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性”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民族性”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310028)

摘要: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主张,研究比较教育学的方法首先需要正确评价那些构成教育制度基础的无形的、模糊的精神上与文化上的力量,其中他特别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族性因素以及因素和力量对研究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民族性主要是指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或者指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康德尔的“民族性”理论出发,探讨影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康德尔;民族性;高等职业教育

康德尔(IsaacLeonKandel,1881—1965)是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各民族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种种力量,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性质”是他比较教育思想的核心。[1]他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族性因素以及因素和力量对研究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前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尽管政府各部门积极推动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但其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康德尔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出发,探讨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民族性”。

一、康德尔“民族性”研究观点

一般认为,自朱利安创立比较教育学以来,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借鉴方法时代、因素分析法时代和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在因素分析法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最大的特点是从以往孤立的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到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各国的教育,而民族性研究是贯穿这一时代始终的一个分析因素。[2]萨德勒首先提出了比较教育中的民族性概念,“国家教育制度不仅是民族历史的发展结果,而且也是民族性的明确的标志,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一般形式和特性是由该民族的历史和品质所决定的”。他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比学校以内的事更重要,并且校外的事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那种无形的和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在任何教育制度中,这种力量实际上支持着学校制度并说明其现有效能”。[3]

康德尔继承并发展了其导师萨德勒的观点,在他1933年所著的《比较教育》一书的引论中提出,“比较教育研究首先要鉴别一国教育制度潜在的不可捉摸、难以辨别的精神的和文化的种种力量,学校以外的因素和力量甚至比学校以内的因素和力量更为重要…要了解、鉴别和评价一个民族的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必须懂得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指导它的社会组织的各种力量和态度,以及决定它的发展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条件”。[4]他主张采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影响教育制度因素和力量。这些主要因素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性、因素和力量。在他比较教育研究中,民族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康德尔认为民族性主要是指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或者指民族精神。他认为,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种独特之处指的就是民族特性。由于各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观点,这使得它们不仅会对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对相同问题的反应也会不同,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来。当它们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问题时,也会如此。因此,民族特性必然会对各国的教育制度产生影响。[5]并且,一个国家的民族性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经过了该国家一代人长期铸造的结果,呈现自己国家的特色,民族性是发展着的,是多变的。实际上除了教育是很复杂,很细致之外,与教育互相影响着的民族背景更为复杂,更难以捉摸。康德尔认为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与其民族性紧密联系,教育制度带着民族性的色彩,民族性所包含的无形的元素又是教育制度性质或组织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种教育制度反映着它要为之服务的那个民族的精神气质”[6]因此,康德尔主张如果要鉴别和理解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意义,就不得不理解和探究该国家的民族性。

在有关民族性与教育制度的关系上,康德尔在《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与文化形式的关系。“一种教育制度,一定会受某种文化形式中各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决定了它的性质,规定了学校应处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在某种文化形式下建立的,所以,教育制度是随文化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7]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刻的影响着教育,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性,才能理解该民族的教育制度及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68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里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在法律上确定高等职业学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8]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已逐步完善,基本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三、“民族性”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学而优则士”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父母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始终是以高考和大学为导向。只有高考成绩低、无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才会被迫选择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可能对于职业教育不感兴趣且整体生源质量不高。此外,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一线的技工人才,是传统“等级文化”中的“劳力者”,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导致高职院校盲目跟风,在教学模式上上效仿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社会热门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率低。

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地位在社会也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教师地位高,理论素质高的教师往往倾向于本科院校,实践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供职于企业,但当前校企合作未成体系,而且相应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没有建立,导致高职学校缺乏优质师资队伍。在“学历至上”的社会氛围中,用人单位和企业也倾向于招收高学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给高职学生设置障碍和歧视性条件,招聘人才时倾向于本科及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以抬高自己单位的身份,导致高职专科毕业生找工作时学历优势不明显,致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从而使本已对就读高职教育心存疑虑的学生们更显茫然。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恶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四、结语

从康德尔的“民族性”研究角度出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也要重视造成问题的原因——传统历史文化观念的阻力。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引导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并且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毕业生提供在就业市场有更好的前景,这样,才能让人们意识到高职院校并不是次等院校,逐渐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最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4][6][7]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1

[2]张茹.论比较教育学因素分析法的民族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97-98.

[3][5]王艳.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8.14-35

[8]艾华武.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第14页

标签:;  ;  ;  

从“民族性”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