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涡流,射流,多普勒,结构,纳米,雷诺。
能量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波,程玉,王艳平[1](2019)在《感受与感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地理能量——兼论亲情分离社会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本质一直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既有的本质观研究多蕴含着某种功利成分,尽管有些论述是以精神的名义,但其中明显体现了自我高尚的成分。关于旅游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旅游应有其本质,但可认为对旅游本质的论证或并不重要,认识是否能够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本质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动力,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产生推动作用。不同于既有认识,提出以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思想与自然地理学的空间理论相结合以研究旅游本质的观点,以消除研究中学者个人的功利性立场色彩。即认为旅游本质是一种对地理能量的感受与感悟过程,并基于此诠释旅游者的前往与返回,讨论出行距离与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施力"特征。进而,在地理的能量格局语境下,讨论现代社会的"骨肉分离"与亲情移动社会现象,揭示旅游本质的地理能量观也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郭向吉,胡素锋,张博,刘博,付庭煌[2](2019)在《涡流管流动结构及能量分离性能LD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直径为30 mm的可组装式透明涡流管以实现主流道可视化,并采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LDV)技术得到子午面时均流场.研究了不同冷流比(0.1~0.9)、主流道长度(360、600、900和1 200 mm)、入口压力(0.01、0.02 MPa)下的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分布,特别是折返流边界对能量分离性能的影响.LDV结果表明,时均轴向速度分布具有较好的轴对称性,不同压力下流动结构具有相似性,径向速度远小于轴向速度.增加冷流比会导致折返流边界径向膨胀,揭示了在过短管和过长管中两种能量分离恶化机制——过短管中折返流面过厚,过长管中轴向滞止点向冷端靠拢.该结果验证了以往所提出的优化准则,同时可以说明滞止点并不是涡流管中的一种基本流动结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湘平,韦方强,王小军,杨红娟[3](2019)在《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物质与能量调控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调控效果,展开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的特点,分析了该结构对泥石流具有控制性且定量分离粗颗粒、减小泥石流容重和泥沙含量、减小泥石流流速等物质与能量调控功能,提出了相关表征参数;并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果: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固体物质不同粒径段的分离作用不同。其中,大于格栅间距的粗颗粒分离比可达0.8~1.0,而小于格栅间距的细颗粒分离比可用格栅间距及细颗粒平均粒径之比(D/dfm)幂函数关系表达。基于此,推导单个结构和多级结构的泥沙总分离率的经验计算公式。总体而言,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可为分离物的二次利用提供可能;经过水石分离结构调控后流体携带的固体颗粒平均粒径减小,容重降低,流速减小,经结构调控后的泥石流容重的计算公式也得到了验证。研究成果为鱼脊型水石分离格栅和梯级水石分离结构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郭向吉[4](2019)在《基于流动结构分析的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及其优化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管以其独特的能量分离现象,在制冷、天然气和航天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流体运动和传热传质过程,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和优化设计尚未得到解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从涡流管流场结构和流动非定常振荡特性出发,采用数值模拟与可视化实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强旋流流场内大尺度涡结构对流场中质量传递与能量传递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涡流管内流动分离和能量分离机制,并提出了新的优化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对比分析了采用稳态数值计算得到的二次环流结构与采用非稳态数值计算得到的进动涡核结构的区别,阐明了这两种不同流动结构的产生机制与流动特性,发现了控制强旋流流场结构的非定常特性。通过非稳态数值计算求解流场结构,发现了涡流管内强旋流流场中的涡破碎现象;依据涡破碎理论,将涡核尺度与轴向压力梯度耦合分析,得到了以折返流边界为显着特征的流动结构在不同冷流比下变化规律,并发现折返流边界形状与能量分离性能紧密相关的特征。通过对监测点速度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揭示了流场结构呈现出周期振荡特性;发现了进动涡核结构对其周围流场有显着影响,使其表现出同一特征频率振荡;此外,改变冷流比对流场中质点振荡影响较小,而升高入口压力带来的性能提升可归结为流场振荡特征频率的增大。其次,采用PIV和LDV非接触式测速设备对流场进行了瞬态和时均态测试,得到了在不同管长、冷流比和入口压力下的轴向及径向速度场分布,捕捉到了涡破碎现象及位于折返流边界上进动涡核的大尺度涡结构。揭示了在过短管和过长管中折返流边界随着冷流比的增加呈现两种相反模式的变化规律;该变化规律分别对应了两种不同的能量分离性能恶化机制。发现了轴向滞止点并不是一种基本的流动结构,而仅出现在性能次佳状态的流场中。在不同入口压力下流动结构具有相似性,改变入口压力对折返流边界分布影响较小。此外,通过LDV速度场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再次,通过研究流场振荡特性对内外层之间能量传递的影响,揭示了进动涡核这一大尺度涡结构决定涡流管内流动分离和能量分离过程,建立了基于微元周期性振荡进行逆温度梯度能量输运的类热泵能量分离模型,并指出进行该热泵循环所需功量为进动涡核振荡所提供,折返流边界形状与流场振荡特征频率决定了能量分离性能。最后,通过联立外部条件、大尺度流动结构和流动分离、能量分离过程,提出了涡流管主流道结构优化设计准则,并基于涡结构分析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给出了主流道关键参数优化设计程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周熠,程宏飞[5](2019)在《蒙脱石二维层状薄膜的纳米流体能量转换与分子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能量转换装置的发展,使用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电荷选择性的固体纳米孔代替传统的离子交换膜来收集盐度梯度能量已引起高度关注(Cheng等,2017)。具有数以万计纳米通道的二维层状膜材料在能量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这是由于纳米通道的孔径被限制在1~100nm之间,这个尺寸与与德拜长度相当,可以极大地改变纳米流体在完全润湿的二维层状膜材料中的离子传输行为(Koltonow等,2016)。(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翟卓凡[6](2019)在《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分离”是指流体在无外力做功或热交换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一部分高温区域和另一部分低温区域的现象。涡流管是一种能量分离装置,气体在喷嘴内经过压缩膨胀,进入涡流管高速旋转,经过涡流变换后分离成高低温两股不同的气流。射流、涡流、绕钝体流等流体内也会产生能量分离,但与涡流管内的能量分离机理不同。当前,国内对能量分离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涡流管及涡流板等技术应用层面,对流体领域内的能量分离涉及极少,而国外对此做了很多实验性和理论性的深入研究。迄今为止,流体领域内的能量分离机理还没有确切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基于国外成功的实验和数值研究经验和无量纲湍流控制方程,对于国内这一鲜有涉足领域,本文引入空气自由射流,在充分利用前人理论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形成机理。数值模拟入口速度均为亚音速时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现象,并考虑速度(Re数)、压力、声激励因素对能量分离现象的影响,得出一系列结论。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FLUENT软件,采用UDF功能数值模拟了空气自由射流入口Re数为410000的自由射流流场,给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因子分布云图、总压分布云图、涡量分布云图并分析了轴向不同位置处的能量分离因子分布。数值模拟结果清晰地表明了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产生、增大、减弱直到消失的过程,证实了亚音速下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的存在。除却粘滞力耗散和热传导作用,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现象与涡旋运动伴生的压力波动紧密相连。(2)数值模拟了不同声激励频率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涡量分布和总压分布,并给出了流场内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变化曲线。发现声激励能够显着改变空气自由射流涡旋结构,增强涡旋配对融合过程,增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压力波动,使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得以显着增强。(3)亚音速且考虑剪切力条件下,数值模拟了不同Re数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现象,给出了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得知在一定范围内(Re:96000~116000),增大Re数,可以增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能量分离效应,而Re数超过116000时,随着Re数的增加,空气自由射流入口温度增加,流体粘性增大,能量耗散与热损失增大,能量分离效应减弱。(4)亚音速忽略剪切条件下,数值模拟了不同Re数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现象,给出了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完全由压力波动造成的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要明显强于粘性作用参与的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随着Re数的增加,涡旋运动产生的压力波动增加,能量分离因子增加。当空气自由射流入口速度为0.9 Ma数,Re数为410000时,压力波动所占影响比重可达到70.1%。(5)借助谱分析手段,给出忽略剪切力条件下不同入口速度情况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速度频率密度功率谱图和总温频率密度功率谱图。深入解释了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机理。(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段震清,孟恩隆,王灵梅,李煌[7](2018)在《基于EEMD和能量分离的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力发电机传动系统故障发生时难以有效提取识别问题,提出基于EEMD分解和能量分离的故障诊断方法。对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EEMD分解,根据峭度和相关系数选取包含故障最多且与原信号相关性较大的IMF分量;应用EEMD对信号进行分解,满足能量分离的要求。利用Teager能量算子对信号瞬时变化和精细时间分辨率的适应性,用能量分离算法估计选定的IMF分量的幅值包络和瞬时频率,用来进一步做Fourier变换,通过频谱分析实现故障的诊断与定位。风电机组的实验数据和现场实际运行数据证实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在风电场的实际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6期)
翟卓凡,董若凌[8](2019)在《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能量合理利用形式,以空气自由射流为研究对象,考虑粘性及导热条件,基于无量纲湍流控制方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考察了亚音速(100、200、300 m/s)下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现象以及雷诺数对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自由射流边界层外存在高低温区域共存现象;当自由射流速度处于亚音速范围内时,雷诺数越大,能量分离效应越强。研究证实了空气自由射流边界层外存在的能量分离现象,揭示了流体领域内能量分离的机理。(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勇,庹先国,李怀良,沈统[9](2018)在《基于主振能量分析的叁分量地震数据P、S波场分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意义受地质体各向异性、非均匀以及观测系统影响,检波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通常会同时记录到纵波和横波信息,表现为波场混迭,直接处理将产生大量识别陷阱。目前波场分离方法主要依据速度或极化特征差异,通过某种变换,在变换域进行切分,或构造偏振滤波器等。这些方法在信噪比较高的(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期刊2018-10-21)
黎念[10](2018)在《涡流管能量分离特性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管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能量分离装置,因其结构的简单性、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工质的绿色环保性,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制造业的冷却、低温生物、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测量等各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能量分离的低效率却是限制涡流管进一步深入应用的瓶颈。了解涡流管内流体的流动形式对于理解温度分离机理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涡流管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现有应用的研究,由于缺乏可靠的理论模型,对涡流管结构和工况变化所引起能量分离效应的变化趋势的预测变得极具挑战性,因而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来预测涡流管内的能量分离和流动行为,有助于理解涡流管内的流动机理,并用于指导涡流管结构的改进和性能的优化,推广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一种创新型的涡流管性能的数学计算模型。该模型首次提出动态分区建模的研究思路并建立了冷热流体的动态逆流边界?表达式,该逆流边界随着冷流比?_c以及冷热端出口压比p_h/p_c的变化而变化,并将涡流管按照其内部流动的不同形式分为不同的动态区域。首次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描述涡流管内部能量、动量、质量的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分析并预测了不同工况下涡流管内部叁维速度场的分布规律。基于所建立的动态逆流边界?,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动量传递和能导热过程,阐明涡流管内部工质能量分离的机理。2、搭建了涡流管能量分离特性测试实验装置,选用五孔探针以及热电偶获得了涡流管不同轴向位置、不同径向位置处的总压、静压、总速度、叁维分速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并研究冷流比这个特定因素对涡流管内各个参数沿径向分布规律的影响变化关系。不同于传统观点涡流管内部切向流动类似于Rankine涡的认定,分析发现稳态的切向涡旋流动更符合定常Burgers涡形式。通过计算涡流管内部的能量传递过程,认为涡流管的分离作用主要是由切向动量传递、轴向动量传递和导热叁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动量传递由内层流体传递至外层流体,在喷嘴出口附近导热由内侧传递向外侧而随着流体逐步向热端流动的过程中外侧流体温度逐步升高,热量由外侧传导向内侧。3、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涡流管的叁维模型,对不同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和加密设置,设定恰当的区域耦合边界条件和求解模型进行计算。探索空气在涡流管中流动的内部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并将模拟结果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吻合性较好,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也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效应。本论文对于正确理解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提高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效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能量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直径为30 mm的可组装式透明涡流管以实现主流道可视化,并采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LDV)技术得到子午面时均流场.研究了不同冷流比(0.1~0.9)、主流道长度(360、600、900和1 200 mm)、入口压力(0.01、0.02 MPa)下的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分布,特别是折返流边界对能量分离性能的影响.LDV结果表明,时均轴向速度分布具有较好的轴对称性,不同压力下流动结构具有相似性,径向速度远小于轴向速度.增加冷流比会导致折返流边界径向膨胀,揭示了在过短管和过长管中两种能量分离恶化机制——过短管中折返流面过厚,过长管中轴向滞止点向冷端靠拢.该结果验证了以往所提出的优化准则,同时可以说明滞止点并不是涡流管中的一种基本流动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波,程玉,王艳平.感受与感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地理能量——兼论亲情分离社会现象[J].怀化学院学报.2019
[2].郭向吉,胡素锋,张博,刘博,付庭煌.涡流管流动结构及能量分离性能LDV实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9
[3].谢湘平,韦方强,王小军,杨红娟.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物质与能量调控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4].郭向吉.基于流动结构分析的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及其优化准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5].周熠,程宏飞.蒙脱石二维层状薄膜的纳米流体能量转换与分子分离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翟卓凡.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7].段震清,孟恩隆,王灵梅,李煌.基于EEMD和能量分离的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8].翟卓凡,董若凌.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数值模拟[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勇,庹先国,李怀良,沈统.基于主振能量分析的叁分量地震数据P、S波场分离方法[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018
[10].黎念.涡流管能量分离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