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末制导论文-陈铁明,付光远,李诗怡,李源

红外末制导论文-陈铁明,付光远,李诗怡,李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末制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器视觉,红外图像,末制导,目标检测

红外末制导论文文献综述

陈铁明,付光远,李诗怡,李源[1](2019)在《基于YOLO v3的红外末制导典型目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末制导飞行过程中,基于传统方法检测红外目标时准确率和实时性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3的红外末制导目标检测方法。从红外末制导背景出发,优化损失权重,提高了网络定位和分类能力。充分利用Adam算法自适应和动量法稳定的特点,运用"预训练"的思想,提出一种联合训练的方法,大幅提高模型检测精度。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在设计的红外目标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检测效果理想,平均准确率达到77.89%,检测速度达到25frame/s,虚警率和漏检率都得到有效降低。(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6期)

丘昌镇[2](2015)在《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段防御中,为了保证拦截器能够成功碰撞杀伤目标,需要借助拦截器红外导引头来进行精确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是拦截器红外末制导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拦截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成像距离远,来袭目标在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红外探测图像中的点目标,可用于跟踪的信息主要为目标运动信息。拦截器在飞行中存在剧烈的抖动,耦合到红外图像中使得目标成像点在图像中剧烈运动。因此,实际中通常采用捷联安装的惯性测量设备来获取成像平台的实时姿态信息,以补偿平台抖动造成的目标运动。论文以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跟踪中由于目标运动机动性、目标数目的随机变化、弹上计算资源限制、红外杂波干扰等不利因素造成的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内容:1)拦截作战中捷联平台对中段目标进行跟踪的运动和测量建模。针对在高速拦截运动中,中段目标在红外图像中的运动会随着目标距离的变化呈现出由弱变强的机动性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当前”统计(Current Statistical,CS)模型的中段目标运动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在线信息实时设置CS模型的机动频率和加速度方差,提高目标加速度估计的准确性,更有效地描述中段目标运动的特征。针对捷联平台姿态运动惯性解耦时测量模型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论文在对成像测量误差、惯性测量误差和解耦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叁种误差进行统一建模,从而简化测量模型的方法。实验表明,利用论文提出的目标运动模型和传感器测量模型可以准确地对中段目标进行跟踪。2)中段动态场景中的快速多目标跟踪。在目标数目变化的动态场景条件下,传统基于数据关联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准确度和计算效率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有限集统计学理论(Finite Set Statistics,FISST),具有优于传统方法的效率和准确度,可以用于中段动态场景中的快速多目标跟踪。在对FISST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基于线性复杂度势分布概率假设密度(Linear Complexity-Cardinalized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LC-CPHD)滤波的高斯混合(Gaussian Mixture,GM)实现,即GM-LC-CPHD滤波,来构建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的基本框架。针对常规GM-LC-CPHD滤波的新生目标模型需要对新出现目标进行全局搜索,导致算法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利用测量数据来自适应设置新生目标模型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利用M/N测试算法累积多帧红外图像数据的信息,自动捕获新生目标的初始状态,从而有效地缩小搜索的范围,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针对常规GM-LC-CPHD滤波的结果未包含目标身份信息,不能输出每个目标的连续轨迹至后续目标识别模块的问题,论文引入标签关联方法来实现GM-LC-CPHD滤波的轨迹管理,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元素修剪与合并方法,从而稳定快速地输出每个目标单独的连续轨迹。实验表明,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而高效地完成中段动态场景的多目标跟踪。3)密集红外杂波干扰条件下的稳定中段多目标跟踪。针对密集红外杂波导致算法极容易出现错误跟踪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引入幅度信息(Amplitude Information,AI)来抑制杂波干扰的GM-AI-LC-CPHD滤波多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斯分布模型来对中段红外点目标的幅度进行建模,并在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未知的条件下,通过最近的L帧数据对目标的幅度和检测概率进行估计;然后推导了引入幅度信息的GM-AI-LC-CPHD滤波算法,得到在滤波中利用幅度信息来区分目标和杂波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实验表明,论文提出的GM-AI-LC-CPHD滤波可以有效地减小错误跟踪到杂波上的概率。(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4-01)

刘思雨,王雪梅,杨小冈,马治明,朱瑞奇[3](2013)在《前视红外末制导Nprod目标识别算法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前视红外末制导景象匹配中归一化积相关(Nprod)目标识别算法的基本原理。由实际拍摄的典型目标前视红外图像匹配结果得出:当目标所占面积越大、与背景灰度反差越大、边缘越清晰,Nprod算法匹配效果越好;在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集中或者目标较远的情况下,匹配效果不甚理想。给出了Nprod目标识别算法的基准图预处理方法,对远距离情况下建筑物目标的匹配进行了匹配方法研究,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匹配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5期)

李舜,李佩佩,谢永强[4](2013)在《红外末制导导弹中制导数据链周期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远程红外末制导导弹大离轴角发射中制导数据链周期指标优化问题。红外导引头由于视场角窄,截获距离随目标方位变化,中制导是保证导引头截获目标的基础。制导采用带离轴角补偿的真比例导引,数据链更新周期内目标运动位置采用外推法进行估计,对中制导数据链周期0.5s到3s研究了导引头最大截获距离和最小截获距离范围内导引头的截获性能,得到了中制导数据链周期指标的选择基准,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发射后截获导弹制导系统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3年01期)

贾欢欢,杨亚丽,张成玉[5](2012)在《制导炸弹的红外末制导化改造及其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红外制导炸弹及红外末制导型炸弹的国外发展现状,分析了红外成像末制导型炸弹的优越性和关键技术,最后对红外成像末制导型炸弹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12年03期)

陈新民,余颖[6](2011)在《红外末制导高速飞行器导引头参数综合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飞行器的弹道特点和结构特点对红外末制导的设计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导引头工作受目标特性、飞行弹道、头部空间、机动气动特性、控制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等多个总体因素制约,导引头参数的综合设计成为了总体初步方案设计的关键。总结提炼了红外末制导方案设计中与总体设计密切相关的设计要素,对各设计要素的关键指标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红外末制导飞行器总体设计初期对各子系统设计需求。(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张亚萍,范志刚,刘金强[7](2006)在《红外末制导中的气动光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热光效应和弹光效应的角度,分析了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在气动热环境中的材料折射率与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关系,得出了温度和应力对材料折射率的影响关系式,并进而探索气动光学效应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对认识气动光学效应机理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06年06期)

傅志中,李在铭[8](2002)在《相控红外末制导高速目标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高速检测是红外末制导系统实时跟踪打击的基础 ,小型化的玫瑰线扫描是该类系统的优选扫描制式。研究了扫描参数最优控制准则与模型和快速高效的玫瑰线扫描图像目标检测方法 ,提出高速高效高分辨率成像方程和玫瑰扫描的相位参数控制法 ,得出该准则下的最优相位控制序列 ,以及在最优相位序列控制下成像空间的覆盖率 ,成像空间分辨率与工作区特性 ,并据此提出了分区目标检测技术。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02年02期)

季金铎[9](1995)在《DH-1红外末制导头抗干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H-1红外末制导头抗干扰技术研究季金铎(航天工业总公司叁院8358所天津300192)海防红外导弹对抗红外干扰弹的能力在我国尚属空白。为了提高它的生存能力以适应未来海战的战术需要,在已设计定型的DH-1红外末制导头上开展了点源抗干扰技术研究工作。通...(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技术》期刊1995年04期)

史小平,王子才,柯其红[10](1995)在《空间拦截红外末制导中拦截器与目标相对距离的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拦截运动学方程出发建立了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运用基于两种规范型的非线性状态观测器设计方法,通过对相对速度在视线法向分量的观测,解决了红外末制导中拦截器与目标相对距离的估计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估计的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红外末制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段防御中,为了保证拦截器能够成功碰撞杀伤目标,需要借助拦截器红外导引头来进行精确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是拦截器红外末制导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拦截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成像距离远,来袭目标在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红外探测图像中的点目标,可用于跟踪的信息主要为目标运动信息。拦截器在飞行中存在剧烈的抖动,耦合到红外图像中使得目标成像点在图像中剧烈运动。因此,实际中通常采用捷联安装的惯性测量设备来获取成像平台的实时姿态信息,以补偿平台抖动造成的目标运动。论文以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跟踪中由于目标运动机动性、目标数目的随机变化、弹上计算资源限制、红外杂波干扰等不利因素造成的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内容:1)拦截作战中捷联平台对中段目标进行跟踪的运动和测量建模。针对在高速拦截运动中,中段目标在红外图像中的运动会随着目标距离的变化呈现出由弱变强的机动性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当前”统计(Current Statistical,CS)模型的中段目标运动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在线信息实时设置CS模型的机动频率和加速度方差,提高目标加速度估计的准确性,更有效地描述中段目标运动的特征。针对捷联平台姿态运动惯性解耦时测量模型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论文在对成像测量误差、惯性测量误差和解耦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叁种误差进行统一建模,从而简化测量模型的方法。实验表明,利用论文提出的目标运动模型和传感器测量模型可以准确地对中段目标进行跟踪。2)中段动态场景中的快速多目标跟踪。在目标数目变化的动态场景条件下,传统基于数据关联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准确度和计算效率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有限集统计学理论(Finite Set Statistics,FISST),具有优于传统方法的效率和准确度,可以用于中段动态场景中的快速多目标跟踪。在对FISST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基于线性复杂度势分布概率假设密度(Linear Complexity-Cardinalized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LC-CPHD)滤波的高斯混合(Gaussian Mixture,GM)实现,即GM-LC-CPHD滤波,来构建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的基本框架。针对常规GM-LC-CPHD滤波的新生目标模型需要对新出现目标进行全局搜索,导致算法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利用测量数据来自适应设置新生目标模型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利用M/N测试算法累积多帧红外图像数据的信息,自动捕获新生目标的初始状态,从而有效地缩小搜索的范围,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针对常规GM-LC-CPHD滤波的结果未包含目标身份信息,不能输出每个目标的连续轨迹至后续目标识别模块的问题,论文引入标签关联方法来实现GM-LC-CPHD滤波的轨迹管理,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元素修剪与合并方法,从而稳定快速地输出每个目标单独的连续轨迹。实验表明,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而高效地完成中段动态场景的多目标跟踪。3)密集红外杂波干扰条件下的稳定中段多目标跟踪。针对密集红外杂波导致算法极容易出现错误跟踪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引入幅度信息(Amplitude Information,AI)来抑制杂波干扰的GM-AI-LC-CPHD滤波多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斯分布模型来对中段红外点目标的幅度进行建模,并在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未知的条件下,通过最近的L帧数据对目标的幅度和检测概率进行估计;然后推导了引入幅度信息的GM-AI-LC-CPHD滤波算法,得到在滤波中利用幅度信息来区分目标和杂波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实验表明,论文提出的GM-AI-LC-CPHD滤波可以有效地减小错误跟踪到杂波上的概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末制导论文参考文献

[1].陈铁明,付光远,李诗怡,李源.基于YOLOv3的红外末制导典型目标检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2].丘昌镇.捷联平台红外末制导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3].刘思雨,王雪梅,杨小冈,马治明,朱瑞奇.前视红外末制导Nprod目标识别算法适应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4].李舜,李佩佩,谢永强.红外末制导导弹中制导数据链周期指标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

[5].贾欢欢,杨亚丽,张成玉.制导炸弹的红外末制导化改造及其关键技术[J].飞航导弹.2012

[6].陈新民,余颖.红外末制导高速飞行器导引头参数综合设计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1

[7].张亚萍,范志刚,刘金强.红外末制导中的气动光学效应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6

[8].傅志中,李在铭.相控红外末制导高速目标检测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

[9].季金铎.DH-1红外末制导头抗干扰技术研究[J].红外与激光技术.1995

[10].史小平,王子才,柯其红.空间拦截红外末制导中拦截器与目标相对距离的估计[J].航空学报.1995

标签:;  ;  ;  ;  

红外末制导论文-陈铁明,付光远,李诗怡,李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