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醇单甲醚论文_谭旭,朱明,陈晓蓉,于德伟,许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二醇单甲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醚,乙酸,精馏,丙酮,动力学,高分子,固体。

丙二醇单甲醚论文文献综述

谭旭,朱明,陈晓蓉,于德伟,许岩[1](2018)在《Cu-Mn-Al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催化丙二醇单甲醚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Mn-Al催化剂,研究了Cu-Mn-Al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焙烧温度对理化性能的影响。采用TG、BET、XRD、H2-TPR和NH3-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对丙二醇单甲醚(MOP)直接脱氢制备甲氧基丙酮(MOA)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Cu-Mn-Al催化剂理化性能有较大影响。较高的焙烧温度,使催化剂中形成Cu1.5Mn1.5O4尖晶石,增强Cu-Mn相互作用,从而促进MOA选择性;而催化剂表面酸量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加,而较多的表面酸量会促进副反应,抑制MOA选择。当焙烧温度为500℃时,Cu-Mn-Al催化剂的Cu-Mn相互作用较强且酸量最低,该催化剂上MOP转化率达61.57%,MOA选择性达96.83%。(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谭旭,陈晓蓉,朱明,于德伟,许岩[2](2019)在《Mn含量对Cu-Mn-Al催化丙二醇单甲醚脱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铜、硝酸锰、硝酸铝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含量的Cu-Mn-Al催化剂。采用BET,XRD,SEM,TEM,H2-TPR和NH3-TPD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剂对丙二醇单甲醚直接脱氢制备甲氧基丙酮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含量对Cu-Mn-Al催化剂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适量添加Mn能够促进Cu的分散,改变催化剂还原性能,降低催化剂表面酸性。当n(Cu):n(Mn):n(Al)=2.0:3.5:1.0时,Cu-Mn-Al催化剂表面酸量低,具有较低还原温度。在反应温度260℃、常压、进料组成为含5%(质量分数)水的丙二醇单甲醚溶液、液时空速为2.5h-1的条件下,该催化剂上丙二醇单甲醚转化率可达61.57%,甲氧基丙酮选择性可达96.83%,且副产物丙酮选择性低,为1.20%。(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牛玉,李福颖,王仁章,钟运鑫,郑慧斌[3](2017)在《SO_4~(2-)/Au-TiO_2催化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还原沉积法制备了SO_4~(2-)/Au-TiO_2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XRD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经过酸化后的晶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Au颗粒均匀地分散在TiO_2表面。使用SO_4~(2-)/Au-TiO_2催化剂,以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酸醚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对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13 K,酸醚物质的量比3:1,催化剂用量3%(w)。(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何柏潼[4](2017)在《丙二醇单甲醚的多相催化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铁和纳米氧化铜材料,用XRD、SEM以及TEM对所制备的纳米氧化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以及组成、结构。应用所制备的纳米氧化铁做为催化剂对由环氧丙烷与甲醇反应合成丙二醇单甲醚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铁是合成丙二醇单甲醚的优良催化剂,获得了很高的环氧丙烷转化率和1-甲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通过研究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甲醇和环氧丙烷摩尔比等条件对合成丙二醇单甲醚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反应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8 h,催化剂用量为1.5 g,醇烷比为36:1,反应温度为160°C。在此最佳条件下环氧丙烷的转化率为97.7%,1-甲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为82.6%。探讨了纳米氧化铁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情况,经重复4次实验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基本不变,说明此类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基于纳米氧化铁催化合成反应取得的较好实验结果,本文继续探讨了其他氧化物催化剂,如Fe_3O_4、ZnO、CuO、Ni O和SnO_2,对合成丙二醇单甲醚反应的催化作用。相比较而言,CuO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但1-甲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为54.0%;2-甲氧基-1-丙醇的选择性为46.0%。又对氧化铜催化合成丙二醇单甲醚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使用氧化铜为催化剂时最优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8 h,催化剂用量为1 g,醇烷比为72:1,反应温度为160°C。在此最有工艺条件下,环氧丙烷的转化率为98.9%,1-甲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为53.7%,2-甲氧基-1-丙醇的选择性为46.3%。催化剂重复使用四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此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反应活性高及其催化剂易于与产物进行分离,催化剂重复利用性优良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韩淑萃,杨金杯[5](2016)在《反应精馏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二醇单甲醚(PM)和醋酸甲酯(Me Ac)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在自制的反应精馏塔中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MA)。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酯醚摩尔比对反应精馏过程的影响。反应精馏适宜的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为0.5 wt%,Me Ac和PM摩尔比为6:1~7:1,反应时间5 h,在此工艺条件下PM的转化率能达到89%以上。(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卜祥伟[6](2015)在《基于固体超强酸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反应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MA)是一种环保无害型溶剂,分子内含有多种官能团,对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都有很好的溶解性,被称为“万能溶剂”。目前PMA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叁种:环氧丙烷一步法、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其中直接酯化法是目前唯一实现工业生产的方法,该方法以丙二醇单甲醚(PM)和乙酸(HAc)为原料,传统液体酸如浓硫酸等为催化剂,存在对设备腐蚀严重及催化剂与产物和反应物难以分离等问题。因此,本课题提出以固体超强酸TiO2/S042-为催化剂,以PM和HAc为原料酯化反应合成PMA,克服了传统催化剂的缺点,使该合成工艺更具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浸渍法制备固体超强酸催化剂Ti02/S042-,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合成方法为H2SO4溶液浓度1mol/L、二氧化钛与硫酸溶液的质量比1:2、焙烧温度450℃、烘干温度120℃、焙烧时间4h;利用BET、吡啶吸附红外分析、TG、XRD以及ESEM等方法对该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合成的催化剂比表面积为48.96 m2.g-1,平均孔径为16.40 nm,内部孔道为过渡型中孔结构;催化剂表面存在大量的L酸和少量的B酸,耐受温度约为450℃;Ti02粒子以锐钛矿型存在,催化剂表面颗粒呈球形,颗粒大小均一,平均直径约为1 μm。(2)在高压反应釜内,以较优方法合成的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进行了 PM和HAc酯化反应合成PMA的动力学研究。消除外扩散影响后,探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酸醚摩尔比等因素对该反应过程的影响。根据动力学实验数据建立了拟均相动力学模型,并获得相应的模型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吻合良好。(3)在间歇反应精馏塔内对固体超强酸催化PM和HAc酯化反应合成PMA的间歇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带水剂、酸醚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合成过程的影响,获得适宜的合成条件:酸醚摩尔比1.5:1,催化剂用量3wt%,在此条件下PM转化率可达10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宜的PMA合成工艺方案。(4)对较优方法合成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进行成型,根据催化性能确定成型方案并利用正交试验对成型配方进行优化,获得较优的成型配方为粘结剂7wt%、增强剂 20wt%、造孔剂 2.5wt%、润滑剂 4wt%,经 BET、TG、XRD 等方法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0.56 m2·g-1,平均孔径为17.16 nm,内部孔道仍为过渡型中孔结构,耐受温度约为600℃,Ti02粒子仍以锐钛矿型存在。成型催化剂的活性无明显下降,催化活性高,机械强度好。(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董晓莲[7](2014)在《反应精馏合成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PMA)是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溶剂,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印刷、印染、农药等领域。PMA作为溶剂具有环保性能好、热稳定性优良、粘度随温度变化小、毒性低等优点,PMA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工业上所用的PMA主要以丙二醇单甲醚(PM)和醋酸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直接酯化得到的,该法存在设备容易被腐蚀,污染严重,后续处理复杂,产品酸值过高等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以PM和醋酸甲酯(MeAc)为原料,采用反应精馏的方法合成PMA新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改进的Othmer平衡釜测定了PM和PMA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采用Origin关联获得安托因常数,并应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出所测温度范围内PM和PMA的摩尔蒸发热。同时还测定了文献未报道的四对二元体系PM+PMA、MeAc+PM、MeOH+PMA、MeAc+PMA以及四元体系MeAc +MeOH+PM+PMA的等压(101.3 kPa)汽液相平衡数据。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分别采用NRTL和Wilson两种活度系数模型进行关联,得到相应的二元交互参数。结合实验得到的NRTL和Wilson二元交互参数与文献中MeAc+ MeOH和MeOH+PM二元交互参数预测四元体系的等压汽液相平衡数据,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中Wilson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2)在间歇搅拌反应釜中,以PM、MeAc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对酯交换合成PMA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反应温度、酯醚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根据推测的反应机理建立相应动力学模型,并用MatLab编程计算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动力学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酯交换反应PM的转化率随酯醚摩尔比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计算得到的反应热△Hr0=42.95kJ/mol为吸热反应,反应活化能Ea=50.58kJ/mol.(3)在自制的反应精馏塔中对PM和MeAc酯交换合成的PMA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酯醚摩尔比对反应精馏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回流比调节方式为:自塔顶有回流起先全回流0.5 h,在R=2条件下塔顶采出2 h,反应进行到2.5 h后由于塔顶温度过高全回流约0.5 h,再以R=3采出至反应结束时。反应精馏适宜的工艺条件:催化剂甲醇钠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5%;MeAc和PM摩尔比为6:1~7:1;反应时间约5 h,在此工艺条件下PM的转化率能达到89%以上。(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4-06-01)

肖宇君[8](2013)在《渗透汽化法分离丙二醇单甲醚/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二醇单甲醚(PGME)被称为“万能溶剂”,毒性低、性能优,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但是PGME易与水形成共沸体系,传统方法难以将其与水有效分离。渗透汽化技术可在室温下操作,能耗低、污染小,特别适用于共沸、近沸、同分异构和热敏性液体物质的分离。聚醚共聚酰胺(PEBA(2533))膜优先脱除有机物的渗透汽化性能优越;聚乙烯醇(PVA)膜亲水性强,在脱水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沸石分子筛膜(Zeolite)耐腐蚀,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有机物和水体系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根据膜材料在PGME溶液中的溶解、吸附情况,采用PEBA均质膜、PEBA/PVDF(聚偏氟乙烯)复合膜和添加活性炭的改性膜从PGME溶液中回收微量有机物,采用PVA膜和自支撑沸石分子筛膜对PGME/水体系进行脱水研究,考察硅铝比、进料浓度和操作温度等因素对膜材料分离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实验结果拟合得到渗透活化能。结果表明,叁种形式的PEBA(2533)膜对PGME/水二元体系的分离效果不明显,分离因子维持在1~3之间。亲水膜PVA对PGME在料液中含量为90wt.%的料液分离因子最大也仅为7.4左右。而自支撑NaA沸石分子筛膜在分离实验中分离因子最大为2694,总渗透通量最高能达到9265g·m-2·h-1,且温度升高,分离因子减小,总渗透通量和分通量都增大;进料浓度增大,分离因子增大,总渗透通量和分通量都减小。自支撑NaA沸石分子筛膜分离PGME/水时系统活化能最大为50.6kJ·mol-1,自支撑NaA沸石分子筛膜对水的最大吸附量为2.73g·(g zeolite)-1。自支撑NaA沸石分子筛膜在PGME/水二元体系中的分离效果远远优于有机膜PVA。(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11-01)

肖宇君,赵钟兴,童张法,邹昀[9](2013)在《沸石分子筛渗透汽化分离丙二醇单甲醚/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沸石分子筛分离丙二醇单甲醚(PGME)和水,考察进料浓度(70%-95%)和操作温度(30-60℃)对膜的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渗透通量增大,分离因子减小。这是因为PGME分子比水分子的尺寸大得多,制备的亲水型分子筛其孔径比水的稍大,能有效截留大分子PGME。温度升高时,由于热胀冷缩,分子筛孔径增大,在负压作用下,使得原料液中混有的少量尺寸较小的物质透过,分离因子减小;分子运动加剧,各分子的扩散速率增大,通过分子筛的物质增多,从而渗透通量增大。进料浓度增大时,PGME的扩散阻力增大,扩散速率降低,但是由于PGME分子多,对水分子的扩散阻碍作用增强,故分离因子减小,渗透通量增大。实验中分离因子最大为2693,总渗透通量最高达到11628g·m-2·h-1。(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3)

肖宇君,赵钟兴,童张法,邹昀[10](2013)在《PEBA渗透汽化膜分离水中丙二醇单甲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醚共聚酰胺(PEBAX2533)渗透汽化膜回收废水中丙二醇单甲醚(PGME),考察进料浓度(3.7%-17.7%)和操作温度(40-60℃)对膜的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分离因子增大,而渗透通量降低。这是因为PGME分子比水分子复杂得多,其溶解扩散速率增大的幅度比水的大,但PGME与膜间作用力增大使总的渗透速率降低。进料浓度增大时,PGME传质溶解推动力增大,但PGME分子比水分子大得多,PGME扩散速率会降低,分离因子随着料液浓度增大而缓慢降低甚至基本不变,渗透通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PEBA膜对PGME的吸附选择性稍大,实验中分离因子最大为2.2,总渗透通量最高为119.7g·m-2·h-1。(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3)

丙二醇单甲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硝酸铜、硝酸锰、硝酸铝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含量的Cu-Mn-Al催化剂。采用BET,XRD,SEM,TEM,H2-TPR和NH3-TPD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剂对丙二醇单甲醚直接脱氢制备甲氧基丙酮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含量对Cu-Mn-Al催化剂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适量添加Mn能够促进Cu的分散,改变催化剂还原性能,降低催化剂表面酸性。当n(Cu):n(Mn):n(Al)=2.0:3.5:1.0时,Cu-Mn-Al催化剂表面酸量低,具有较低还原温度。在反应温度260℃、常压、进料组成为含5%(质量分数)水的丙二醇单甲醚溶液、液时空速为2.5h-1的条件下,该催化剂上丙二醇单甲醚转化率可达61.57%,甲氧基丙酮选择性可达96.83%,且副产物丙酮选择性低,为1.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二醇单甲醚论文参考文献

[1].谭旭,朱明,陈晓蓉,于德伟,许岩.Cu-Mn-Al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催化丙二醇单甲醚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J].现代化工.2018

[2].谭旭,陈晓蓉,朱明,于德伟,许岩.Mn含量对Cu-Mn-Al催化丙二醇单甲醚脱氢的影响[J].精细化工.2019

[3].牛玉,李福颖,王仁章,钟运鑫,郑慧斌.SO_4~(2-)/Au-TiO_2催化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何柏潼.丙二醇单甲醚的多相催化合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韩淑萃,杨金杯.反应精馏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工艺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

[6].卜祥伟.基于固体超强酸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反应工艺研究[D].福州大学.2015

[7].董晓莲.反应精馏合成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过程研究[D].福州大学.2014

[8].肖宇君.渗透汽化法分离丙二醇单甲醚/水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

[9].肖宇君,赵钟兴,童张法,邹昀.沸石分子筛渗透汽化分离丙二醇单甲醚/水的研究[C].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10].肖宇君,赵钟兴,童张法,邹昀.PEBA渗透汽化膜分离水中丙二醇单甲醚[C].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论文知识图

丙二醇单甲醚对丙烯环氧化反应...不同起泡剂对实际矿物二段加酸浮选效...水(1)和丙二醇单甲醚(2)的t-xy图丙二醇醚合成实验中产物的气相色谱图液体进料pH值对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合成产物的选择性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标签:;  ;  ;  ;  ;  ;  ;  

丙二醇单甲醚论文_谭旭,朱明,陈晓蓉,于德伟,许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