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赵建中

(湖北省黄梅县第三人民医院438501)

【摘要】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9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对照组。手术治疗组120例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保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抗过敏药口服,1%麻可滴鼻液。结果:手术治疗组显效53例,有效52例,总有效率87.5%;保守治疗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50.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鼻中隔矫正术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221-01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以前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倾向[1]。我院2006年1月-2006年7月对120例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片区的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95例患者,男102例,女93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年。患者均有鼻痒、鼻塞、发作性喷嚏、流清水样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水肿肥厚,其中“S”形偏曲85例,“C”形偏曲97例,嵴状突出13例,并下鼻甲水肿89例,下鼻甲肥厚106例。

1.2治疗方法

195例患者中120例同意手术治疗的为治疗组,75例不同意手术治疗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局麻下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及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口服抗过敏药,1%麻可滴鼻液。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依据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记分,并按其公式计算;≥51%为显效,20%~50%为有效,≤20%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0.7%。手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属Ⅰ型变态反应,引起本病的变应原主要是吸入性变应原,包括植物花粉、室内尘土、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絮枕垫料等。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逐渐增高[1]。又因患者无法与变应原完全脱离,故本病经常反复发作,重者常年不愈。

以往多采用抗组胺药物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副作用多且停药后极易复发。变应性鼻炎的病理改变是鼻腔粘膜早期水肿、晚期肥厚。鼻粘膜的感觉神经最敏感的部位在鼻腔前部,同时该部位也是鼻腔液腺体高密区、筛前神经分布区。鼻中隔的筛前神经既是鼻腔感觉神经,有内含较多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由于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引起鼻腔机械性阻塞使两侧鼻腔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引起鼻痒、喷嚏、流清涕、头痛等症状,所以鼻中隔偏曲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一个重要原因[2]。

本组病例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术,接触了鼻腔机械性阻塞,去除了不良刺激,改善了鼻腔通气。同事手术切断筛前神经的部分副交感神经,降低了神经递质的含量,使乙酰胆碱分泌减少、血管通透性降低、腺体分泌减少,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因此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7

[2]汪延宏,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手术159例,中华现代耳鼻喉科杂志,2005,2(2);166

标签:;  ;  ;  

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