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加补料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素,等离子体,常温,曲菌,地中海,分枝,抗性。
流加补料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周剑,张引[1](2018)在《达托霉素产生菌前体物耐受选育及其流加补料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以及前体物补料发酵方式提高达托霉素的产量。方法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对玫瑰孢链霉菌进行诱变,以癸酸铵和甘氨酸耐受作为选择压力进行菌株筛选,在摇瓶和100L发酵罐上进行癸酸铵流加补料试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结果经诱变选育获得1株突变株FIM-D1568摇瓶效价达到380mg/L,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7%;通过优化100L发酵罐流加补料癸酸铵溶液工艺,使达托霉素发酵效价达到2276mg/L。结论以ARTP为诱变源,甘氨酸及癸酸铵耐受性为选择性压力,可以快速筛选获得达托霉素高产菌;高产突变菌株在流加补料发酵工艺上优良性状得以发挥,发酵效价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方声,赖月琴,陈斌,陈小辉,徐铮[2](2018)在《流加补料技术在大观霉素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稳定壮观链霉菌在发酵后期的代谢环境和大观霉素生物合成速率,提高大观霉素发酵生产水平,研究发酵过程连续流加糊精、硫酸铵,氨水调节发酵液pH,发酵过程变温培养,延长发酵周期至168h,发酵过程发酵液放料3次,以流加补料新工艺替代传统的间歇补加全料工艺,大观霉素发酵单位平均提高74%,产量平均提高111%.(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周剑,张引[3](2017)在《达托霉素产生菌前体物耐受选育及其流加补料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推理选育与抗性筛选,以及前体物质补料发酵方式提高达托霉素的产量。方法采用ARTP技术对玫瑰孢链霉菌进行诱变,结合达托霉素合成前体结构类似物癸酸氨和快速利用氮源的结构类似物甘氨酸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抗性选育。在摇瓶和100L发酵罐上进行癸酸铵流加补料试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结果:经诱变选育获得一株突变株FIM-D1568摇瓶效价达到380mg/L,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7%;通过优化100L发酵罐流加补料癸酸氨溶液工艺,达托霉素发酵效价达到2276mg/L。结论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结合甘氨酸及癸酸氨耐受性筛选模型,达托霉素产生菌正突变几率高,可有效提高菌株的达托霉素产量。解除前体物抑制的菌株在流加补料发酵工艺上优良性状得以发挥,发酵效价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22)
吴彬,裴智鹏,成骋,吴斌,何冰芳[4](2017)在《利用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ET22b-β-ffase进行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工艺研究。【方法】比较溶氧反馈补料和指数流加补料对重组菌发酵产酶的影响,对不同比生长速率和诱导时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了双阶段指数流加过程中重组菌生长的比生长速率,分别控制诱导前期比生长速率为0.20 h~(-1),诱导后期比生长速率为0.13 h~(-1),诱导时机为指数中期。获得细胞干重约为51 g/L,最高酶活达到1.79×10~5 U/L,单位菌体产酶量为3 510 U/g,单位产酶速率达到3.58×10~4 U/(L·h),生物量、单位菌体产酶量和产酶速率分别是指数流加未优化前的1.8、1.7和3.0倍。【结论】双阶段指数流加补料工艺能有效提高β-呋喃果糖苷酶的产酶量,为β-呋喃果糖苷酶的进一步工业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继安,林惠敏,牛金刚,张宏周,陈代杰[5](2012)在《流加补料技术在林可霉素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摇瓶预试验表明林可霉素(1)发酵过程中存在葡萄糖效应,整个发酵代谢过程特别是发酵前期耗氧量较高,于是在200 L发酵罐中针对上述两点进行了工艺优化。发酵中后期通过流加葡萄糖和硫酸铵解除葡萄糖效应,同时稳定1产生菌的发酵代谢环境,使整个发酵过程的菌丝形态呈现良好的新老接替,解决了1产生菌产抗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流加补料工艺中延长了发酵周期,使1发酵放罐效价较分批补料工艺提高了50.3%,比目前国内1放罐的平均效价(7 500 g/ml)提高了91.1%。(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郑传宝,暴海军,薛强[6](2012)在《红曲色素发酵流加补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G-1红曲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曲霉菌液态发酵延长代谢稳定期的措施。实验表明:在发酵稳定期以流速为1g.L-1.h-1葡萄糖进行流加补料能够延长代谢稳定期,发酵水平可达321u/mL。(本文来源于《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期刊2012年01期)
金一平,金志华[7](2002)在《利福霉素B发酵放大Ⅱ.从15L发酵罐到7m~3发酵罐和60m~3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利福霉素B从 15L发酵罐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 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进行研究。采用单位体积所消耗的通气功率相同的放大原则 ,成功地将 15L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工艺放大到 7m3 发酵罐和 60m3发酵罐 ,发酵效价分别达到 172 49u/ml和 19110u/ml左右。 60m3 发酵罐利福霉素B发酵生产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2年08期)
孙万儒,周铁锁,谢浩旭,江宁,任永娥[8](1999)在《普鲁兰的底物流加补料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批式发酵优化条件基础上,通过对流加补料方式、流加起始时间、批式流加间隔时间、补料液的组成等对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如产物量、转化率、生物量、溶氧、发酵液pH、发酵液黏度以及产物分子量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普鲁兰流加补料发酵的优化条件,使发酵转化率达到70%以上,产物平均分子量在10万以上。(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李小兵,杨德昌,张玉祥,秦燕培,李运生[9](1994)在《微机自控流加补料在林可霉素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电远传转子流量计检测的补料流量信号进入控制系统,经计算机处理后输出驱动信号,通过气动薄膜调节阀调节补料流量,使中间料能根据菌丝生长与代谢情况连续流加补入发酵罐。本法用于100m ̄3林可霉素发酵罐上,同间歇补料相比,使菌丝生长和代谢过程控制更加平稳,发酵效价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1994年11期)
流加补料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稳定壮观链霉菌在发酵后期的代谢环境和大观霉素生物合成速率,提高大观霉素发酵生产水平,研究发酵过程连续流加糊精、硫酸铵,氨水调节发酵液pH,发酵过程变温培养,延长发酵周期至168h,发酵过程发酵液放料3次,以流加补料新工艺替代传统的间歇补加全料工艺,大观霉素发酵单位平均提高74%,产量平均提高11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加补料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周剑,张引.达托霉素产生菌前体物耐受选育及其流加补料发酵[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2].方声,赖月琴,陈斌,陈小辉,徐铮.流加补料技术在大观霉素发酵中的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18
[3].周剑,张引.达托霉素产生菌前体物耐受选育及其流加补料发酵[C].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4].吴彬,裴智鹏,成骋,吴斌,何冰芳.利用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7
[5].李继安,林惠敏,牛金刚,张宏周,陈代杰.流加补料技术在林可霉素发酵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
[6].郑传宝,暴海军,薛强.红曲色素发酵流加补料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2
[7].金一平,金志华.利福霉素B发酵放大Ⅱ.从15L发酵罐到7m~3发酵罐和60m~3发酵罐流加补料发酵放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
[8].孙万儒,周铁锁,谢浩旭,江宁,任永娥.普鲁兰的底物流加补料发酵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9
[9].李小兵,杨德昌,张玉祥,秦燕培,李运生.微机自控流加补料在林可霉素发酵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