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论文_王萍,姬生威,朱晓东,罗红兰,付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淋巴管,淋巴结,肿瘤,因素,多态性,内皮。

淋巴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姬生威,朱晓东,罗红兰,付强[1](2019)在《尼美舒利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胃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胃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取裸鼠40只,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移植于裸鼠胃壁,建立人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将裸鼠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尼美舒利组(尼美舒利20 mg·kg~(-1)·d~(-1)灌胃)、奥沙利铂组(奥沙利铂10 mg/kg灌胃,每3天1次)、联合组(尼美舒利+奥沙利铂),每组10只,给药30 d后处死裸鼠,测定瘤体积及瘤重量,计算抑瘤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定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组织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生存素(survivin)、β-连环素(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美舒利组、奥沙利铂组和联合组裸鼠瘤体积缩小,瘤重量减轻(P<0.05),奥沙利铂组和联合组裸鼠瘤体积、瘤重量低于尼美舒利组,抑瘤率高于尼美舒利组(P<0.05),联合组裸鼠瘤体积、瘤质量低于奥沙利铂组,抑瘤率高于奥沙利铂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尼美舒利组、联合组裸鼠肿瘤组织COX-2、VEGF-C、VEGFR-3、Survivin、β-catenin染色阳性率均降低,奥沙利铂组COX-2、VEGF-C、VEGFR-3、Survivin、β-catenin染色阳性率高于尼美舒利组(P<0.05),联合组COX-2、VEGF-C、VEGFR-3、Survivin、β-catenin阳性率低于奥沙利铂组、尼美舒利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尼美舒利组、联合组COX-2、VEGF-C、VEGFR-3、Survivin、β-catenin mRNA降低,奥沙利铂组COX-2、VEGF-C、VEGFR-3mRNA上升,Survivin、β-catenin mRNA降低(P<0.05),尼美舒利组、联合组COX-2、VEGF-C、VEGFR-3、Survivin、β-catenin mRNA低于奥沙利铂组(P<0.05),联合组COX-2、VEGF-C、VEGFR-3 mRNA高于尼美舒利组(P<0.05),Survivin mRNA表达低于尼美舒利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尼美舒利组、奥沙利铂组、联合组裸鼠CEA、CYFRA21-1、SCCAg降低(P<0.05),奥沙利铂组、联合组裸鼠上述指标低于尼美舒利组,联合组上述指标又低于奥沙利铂组(P<0.05)。结论尼美舒利联合奥沙利铂相比二者单独使用,可更有效地抑制人胃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张思雨,吕晓红,张雅芳[2](2019)在《VEGF-C和整合素α4β1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淋巴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VEGFC是淋巴血管发育的中枢调节剂,在多种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细胞VEGF-C的表达上调与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研究表明整合素α4β1在结肠癌、黑色素瘤中表达上调时能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整合素α4β1是VEGF-C受体通路的新成员,联合抑制VEGF-C和α4β1的表达为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刘凯,杜合娟,胡惠良,许瑶,吴振东[3](2019)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进展期肝癌淋巴转移者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进展期肝癌淋巴管转移者的疗效及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表达的影响,为判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期肝癌淋巴管转移患者69例,依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4周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疗效佳组(46例)和疗效不佳组(23例),分析生存率,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患者肿瘤组织VEGF-C和-D的表达水平,计算表达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疗效佳组患者半年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和60.87%,均高于疗效不佳组的(73.91%和26.09%,P均<0.05)。VEGF-C和VEGF-D阳性物质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细颗粒状,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分布和着色程度不均一。疗效不佳组患者VEGF-C和VEGF-D的表达率分别为55.52%和61.02%,显着高于疗效佳组的35.52%和39.43%(P均<0.05)。ROC分析显示以51.74%(VEGF-D的表达率)为截点值,术后以VEGF-D判断治疗效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60%和87.00%,曲线下面积为90.70%,优于VEGF-C。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进展期肝癌淋巴管转移患者疗效显着,VEGF-C、VEGF-D表达率可作为判断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特别是VEGF-D可用于临床辅助判定患者的转归。(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逸飞,王琳,李庆祥,郭玉兴,徐乐[4](2019)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通过激活JNK通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和颈淋巴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5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中G6PD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患者颈淋巴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在OSCC细胞系CAL27和WSU-HN6中,通过抑制剂(DHEA)或siRNA抑制G6PD的表达或活性,检测细(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施剑[5](2019)在《探究彩超检查在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究彩超检查在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彩超检查其早期颈淋巴转移情况并与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使用彩超检查后,确诊患者58例,误诊2例,确诊率为96.7%,误诊率为3.3%,与病理检查的结果相差无几,两组数据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彩超检查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具有较高的检查准确率,以及较低的误诊率,有利于临床诊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9期)

赵昌芹,张瑞林,廖丽川[6](2019)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85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对全部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LVSI情况(阳性检出率、数量和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之间的关系,比较LVSI阳性和LVSI阴性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0.742、0.808、0.877,P﹤0.01)。LVSI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LVSI阴性者(P﹤0.01)。LVSI阴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高于LVSI阳性者(P﹤0.05)。相联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卫星状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阴性、LVSI类型为卫星状、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非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LVSI数量、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孕激素受体情况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8期)

赵爱玲,丁大领,李雪琴,王江涛[7](2019)在《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样性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多态性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所致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对245例ALL患儿和21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TPMT基因的3个SNPs(G238C,G460A和A719G)进行分析,并根据常见毒性标准(NCI-CTC)评估GCs相关毒性及其与基因型的关联。结果感染发生率与突变基因型A719G之间观察到有相关性(P=0.021),并且是其GCs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4);G460A与肝毒性之间有显着相关性,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PMT基因的A719G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导致儿科ALL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有关,儿童ALL治疗前应该进行基因检测。(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邓慧媛,丁莹莹,李进丹,杨军,柯腾飞[8](2019)在《CT影像联合CEA、淋巴/中性粒细胞比预测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早期预测指标,并对癌胚抗原(CEA)与多层螺旋CT检查肿块大小危险度分析评估。方法搜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直肠癌患者400例,入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术后定期影像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血常规随访至少3年。统计患者术前CT检查中病灶大小,术后第3、6、12个月血清CEA,癌抗原CA242、CA199水平,外周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与粒细胞比值。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上述多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对显着相关变量运用X-tile软件根据风险比(HR)进行分层分析,结合Ke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高、低危组的层间比较。结果术前CT影像检查病灶大小(P=0.000,HB=0.023,95%CI:1.015~1.033)、术后1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P=0.028,HR=0.629,95%CI:0.917~3.832)、术后1年CEA值(P=0.000,HR=0.003,95%CI:1.002~1.005)对预测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显着意义。直肠癌患者CT影像中病灶大小的分层阈值为18.75 cm~3、术后1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分层阈值为0.33,术后1年CEA分层阈值为16.97 ng/ml。验证组进行Cox相关分析结果:术前CT影像中病灶大小(P=0.000,HB=0.997,95%CI:0.983~1.011),术后1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P=0.003,HR=3.767,95%CI:1.58~8,98),术后1年CEA值(P=0.000,HR=1.001,95%CI:1.001~1.002)。结论直肠癌术前CT影像中,病灶体积能预示术后复发与转移风险,术后1年的外周血淋巴/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血清CEA值,对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也有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马洁,杨盈,高艳[9](2019)在《卵泡抑素样蛋白1调控CD4~+T淋巴细胞分化抑制乳腺癌肺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检测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非荷瘤及乳腺癌肺转移后小鼠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FSTL1对小鼠免疫系统及乳腺癌肺转移瘤的发生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用WT小鼠及Fstl1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各20只,每个基因型小鼠分为非荷瘤和荷瘤组(乳腺癌肺转移)。HE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流式细(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焦丹,柴凤霞,邢程,邓斗兴[10](2019)在《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对患者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3);7例患者无任何症状,43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恶心呕吐、乏力、体质量或食欲下降等;肿瘤部位以胆囊体底部居多(58.0%),T分期以T3~T4为主(78.0%),多数组织学分级恶性度较高(G3~G4者占64.0%),有淋巴转移者32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血管浸润、肝脏侵犯和血清CEA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为胆囊癌患者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胆囊癌患者中女性较多,淋巴转移常见。多种因素与患者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临床针对这些患者在术中应仔细清扫淋巴组织,避免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淋巴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淋巴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VEGFC是淋巴血管发育的中枢调节剂,在多种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细胞VEGF-C的表达上调与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研究表明整合素α4β1在结肠癌、黑色素瘤中表达上调时能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整合素α4β1是VEGF-C受体通路的新成员,联合抑制VEGF-C和α4β1的表达为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姬生威,朱晓东,罗红兰,付强.尼美舒利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胃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

[2].张思雨,吕晓红,张雅芳.VEGF-C和整合素α4β1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J].解剖科学进展.2019

[3].刘凯,杜合娟,胡惠良,许瑶,吴振东.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进展期肝癌淋巴转移者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

[4].王逸飞,王琳,李庆祥,郭玉兴,徐乐.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通过激活JNK通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和颈淋巴转移[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5].施剑.探究彩超检查在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赵昌芹,张瑞林,廖丽川.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J].癌症进展.2019

[7].赵爱玲,丁大领,李雪琴,王江涛.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样性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耐受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

[8].邓慧媛,丁莹莹,李进丹,杨军,柯腾飞.CT影像联合CEA、淋巴/中性粒细胞比预测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9].马洁,杨盈,高艳.卵泡抑素样蛋白1调控CD4~+T淋巴细胞分化抑制乳腺癌肺转移[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10].焦丹,柴凤霞,邢程,邓斗兴.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各组移植瘤MMP-9免疫组化图(400×)经过病理学确定的不同淋巴结状态的病...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S-P×200)所示,病例2为肺癌纵隔淋巴转移,...例淋巴转移宫颈癌组织和13例无...例淋巴转移宫颈癌组织和13例无...

标签:;  ;  ;  ;  ;  ;  ;  

淋巴转移论文_王萍,姬生威,朱晓东,罗红兰,付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