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前期论文-徐林平,郭秀

东汉前期论文-徐林平,郭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汉前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生活费用

东汉前期论文文献综述

徐林平,郭秀[1](2019)在《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活费用解析——以滇东汉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期,我国西南边疆受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较沿海边疆小,依旧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滇东汉村是"魁阁"成员胡庆钧先生调查的汉族村落。文章在胡老的调查基础上,对汉村因抗战、自然环境破坏、鸦片禁种等,造成滇东汉村家庭经济结构、家庭收入单一化,生活贫困进行分析,并试图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进行差异分析。(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白雪筱[2](2019)在《东汉前期社会转型与乐府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前期乐府诗歌的发展与东汉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诗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本文将乐府诗歌文本和乐府活动的相关史料,放在东汉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细致研究光武帝、明帝、章帝这叁个时期乐府活动的规模、特点以及乐府诗歌创作的内容与艺术特征,剖析东汉前期乐府诗歌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和文学史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叁大问题:一、光武帝时期社会转型对乐府诗歌的影响。剖析此期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想状况;分析乐府活动的具体情况,认为此期乐府活动的主要职能为宗庙祭祀、维护封建君臣关系和谐、维护宗法制亲亲功能,在具体演奏中有向“雅乐”回归的趋势;考辨马援《武溪深行》,认为“武溪”应作“五溪”;分析作于此期的34首民间歌谣,把握东汉战争局势和“采诗观风”的选官制度对乐府诗歌的具体影响。二、汉明帝时期社会转型对乐府诗歌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此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转型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生产、重视经学与制礼作乐等方面的表现;分析乐府活动的情况,认为这时期乐府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风格上延续了“雅乐”;分析这时期作家乐府诗歌,认为其总体风格是“润色鸿业”;此期10首民间歌谣内容上有浓厚经学的时代特色,体裁上以七言体为主流。叁、汉章帝时期社会转型与乐府诗歌研究。考察此期的社会基本情况:经济上,继续稳定发展;政治上,外戚势力上升,涌现出窦宪幕府的文人创作现象,文化上今古文经学均获发展,出现白虎观会议。此期乐府活动呈收缩之势,这与汉章帝忙于赈灾有关。这时期在朝作家的诗歌多为歌功颂德,出现了崔骃七言诗创作;以梁鸿为代表的在野作家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体裁多为六言诗。(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祥[3](2018)在《“宪府文章”与东汉前期政治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窦宪幕府是东汉重要的文学场域,汇聚班固、崔骃、傅毅等着名文人,涵纳政治与文学的激烈碰撞。关中地缘政治、幕府征辟制度、文士与儒生战争观的差异、皇权与外戚的斗争,都在"宪府文章"中有所映射。宪府文学兴于外戚政治,真实反映军事征伐原貌,是当时多种政治形态合力作用的结果,最终在皇权打压之下走向消亡。(本文来源于《厦大中文学报》期刊2018年00期)

郑晓晓[4](2017)在《东汉前期忠君观念与士风研究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一般将士风限定在士人的行为和思潮领域,本文将观念引入到士风的研究领域。观念具有普遍性,并且能够潜在支配着行为风气和思维风气。忠君观念是影响士人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追述西汉忠君观念与两汉之际士风,考察士人的忠君观念及忠君行为,探察东汉前期忠君观念与士风的特点。学者通常用谨固自守、保身怀方、去就之节等词语,来表述东汉前期的士风。其实,东汉前期有些士人谨慎事君,仍以谏诤的方式,对君臣关系、君主德行提出建议;部分士人在皇权威压下,以敬顺、迎合方式事君,彰显其忠心;也有士人不计生死,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表现出忠君。东汉前期士风呈现出叁大特点:谨慎敢言之风、自我约束之风、刚毅之风。东汉前期的刚毅之风是东汉中后期婞直之风源头所在。同东汉中后期士人忠君爱国、流血牺牲的精神相比,东汉前期士人忠君观念中带有理性精神以及以道正君的治世情怀,因此用谨固自守等类词语来概括东汉前期的士风并不准确。两汉之际士人的忠君观念与行为表现出充满矛盾的色彩,士风也呈现不事二姓和追求功名利禄的矛盾色彩。从两汉之际和东汉前期士人忠君观念强弱与士风的变化趋势来看,忠君观念与士风之间的互动,呈现亦步亦趋的特点,忠君观念越薄弱,士风中的自保色彩越强烈,忠君观念越浓厚,士风中刚直色彩越强盛。本文将观念引入士风研究,企望开辟士风研究的新视角,以便深化士风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郭秀[5](2016)在《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产费用分析——以滇东汉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相继沦陷,许多高校和人才集聚于西南。西南农村一时成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由吴文藻、费孝通所主持的"魁阁"研究室因应而生,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本文利用作为魁阁一员的胡庆钧先生所调查过的滇东汉村为对象,在胡老的基础上,对滇东汉村中河村居民的生产费用进行分析,并试图与当时的国际背景结合当地情况来探讨河村村民生活艰辛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09期)

夏冬梅[6](2015)在《论东汉前期士人心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前期历经光武34年、明帝18年、章帝15年,和帝4年,共71年。在这短短71年间,刘汉政权经历了初建、兴盛、旁落的巨大落差。士人们心态随着政治环境和统治者政治方略的转变而转变。本文将从光武帝、明帝、章帝以及和帝永元4年前的政治变迁中,探讨士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士人心态的转变。一两汉之际,随着对王莽篡位不满的加剧和对社会积重凋敝的现实反抗,时人多揭竿而起。袁山松《后汉书》记载"世祖以渺渺之胤,起(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12期)

张斌[7](2015)在《东汉前期后族教育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前期樊、郭、阴、马四家后族成员因受到了优良的教育而提高了自身素质,其结果是对汉王朝统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四姓"家族为子弟聘请名师教授经典,并勤于训诫,以身作则,将外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27期)

李德辉[8](2015)在《兰台及其与东汉前期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台是东汉皇家图书馆,在洛阳南宫,以收藏秘籍、编撰文史着称。它虽为储藏宫中秘书而设,但实为东汉前期的文史中心,建成不久就征召文官,入校图籍。后来事务渐繁,遂打破定制,增置校书着作,着撰文史,业绩突出,因此又具有"着作之庭"的特色和文学馆阁意味。兰台撰述的体制都是"诏撰",具有御用文学的特征。作为一个官办文馆,它总领一国文坛,培养文学人才,形成文人群体,引导文风走向,具有文坛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对东汉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自东汉中叶起,它就被新起的东观和秘书监代替,再未复兴,其盛衰体现了古代文馆前后相继、迭为兴废的发展规律。(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郭秀,徐林平[9](2015)在《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最后的绅士阶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士绅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相应的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二十世纪前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尤其是边陲滇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滇东汉村作为汉族村落的代表,传统的地方权力阶层不会轻易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在维护既得利益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调和与近代政权的冲突,短暂是和平共处是中国近代乡村权力更迭的黎明之黑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13期)

徐林平[10](2015)在《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的公家与会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尤其在边陲滇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据胡庆钧先生的调查滇东汉村处于现代政治权利与传统地方私权的冲突与对抗中。滇东汉村的公家与会牌作为地方最后的传统威权,长期以来维护了地方稳定与发展;但近代以来,地方政权在发生变化,非正式的地方威权"公家、会牌"有被替代的迹象。(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5年05期)

东汉前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汉前期乐府诗歌的发展与东汉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诗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本文将乐府诗歌文本和乐府活动的相关史料,放在东汉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细致研究光武帝、明帝、章帝这叁个时期乐府活动的规模、特点以及乐府诗歌创作的内容与艺术特征,剖析东汉前期乐府诗歌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和文学史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叁大问题:一、光武帝时期社会转型对乐府诗歌的影响。剖析此期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想状况;分析乐府活动的具体情况,认为此期乐府活动的主要职能为宗庙祭祀、维护封建君臣关系和谐、维护宗法制亲亲功能,在具体演奏中有向“雅乐”回归的趋势;考辨马援《武溪深行》,认为“武溪”应作“五溪”;分析作于此期的34首民间歌谣,把握东汉战争局势和“采诗观风”的选官制度对乐府诗歌的具体影响。二、汉明帝时期社会转型对乐府诗歌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此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转型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生产、重视经学与制礼作乐等方面的表现;分析乐府活动的情况,认为这时期乐府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风格上延续了“雅乐”;分析这时期作家乐府诗歌,认为其总体风格是“润色鸿业”;此期10首民间歌谣内容上有浓厚经学的时代特色,体裁上以七言体为主流。叁、汉章帝时期社会转型与乐府诗歌研究。考察此期的社会基本情况:经济上,继续稳定发展;政治上,外戚势力上升,涌现出窦宪幕府的文人创作现象,文化上今古文经学均获发展,出现白虎观会议。此期乐府活动呈收缩之势,这与汉章帝忙于赈灾有关。这时期在朝作家的诗歌多为歌功颂德,出现了崔骃七言诗创作;以梁鸿为代表的在野作家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体裁多为六言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汉前期论文参考文献

[1].徐林平,郭秀.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活费用解析——以滇东汉村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9

[2].白雪筱.东汉前期社会转型与乐府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刘祥.“宪府文章”与东汉前期政治生态[J].厦大中文学报.2018

[4].郑晓晓.东汉前期忠君观念与士风研究新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7

[5].郭秀.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产费用分析——以滇东汉村为例[J].山西青年.2016

[6].夏冬梅.论东汉前期士人心态变化[J].文艺评论.2015

[7].张斌.东汉前期后族教育述论[J].兰台世界.2015

[8].李德辉.兰台及其与东汉前期文学[J].华夏文化论坛.2015

[9].郭秀,徐林平.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最后的绅士阶层[J].黑龙江史志.2015

[10].徐林平.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的公家与会牌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

标签:;  ;  ;  

东汉前期论文-徐林平,郭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