植体区域的交叉感染率也越高~([4]);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龈下菌斑的菌群类似;而且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龈沟中的微生物变化也十分相似~([5-6])。防控口腔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纳米银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负载纳米银/锌的介孔钙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calcium-silicate nanoparticles,MCSNs)作为根管封闭剂的密封性能。方法:收集单根管恒牙160颗,去冠后进行根管预备。将样本随机分为5实验组(n=30)和2对照组(n=5):MCSNs+牙胶(gutta-percha,GP)、Ag-MCSNs+GP、Zn-MCSNs+GP、Ag-Zn-MCSNs+GP、AH-Plus+GP、阳性对照组(GP)和阴性对照组(蜡)。实验组采用单尖法+封闭剂+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完成充填。实验组随机选取20个样本进行粪肠球菌(ATCC29212)渗漏测试,共观察60天。实验组其余10个样本用于micro-CT扫描和空隙体积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显示出25%-50%的细菌渗漏发生率,Ag-MCSNs组细菌渗漏样本数最少,其次为Ag-ZnMCSNs组和AH-Plus组,Zn-MCSNs组,而MCSNs组渗漏样本数最高,但组间缺乏统计学差异(P>0.05)。AH-Plus组具有晚期渗漏趋势,平均渗漏时间较4组MCSNs长(P<0.05)。Micro-C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材料均呈现低水平(<1%)的空隙体积百分比(P>0.05),而根尖1/3与冠方1/3间空隙体积存在差异(P<0.05)。结论:MCSNs,Ag-MCSNs,Zn-MCSNs和Ag-Zn-MCSNs作为根管封闭剂,展现出与常规树脂基封闭剂AH Plus相近的密封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银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荣,曾丹林,王园园,杨媛媛,覃荣华.纳米银粒子/磺化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9
[2].周杨,冷迪雅,李铭铭,吴大明.载纳米银/锌的介孔钙硅纳米粒子作为根管封闭剂的密封性能[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刘亚飞,李梦,赵欣,张然,张永兴.浅谈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涂料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
[4].张俊,姚平,许磊,杭伟明.纳米银粒子对偶氮染料的催化还原降解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8
[5].张艳,姚平,周谨,杭伟明.纳米银粒子的原位合成及对真丝织物的功能化整理[J].上海纺织科技.2018
[6].刘锦涛,马运柱,刘文胜,唐思危,黄宇峰.多形貌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工艺研究[J].功能材料.2018
[7].桂美芳.水热法制备果糖/纳米银粒子及其性能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8
[8].杨子音.基于纳米银粒子及其复合粒子对黄曲霉B_1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9].吴玲玲,王丽丽.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检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0].李小军,章燕珍,张小萍,陈耀俊.纳米银粒子涂层种植体在防治兔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