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实验论文-任标,刘琦,白友恩

淋溶实验论文-任标,刘琦,白友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溶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漠化,碳酸盐岩,淋溶实验,淋蚀速率

淋溶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任标,刘琦,白友恩[1](2019)在《石漠化地区碳酸盐岩风化特性的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石漠化威胁着中国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上覆红黏土的流失有关,也受到红黏土形成过程的影响。为了探究碳酸盐岩风化特性及其与石漠化的关系,选取贵州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淋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湿热条件可以提高碳酸盐的淋蚀速率,对白云岩的淋蚀速率提高幅度比石灰岩大;粒径对石灰岩淋蚀速率没有显着的影响,粒径对白云岩的淋蚀速率影响明显,表现为颗粒越小淋蚀速率越快;碳酸盐岩总淋蚀速率与Ca~(2+)淋蚀速率有很强的相关性。(2)石灰岩比白云岩更容易发生溶蚀;石灰岩表面和内部发生强烈的差异性溶蚀而形成大量溶孔(隙、洞),造成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更容易发生石漠化且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石灰岩石漠化地区应注重的差异性溶蚀,以留住现有土壤为主,同时创造保水条件,加速风化。白云岩节理裂隙发育,易于发生物理风化和崩解,形成颗粒均匀的碎石、砾石土,破碎的细颗粒有利于风化,但地表土层稀薄,保水性差,植物难以生长。白云岩石漠化地区要提高土层的保水性,创造湿润的风化环境,促进白云岩风化。(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冯志刚,刘炫志,韩世礼,马强[2](2018)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来自碳酸盐岩淋溶实验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黔中地区的一条白云岩原位风化剖面(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土界面之下的岩粉层(砂状碳酸盐岩)动态淋溶过程中高场强元素(HFSE)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结合其在风化壳剖面的分布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HFSE间存在明显的分馏,而且元素分馏主要出现在岩-土界面作用过程中,即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残积土阶段;元素的地球化学惰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Zr>Hf>Nb>Sc>Th>Ta>Ti>Y,其中,Zr是最稳定的元素,Hf仅次于Zr,Nb和Sc也相对较为惰性,而Th、Ta、Ti、Y呈现出明显的活性;(2)对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质量平衡计算,Zr是理想的参比元素(即惰性元素);(3)由基岩酸不溶物至风化壳剖面,元素对Nb-Ta、Zr-Hf显示出较好的协变性,没有明显分馏,因此,在利用这类元素对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进行示踪时,碳酸盐岩作为潜在母岩,宜采用其酸不溶物作为参比对象;(4)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虽然Sc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HFSE,但在风化母岩中分布不均匀,不宜用于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示踪。(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3期)

张晴[3](2017)在《粉煤灰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促使能源在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燃煤发电是中国电力能源的主要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粉煤灰排弃量最多的国家。由于粉煤灰具有低堆密度、高持水量、适宜的pH值等特点,可以提高土壤的耐久性、刚度和强度,利用粉煤灰作为土壤的充填物料,恢复土壤原有的利用方式,能够提高土壤培肥效果,缩短复垦周期,具有矿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土壤复垦的双重功效,目前粉煤灰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修复、矿山复垦等方面。然而,在自然降水的条件下,降水的流动性将导致粉煤灰浸出液中的某些重金属元素通过周围的土壤或者岩石的间隙扩散到更深的地下间隙或者更远处,当降水产生的间隙流动的输送性增强,粉煤灰复垦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可能会对水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本文通过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研究实验中粉煤灰的元素赋存状态,实验结果表明,砷、铬、铜、锌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的含量比例占总含量的0.2%~5.9%之间,属于较容易被浸出的状态,而残渣态占总量的比例较大,属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较难浸出。在酸性条件下,元素的碳酸盐结合态容易被释放出。通过对粉煤灰复垦的土壤连续淋滤2h、8h、14h,对浸出液进行现场分批采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浸出液中的砷、铬、铜、锌、硒和锑元素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粉煤灰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分析其可能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复垦土壤距离的增加,这些元素的浓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在下游土壤中,砷元素与铬元素随着复垦距离的增加,浓度一直在增加,其最大平均浓度分别是水体背景值的叁倍和五倍;相反,锌元素的浓度随着复垦距离的增加一直在减少。铜元素和锑元素的浓度随着复垦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然而,硒元素的浓度在整个淋滤过程中随着复垦距离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不同的元素在浸出液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另一方面,砷元素和锌元素的淋滤浓度排序均为14 h>2 h>8 h,铬元素和铜元素的淋滤浓度排序均为2h>8 h>14 h,硒元素的淋滤浓度排序为14 h>8 h>2 h,而锑元素的淋滤浓度排序为8 h>2 h>14 h。研究结果可为粉煤灰在土壤复垦中的农业利用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卢镜丞[4](2014)在《湘潭锰矿尾矿库重金属锰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锰矿石的开采数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每年产生的锰尾矿也将达到1.8亿t以上。露天堆放的尾矿石不仅压占大量土地,而且在长期的地球物理、化学风化、自然降雨淋溶等作用下,会溶解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对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治理和再恢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通过研究锰矿尾矿中的重金属Mn的淋溶释放机理能够为渗滤液中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支持和理论依据。然后在实验室模拟的基础上建立锰矿尾矿库渗滤液中重金属溶解释放浓度的预测模型,为尾矿库渗滤液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了一个参考。本文以湖南湘潭锰矿尾矿库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关于锰矿尾矿重金属元素溶解释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将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和水样进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并进行室内静态淋溶实验以及动态淋溶实验。通过对锰矿尾矿中重金属元素释放的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尾矿库渗滤液重金属浓度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理尾矿库渗滤液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锰矿尾矿属于危险废物,尾矿中重金属的溶出与淋溶介质的pH值、尾矿粒径、搅动、固液比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在模拟酸雨动态淋溶条件下得出尾矿重金属的释放呈指数衰减模式,其数学表达式Ckv为C0e,并由此推算出了锰矿尾矿库的渗滤液中重金属溶解释放浓度的预测模型为:CQqA。利用释放模型预测尾矿库淋溶液中锰的溶度,可以得到一个直观的数据,从而为尾矿库中锰污染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通过模拟实验和对渗滤液中重金属溶解释放溶度的预测,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能够给锰矿尾矿库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对锰矿尾矿库的建设和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锰矿淋溶液能够穿透土壤进入到地下水中,对附近的居民饮用水产生潜在威胁,应该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2)

周辰昕,李小倩,周建伟[5](2014)在《广西合山煤矸石重金属的淋溶实验及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掌握煤矸石中重金属元素的溶出特征与释放规律对评价与防治煤矸石对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选取广西合山市里兰矿区的大型煤矸石堆(GD06)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滤的实验研究,揭示煤矸石中8种典型的有害重金属元素As、Cd、Cr、Cu、Mn、Ni、Pb、Zn在不同pH值、不同环境温度、与降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的溶出特征与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煤矸石在静态浸泡过程中除未检出Mn外,其他7种重金属元素的溶出浓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现出前期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慢速释放规律;而浸泡温度升高后,部分重金属元素如Cr、Cu、Pb在浸泡后期的释放速率呈增加趋势。动态淋滤过程中8种重金属元素表现出间歇性快速释放规律,且溶出浓度大于静态浸泡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更显着。pH值和温度是煤矸石静态浸泡重金属元素溶出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重金属元素的溶出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pH值减小表现出不同的溶出特征与释放规律。Zn、Ni、Cd和As在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滤实验中的释放量和释放率较大,是煤矸石淋滤液中最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重金属元素。(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4年03期)

欧阳赛兰[6](2013)在《煤矸石山污染物的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矸石在地表露天堆放过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而且还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深入研究煤矸石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规律可以为煤矸石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课题以邯郸市九龙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确立以矸石山周围90m以内的土壤研究目标。根据对矸石山周围90m以内的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含量进行分析。可见矸石山对周围的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现状条件下土壤样品随距矸石山的距离,土壤样品中的微量金属元素、芳烃的含量呈明显的先增高后减小的趋势。对矸石山周围90m以内的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和芳烃的含量进行分析,认为降水条件下会使矸石山附近100m以内的土壤受到影响。通过动态模拟淋溶实验得出煤矸石中微量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溶出特性。以指导煤矸石的最终处置方法。煤矸石在动态淋溶实验中煤矸石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溶出特性中呈线性增长的微量金属元素为Cd、Cr、Pb。呈对数增长的微量金属元素为Ba、Mn、Be。Ni、Cu、Zn这叁种微量金属元素在淋溶实验过程中分别经历了缓慢释放、对数释放和缓慢释放叁个阶段。通过煤矸石、煤矸石+土壤样品动态淋溶模拟实验对煤矸石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溶出特征的研究。煤矸石中有机物在淋溶过程释放速度相对稳定,释放率较低。土壤对煤矸石中溶出的芳烃吸附型不强,淋溶液中大部分的芳烃都渗透土壤。认为自然降水过程中从煤矸石溶出的芳烃大部分渗透土壤进入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九龙矿实际情况,借鉴前人对煤矸石的综合治理方法,提出对九龙矿煤矸石综合利用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3-05-30)

邓为难,伍昌维[7](2013)在《煤矸石模拟浸泡和淋溶实验污染物释放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浸泡实验和淋溶实验研究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区煤矸石堆场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结果表明,煤矸石模拟淋溶渗透水与煤矸石浸泡液中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一致,主要污染物为硫酸盐(SO42-)、总铁(Fe)和锰(Mn)且pH值低。模拟淋溶实验的淋滤初期,淋滤液中主要污染组分浓度较高,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从煤矸石中溶出的有害污染物质的量减小,在淋溶初期污染物质溶出的浓度最高。煤矸石的浸泡实验中,浸泡液中主要污染组分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增加,煤矸石中的污染物不断地释放出来。(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3年05期)

冯志刚,马强,王世杰,李石朋,梁连东[8](2013)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和Th的富集特征及淋溶实验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2条风化剖面U、Th的分布情况、岩-土界面岩粉层动态淋溶残余物的元素变化特征以及元素质量平衡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特征。①在碳酸盐岩风化体系中,U呈现出明显的活性,而Th既有惰性的一面,又表现出活性的一面。②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岩-土界面是U、Th产生突变性富集的重要地球化学场所,而剖面进一步发育演化中U、Th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岩-土界面反应中,由于风化残余物体积的巨大缩小,U呈现出低背景、强亏损、高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呈现活性态时,与U表现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表现为惰性态时,其在剖面中的富集主要源于易溶组分溶蚀后的绝对残余。③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系数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说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愈低,碳酸盐溶蚀的体量愈大,风化溶液带出的活性U或Th也愈多,风化残余物的体积缩小变化程度也愈强,因此残余U或Th的相对富集程度也愈高。(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3年04期)

冯志刚,马强,李石朋,梁连东,王世杰[9](2012)在《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干热、湿热与干冷3种气候条件,以饱和CO2水作为淋溶液,对黔中岩溶区3条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岩粉层试样进行了淋溶实验(其中干热、湿热条件下淋溶到残余酸不溶物阶段),对淋出液的pH值以及主要造岩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由岩到土的转变过程中,伴随碳酸盐的溶蚀,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碳酸盐的溶蚀强度表现为干冷>干热>湿热的变化趋势。温度低,碳酸盐的溶解速率大;排水条件好,碳酸盐溶解释放的Ca、Mg易随风化流体排出体系。对于酸不溶物组分,淋溶实验中有:(1)K、Na、Mg、Si、P的载体矿物风化强度在干热条件下最大(至于Ca,由于方解石与白云石均是其主要的载体矿物,酸不溶物相中的Ca难以在淋出液中有效识别)。在干冷与湿热之间,K、Na、Mg等盐基离子的溶出能力大多表现为湿热>干冷,指示了温度对盐基离子释放强度的重要制约作用;而Si和P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能源于淋溶体系微环境的差异。(2)Fe与Mn表现出弱迁移性。其中,Fe在干冷环境下淋出强度最弱,说明温度是制约含Fe矿物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而Fe在干热与湿热之间,以及Mn在3种淋溶条件下,未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3)Al和Ti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惰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2年04期)

谭国栋,何春利,李文忠,贺康宁[10](2011)在《城市污泥中氮磷在壤土和砂土中的淋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探讨了壤土和砂土上施用城市污泥对地下水中氮和磷的影响。以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生污泥和庞各庄堆肥厂的堆肥作为土壤施加的污泥源,采用自制土柱淋溶模型的方法研究壤土和砂土上施用不同污泥量时灌水对土柱中pH、氮、磷的淋出情况,测定分析淋滤液中的pH值、总氮和总磷。实验设计4种处理,分别为污泥施用量占土壤干重的0(不施污泥,对照处理)、2%、4%和6%。实验结果表明:淋滤液的pH值显着变低;总氮和总磷以波动方式逐渐降低,并随淋洗次数的增多逐渐低于空白对照水平,而且壤土和砂土中淋滤液的变化规律不同。污泥添加2%时淋滤液氮磷含量最低,堆肥添加4%时淋滤液氮磷含量最低。污泥施用到壤土和砂土上,适量时不会造成地下水氮磷的污染,同时有益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减少养分流失。(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淋溶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黔中地区的一条白云岩原位风化剖面(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土界面之下的岩粉层(砂状碳酸盐岩)动态淋溶过程中高场强元素(HFSE)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结合其在风化壳剖面的分布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HFSE间存在明显的分馏,而且元素分馏主要出现在岩-土界面作用过程中,即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残积土阶段;元素的地球化学惰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Zr>Hf>Nb>Sc>Th>Ta>Ti>Y,其中,Zr是最稳定的元素,Hf仅次于Zr,Nb和Sc也相对较为惰性,而Th、Ta、Ti、Y呈现出明显的活性;(2)对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质量平衡计算,Zr是理想的参比元素(即惰性元素);(3)由基岩酸不溶物至风化壳剖面,元素对Nb-Ta、Zr-Hf显示出较好的协变性,没有明显分馏,因此,在利用这类元素对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进行示踪时,碳酸盐岩作为潜在母岩,宜采用其酸不溶物作为参比对象;(4)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虽然Sc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HFSE,但在风化母岩中分布不均匀,不宜用于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示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溶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任标,刘琦,白友恩.石漠化地区碳酸盐岩风化特性的淋溶实验研究[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冯志刚,刘炫志,韩世礼,马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来自碳酸盐岩淋溶实验的证据[J].中国岩溶.2018

[3].张晴.粉煤灰复垦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淋溶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4].卢镜丞.湘潭锰矿尾矿库重金属锰淋溶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5].周辰昕,李小倩,周建伟.广西合山煤矸石重金属的淋溶实验及环境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

[6].欧阳赛兰.煤矸石山污染物的淋溶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

[7].邓为难,伍昌维.煤矸石模拟浸泡和淋溶实验污染物释放特点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3

[8].冯志刚,马强,王世杰,李石朋,梁连东.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和Th的富集特征及淋溶实验的指示[J].地质通报.2013

[9].冯志刚,马强,李石朋,梁连东,王世杰.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淋溶实验研究[J].中国岩溶.2012

[10].谭国栋,何春利,李文忠,贺康宁.城市污泥中氮磷在壤土和砂土中的淋溶实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

标签:;  ;  ;  ;  

淋溶实验论文-任标,刘琦,白友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