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场健身舞,公民女性主义,性别审美,集体初心
性别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万莲姣,王海燕[1](2019)在《广场健身舞与中国公民女性主义/性别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情现实、个体需求、健身潮流、美学指向四个方面而论,中国广场健身舞不应被污名化为"大妈广场舞",宜从学理层面探究和认知其公共美学(包含社会性别审美)价值,揭示其在型塑现代集群自组织社会、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所吸附的人道正义元素。中国广场健身舞已成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个体身心需求的、自组织集体的公民女性主义/性别审美景观之一,客观反映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历史时代氛围熏陶下成长的一批中老年女性的集体初心、时代乡愁、艺术美育补课,以及文化代偿。(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孟欣欣[2](2018)在《基于身体维度的体育性别审美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化浪潮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消费行为以市场为先导,通过大众媒体的强化,把原本先赋性的性别特征置换为市场行为中的消费对象,成为社会大众自我创造、自我选择的商品。同时,由于消费行为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因此性别形象也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刘雯[3](2018)在《中国戏曲中的对旦行的性别审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在街道居民平时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戏曲中,有很多性别反串的表演形式。比如男性中国戏曲演员,反串女性角色,如着名的花旦梅兰芳,程砚秋。心灵上的反转常常成为人们欣赏中国戏曲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看点,这样的看点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本文就街道居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中国戏曲来谈一谈,中国戏曲中性别审美的一些特征。(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1期)
姜文,高红阳[4](2017)在《从“男色消费”发现性别审美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自古以来,女性长期处于被观赏、被消费的地位。但近年来,男性作为一种“美色”被消费的现象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男色广告”的出现与流行,是社会潮流与广告相互渗透、产生共鸣的表现。“男色消费”一方面凸显女性社会地位的巩固,另一方面亦显示男性个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7-07-18)
李青[5](2016)在《我们狭隘的性别审美趣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月是一个热闹的月份,先是李宇春获腾讯音乐盛典最有影响力女歌手奖,主持人在宣布获奖消息时把女歌手念成了男歌手,李宇春获得了最有影响力男歌手奖,被哂笑至今。没过几天,明星包贝尔结婚,身着薄纱礼服的伴娘枊岩险些被伴郎们合伙丢进泳池湿身,也引起无数风波。(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6-04-11)
王小荣,孙素梅[6](2014)在《温庭筠“花间”词的性别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谭惠丹[7](2013)在《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学生性别审美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开始明显变化和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产生性别的差异。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初中生审美方面的性别差异现象理应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积极统筹性别区分下的审美共性与个性的培养,抓住教学要点,设计出适合不同性别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3年27期)
鲍怀敏[8](2012)在《欧洲传统女装中紧身胸衣的性别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服饰中的性别审美既暗示了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和两性差异,又反映了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欧洲服装史中的传统紧身胸衣为例,探讨服饰审美中的极端化审美需求,这种残酷的陋习可以说完全是传统男权社会的产物,是两性差异中男尊女卑的完全体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两性的不平等日趋走向消亡,女性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伤害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已不会在社会上广泛存在。(本文来源于《济南纺织服装》期刊2012年04期)
杨岚[9](2011)在《从《情史》窥探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观念及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情史》今读(下篇)》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冯梦龙评辑的《情史》,集中体现出传统爱情观念中男女对理想异性及理想两性关系的审美心理,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不无启示。《情史》中的传统性别审美模式:郎才女貌,相配为偶。美不仅在于样貌,也在于心智。无色无艺,也可以德才服人。《情史》中的爱情艺术表现形式:人以情传,情以人蔽。爱情的艺术表现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对文人情事、才女妙语更津津乐道。《情史》中的传统爱情理想:千秋为偶,千古佳话。爱情是艺术表现的主题,爱情本身也可成审美对象。冯梦龙最为推崇的爱情模式,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爱情理想,那就是文君相如型的知遇型爱情,激情浪漫;易安德甫型的朋友型爱情,温馨美丽。(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1年06期)
王芳[10](2010)在《中性性别审美文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性别文化中开始存在一股中性的审美潮流。如果说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组成一条向相反方向无限延伸的轴线,那么中性气质就处于它们的交接部分,兼具双性气质特点。中性化的性别趋势和审美潮流,打破了过去男阳女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在开放的社会文化格局中不断变化与发展。双性气质以不同的风格杂糅、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类的性别审美视点更加丰富和多样。(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半月)》期刊2010年02期)
性别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化浪潮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消费行为以市场为先导,通过大众媒体的强化,把原本先赋性的性别特征置换为市场行为中的消费对象,成为社会大众自我创造、自我选择的商品。同时,由于消费行为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因此性别形象也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万莲姣,王海燕.广场健身舞与中国公民女性主义/性别审美[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孟欣欣.基于身体维度的体育性别审美诠释[J].当代体育科技.2018
[3].刘雯.中国戏曲中的对旦行的性别审美分析[J].明日风尚.2018
[4].姜文,高红阳.从“男色消费”发现性别审美之变[N].中国妇女报.2017
[5].李青.我们狭隘的性别审美趣味[N].深圳特区报.2016
[6].王小荣,孙素梅.温庭筠“花间”词的性别审美[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谭惠丹.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学生性别审美差异[J].考试周刊.2013
[8].鲍怀敏.欧洲传统女装中紧身胸衣的性别审美[J].济南纺织服装.2012
[9].杨岚.从《情史》窥探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观念及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情史》今读(下篇)[J].美与时代(下).2011
[10].王芳.中性性别审美文化解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