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与针灸关系的初步研究

中医护理与针灸关系的初步研究

一、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瑶[1](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马维莎[2](2020)在《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对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客观评价应用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进行口腔护理对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明确穴位按摩技术在口腔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大肠癌化疗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及规范有效的中医口腔护理策略。方法:本研究选取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的80例大肠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冰茶灵洗剂行常规口腔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摩地仓穴、大迎穴和颊车穴,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并将两组口腔黏膜炎分级、口腔评估指南评分、口腔异味评分、口腔感染真菌情况、口腔PH值变化、口腔舒适度、临床疗效判定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1.两组大肠癌化疗患者癌症分期、病种、性别、职业、婚姻、民族、年龄、身高、体重、KP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口腔黏膜炎:0级占26例(65%),I级12例(30%),II级2例(5%),对照组口腔黏膜炎:0级占17例(42.5%),I级18例(45%),II级5例(12.5%),试验组的口腔黏膜炎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OAG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改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疗效评价:显效占29例(72.5%),有效占9例(22.5%),无效占2例(5%);对照组疗效评价:显效占18例(45%),有效占17例(42.5%),无效占5例(12.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评定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口腔异味均得到有效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进行比较,试验组的口腔异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口腔真菌感染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口腔PH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改善口腔PH值的效果并不能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口腔舒适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对降低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改善口腔异味、降低口腔真菌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冰茶灵洗剂。2.穴位按摩可泻火解毒,益气养阴,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3.穴位按摩可助冰茶灵洗剂发挥口腔护理的作用。

李丽[3](2018)在《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专科特色突出、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强的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为中医肿瘤护理培养专科人才,以及为建立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1.培训方案的构建,采用文献回顾、访谈法收集信息与专家建议,初步拟定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草案。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经两轮专家咨询修订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采用优序图法计算培训内容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再采用组合权重计算二级、三级指标权重。2.培训方案的实践,根据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确定课时、设置课程、编制教材、制定考核内容与方式。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护士参加培训,培训时间为3个月,总课时320个学时,其中理论培训160个学时,临床实践160个学时,培训采取半脱产学习与自修课程相结合。培训前后共进行两次考核,考核内容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为理论笔试与临床多站式考试。研究采用前后对照试验,对考核前后护士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用以评价培训方案实践效果。3.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完成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培训方案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医肿瘤专科护士选拔条件、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目标、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内容指标体系。其中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内容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5个。2.专家咨询结果:本次研究从临床护理、临床医学、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四个工作领域共遴选13位专家参与咨询,专家平均年龄45.15±5.24岁;平均工作年限24.31±16.03年。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程度RR均为100%,表明专家对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系数Cr为0.780、专家熟悉程度系数Cs为0.923、专家判断依据系数Ca为0.851,均≧0.7,表明专家对研究内容熟悉。第一轮专家咨询变异系数范围为0.077-0.320,符合筛选指标为95.38%,第二轮专家咨询变异系数范围为0.000-0.166,符合筛选指标为100.00%。培训内容指标体系中的一级至三级指标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协调系数w均趋近于0.5,分别为0.490、0.452、0.40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经过两轮咨询意见较为一致。一级指标的权重,中医护理知识0.185、中医肿瘤专科护理知识0.340、职业发展技能0.135、专业技能0.340。3.培训实践结果:本次共筛选30名护士参加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平均年龄31.75±4.43岁,平均工作年限8.73±4.76年,其中护师职称占90.00%,主管护师占10.00%。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前后护士考核得分显示,理论知识考核培训前平均分为50.00±5.26分,考核通过率为23.33%,培训后平均分为84.82±4.13分,考核通过率为100.0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培训能够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培训前平均分为59.41±9.05分,考核通过率为56.67%,培训后平均分为86.21±6.27分,考核通过率为100.0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培训能够显着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结论: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访谈法、Delphi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并通过探索性的专科护士培训对培训方案的可实践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备了科学性、专科性、综合性以及可实践性。能够作为后期培养中医肿瘤护理专科人才的科学参考依据。

刘伟[4](2011)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杨謦伊[5](2009)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研究方法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研究成果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办理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伦理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医师执业资格认定制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伦理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办理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办理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档,始可办理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办理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办理;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建议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凌宗元[6](2004)在《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从针灸学的角度探讨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 ,认为针灸学基础论是中医护理人员的必备知识 ,针灸操作是中医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针灸学尤其是针灸技能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中医护理教育中的针灸学训练不能点到即止 ,而应象练习铺床法那样扎扎实实地训练。中医护理临床应纳入各种针灸技能 ,甚至象医护同台手术一样与针灸医生密切合作

郭玉[7](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黄亚博[8](2020)在《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文中研究说明江苏中医药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中医药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医药工作方针指引下,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江苏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苏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和专科学术水平为核心,以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全面带动全省中医药学科建设,多个方面取得显着进展。主要表现在:特色优势学科得到不断强化,名老中医学术得到较好传承,学科人才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学科研究成果取得喜人成绩。今后,在江苏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进一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实施"高峰"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努力使江苏中医药学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唐雪,林巧梅,蒋谷芬[9](2016)在《面瘫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为指导,分析33例面瘫患者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效果,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中艾灸、红外线照射和梅花针等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患者对《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依从性、满意度高,责任护士认为该方案实用性强。结论面瘫护理中可以推广使用《面瘫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但建议进一步完善某些内容。

单亚维[10](2015)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简称《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明确该专业特色模式下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办学要求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课程设置,为《护理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医护理模块)的构建提供研究基础,为中医特色护理的办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质量。方法: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构建《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结构框架和构成要素。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相关组织和研究认证机构出台的医学或护理学专业教育规范或标准,分析其设置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研究策略。通过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课程设置情况的现况调查,揭示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方案设置现状,探讨各院校间中医类课程设置的异同和不足,为构建《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内涵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现状调查,提出《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要素和内容大纲;通过专家会议,对其进行讨论分析和修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讨论稿初稿)和相应的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专家会议,对格式布局、内容表述、专家理解、研究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做出修改,形成讨论稿。选择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院(系),对《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讨论稿)条目的内容全面性、描述清晰性、定位及适用性等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修订,通过专家会议,最终形成《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试行)。结果:在概念界定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层级构建理论、哈蒙德教育评价模式及克尔的课程编制模式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办学要求”和“课程设置要求”三方面的《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结构框架。在理论研究和现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讨论稿和专家咨询问卷。并开展2轮Dephi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24%和81.4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其第二轮专家咨询Cochrane’sQ较低,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教育办学要求”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条件、图书资料教材、实验室、临床基地、教学经费;“课程设置要求”包括三大课程模块(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并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基本教学内容、知识点和参考学时。以及中医护理实习安排,包括实习目标、内容、条件和参考学时。结论:本研究以理论为先导,立足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现状,并通过科学论证,制定了符合全面发展原则、适应社会需求原则、可行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体现特色原则、符合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的《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该规范可以《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发展性或补充性文件呈现,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的认证与评估。但还需要多次、多层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座谈会以及实践或试行,使其不断完善,并由教育部颁布,赋予其权威性和法规条文的规范作用。

二、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对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
    2 口腔护理的重要性
    3 中药口腔护理液的优势
    4 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2 研究工具
    3 质量控制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7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试验结果分析
    2 冰茶灵洗剂的功效与作用
    3 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可更加有效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 研究创新性
    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KPS评分表
    附录3 口腔评估指南评分表
    附录4 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进行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图
    附录5 口腔健康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着作情况
致谢

(3)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专科护士(Clinic Nurse Specialist,CNS)
        3.2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cology Specialist Nurse)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国内西医肿瘤专科护士培养现状
        2.2 国内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养现状
第三部分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
    1 成立研究小组
    2 方案构建原则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回顾法
        3.2 访谈法
        3.3 德尔菲法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结果
        7.1 专家基本资料
        7.2 专家积极程度
        7.3 专家权威程度
        7.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7.5 专家意见整理
        7.6 培训方案
第四部分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实施的初探
    1 成立管理组与专家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专科护士培训
        4.1 教师遴选
        4.2 课程设置
    5 专科护士考核
        5.1 考核方式
        5.2 理论知识考核
        5.3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6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9 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科学性与可实践性
        1.1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1.2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可实践性
    2 研究的创新性与特色
        2.1 突出了中医肿瘤护理专科的特色
        2.2 进行多维度的中医护理思维培养
        2.3 注重职业发展技能的培养
第六部分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C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D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附录E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参考教材细目表
    附录F 中医肿瘤专科护士(理论知识)测评试题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近代中国护理思想及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
        一、中医护理学溯源
        二、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三、中医护理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医护理教育与中医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护理思想研究
        一、"医乃仁术"的护理道德观
        二、"未病先治"的预防护理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观
        四、"相因相宜"的辨证护理观
        五、"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六、"阴阳中和"的和谐护理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护理教育探析
        一、先秦中医护理教育
        二、师承式中医护理教育
        三、官办式中医护理教育
    第四节 近代护理教育探寻
        一、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护理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层次比较
        二、培养目标比较
        三、课程体系比较
        四、教学方法比较
        五、教育评价比较
        六、思考与对策
    第二节 国内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二、国内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三、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变革发展规律
        二、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保持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现状的文献分析结果
    讨论
        一、问卷调查部分
        二、文献分析部分
第四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第一节 模式构建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实践教学
        七、教育评价
    第二节 模式构建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原则
    第三节 模式框架设计
        一、框架构想
        二、具体内涵
    第四节 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培养目标确立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三、实训体系建设
        四、保障体系建设
        五、评价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论文摘要

(5)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主要概念之界定与诠释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专业化之概念
第二节 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暨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一、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第三节 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一、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现况分析
    二、中国大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三、香港高等中医教育及执业资格试 第三章 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专家咨询有效性分析
    二、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第四章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台湾中医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
    一、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教育目标
    三、入学方式与学制发展
    四、课程设置
    五、师资阵容
    六、教材教法
    七、中医专业教育见实习现况
第三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比较 第五章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日据时期之台湾中医师考试
第二节 台湾光复后之中医师资格考试(1949年至2008年)
第三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登记与继续教育
第四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现况发展
第五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执业资格之比较 第六章 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探讨
第一节 台湾发展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背景分析
第二节 《台湾中医建立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专家咨询问卷结果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问卷资料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7)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学科发展概况
    2.1 总体发展情况
    2.2 学科发展影响
    2.3 重点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建设
3 学科学术传承

(10)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选题背景
    2 相关概念
        2.1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教育
        2.2 专业规范
        2.3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设置规范
    3 国内外文献回顾
        3.1 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规范
        3.2 国内医学教育标准/规范
        3.3 护理学教育标准/规范
        3.4 文献回顾总结
    4 研究目的、意义
    5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5.1 研究目标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方法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构建
    1 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3 教育目标的层级构造
        1.4 哈蒙德(Hammond)教育评价模式
        1.5 教学内容或课程的选择
        1.6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框架的审查与确定
    2 高等中医药大学本科护理专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现状研究结论
    3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函询与构建
        3.1 专家咨询初稿的形成
        3.2 专家咨询稿的确定
        3.3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讨论稿)的专家咨询
        3.4 讨论稿的专家论证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构建的特点
        1.1 构建原则
        1.2 理论先导
        1.3 科学论证
    2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构建的一般修订规则
        2.1 会议共识
        2.2 描述清晰
        2.3 定位恰当
        2.4 内容全面
    3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结构内容讨论
        3.1 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2 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3.3 课程模块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4 《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应用问题
        4.1 呈现形式
        4.2 适用范围
        4.3 修订与完善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穴位按摩联合冰茶灵洗剂对预防大肠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护理研究[D]. 马维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中医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实施[D]. 李丽.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8(12)
  • [4]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D]. 杨謦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中医护理与针灸学的关系初探[J]. 凌宗元. 四川中医, 2004(01)
  • [7]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J]. 黄亚博. 江苏中医药, 2020(01)
  • [9]面瘫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观察[J]. 唐雪,林巧梅,蒋谷芬.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12)
  • [10]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模块专业规范的构建[D]. 单亚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中医护理与针灸关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