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整理论文_胡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地整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地,制度,土地,生计,后期,评价,结构。

农地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静[1](2019)在《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形下,为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而提出的。不过,现如今我国的农地整理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农地整理过程中会对土壤环境、水环境、植被系统、大气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人们对农地整理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认识不足,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即对农地整理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全面评价农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科学化进行农地整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区域治理》期刊2019年32期)

尹兵[2](2019)在《农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阐述了农地整理在水资源、植被、生物等方面的生态影响,以及农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探讨了农地整理中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测度方法,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农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农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思路。对促进农地整理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规范与指导农地整理更好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02期)

张晓滨,叶艳妹,陈莎,程涛,俞振宁[3](2018)在《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总结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国内权属调整技术方法改进研究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权属调整的实施。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国外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始于对传统方法的问题识别,研究内容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地块再分配和地块分割叁部分,并重点强调该过程的空间属性和对农民偏好满足程度的优化;GIS技术与运筹学模型结合是技术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启发式方法提高实施过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是新近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农地整理权属调整实际,相关研究今后应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1)构建中国权属调整概念模型,并对权属调整的现实规则进行系统研究与建模;(2)继续探索各类新兴技术方法在权属调整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3)在对技术方法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技术方法与管理机制的匹配研究;(4)建立更丰富的权属调整优化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周惠,赵微,汪飞腾[4](2018)在《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绩效研究:影响路径及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湖北省4个地区的568份农户调研数据,借鉴SCP范式构建了"制度结构-管护行为-制度绩效"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绩效的影响路径,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测度了制度结构对其绩效的影响效应,试图为管护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绩效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SCP范式的有效性,制度结构不仅直接作用于制度绩效,也可通过管护行为间接作用于制度绩效,且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2)制度结构中,非正式制度类变量贡献更大;管护行为中,角色内行为类变量路径系数更高。影响声誉、破坏劝阻、主体选择等测量变量对制度结构、管护行为、制度绩效的总效应最大,效应值分别为0. 56、0. 79、0. 84。(3)管护文件覆盖区域与管护合同签订区域及全部实证区域中管护行为的中介效应均显着,且管护合同签订区域管护行为的中介效应高于管护文件覆盖区域。因此,建议重视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逐步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参与管护的惯例;加大管护基础工作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对项目设施破坏行为进行及时劝阻,避免"破窗效应";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管护主体选择方式多元化。(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张蒙蒙[5](2018)在《阜康市城关镇农地整理问题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总量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迅猛发展,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护有限的耕地、保证粮食安全迫在眉睫。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地整理被提上重要日程。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农地整理工作做好、做活。农地整理建设内容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开展农地整理是开发后备农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对于保证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阜康市城关镇头工村和柳城子村农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农地整理问题调查研究。首先,介绍阜康市城关镇整体情况、农地整理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和项目完成总体效果。其次,通过运用文献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多指标对城关镇农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再次,在分析项目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总结城关镇农地整理项目在资金来源单一、施工管理不力、调查宣传不到位、后期管护缺乏、生态环境改变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提出对策及建议:(1)严格使用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2)重视工程质量,兼顾工程进度;(3)加强宣传力度,完善参与机制;(4)建立健全后期管护长效机制;(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6)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融合,提高整体效益;(7)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责任落实;(8)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保障作用。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农地整理问题调查研究,通过对农地整理进行效益评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对于实现农地整理项目效益最大化、指导农地整理项目科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11-01)

周惠,赵微,彭开丽,甘臣林[6](2018)在《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制度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整理的后期管护对于延长农地整理建成设施的生命周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平与效率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绩效与制度公平、制度效率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析,试图为管护制度的完善和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制度公平与制度效率分别在1%、5%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着作用于制度绩效,制度公平与制度效率的相关系数为0.81,本文的3个假说均得到验证;(2)管护主体选择方式、管护人员充足程度、村民社交改善程度分别对制度绩效、制度公平、制度效率总效应最大,效应值分别为0.83、0.68、0.82;(3)模型运行结果具有稳健性,在"搭便车"行为的作用下,制度公平对制度绩效的影响更加显着。最后,建议推进管护主体选择方式多元化,推动项目区管护人员数量与素质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农民管护参与平台和机制建设,促进项目区农民相互沟通与交流。(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孟贝[7](2018)在《农地整理、乡村旅游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后扶贫时代的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和强劲的造血功能,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主力军,被纳入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农村土地整治的综合功能和休闲游憩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更为明显。但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新阶段乡村旅游的快速扩张,作为一种外力扰动,其打破了农村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系统,尤其是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对农村土地造成冲击,农地的旅游化利用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农村土地整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土地利用变化和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农户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影响?这些都是现实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然而,已有研究较少以系统思维分析农地整理、旅游发展、农户生计叁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探讨农地整理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旅游扶贫、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践调研,构建了土地整理、旅游发展、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的影响关系概念模型。以典型的农地整理导向的乡村旅游地湖南长沙关山村和光明村为研究案例地和调查数据来源,构建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检验叁大变量间的假设关系,从而深入分析土地整理、乡村旅游与农户可持续生计之间的影响机理,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可持续生计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较低,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乏力、帮扶资金不到位、农户发展能力有限、参与层次较低等问题;(2)农地整理对乡村旅游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为旅游发展提供资源支撑;(3)农地整理和乡村旅游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均对农户生计策略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资本尤为重要(β =0.85);(4)农地整理对生计结果中农户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同时通过农户生计策略影响资源利用和抵抗灾害的能力;(5)农户的生计策略具有非农化和多样化特点,对实现农户就业的可持续、增加收入、保护土地资源具有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惠[8](2018)在《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制度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整理后期管护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延长建成设施及设备的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自2000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各地政府相继颁布了管护制度,然而其实施绩效如何?管护制度的施行对其绩效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如何?鲜有文献给出清晰的解释。本文基于湖北省4个地区的568份农户调研数据,借鉴SCP范式构建了“制度结构-管护行为-制度绩效”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制度绩效影响路径,并研究了管护制度结构对其绩效影响的中介效应,试图为管护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绩效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管护绩效测度研究表明农民对实证区域的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的绩效评价结果为2.807,评价结果均介于“不太满意”与“一般”之间。其中管护文件覆盖区域的评价结果为2.830,管护合同签订区域的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为2.787。管护文件覆盖区域的制度绩效评价结果略优于管护合同签订区域;(2)研究验证了SCP范式的有效性,制度结构显着影响管护行为,管护行为显着作用于制度绩效。制度结构中,非正式制度类变量贡献更大;管护行为中,角色内行为类变量影响更大;制度绩效中,管护投入类和监督考核类变量的贡献排序不明显。影响声誉、破坏劝阻、主体选择等测量变量分别对制度结构、管护行为、制度绩效的总效应最大;(3)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制度结构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制度绩效,也可通过管护行为间接作用于制度绩效且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管护文件覆盖区域、管护合同签订区域及全部实证区域中管护行为的中介效应都显着,且管护合同签订区域管护行为的中介效应高于管护文件覆盖区域。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基于非正式管护制度类变量在制度结构中的突出贡献,建议重视非正式管护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逐步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参与管护的惯例,加强管护宣传及村民沟通;(2)基于角色内行为对管护行为的巨大影响,建议在完善管护制度结构的同时,加大设施维护、纠纷调处、破坏劝阻、日常巡查等管护基础工作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对项目设施破坏行为进行及时劝阻,避免“破窗效应”;(3)由于主体选择对制度绩效的总效应最大,建议在当前管护人员普遍由干部推荐、指定的基础上,推进管护主体选择方式多元化,按照“谁经营,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土地承包经营人确定为管护责任人,或在有基础的地区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落实管护主体,同时增强对管护主体选择过程的有效监督,提高管护主体选择方式的公正、公平、公开程度。(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路荣荣,赵微,陆昊天,罗泽,彭珏[9](2018)在《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态度与意愿研究——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农村社区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驱动力要素和管护状态要素两方面出发,阐述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心理响应机制。研究方法: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非正式制度驱动力中农业收入、管护状态中决策参与程度等变量对管护响应影响显着;(2)驱动力要素和状态要素对管护态度和管护意愿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部分非正式制度的驱动力和管护状态能够改变农民态度,但从积极的管护态度转移到管护意愿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结论:建议合理挖掘与发挥非正式制度的驱动力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管护决策工作,采取措施促进农民的积极态度转为管护意愿。(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汪帆[10](2018)在《农地整理区域农户灌溉行为的改善机制研究——中介效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构建"农地整理-交易费用-灌溉行为"理论框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验证交易费用3个维度变量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实物资产专用性、地理位置专用性、政策不确定性均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2)灌溉频率未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建议:(1)农地整理时需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以提升农地整理满意度;(2)着重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质量,并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机制。(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农地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阐述了农地整理在水资源、植被、生物等方面的生态影响,以及农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探讨了农地整理中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测度方法,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农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农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思路。对促进农地整理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规范与指导农地整理更好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地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1].胡静.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区域治理.2019

[2].尹兵.农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9

[3].张晓滨,叶艳妹,陈莎,程涛,俞振宁.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18

[4].周惠,赵微,汪飞腾.农地整理后期管护制度绩效研究:影响路径及中介效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5].张蒙蒙.阜康市城关镇农地整理问题调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6].周惠,赵微,彭开丽,甘臣林.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制度绩效研究[J].资源科学.2018

[7].孟贝.农地整理、乡村旅游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周惠.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制度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路荣荣,赵微,陆昊天,罗泽,彭珏.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态度与意愿研究——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J].中国土地科学.2018

[10].汪帆.农地整理区域农户灌溉行为的改善机制研究——中介效应的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一6茶农培训地点分布图(多选)一6:茶农茶园病虫害管理技术分布情况一9:茶农茶叶萎调技术采用情况一10:茶农茶叶做青技术分布图一11:茶农茶叶杀青技术分布图一12:茶农茶叶揉捻技术采用情况分布图

标签:;  ;  ;  ;  ;  ;  ;  

农地整理论文_胡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