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

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

杜博[1]2007年在《中国南方沿海3种经济鲍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南方沿海用于养殖的主要经济鲍为九孔鲍、皱纹盘鲍和盘鲍,其中九孔鲍已广泛大规模养殖10年以上,多采用养殖个体进行人工繁殖,遗传多样性可能受到影响;皱纹盘鲍和盘鲍多从北方和日本引进后养殖,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不明。为评估3种经济鲍的遗传变异现状,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九孔鲍的福建(东山)、广东(惠来、深圳、湛江)和海南(叁亚)3省沿海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福建东山和广东惠来养殖的皱纹盘鲍和盘鲍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九孔鲍的RAPD研究发现,54个随机引物中,22个引物扩增稳定用于统计分析。5个养殖群体172个个体中共产生180条大小在0.2~2.4kb之间的扩增条带,平均多态位点比例91.4%。湛江群体基因多样性最高,为0.344,惠来群体最低,为0.259;群体基因多样性的t检验显示,东山、深圳和叁亚群体相互间平均基因多样性差异并不显着(P>0.05),而其他群体相互间差异显着(P<0.01)。5个养殖群体总体基因多样性H_T、群体间平均基因多样性H_S、群体间遗传分化量D_(ST)和遗传分化系数G_(ST)分别为0.381,0.313,0.068和0.179。G_(ST)介于0.076和0.246之间。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76.7%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3.3%。群体间F_(ST)为0.102~0.297,揭示了与G_(ST)相似的遗传分化格局。UFGMA聚类分析显示5个群体聚为2支,深圳、湛江与叁亚群体聚为一支,东山和惠来群体聚为另一支。但AMOVA显示,东山和惠来群体组与深圳、湛江和叁亚群体组间遗传分化并不显着(F_(CT)=0.103,P=0.099)。随机组合检验表明,群体间呈显着的遗传分化状态,各地方群体应分别作为单独的“管理单元(management unit)”进行遗传资源管理,群体之间的移植应严格监管。皱纹盘鲍和盘鲍的9对引物中,4对引物可同时在两种鲍中稳定扩增。4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24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14~6.00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110;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均在0.5以上,变化范围为0.512~0.812;观测杂合度介于0.382到0.677之间,平均0.521;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为0.550~0.836,平均0.705;各位点观测杂合度均低于期望杂合度,杂合子偏离度D值均为负。4个养殖群体中,2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大于2个盘鲍养殖群体;PIC值和期望杂合度排序均依次为:惠来盘鲍>惠来皱纹盘鲍>东山皱纹盘鲍>东山盘鲍。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发现,仅有东山皱纹盘鲍在位点Hdd108C、东山盘鲍和惠来盘鲍在位点Hdd115B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位点平均近交系数为0.228。AMOVA表明,南方养殖的皱纹盘鲍和盘鲍95.2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总遗传变异的4.78%,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着(F_(SC)=0.048,P<0.001)。根据Nei(1972)的方法计算的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84~0.186,惠来盘鲍群体与东山盘鲍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东山盘鲍与东山皱纹盘鲍之间遗传距离最大。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东山盘鲍与惠来盘鲍群体间亲缘关系最近,并与惠来皱纹盘鲍聚为一类,东山皱纹盘鲍与其它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

张军伟[2]2017年在《叁种鲍线粒体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线粒体16SrRNA、CO Ⅰ、COⅡ基因是物种线粒体基因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基因序列,在群体遗传结构,种系发生及亲缘关系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是比较忠实的遗传分子标记。本文选取中国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澳大利亚的黑唇鲍(H.rubra)和新西兰的黑足鲍(H.iris)3种典型经济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线粒体16S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片段,来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种内种间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鲍的新品种引进、杂交育苗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叁种鲍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试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544bp,黑唇鲍550bp,黑足鲍546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8.1%,黑唇鲍56.2%,黑足鲍56.4%;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6.37%,黑唇鲍97.51%,黑足鲍99.06%。叁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93.94%。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7%,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55%,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48,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7。(2)叁种鲍线粒体CO Ⅰ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研究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实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554bp,黑唇鲍573bp,黑足鲍552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5.4%,黑唇鲍52.3%,黑足鲍53.5%;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7.66%,黑唇鲍98.49%,黑足鲍97.42%。叁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89.12%。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2.09%。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4,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0,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86。(3)种鲍线粒体COⅡ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研究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实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151bp,黑唇鲍150bp,黑足鲍153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8.3%,黑唇鲍53.7%,黑足鲍56.5%;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8.23%,黑唇鲍99.33%,黑足鲍91.83%。叁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92.51%。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3.31%,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19.61%,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2.00%。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24,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92,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1。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16S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片段适用于鲍种间遗传分析、系统发生及亲缘关系研究。数据表明线粒体16SrRNA序列最为保守,COⅡ基因序列碱基突变率最高。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地理种群的鲍亲缘关系较近。

徐艳虹[3]2007年在《皱纹盘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遗传图谱构建》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皱纹盘鲍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模式,利用AFLP技术对皱纹盘鲍养殖与野生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并对皱纹盘鲍单对交配的亲本及其F1子代进行AFLP和微卫星作图标记筛选,建立了初步的遗传连锁图谱。皱纹盘鲍3个不同家系(♀467×♂447,♀467×♂431,♀570×♂431)的115个F1代个体,由1对AFLP引物扩增共得到45个位点大小的119个片段。F1代的表型分离比率及显性子代频率,经双侧尾二项式检验和二项式95%置信区间检验,结果显示所有位点的分离比率只有一种可能,并且119个位点全部符合1:0、3:1或1:1的分离比率,没有出现偏分离的位点(P≥0.053),有效表明AFLP标记的孟德尔显性遗传模式。皱纹盘鲍群体多样性研究中,选取的6对AFLP引物组合在8个皱纹盘鲍群体内均能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扩增产物,扩增带型差异明显。8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大连养殖群体48.65%、烟台养殖群体50.50%、青岛胶南养殖群体51.17%、青岛崂山养殖群体50.51%、山东长岛野生群体58.90%、山东俚岛野生群体60.07%、日本岩手野生群体68.92%、大连野生群体54.05%;预期杂和度分别为0.2291、0.2438、0.2442、0.2374、0.2626、0.2723、0.3137和0.2802。与野生群体相比,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杂合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皱纹盘鲍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36,不同群体间及群体内均存在遗传分化。皱纹盘鲍两两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范围为0.9623-0.9886,而遗传距离介于0.0115-0.0385之间。根据遗传距离绘制UPGMA聚类图,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各自聚成一支。皱纹盘鲍作图家系的亲本和88个子代个体共产生542个多态并且在一个亲本产生分离的标记(58个微卫星位点、484个AFLP标记):267个在母本中分离,275个在父本中分离(包括部分相同的微卫星位点)。经过顺序邦弗朗尼校正之后,雌性标记中有260个,雄性标记中有265个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P≥0.05)。除去偏分离标记,利用其它有效标记分别构建了皱纹盘鲍的雌性和雄性连锁图谱。雌性框架图谱有220个标记定位在20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2733.8 cM,平均间隔为13.7 cM;雄性框架图谱有248个标记定位于19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2860.2 cM,平均间隔12.5 cM。皱纹盘鲍雌、雄框架图的覆盖率分别为83.4%和85.8%。此外,雌性和雄性连锁图谱上有10组连锁群通过共有的微卫星位点对应。

时少坤[4]2013年在《环境因子对贝类几种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海水养殖经济贝类病害频繁爆发,严重制约了贝类养殖的健康发展。病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贝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在贝类病害放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但容易受到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与贝类免疫因子的关系对于预防养殖贝类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子变化对其免疫活力的影响,以期为近江牡蛎和杂交鲍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分析了盐度从18骤变至3、25、40的24h和48h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18)4项免疫因子变化不显着(P>0.05)。盐度25组AKP、LZM活力在24h时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盐度3组SOD活力在24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盐度40组SOD活力在24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LZM活力在48h时急剧下降,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盐度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渐改变盐度的方法,结合相关免疫酶学测定,研究了盐度由34渐变至16、22、28、40后,48h内杂交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日本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盐度28、34(对照)组5项免疫因子变化均不显着(P>0.05)。盐度40组,AKP、CAT活力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LZM活力下降后逐渐稳定在一个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值(P<0.05)。盐度22组AKP活力有下降的趋势,在48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盐度16组SOD、AKP、LZM、抗菌酶活力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48h时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先略升高,而后逐渐降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温度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6℃、12℃、24℃和30℃后,杂交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12℃、24℃组和对照组5种免疫因子均无显着差异(P>0.05)。温度为6℃时抗菌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免疫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温度30℃组,杂交鲍SOD、AKP、LZM和抗菌活力(U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逐渐上升,24h后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结果表明高温或低温胁迫对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影响较大,温度高于30℃及低于6℃将显着影响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4.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免疫力和对哈维弧菌易感性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水温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12℃、24℃和30℃,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侵染后,杂交鲍的死亡率以及血细胞数量(THC)、血细胞数量相对比(H=颗粒细胞百分比:透明细胞数百分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Ua)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杂交鲍的死亡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12℃、18℃、24℃组THC、SOD、CAT、AKP、LZM和抗菌活力(Ua)都有上升的过程,上升速度为24℃>18℃>12℃;30℃组六种指标有下降的趋势。12℃、18℃、24℃组的H值初时小于标准值(1.11),之后上升,而30℃组H值与18℃变化相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变化对近江牡蛎和杂交鲍免疫活性均有明显影响。高盐胁迫能够使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性降低,低盐刺激对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力影响不显着;低盐和高温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高盐和低温刺激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影响不明显。表明不同贝类对外界环境因子胁迫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而适应不用的养殖环境。

潘哲, 高永刚, 高勤峰, 董双林, 侯诒然[5]2018年在《不同饵料对皱纹盘鲍生长和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文中提出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带和孔石莼组、海带和龙须菜组、孔石莼和龙须菜组,编号分别为S、U、G、SU、SG、UG,其中S为对照组,混合组饵料中2种饵料投喂比例均为1∶1,养殖周期为12周。研究表明:(1)S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1.18%±0.11%)显着高于其他几组(P<0.05),其次是S组(0.96%±0.09%)和G组(0.94%±0.05%),U组的SGR(0.66%±0.08%)最低(P<0.05)。(2)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的排粪率显着高于另外3组,并且粪便中的有机氮含量也显着高于其他组,说明皱纹盘鲍对孔石莼的消化率较低。(3)S组与SG组的皱纹盘鲍对C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SG组对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显着高于S组(P<0.05);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对C、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都较差。U组、SU组和UG组排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盐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龙须菜搭配海带作为饵料,可显着提高皱纹盘鲍N的吸收效率。因此,龙须菜搭配海带投喂皱纹盘鲍,不仅可以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在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

杜博, 龚世园, 童馨, 黄桂菊, 喻达辉[6]2007年在《皱纹盘鲍和盘鲍南方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和盘鲍H.discus discus在福建和广东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个养殖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750~5.5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41~3.88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41~0.698,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56~0.62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558~0.645,其中惠来盘鲍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东山盘鲍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总遗传变异的4.78%,但群体间遗传分化显着(FSC=0.048,P<0.001)。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为0.084~0.186,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东山盘鲍与惠来盘鲍群体间亲缘关系最近,并与惠来皱纹盘鲍聚为一类,东山皱纹盘鲍与其它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皱纹盘鲍和盘鲍南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利于遗传选育,但与野生群体相比等位基因有所丧失。

冯秀妮[7]2005年在《维生素C和B_6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代谢反应和贝壳生物矿化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在循环水系统中养殖皱纹盘鲍稚鲍240天,探讨维生素C和维生素B_6对皱纹盘鲍稚鲍脂肪和脂肪酸代谢、免疫反应、贝壳生物矿化的影响以及维生素B_6与鲍鱼蛋白质代谢的关系。首次报道了维生素C对贝类脂肪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发现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鲍鱼体组织总脂和脂肪酸含量的改变;首次报道了维生素C对皱纹盘鲍免疫反应的影响,饲料维生素C水平影响免疫活动相关酶的活力。首次对饲料维生素B_6(吡哆醇)影响皱纹盘鲍稚鲍蛋白质代谢、脂肪酸代谢和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也首次报道了饲料维生素C和维生素B_6(吡哆醇)对皱纹盘鲍贝壳晶体和元素组成的影响,对维生素与贝壳生物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完善鲍鱼饲料配方,提高养殖鲍鱼品质提供参考。通过探讨维生素C和维生素B_6对鲍鱼贝壳组成的影响,为贝壳生物矿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孔宁, 刘晓, 李俊元, 穆文丹, 连建武[8]2017年在《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urvival, growth and DNA methylation of juvenile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文中提出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

高兴盛[9]2016年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皱纹盘鲍品质的研究》文中提出皱纹盘鲍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单壳贝类,深受沿海城市人们喜爱。皱纹盘鲍目前以销售鲜活产品为主,深加工制品以干鲍为主要形式,部分加工成冷冻产品,一少部分加工成罐头制品。本文对皱纹盘鲍的含油含水率预测、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干品复水过程水分分布和迁移这叁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对皱纹盘鲍脂肪和水分含量的预测采用CPMG序列测定横向弛豫时间T2,结果显示:皱纹盘鲍肉中含有叁种水组份。分别是,结合水(T2b)、不易流动水(T21)和自由水(T22)。预测模型结果表明:PCR和PLSR预测模型校正集和交互验证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皱纹盘鲍样品水分和脂肪含量PCR模型的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716 5 g和0.159 3 g,PLSR模型的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10 5 g和0.016 3 g。通常,一个预测效果较好的模型应该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R2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2.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对皱纹盘鲍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运用低场核磁共振仪并结合真空冷冻包装监测皱纹盘鲍在4℃和-20℃两种温度连续贮藏(0 d、3 d、6 d、9 d、12 d、15 d、21 d、30 d)过程中,皱纹盘鲍的p 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持水力(WHC)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组贮藏温度下皱纹盘鲍p H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TVB-N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贮藏前期,4℃和-20℃贮藏皱纹盘鲍的TVB-N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30 d时达到最低点;WHC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组贮藏温度在贮藏期30 d内持水力呈逐步下降趋势,且-20℃冻藏皱纹盘鲍的持水力值下降速度明显高于4℃的。3.干皱纹盘鲍复水过程中水分分布与迁移的研究将干皱纹盘鲍放入盛有去离子水的烧杯中复水4 h、8 h、12 h、16 h、20 h、24 h、28 h运用核磁共振仪监测复水过程中水分的迁移与分布。结果显示: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干皱纹盘鲍体重不断增加,由横向弛豫图谱T2可以清晰看出0-28 h复水时间段内皱纹盘鲍体内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多,结合水含量变化不明显,这一结果在核磁共振T1和T2加权成像图片上也得到清楚的验证。综上所述: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现代分析技术,在皱纹盘鲍品质分析方面有着很大应用潜力。

高霄龙[10]2016年在《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多问题日益凸显,例如:种业发展不完善、夏季死亡现象逐年加剧、饲料成本大幅上升等。在中国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基于鲍的避光习性,生产者在养殖车间通常会使用遮阳网,并尽量为鲍提供一个较为黑暗的生长环境。但栖息于自然环境中的鲍,由于季节节律、水中悬浮颗粒物、浮游动植物等的影响,水体中的光照环境可能会经常发生改变,但鲍能够在这种变化的光照环境下存活、生长、繁殖,说明光照在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1.LED光质对皱纹盘鲍趋光性和运动行为学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了皱纹盘鲍对九种LED光质(红、橙、黄、绿、青、蓝、紫、白、灰光)和黑暗环境的反应百分率、响应时间、平均爬行速度和翻转直立所需要的时间。鲍被逐一放置于实验装置的中心,通过视频监测记录鲍对光质的趋向性。最高的趋光反应百分率(暗适应处理组为80%,明适应处理组为60%)出现在黑暗环境中,其次是在红光和橙光下(暗适应处理组分别为27%和30%,明适应处理组分别为22%和24%)。使用两种诱导材料(附着基和投喂海带)来探究鲍对不同光质的趋向性,最高的趋光反应百分率(投喂海带处理组为76%,布放附着基处理组为22%)也出现在黑暗环境中,其次是红光和橙光下(投喂海带处理组均为25%,布放附着基处理组分别为26%和32%)。鲍在红、橙、黄光和黑暗环境下的趋光性顺序为:黑暗环境>橙光>红、黄光,几乎没有鲍选择停留在蓝、绿、紫和青光下。黑暗环境下鲍的响应时间(大约700s)显着长于其它光质组(P<0.05)。与其它光质下相比,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鲍的平均爬行速度相对较慢(3.8mm/s)。在红光和黑暗环境下,鲍翻转直立所需的平均时间显着长于其它光质组(P<0.05),黑暗环境下平均的翻转直立时间达到了60s。研究结果说明了鲍的趋光性和运动行为,也证实了黑暗环境、红、橙光在鲍的养殖和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2.皱纹盘鲍眼部的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研究本文采用组织学和电镜的方法,对皱纹盘鲍的眼部组织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期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鲍对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组织学与细胞学基础。结果发现,眼部组织由外至内依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外核层、光感受器内节、内核层、黑色素颗粒沉积层、视觉纤维层。组织表面布满乳头状突起,每一乳状突起的顶端均具有一簇或两簇纤毛环。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等是组织内的主要成分,结缔组织间分布的胶原纤维等对保持细胞的弹性和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3.光质对盘鲍生长、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生物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对光照产生适应机制。本实验用生物能量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的LED光质(红、橙、白、蓝、绿光和黑暗环境)对皱纹盘鲍生长、存活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光质下的生理应答机制。蓝、绿光下鲍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饵料转化效率均显着低于红光和橙光处理组(P<0.05)。红、橙光下,鲍体的蛋白含量、灰分值、软组织壳比均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蓝、绿光下鲍体的含水量较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二者呈现反比例关系。红、橙光下的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但脂肪酶活力在不同光质组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蓝、绿光下,HK和PK活力相对较高,说明机体糖酵解速率较快,产生更多的能量,以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SDH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表明鲍的有氧代谢能力高,有利于持续运动。蓝、绿光下,LDH活力和乳酸含量均较高,说明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当处在胁迫状态下,需要较多的能量抵御不良环境。黑暗环境下,鲍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鲍在排泄和排粪过程中损失了较多的能量,因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蓝、绿光下,鲍在排泄、排粪、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超过其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因此没有能量累积用于生长。红、橙光下,鲍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较多,但其在排泄和排粪过程中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且K1和K2值也显着高于其它光质组(P<0.05),最终使得用于生长累积的能量显着增多。因此,在鲍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选择红、橙光作为光源,对降低成本、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及鲍的福利化养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光质和光强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影响研究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光照强度(5μmol/m2/s、15μmol/m2/s、40μmol/m2/s)对皱纹盘鲍幼虫孵化、变态以及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蓝、绿光下,幼虫孵化率、变态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光质组(P<0.05),且随着光强的增加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红、橙光下,各光强组担轮幼虫的畸形率、幼虫变态所需时间均显着高于其它光照组(P<0.05),且随着光强的增加畸形率和变态时间均显着增加。白光下,当光强为40μmol/m2/s时,幼虫附着变态规格显着小于其它光强组(P<0.05)。蓝、绿、白光下,各光强组稚贝存活率均显着高于红、橙光组(P<0.05)。蓝、白光下,当光强增加到40μmol/m2/s时,稚贝存活率显着下降(P<0.05)。蓝、绿光下,随着光强的增加,稚鲍壳长和壳宽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红、橙光下,各光强组稚鲍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其它光照组(P<0.05),但二者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在鲍的苗种繁育过程中,选择蓝、绿光并将光强尽量控制在5-15μmol/m2/s时,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皱纹盘鲍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下的生理代谢研究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白光、蓝光)和光周期(12L:12D、8L:16D、4L:20D、0L:24D、16L:8D)对皱纹盘鲍存活、生长、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的影响。在红、白光组,当光周期为4L:20D时,鲍的体重SGR显着高于0L:24D组(P<0.05),FCR值较高是主要原因。红、白光下,当光周期为4L:20D和8L:16D时,鲍体的粗蛋白、灰分和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蓝光组(P<0.05)。红、白光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淀粉酶、纤维素酶、胃蛋白酶活力均显着升高(P<0.05)。红光下,当光照时间达到12h时,叁种消化酶的活力又会受到抑制。当光周期为4L:20D和8L:16D时,红、白光下SDH活力均显着高于16L:8D组(P<0.05)。然而,当光照时间为16h时,红、白组SDH活力下降,LDH、GPT活力和乳酸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蓝光下,各光周期组ROS和MDA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红、白光组(P<0.05),而红、白光组间二者含量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蓝、白、红光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均逐渐升高。红光下,4L:20D和16L:8D组间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差异显着(P<0.05)。蓝、白光下,当光照时间为16h时,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与12L:12D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因此,在皱纹盘鲍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选择红光并将光周期控制在4L:20D和8L:16D时,对促进鲍的摄食和生长、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代谢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南方沿海3种经济鲍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杜博.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2]. 叁种鲍线粒体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D]. 张军伟. 山东大学. 2017

[3]. 皱纹盘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遗传图谱构建[D]. 徐艳虹.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4]. 环境因子对贝类几种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D]. 时少坤. 上海海洋大学. 2013

[5]. 不同饵料对皱纹盘鲍生长和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J]. 潘哲, 高永刚, 高勤峰, 董双林, 侯诒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6]. 皱纹盘鲍和盘鲍南方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 杜博, 龚世园, 童馨, 黄桂菊, 喻达辉. 南方水产. 2007

[7]. 维生素C和B_6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代谢反应和贝壳生物矿化影响的研究[D]. 冯秀妮.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8].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urvival, growth and DNA methylation of juvenile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J]. 孔宁, 刘晓, 李俊元, 穆文丹, 连建武.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7

[9].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皱纹盘鲍品质的研究[D]. 高兴盛. 大连海洋大学. 2016

[10]. 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高霄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

标签:;  ;  ;  

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