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慧宁(河南省兰考县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475300)
【中图分类号】R33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089-02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而生成的产物即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所以可以通过人体内的血红蛋白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多数人常把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可能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尽管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代表着血糖控制不佳,但即便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可能为一段时间内的低血糖导致。因此,常规的血糖监测仍然是最佳的血糖控制分析方法。
由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与平均血糖的控制相关,因此医疗人员在制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时,必须考虑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低血糖风险、特殊健康风险等具体情况。例如,对于青少年和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和成人有所不同,因为这部分人群血糖多变不易控制,而且在发育中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所以血糖控制不宜过分严格。
临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DCCT、UKPDS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结论,证实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各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血糖达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可引起肾小球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DN);还可引起血脂和血粘滞度增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不论对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并发症的预测情况,还是糖尿病病人的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UKPDS)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评价指南,且都充分肯定了强化治疗在阻止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3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4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5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综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务工作者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另外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同时还应该注意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或用心得安、吗飞、双氢克脲塞等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而用大量阿司匹林、维生素c肾功不全,甲亢者可使其增高。应综合考虑,做到全面衡量患者的整体情况。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此外还要注意①对昏迷病人的鉴别: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若糖化血红蛋白增高预示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②糖化血红蛋白很高的患者要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发生。③对妊娠糖尿病仅测定血糖是不够的,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保持在8%以下。如此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④指导治疗:如已测定了某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水平,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预测出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影响较大;当在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当大于8.5%时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很高者需要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大于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小于8%侧重改善餐后血糖。如若空腹血糖高于7.1mmol/L许多,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表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需调整治疗方案。反之,若空腹血糖低于7.1mmol/L,甚至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则表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治疗方案不变。因此,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