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论文_谷宛霏

导读:本文包含了盛唐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盛唐,诗人,唐代,边塞诗,河东,诗歌,交谊。

盛唐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谷宛霏[1](2019)在《盛唐诗人的出与处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高适的诗歌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士人们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怀才不遇的冰冷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匪浅的影响。本文以高适的诗歌创作为例,讨论其青壮年时期潦倒落魄与晚年仕途宦达两个阶段其诗歌的不同特点——"处"时情感激扬浓烈,"出"时诗歌数量大为减小,情感也有所约束。这也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普遍文人出处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5期)

沈婉儿[2](2019)在《河东裴氏人物与盛唐诗人交谊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与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产生了不少名门望族,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河东裴氏就是较为典型的望族之一。裴氏家族与盛唐文学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望族与文学研究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立足于河东裴氏家族与盛唐诗人交谊的研究,试图打开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的一扇窗口。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河东裴氏人物与杜甫交谊考论,重在解读杜甫诗歌中涉及到裴氏人物的诗作,探讨杜氏家族与河东裴氏的姻戚之谊,通过新出墓志考证裴虬与杜甫的交谊行径,通过分析杜甫赠裴冕诗以探究杜甫的入蜀动机;第二章河东裴氏人物与李白交谊考论,在总体梳理李白诗中涉及裴氏人物的基础上,对于李白的名篇《上安州裴长史书》与《赠裴十四诗》进行辨析,并且提出一种可能的解说,从而为河东裴氏人物与李白交谊提供一些线索;第叁章裴旻与盛唐诗人交谊考,重在梳理裴旻家族世系与裴旻擅长剑舞之历史记载,通过盛唐诗人所赠裴旻诗考察其交谊情况;第四章裴迪与盛唐诗人交谊考,重在解读裴迪与盛唐诗人的群体唱和交谊诗,分析裴迪与杜甫的往来寄赠诗,以探求裴迪与盛唐诗人交谊之面貌。研究过程中,注重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佐证,注重诗人诗作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从而揭示河东裴氏与盛唐诗人交谊的整体面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4)

薛雯静[3](2019)在《初盛唐诗人漫游吴越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初盛唐诗人的漫游风尚,置于地域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以吴越为例,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初盛唐文人的漫游诗歌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在梳理漫游现象与分析诗人漫游心态的基础之上,揭示初盛唐诗人好入吴越漫游的原因,以及诗歌发展与吴越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以“吴越”的地域文化为考察对象,对“吴越”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明确出唐代吴越的地域范围。吴越自然地理资源丰富,人文荟萃,是初盛唐诗人喜好漫游吴越的一个先决条件。第二章阐述了初盛唐诗人的吴越漫游现象,以孟浩然、李白、李颀、崔颢、杜甫为例,对其吴越漫游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提取出诗歌创作的地点、时序,借以勾画初盛唐诗人吴越漫游的行踪;结合诗人生平境遇,对入吴越漫游的动机、漫游心态进行分析;同时提炼出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对吴越地域文化的表现。第叁章从吴越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初盛唐诗人漫游吴越的原因,除山水秀丽外,吴越还有魏晋高士之风雅,佛宗道源之所在,入仕之终南捷径这叁方面的因素,吸引着初盛唐诗人前来漫游。第四章探讨了诗人们的吴越漫游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吴越漫游让诗人们进一步走向自然,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吴越之地的山川风貌、地域人情也进入到诗歌之中。吴越的清秀山水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促进了盛唐诗歌向诗境开阔、生机蓬勃、新鲜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怀荣[4](2018)在《“脱略”,盛唐诗人择友的关键词——“名作与友谊”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一诗,以歌咏季札挂剑、管鲍之交,引出"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的感慨;孟浩然《送张子容进士赴举》也有"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的叮咛,均表现了对"友道"的重视,也透露出对当时"朋友道绝"(毛诗《小雅·古风序》)的不满。就历史实际而言,对"脱略"品格的推崇及知音难遇的忧伤,构成了盛唐诗人"友道"的两极。当时如李白、高适、王维、王昌龄、李颀、杜甫、岑参、綦毋潜等重要诗人之间,多情谊深厚。他(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8年11期)

宋瑞芳[5](2018)在《初盛唐之交吴越诗人群体崛起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盛唐之交吴越诗人群体崛起并非偶然,原因有叁: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先秦以来政局变动的促进,使得江南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的经济环境;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政治局势的突然变化强行打破了文学渐变的规律,为中下层文人提供了进入文坛和仕途的机会;最为决定性的因素是江南自楚文化、六朝文化以来逐步形成的自由浪漫的文化因子和重视文学艺术的传统,这些长期的文化积淀植根于江南文化的土壤之中,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马鹏飞[6](2018)在《试论盛唐诗人岑参边塞诗的文化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两个影响力最大的诗坛流派之一,集中反映了盛唐的气质与精神风貌。本文以岑参的边塞诗为观照点,并以其诗所反映的时代性价值、地理文化价值、社会生活价值、传统文化价值为切入点,以求多方面考察其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一南[7](2018)在《空海跟盛唐诗人学到了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部枯燥的学术着作。但要说起空海,应该有不少人眼前会马上浮现起当下流行的电影《妖猫传》中那个萌萌的日本小和尚形象。空海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文镜秘府论》的作者遍照金刚。当然,历史上的空海,跟小说和电影里的空海并不(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8年04期)

王佳慧[8](2017)在《论盛唐诗人张谓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谓是盛唐诗人,长期被淹没于唐代诸位大家、名家的光芒之下。其诗就诗歌体式而言,可以称是众体兼备;就诗歌题材而言,多送别赠答之作,间有客愁乡思之作;就诗歌艺术而言,多采用"直寻"的创作方法,诗人笔下的景物常有一种灵动的美感。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无雕饰之迹。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万伯江[9](2017)在《社会批评视域中的新审视:盛唐诗人群体的叁个阶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盛唐诗人群体的划分与描述,多年来研究者大都着眼于诗歌题材的近似,二分为山水田园诗人与边塞诗人;或者稍作变通以诗歌风格的约略近似,一劳永逸地把"王孟""高岑"诗人来并列探究。该文尝试用社会学的方法,变程式化的"以诗界人"为"以人界诗",把开天诗人分为权贵诗人、下层官吏诗人和布衣诗人等不同阶层。不同阶层的诗人之间个性与诗歌风貌殊异,而同一阶层内的诗人明显具有颇多的相似度。从时间上考察,叁个阶层的诗人并不是同步出现在诗坛上,大体经历了从权贵诗人主宰诗坛到下层官吏诗人与布衣诗人各领风骚的嬗变。以此为视角,对开天诗人群体进行新的打量与思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7年07期)

何家荣[10](2017)在《“访不遇”诗与盛唐气象和唐代诗人的精神风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各种诗歌体式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众体皆备,"访不遇"诗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类,而且也只多见于唐代诗坛,所以,历来少有研究者关注。将这一类诗歌从唐诗中提取出来,从盛唐气象及盛唐气象影响下唐代诗人精神风度的角度加以考察,并进一步探讨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的诗学论断。(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盛唐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族与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产生了不少名门望族,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河东裴氏就是较为典型的望族之一。裴氏家族与盛唐文学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望族与文学研究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立足于河东裴氏家族与盛唐诗人交谊的研究,试图打开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的一扇窗口。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河东裴氏人物与杜甫交谊考论,重在解读杜甫诗歌中涉及到裴氏人物的诗作,探讨杜氏家族与河东裴氏的姻戚之谊,通过新出墓志考证裴虬与杜甫的交谊行径,通过分析杜甫赠裴冕诗以探究杜甫的入蜀动机;第二章河东裴氏人物与李白交谊考论,在总体梳理李白诗中涉及裴氏人物的基础上,对于李白的名篇《上安州裴长史书》与《赠裴十四诗》进行辨析,并且提出一种可能的解说,从而为河东裴氏人物与李白交谊提供一些线索;第叁章裴旻与盛唐诗人交谊考,重在梳理裴旻家族世系与裴旻擅长剑舞之历史记载,通过盛唐诗人所赠裴旻诗考察其交谊情况;第四章裴迪与盛唐诗人交谊考,重在解读裴迪与盛唐诗人的群体唱和交谊诗,分析裴迪与杜甫的往来寄赠诗,以探求裴迪与盛唐诗人交谊之面貌。研究过程中,注重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佐证,注重诗人诗作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从而揭示河东裴氏与盛唐诗人交谊的整体面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盛唐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谷宛霏.盛唐诗人的出与处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高适的诗歌创作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

[2].沈婉儿.河东裴氏人物与盛唐诗人交谊考论[D].浙江大学.2019

[3].薛雯静.初盛唐诗人漫游吴越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刘怀荣.“脱略”,盛唐诗人择友的关键词——“名作与友谊”之一[J].博览群书.2018

[5].宋瑞芳.初盛唐之交吴越诗人群体崛起原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

[6].马鹏飞.试论盛唐诗人岑参边塞诗的文化价值[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7].张一南.空海跟盛唐诗人学到了什么[J].文史知识.2018

[8].王佳慧.论盛唐诗人张谓诗歌的艺术特色[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

[9].万伯江.社会批评视域中的新审视:盛唐诗人群体的叁个阶层[J].社会科学论坛.2017

[10].何家荣.“访不遇”诗与盛唐气象和唐代诗人的精神风度[J].池州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五彩缤纷的中唐诗坛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玉门关遗址港台及海外研究动态韩国唐诗研究之回顾与展...马家村-马家渡码头黄氏宗祠图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

标签:;  ;  ;  ;  ;  ;  ;  

盛唐诗人论文_谷宛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