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地害虫——地老虎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姜玉英,刘杰,曾娟,夏冰,陆宴辉[1](2021)在《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文中指出棉花害虫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类群,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测报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重点总结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盲蝽等主要害虫在成虫诱集工具、田间虫量调查方法、发生期与发生程度预报和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展望了未来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大区监测手段和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王明霞,赖廷锋,何小梅,刘良凤[2](2021)在《甜玉米苗期重要害虫地老虎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要点》文中提出地老虎是苗期为害甜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将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茎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详细总结了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地应对该虫害,将其为害程度降到最低。
崔笑雄[3](2021)在《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新疆果园主要的三种食心虫,严重危害梨、苹果、桃、杏、李、枣等果木,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其突出的钻蛀危害和抗逆性给有效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室内室外试验相结合,比较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探讨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梨小食心虫在香梨园一年发生5代,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分别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中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第4代成虫集中发生在9月上旬。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香梨优斑螟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下旬。2.三种主要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均随日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苹果蠹蛾3日龄,香梨优斑螟4日龄,梨小食心虫5日龄,飞行能力最强。苹果蠹蛾雌雄成虫间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异,梨小食心虫雌虫飞行能力大于雄虫,香梨优斑螟雄虫飞行能力大于雌虫。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未交配成虫飞行能力大于已交配成虫,梨小食心虫未交配雄虫飞行能力小于已交配个体,未交配雌虫飞行能力与已交配雌虫无明显差异。三种果树食心虫不同日龄、性别、交配状态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差异,其飞行能力大小依次为香梨优斑螟、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3.香梨优斑螟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18:00-4:00,主要集中在20:00-0:00;第1、2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8:00,主要集中在22:00-0:00;第3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6:00,主要集中在22:00-0:00。不同气象因子对香梨优斑螟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综合影响各世代成虫种群发生规律。温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香梨优斑螟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第1、2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4.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都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船型平板粘胶诱捕器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水盆诱捕器,但差异不显着;绿色和蓝色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当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时,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效果最好,但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2.0 m时,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差异不显着,但显着优于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0 m;西、北方位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显着优于东、南方位,其中北方诱集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西方诱集苹果蠹蛾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诱芯个数越多,诱集效果越好,但诱捕器安放诱芯剂量为1个、2个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效果差异不显着。在香梨园,正确合理使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可有效防治两种蛀果性害虫。5.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着低于对照,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研究结果可为香梨园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刘豪[4](2021)在《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鳞翅目昆虫作为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和部分资源昆虫,对其飞行扩散能力的监测预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蛾类昆虫的飞行扩散能力的预测预报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解蛾类昆虫的迁飞扩散能力,本试验采用灯诱法诱捕野生蛾类成虫,应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在25±1℃,RH65±5%黑暗环境下吊飞10h,采集试虫的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单次最远平均飞行速度和停顿次数7种飞行能力参数,以及前翅长度、前翅宽度、前翅面积、后翅长度、后翅宽度、后翅面积、胸宽、体长、翅负载9种形态数据。采用R软件对28种蛾类害虫的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进行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蛾类昆虫发生情况的飞行能力方程。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本研究所选择蛾类昆虫的试虫综合分析可知,试虫的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较低,且累计飞行距离的逐步回归方程不成立;体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方程均成立,但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及停顿次数的线性关系差异不显着。试虫的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方程均成立,且所构建的7个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结合7种飞行参数指标和翅型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知,尺蛾的前翅越长,飞行持久力越强,飞行速度也越快;而其后翅越窄,飞行持久力也越强,飞行速度越快。可知,尺蛾科成虫的翅对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体型越大的尺蛾飞行距离越近,体型越小的则飞行距离越远。尽管飞行参数与翅型参数的相关性不是很密切,但是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飞行参数与翅型参数所建立的方程能够很好的预测出尺蛾的飞行能力。3.结合9种夜蛾飞行能力参数和翅型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知,夜蛾的前翅越长,飞行持久力越强,飞行速度也越快;而其后翅越短,飞行持久力也越强,飞行速度越快。由此可知,夜蛾科成虫的前翅翅长和后翅长短对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夜蛾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不高,但是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可以看出,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所构建的方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夜蛾的飞行能力,为其发生情况提前进行有效监测。
周雯[5](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商泽宇[6](2021)在《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采用常规喷施杀虫剂的方法防治小地老虎的效果并不理想。颗粒剂作为地下害虫常用防治手段,因其具有其他剂型不可比拟的优势备受关注。本研究将具备引诱性的植物性挥发物质,刺激取食的非挥发性物质,高效药剂与合适的载体进行混合,制备具有引诱、缓释、持效兼具肥效的新型引诱颗粒剂,旨在为小地老虎的防治提供新途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培养皿法和二项叶碟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的小地老虎幼虫对菌糠和烟末的室内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菌糠对小地老虎各龄期幼虫引诱率显着高于烟末。小地老虎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试验中,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菌糠的取食选择指数最高,为0.39。2.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乙虫腈和茚虫威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茚虫威、乙虫腈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胃毒毒力均较高,乙虫腈LC50值为0.64 mg/L,茚虫威LC50值为3.44 mg/L。3.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挥发物单体,及筛选的挥发单体与2种杀虫剂混合物的室内趋性行为。结果表明,0.1μl/m L的(Z)-3-己烯-1-醇对试虫引诱率最高,为62.12%。两种药剂混合物引诱率均低于(Z)-3-己烯-1-醇。两种药剂混合物中(Z)-3-己烯-1-醇·乙虫腈引诱率略高于(Z)-3-己烯-1-醇·茚虫威,但两者差异不显着。4.采用二项叶蝶法测定了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淀粉+酵母粉(1:1)、专用引诱剂(澳劲特)、肌醇、L-半胱氨酸等6种非挥发性物质的取食选择行为。结果表明,6种物质中,肌醇和蔗糖对小地老虎的取食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其中蔗糖在浓度为25 g/L时小地老虎取食性指数最高,为0.744;肌醇在浓度为5 g/L时小地老虎取食性最高,为0.738,但小地老虎对不同浓度的蔗糖和肌醇的取食行为均不受浓度梯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蔗糖和肌醇可对小地老虎取食行为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5.采用挤压制粒法制备了1%乙虫腈引诱颗粒剂,并对颗粒剂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颗粒剂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糠对乙虫腈的吸附能力及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菌糠对乙虫腈原药最大吸附量为2.75mg/g,制得的引诱颗粒剂相较于乙虫腈原药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姜文凤[7](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乔治华[8](2021)在《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及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文中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三大谷类作物之一,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玉米田地下害虫(蛴螬,小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发生日益严重,成为危害玉米早期生长的主要问题。随着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禁用,亟需开发高效,低残留药剂来防治地下害虫。溴氰虫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继氯虫苯甲酰胺后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高效的又一药剂。已经有研究表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用于防治玉米田的小地老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随着国家减肥减药政策的实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也备受重视。本研究在测定溴氰虫酰胺对两种玉米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的毒力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于玉米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的室内防治效果,进而研究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后针对其施药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选取了蚯蚓为试验对象,评价了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3龄幼虫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2龄幼虫的5 d的LC50值分别为23.3712 mg/L(浸虫法)和5.9715 mg/L(浸虫法),对两种地下害虫均有较高的毒力。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对玉米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进行砂培试验和土培试验证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包衣处理对玉米安全,且对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溴氰虫酰胺对玉米种子包衣处理后对蛴螬和沟金针虫的室内盆栽接虫防治效果表明,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对沟金针虫和蛴螬具有较好的防效,室内盆栽播种后15 d,在3和4 g a.i./kg seed剂量下,对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为75.82%和83.66%,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79.94%和83.25%。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1 d在3和4 g a.i./kg seed剂量下对于玉米田地下害虫的两年综合防治效果为67.12%和73.97%(2019年),67.69%和74.7%(2020年)。2019年和2020年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后可以显着降低玉米虫害造成的减产,与CK相比增产率分别为6.31-14.70%(2019年)和8.85-18.14%(2020年)。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浓度为5和10 mg/kg OECD土的处理下对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蚯蚓体内MDA、ROS的产生及导致蛋白质羰基化程度增加。其对蚯蚓体内的抗氧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均有促进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溴氰虫酰胺对蚯蚓体腔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增加。本试验还分别从抗逆性选取了HSP70和CAT基因,生殖方面选取了ANN基因,作用靶标选取了RYR和CAM基因来研究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会对蚯蚓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上调或下调作用。最后我们进行了转录组学,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暴露后能够影响蚯蚓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验证,表明溴氰虫酰胺能够导致蚯蚓氧化应激,影响蚯蚓的生殖,生长发育和以及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的代谢等相关通路。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可以用来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且防治效果较好。根据以前的研究溴氰虫酰胺在玉米田的残留量不会超过5 mg/kg,因此只要合理使用不会对土壤的环境造成危害。
刘亚男[9](2021)在《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山东作为江北茶区的新型代表,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茶叶生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但相对于条件优越的南方茶区,基础性的调查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泰安九曲白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通过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进行了害虫和天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了其时间格局,为更好地制定茶园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经过对茶园28次的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和天敌共42种,隶属于2纲、9目、32科。其中有害虫(包括害螨)2纲、5目、25科,共31种,占总种数的73.81%;天敌有2纲、5目、7科,共11种,占总种数的26.19%。茶园害虫(包括害螨)主要有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绿盲蝽、茶蚜、茶黄蓟马、茶细蛾、茶橙瘿螨以及茶叶瘿螨。调查发现茶园的主要天敌有桨角蚜小蜂、中华通草蛉、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异色瓢虫以及圆蛛、跳蛛等。2.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对多度。结果表明,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群落中的植食性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3.55%,主要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分别占总个体数的75.59%和15.97%。刺吸式口器害虫中黑刺粉虱占总数的48.16%,捕食性天敌中的草蛉类、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分别占0.45%、0.59%、0.64%、0.84%,寄生性天敌中桨角蚜小蜂占寄生天敌总数的3.9%。3.根据优势度指数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在整个茶园生长期内,主要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从6月至10月初,黑刺粉虱是茶园优势害虫,保持最明显的优势度;从6月9日调查开始到调查结束,除10月17日至11月5日三次调查中茶黄蓟马发生量达到高峰,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一直都较为严重,是危害茶树的优势种害虫。从6月至8月,桨角蚜小蜂和黑带食蚜蝇是天敌优势种,其次是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9月份,异色瓢虫保持较高的优势度,9月底至11月,中华通草蛉在天敌类群中保持优势度,11月至12月,圆蛛成为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从12月到调查结束,温度骤降,天敌种类急剧减少,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为黑带食蚜蝇。4.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最优分割法,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时间格局分为4个时段(6月9日-7月17日、7月25日-9月12日、9月20日-10月17日、10月27日-12月23日)。结合茶树生长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了茶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梁海申[10](2021)在《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斗争和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抵抗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系统。害虫取食能够系统性地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影响后续取食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覆膜植棉限制了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成虫在地表及棉花根茎处产卵,显着减轻了黄地老虎对棉株的为害。棉叶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研究了地下害虫黄地老虎取食棉花根茎部后,棉花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和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评估了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解析覆膜栽培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和幼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延长若螨发育历期1.34天;截形叶螨的繁殖力和成螨寿命在被害棉花和健康棉花上没有显着差异。2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幼螨发育历期和若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着降低其单雌有效产卵量(处理组73.07粒,对照组106.10粒),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寿命没有明显影响。3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分别延长幼螨和若螨的发育历期0.37天和1.89天;对其繁殖力和成螨寿命无显着影响。4黄地老虎取食为害棉花1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棉酚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3.11倍和1.55倍;2天和3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健康棉花叶片相比明显减少;被害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含量在3天后为对照组的3.41 倍。本研究明确了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生理代谢以及对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敦煌叶螨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解析覆膜种植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继续深入研究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诱导防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绿地害虫——地老虎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地害虫——地老虎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回顾 |
1.1 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 |
1.2 20世纪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1.3 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监测预警手段创新与升级 |
2 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展望 |
2.1 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的研发与应用 |
2.2 推进大区域监测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
2.3 推进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甜玉米苗期重要害虫地老虎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习性 |
1.1 幼虫 |
1.2 成虫 |
2 为害特点 |
3 形态特征 |
4 发生规律 |
5 综合防治要点 |
5.1 农业防治 |
5.2 糖醋酒诱杀成虫 |
5.3 撒毒土(毒饵)毒杀幼虫 |
5.4 灌根 |
5.5 药剂喷雾 |
(3)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苹果蠹蛾研究现状 |
1.2.2 梨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
1.2.3 香梨优斑螟的研究现状 |
1.2.4 果树食心虫的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
1.2.5 昆虫的飞行能力研究进展 |
1.2.6 果树食心虫成虫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进展 |
1.2.7 果树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示意图 |
第2章 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的发生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情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2 苹果蠹蛾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3 香梨优斑螟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新疆三种果树食心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虫源及饲养 |
3.1.2 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日龄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2 不同性别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3 不同交配状态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及影响种群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情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 |
4.2.2 影响香梨优斑螟种群发生动态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香梨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情况 |
5.1.2 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2 不同颜色水盆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3 诱捕器设置不同高度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4 诱捕器设置不同方位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5 不同诱芯数量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香梨园的应用效果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情况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监测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数量比较 |
6.2.2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蛀果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
6.2.3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成本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研究现状 |
1.1.1 影响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的外部因素 |
1.1.2 影响鳞翅目昆虫飞行能力的内在因素 |
1.2 蛾类害虫飞行扩散能力监测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害虫飞行监测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种群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害虫适生区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蛾类昆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吊飞和形态参数测量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蛾类昆虫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分析 |
2.3.2 蛾类昆虫飞行能力与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2.3.3 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2.3.4 体型参数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尺蛾科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吊飞和翅型测量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尺蛾的翅型参数和飞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尺蛾的翅型参数和飞行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夜蛾科翅型参数与飞行能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夜蛾翅型与飞行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夜蛾翅型与飞行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
2.1 概况 |
2.2 存在问题 |
2.2.1 过度依赖农药 |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
3.1 概况 |
3.2 存在问题 |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设计 |
2.2.2 数据来源 |
2.3 模型选择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
3.2.2 模型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1.1 登记农药 |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
3.2.1 登记农药 |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
4 讨论 |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2 试验设计 |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6)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地老虎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
1.1.2.1 生物学特性 |
1.1.2.2 生活史 |
1.1.3 发生现状与防治 |
1.1.3.1 分布危害与大发生原因 |
1.1.3.2 防治方法 |
1.2 小地老虎引诱剂研究现状 |
1.2.1 食诱剂 |
1.2.2 性诱剂 |
1.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3.1 植物性挥发物质的种类与特征 |
1.3.2 植物挥发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1.3.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3.3.1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的引诱作用 |
1.3.3.2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的驱避作用 |
1.3.4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4.1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特征 |
1.4.2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1.4.3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4.4 植物非挥发性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颗粒剂研究现状 |
1.6 菌糠研究现状 |
1.7 乙虫腈、茚虫威研究现状 |
1.8 本课题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试剂 |
2.1.1 供试药剂 |
2.1.2 供试农业废弃物 |
2.2 试验主要仪器 |
2.3 供试虫源 |
2.4 试验及统计方法 |
2.4.1 小地老虎对农业废弃物的趋性和取食性选择测定方法 |
2.4.1.1 小地老虎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趋性行为测定方法 |
2.4.1.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行为测定方法 |
2.4.2 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室内毒力测定 |
2.4.3 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性挥发性物质及其与2种化学农药混合物的行为反应测定方法 |
2.4.3.1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6种挥发物质的趋性行为测定方法 |
2.4.3.2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挥发性物质与杀虫剂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
2.4.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等6种物质的嗜食性测定方法 |
2.4.5 引诱颗粒剂的制备以及性能测定方法 |
2.4.5.1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2.4.5.2 颗粒剂质量测定方法 |
2.4.5.3 颗粒剂吸附性能及缓释性能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地老虎对农业废弃物的趋性和取食性选择 |
3.1.1 小地老虎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趋性行为 |
3.1.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2种农业废弃物的取食选择性行为 |
3.2 两种药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测定结果 |
3.3 小地老虎幼虫对6种植物性挥发性物质及其与2 种化学农药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
3.3.1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6种挥发物质的趋性行为 |
3.3.2 小地老虎3龄幼虫对挥发性物质与杀虫剂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
3.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蔗糖等6种物质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1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蔗糖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2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肌醇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3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酵母粉:淀粉(1:1)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4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澳劲特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5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专用引诱剂的取食选择行为 |
3.4.6 小地老虎5龄幼虫对不同浓度L-半胱氨酸的取食选择行为 |
3.5 颗粒剂的制备以及性能测定 |
3.5.1 颗粒剂质量测定结果 |
3.5.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5.3 填料吸附性能的测定结果 |
3.5.4 颗粒剂缓释性能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菌糠作为载体的应用前景 |
4.2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小地老虎幼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4.3 非挥发性物质在小地老虎幼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5 结论 |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6.1 创新之处 |
6.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生产概况 |
1.1.1 生姜概况 |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
1.2.2 玉米螟 |
1.2.3 甜菜夜蛾 |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
1.3.3.2 性诱剂防治 |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主要害虫调查 |
2.3.1 地上害虫调查 |
2.3.2 地下害虫调查 |
2.3.3 天敌调查 |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4.2 试验设计 |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
2.5.2 防治效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
4 讨论 |
4.1 姜田害虫动态 |
4.2 绿色防控技术 |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
4.2.3 性诱剂防治 |
4.2.4 生物农药防治 |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及对蚯蚓的生态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地下害虫防治现状 |
1.1.1 我国玉米田的主要地下害虫 |
1.1.1.1 小地老虎 |
1.1.1.2 蛴螬 |
1.1.1.3 金针虫 |
1.1.2 玉米田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
1.2 种子处理技术的应用 |
1.2.1 种子处理技术的概念 |
1.2.2 种子处理的方法 |
1.2.3 种子处理方法的展望 |
1.3 溴氰虫酰胺的研究进展 |
1.3.1 理化性质 |
1.3.2 作用机制 |
1.3.3 使用情况 |
1.4 蚯蚓的生态毒理学 |
1.5 农药环境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生物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土壤 |
2.1.3.1 蚯蚓土壤 |
2.1.3.2 玉米土壤 |
2.1.4 试验药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的毒力测定 |
2.2.2 溴氰虫酰胺对铜绿丽金龟的毒力测定 |
2.2.3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2.2.3.1 室内安全性测定 |
2.2.3.2 田间安全性测定 |
2.2.4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2.2.4.1 室内盆栽条件对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的防治效果测定 |
2.2.4.2 田间条件对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效果测定 |
2.2.5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2.2.5.1 毒性试验设计及染毒 |
2.2.5.2 蚯蚓生长繁殖的测定 |
2.2.5.3 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2.5.4 蚯蚓体内解毒酶GST活性的测定 |
2.2.5.5 蚯蚓体内ROS含量的测定 |
2.2.5.6 蚯蚓体内MDA含量的测定 |
2.2.5.7 蚯蚓体内PCO含量的测定 |
2.2.5.8 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的测定 |
2.2.5.9 蚯蚓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2.5.10 蚯蚓转录组学检测与分析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溴氰虫酰胺对沟金针虫和铜绿丽金龟的毒力 |
3.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 |
3.2.1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室内安全性分析 |
3.2.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的田间安全性分析 |
3.3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
3.3.1 室内盆栽防治效果分析 |
3.3.2 田间综合防治效果分析 |
3.4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3.4.1 对蚯蚓的生长繁殖的影响 |
3.4.2 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3.4.3 对蚯蚓体内ROS、MDA、PCO含量的影响 |
3.4.4 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 |
3.4.5 对蚯蚓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4.6 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4.7 对蚯蚓的转录组学分析 |
3.4.7.1 RNA质量检验 |
3.4.7.2 差异基因分析 |
3.4.7.2.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
3.4.7.2.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 讨论 |
4.1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玉米田地下害虫防治的综合评价 |
4.2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 |
4.2.1 生长繁殖的影响 |
4.2.2 氧化应激的影响 |
4.2.3 脂质过氧化和蛋白羰基化影响 |
4.2.4 DNA损伤影响 |
4.2.5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6 转录组学的的影响 |
5 结论 |
5.1 溴氰虫酰胺对两种玉米田地下害虫的毒力 |
5.2 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对于玉米田的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
5.3 溴氰虫酰胺对蚯蚓的生态毒性评价 |
5.4 溴氰虫酰胺的应用评价 |
6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待研究问题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致谢 |
10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9)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我国茶树种植生产现状 |
1.2 我国主要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
1.3 山东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
1.4 害虫及天敌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 |
1.4.1 害虫及天敌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
1.4.2 害虫及天敌群落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茶园概况 |
2.2 调查方法 |
2.2.1 震落调查及目测法 |
2.2.2 扫网法 |
2.2.3 黄板法 |
2.2.4 室内观察法 |
2.3 分类与鉴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
2.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
2.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 |
2.4.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1.1 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动态 |
3.1.2 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动态 |
3.1.3 茶蚜的种群数量动态 |
3.1.4 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 |
3.1.5 天敌类种群数量动态 |
3.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3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1 茶园主要害虫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
3.3.2 茶园主要天敌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
3.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
3.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
3.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 |
3.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动态 |
3.5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茶园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 |
4.2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
4.3 影响茶园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4 茶园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及简单管理措施 |
5 结论 |
5.1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以及优势种 |
5.2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在时序上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时间格局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
1.1 直接防御反应 |
1.2 间接防御反应 |
1.3 系统诱导防御反应 |
2 地下生物危害对地上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2.1 线虫 |
2.2 外生菌根真菌 |
2.3 植食性昆虫 |
3 新疆棉花害虫的演替变化 |
3.1 黄地老虎 |
3.2 棉铃虫 |
3.3 棉叶螨 |
3.4 蚜虫 |
4 新疆三种棉花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4.1 截形叶螨 |
4.2 土耳其斯坦叶螨 |
4.3 敦煌叶螨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黄地老虎取食对棉花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
2.4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棉酚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绿地害虫——地老虎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棉花害虫测报:70年回顾[J]. 姜玉英,刘杰,曾娟,夏冰,陆宴辉.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5)
- [2]甜玉米苗期重要害虫地老虎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要点[J]. 王明霞,赖廷锋,何小梅,刘良凤. 长江蔬菜, 2021(13)
- [3]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D]. 崔笑雄. 塔里木大学, 2021
- [4]部分蛾类成虫形态参数与飞行能力相关性分析[D]. 刘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菌糠载体引诱小地老虎颗粒剂的组分研究[D]. 商泽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7]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姜文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及对蚯蚓的生态毒性[D]. 乔治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刘亚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D]. 梁海申. 扬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