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方证相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麻黄,疲劳,伤寒论,脏腑,痤疮,基础理论,阿尔。
方证相应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俊,陆曙,苏飞波[1](2019)在《基于临证处方探析五运六气与经方方证相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方证相应处方探析运气学规律与经方方证相应的关系。方法:采集了2015年9月-2018年4月,以方证相应方法研究经方的代表人物之一黄煌教授的临床方证相应处方2 124张,结合五运六气理论,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方规律分析。结果:(1)总计采集处方2 124张,涵盖88种方剂;其中,类方总数1 801张,涵盖本研究的全部12种类方,类方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84.8%。(2)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半夏类方、黄连类方、麻黄类方、栀子类方、黄芩类方、附子类方这8类类方临床开立最多,总计1 743张,占处方总数的96.8%,尤其是柴胡类方,占比超过了叁分之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2016丙申年、2017丁酉年柴胡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两年数据接近;2017丁酉年桂枝类方、黄芩类方的使用明显增多;而半夏、麻黄、栀子类方的使用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五运六气理论阐述的疾病规律作为临床方证相应理论遣方用药的证据之一,拓展方证相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穆杰,王庆国,程发峰,任北大,刘海霞[2](2019)在《《伤寒论》“同证异象”指导下的“方证、药象相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证异象"是《伤寒论》文体记载形式,即以"叁阳病""叁阴病""伤寒""中风"等直言证本为纲起文,又以复杂的临床症状网络体系紧随其后列多变"异象"之条目,"同证异象"理念观点潜藏其中,也是贯穿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潜在内涵,在《伤寒论》"同证异象"内涵下的"方证相应"与"药象相应"则是直接指导临床应用的处方方法,因此"同证异象"的"证""象"在哲学层面的关系阐释了"方证相应"与"药象相应"的中医思维逻辑性。(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徐静,刘超,李淑莉,魏雅川,卢贺起[3](2019)在《一贯煎及加减方调节小鼠运动疲劳的方证相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贯煎及加减方调节小鼠运动疲劳时,相关药效指标的变化,比较其方证对应差异,探索、验证以方测证的实验研究方法。方法:选择小鼠跑步结合游泳造成运动疲劳模型,用研究方干预,取小鼠血及脑组织。ELISA试剂盒测定CK、BUN、T和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AO类神经递质。结果:一贯煎及加减方均不同程度影响CK、BUN、T、C和T/C比值,MAO类神经递质如NE、DA等相关药效指标,起到抗运动疲劳药效作用。结论:该模型中小鼠同时存在一贯煎及加减方对应的主要证侯。为以方测证实验研究提供例证,对深入研究方证相应理论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冯玉华[4](2019)在《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在对古代文献梳理的前提下,依据中医方证相关理论,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期挖掘出升阳益胃汤的方证相应关系。2.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寻找疲劳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疲劳大鼠的调节机制,为加减升阳益胃汤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3.依据中医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对比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干预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血和尿的代谢通路差异,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方法:1.梳理古代文献中各医家对升阳益胃汤方证和组方配伍的不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选取近十年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种医药期刊杂志的临床文献及医案文献,采用文献信息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用复合刺激(冷水游泳+控制饮食+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疲劳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造模期间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3.依据前期文献研究和方证相关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研究,分为A组(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B组(全方减益气健脾药队组),C组(全方减疏肝理气药队组),D组(全方减除湿降浊药队组)。对比观察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和各拆方给药组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能量代谢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结果:1.升阳益胃汤方证文本挖掘结果显示,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等疾病。其中所治疗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34.4%)。本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祛湿,调和肝脾的作用,为肝、脾、肺叁脏同调以补脾为主的一个方剂。其临床辨证主要依据为四肢不适,大便溏泄、小便频数、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胖大有齿痕,脉细弱,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吻合。2.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疲劳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存在体力的消耗和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的变化。其模型大鼠血清BUN出现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出现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和MT含量降低(P﹤0.01),VIP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3.疲劳模型大鼠血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刺激所致的疲劳大鼠的血清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impact=1.0);(2)酮体的合成与降解(impact=0.60);(3)二羧酸代谢(impact=0.30);(4)甘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impact=0.29);(5)丙酮酸代谢(impact=0.19);(6)柠檬酸代谢(impact=0.13)。复合应激所复制的疲劳大鼠模型导致的尿液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牛磺酸与亚牛磺酸的代谢(impact=0.43);(2)二羧酸代谢(impact=0.30);(3)丙酮酸代谢(impact=0.24);(4)叁羧酸循环(impact=0.15);(5)糖质新生(impact=0.13)。4.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干预慢性疲劳的机制研究:(1)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BUN含量,但各拆方组模型大鼠的血清BUN含量没有影响;另外,各给药组均可提高模型大鼠血清Cr含量,但加减升阳益胃减益气健脾药队组与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对Cr含量的作用相对较弱。(2)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的DA含量和5—HT含量,各拆方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胃肠功能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以升高模型大鼠的D-木糖排泄率和MTL的含量(P﹤0.01),对模型大鼠的VIP含量升高均有抑制作用。各拆方组对模型组大鼠的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4)能量代谢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复合因素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组织中ATP酶活性显着降低,SDH活性和FFA浓度显着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组大鼠ATP酶活性,显着恢复模型组大鼠SDH和FFA的水平。(5)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各给药组抗疲劳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全方组血清代谢通路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丁酸代谢通路,叁羧酸循环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糖质新生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以及二羧酸代谢通路;尿液代谢通路还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各给药组代谢通路差异表现在,血液代谢通路中,B组给药组(全方减益气健脾组)代谢通路中对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丙酮酸代谢,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中表现出过渡回调;D组给药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代谢通路表现出过渡回调,而叁个拆方组均未发现对叁羧酸循环代谢通路的影响。尿液代谢通路中,D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循环,叁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均表现出过渡回调的作用。结论:1.复合应激因素造模方法较单因素的造模,大鼠更容易表现出疲劳和认知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从躯体与心理双重角度模拟了CFS的发病的原因,同时也符合中医“脾虚”和“肝郁”证的临床表现。因而这种复合应激的造模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整体性。2.疲劳模型大鼠在胃肠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上出现了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代谢产物堆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以及促进糖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发挥作用。3.加减升阳益胃汤拆方研究发现,益气健脾药队组在影响胃肠功能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疏肝理气配伍祛湿降浊组有助于促进MTL的分泌,而益气健脾配伍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助于抑制VIP升高。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加减升阳益胃汤复方各拆方组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叁个组方配伍药队对血液中叁羧酸循环代谢通路起到稳定和平衡作用。其中祛湿降浊药队组对尿液中代谢通路的影响更大。以上各拆方组对模型大鼠血尿的差异性表达,为我们进一步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30)
隋博文,王浩,张婧,魏常娟,陈宏[5](2019)在《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麻黄类方中麻黄配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治疗规律的专着,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着,此书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为了更加深入理解和寻求仲景选方用药的精髓,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经方"来合理治疗外感疾病。文章基于"方证相应"理论,以药物麻黄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以麻黄为主的核心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麻黄的重要性以及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想,加深了对仲景选方用药精髓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乔丽君,李炜弘,陈卫银,张文韬,胡洪铭[6](2019)在《还少丹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方证效相应的理论探析与医案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未明,病理机制不详,中西医治疗方案均未明确有阻断AD病程的方药。本文详细剖析了AD的临床症状并结合中医大家观点,提出衰老是AD发病的主要病因,脏腑亏虚、髓海失养是基本病机,肝脾肾亏虚、心神失养为本,痰浊、血瘀为标,并结合已故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采用还少丹治疗AD的临床验案赏析,提出还少丹在临床早期干预AD,延缓该病进程上具有潜在价值,为临床防治AD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李爽姿,王勤明[7](2018)在《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重点阐述了在辨证论治体系指导下,方证相应的诊疗方法,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它的侧重点应始终放在方剂检测指标与临床实践中表现病证的主体——人体的生理病理整体运动变化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转化规律上。只有将对方药的实验研究和对临床实践中人体疾病现象病证的客观观察,有机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认识,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才能客观、精确地描述方证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正确把握其相互转化规律的作用,从而达到方证相应研究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同步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陈冬琼,欧柏生,候亚林,李若花,邓玉霞[8](2018)在《方证相应原则指导下以经方治疗痤疮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皮脂腺、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好发于青少年人群,以毛囊性丘疹、脓疱、粉刺、结节、瘢痕或囊肿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痤痱""肺风粉刺"等范畴。本病发病率高,容易复发,具有损容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工作、交际及生活质量。笔者通过钻研古籍并且结合多年临床用药经验,认为运用经方治疗痤疮疗效肯定,提出了"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原则下运用经方治疗痤疮的观点。方证就是(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8年03期)
张晓雨,杨欣宇,张琴,邱瑞瑾,李敏[9](2018)在《方证相应理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证相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在病证结合、方证结合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探求方证间的内在联系与物质基础,对阐明中医药作用机理、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将系统生物学方法技术应用于方证相应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显示出更加注重整合的趋势。该文从蛋白质组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整合研究方面对方证相应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超[10](2018)在《基于中医方证相应探讨一贯煎及加减方对运动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方证相应是中医关于方剂与证候关系的理论,强调方与证相对应,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而以方测证是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建立复合的动物模型,开展相应的药效实验研究,既是方证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是对中医证候模型、证候实质的探察,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阴虚、气虚、血疲、肺气不宣等中医证候均广泛存在,若以其为切入点探索以方测证在运动性疲劳中的特点变化,不失为研究方证相应理论的一个好方法。一贯煎为清代着名医家魏之诱所创,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为臣;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具有滋水养阴,以涵肝木;培土生金,以制肝木;寓疏于补,条达肝木的特点。本实验选择一贯煎,并依据课题组多年在中国国家短道速滑队的中医药保障经验及临床积累,在此基础上确立叁个加减方,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小鼠通过跑步结合游泳的复合应激刺激造成运动疲劳模型开展实验,观察四个方在运动疲劳时相关药效指标的改变,观察其方证对应差异,以此探索、验证以方测证的实验研究方法,为方证对应,方随证变,方随证转的中医方证相应理论提供依据。方法选110只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3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分别称重,记录。组别:正常组(N)、模型组(M)、阳性睾酮组(T)、一贯煎高剂量组(YG)、一贯煎低剂量组(YD)、加减一方高剂量组(1G)、加减一方低剂量组(1D)、加减二方高剂量组(2G)、加减二方低剂量组(2D)、加减叁方高剂量组(3G)、加减叁方低剂量组(3D)。正常组小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小鼠实验开始后先在转棒式疲劳仪上跑步15min,然后立即放入水池中游泳30min,连续5天。其中:疲劳仪转速:25r/mmin,游泳水温:22土 1℃。第6天开始,各组灌胃lh后,运动条件不变,继续上述运动,每天一次连续10天,结束实验。实验第6天各组小鼠称重,正常组、模型组依体重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根据文献按体表面积换算给药剂量,分别按体重多少灌胃给药。YG组20.80 g/Kg/d,YD 组 8.32 g/Kg/d,1G 组 27.56 g/Kg/d,1D 组 11.02 g/Kg/d,2G 组 25.33 g/Kg/d,2D 组 10.13 g/Kg/d,3G 组 22.10 g/Kg/d,3D 组 8.84 g/Kg/d。T 组41.6mg/Kg/d。实验第15天采样,随机选取小鼠灌胃及运动后lh左右,眼眶取血约0.6ml~lmml;取血后断头,在冰浴下分离脑皮层(额叶和顶叶部,>30mmg)及海马(>20mg)组织。血样离心(4℃,15min,10000r/min),吸取血清、分装;皮层及海马组织称重后,样品-78℃低温冰柜保存,待测。以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定量测定CK、BUN、T和C。主要实验步骤:试剂盒准备,样品和标准品→上样(96孔板)→加酶联试剂,温育→洗板,加显色剂→终止显色,立即在酶标仪上选定450nm条件测OD值,根据标准曲线定量计算相应数值。采用美国ESA公司的Coularray-EDCIIHPLC仪,定量测定小鼠脑皮层及海马MA0类中枢神经递质。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q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0.01。结果1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状态观察情况体重变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动物机体疲劳状态,是评价运动性疲劳动物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前N、M和T组小鼠体重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经过5天的跑步加游泳运动后,N组不运动,体重有明显上升最重;M和T组体重无明显差异,但较N组体重均有所下降。给药第10天,N组体重继续上升,叁组中最重;M组体重缓慢上升,体重最轻,与N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T组体重继续上升,增幅大于M组,低于N组。分析认为:由于N组小鼠不做运动,始终处于正常饲养状态,体重上升最快且最重,M组小鼠经过剧烈运动体能消耗较大体重最轻,T组体重介于N组和M组之间,睾酮属于雄性激素,促进蛋白合成,保持体能,故体重高于M组,低于不运动的N组,符合文献报道。叁组小鼠体重反映本次实验的饲养和造模条件适宜。其它各组体重增长正常(33g-35g之间),受试各药物组各自之间相互比较也无明显差异。结合状态观察,处于安逸环境下饲养的正常组小鼠表现出体力充沛、精神状态良好、固定角落排尿等表现;模型组小鼠表现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饮食减少、体毛粗糙无光泽、便稀等过度运动疲劳的状态;睾酮组和受试药物组小鼠相较正常组均出现排便改变,相较模型组则表现出较好的饮食量和精神状态。模型组的表现说明小鼠已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睾酮组和受试药物组的表现说明各组对运动性疲劳产生不同程度的缓解。2各组小鼠血清CK、BUN、T、C含量及T/C比值的测定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CK含量有升高趋势,睾酮组相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符合文献报道;加减叁方低剂量组相比各受试药组降低CK效果明显,与睾酮组作用一致(P<0.05),其他各受试药表现不一。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BUN含量非常显着升高(P<0.01),睾酮组相比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表明模型动物处于疲劳状态,肌蛋白分解加速,排泄变慢。加减叁方高低两个剂量组都具有与睾酮组一致作用,相比模型组都表现出不同程度降低BUN的效果(P<0.05);但一贯煎、加减一方没有明确降低作用,加减二方却表现出升高现象,都无量效关系。经过大运动量导致疲劳后,机体T含量降低,与文献报道一致。模型组较正常组血睾酮含量明显降低(P<0.05),T组经过口服睾酮,血睾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5)。受试药物都具有保持T含量的作用,与正常含量基本接近,与模型组比升高明显,除一贯煎低组和一方高组。二、叁方高低剂量都有维持睾酮水平的作用(P<0.01或P<0.05),且叁方表现出高低剂量关系。运动刺激导致C值升高,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值升高。睾酮组较模型组C值更高,与正常组比较升高显着(P<0.05),符合运动应激及过度运动代偿的表现。受试药物表现不一,叁方组高低剂量组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1),加减一方组表现降低趋势作用(与模型组比),一贯煎高、低剂量组、二方高、低剂量组对C值有不同,高剂量升高,低剂量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T/C比值是比较全面反映运动疲劳时机体激素水平对体能的影响情况。本次实验模型组T/C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本运动应激疲劳模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受试药物加减一方高低两组作用一致,升高比值与模型组差异明显(P<0.05)。一贯煎低剂量、加减二方低剂量组都有升高的作用趋势,加减叁方组T/C比值有降低趋势;但睾酮组、一贯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无差异,值得探讨。3各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MA0类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小鼠脑皮层NE含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表明运动疲劳出现时,机体代尝性中枢神经递质调节活跃,为适应机体各种需求。给予睾酮动物其NE含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各受试药物组皮层NE含量与睾酮组一致,都低于模型组,但各受试方间表现有所差异,加减叁方高、低剂量组效果较好,与模型组比较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小鼠脑皮层DA、DOPAC、HVA含量表明,DA含量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睾酮组较模型组显着升高,数值与N组一致(P<0.05),表明运动疲劳使具有双向调节能力的DA分泌产生变化,中枢疲劳后DA下降,机体抗疲劳能力降低。各受试药物组相较模型组表现出一致性升高,加减二方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但受试药物高、低剂量组间都无量效差异。代谢产物DOPAC、HVA变化与DA基本相似。因为5-轻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所在部位、机体所处不同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脑皮层5-HT含量变化比较多样。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较正常组有降低趋势,睾酮组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与正常组数值相似,可能说明疲劳已发生,睾酮有间接调节作用。一贯煎高、低组均为降低;一方表现与T组一致,5-HT水平升高;二方组变化都不明显;叁方组高、低组间有差异,都无统计学差异。代谢产物5-HIAA含量变化与5-HT基本一样。海马神经元功能与人体记忆、学习、部分情绪活动密切相关,但疲劳时如何变化机理尚不明确。本实验模型组NE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而睾酮组NE含量与模型组一样升高,表明运动疲劳时引起相关神经活动增强。各受试药物组一致升高NE含量(与正常组相比),一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含量表现不一,一贯煎高剂量组、叁方高剂量组较模型组低,而二方高剂量组、叁方低剂量组较模型组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小鼠海马DA、DOPAC、HVA含量。正常组较模型组DA水平为升高趋势,与睾酮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运动疲劳也引起DA变化,但睾酮在运动疲劳时对小鼠海马DA含量没有直接影响(P>0.05)。受试药物一贯煎组、一方组、二方组D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但叁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出升高DA水平的作用,低剂量组更明显(P<0.01)。如综合考虑到DOPAC、HVA含量的变化,可以分析出DA类递质作用存在不确定性。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所在部位、机体所处不同状态密切相关。由数据看出海马5-HT水平,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睾酮组同样显着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无差异,表明睾酮在运动疲劳时对5-HT含量没有影响(P>0.05)。加减叁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出升高5-HT含量,与正常组情况近似(P<0.01);一贯煎组、一方组、二方组与模型组5-HT水平差异不显着,但结合代谢产物5-HIAA含量水平,推断一贯煎方、加减一方、二方可能存在影响其代谢速度、不同潜在途径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小结1运动性疲劳模型本实验采用跑步结合游泳作为运动疲劳应激因素,造成小鼠运动性疲劳模型。经实验证明该运动疲劳模型中小鼠同时存在,研究对象一贯煎及其加减方所对应的主要证侯。为应用单一动物药效模型研究不同中医复方及证侯的中医方证相应研究,提供了一个例证。2实验指标变化特点阳性对照药睾酮:具有降低CK、BUN药效作用;升高血睾、皮质酮药效作用,无降低T/C比值作用。具有降低小鼠皮层NE含量,升高DA和5-HT水平的作用,具有调节运动皮层神经递质分泌的作用。证明有抗疲劳作用。但对海马DA、5-HT含量无影响,认为如研究海马中神经递质的改变,选用睾酮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探讨。一贯煎方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对CK、BUN无明显影响;降低C值,升高T,具有维持T/C比值的药效作用;具有降低皮层NE、5-HT,升高DA含量,降低海马NE、DA,5-HT作用不明显。表明:主要影响激素水平,调节运动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起到抗运动疲劳的作用。加减配伍一方主证:肝阴不足,兼肺热。治则养血柔肝,清肺热。对CK无影响,BUN有趋势;具有维持T、T/C比值的药效作用;降低皮层NE,升高DA,5-HT水平;降低海马DA,升高NE、5-HIAA的作用。表明:对BUN略有影响,主要影响激素水平,调节皮层、海马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起到抗运动疲劳的作用。加减配伍二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热、肺气不宣。治则滋养肝肾、清热宣肺。实验表明:对BUN无明显影响,CK有趋势;维持T、维持T/C比值的药效作用;降低皮层NE、升高DA,5-HT作用不明显,降低海马DA,升高5-HIAA水平的作用。表明:对CK略有影响,主要影响激素水平,调节皮层、海马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起到抗运动疲劳的作用。加减配伍叁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肺气不宣。治则滋补肝肾,润肺生津。实验表明:具有降低CK、BUN的作用;升高C值,维持T水平的药效作用;降低皮层NE,升高DA,5-HT作用不明显,升高海马DA、5-HT及5-HIAA水平的作用。表明:具有降低CK、BUN、影响T、C激素水平,就起到明显抗运动疲劳的作用,对中枢神经递质分泌也具有调节作用,可能存在其他影响机制。3方证相应分析本实验中叁个加减方是针对运动疲劳中主要证候的特点,围绕一贯煎方所做的随证加减运用,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合理及方证相应研究的重要性。本实验通过以方测证对运动疲劳模型中所表现出的中医证候,用一贯煎及其加减方所产生的不同药效指标改变进行方证相应关系探索,证明四方所代表的各自主证都存在于运动疲劳模型之中,说明各类证型不是单一存在,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杂的复合动态过程,其中肝肾阴虚为主,兼肺热或肺气不宣或肺燥等证候。为进一步完善方药与运动疲劳证候间对应关系,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4实验研究的不足本次实验尚存不足,在T和C的含量测定中,睾酮组并没有起到预想中降低C含量和升高T/C比值的作用,推测:睾酮给药途径为保持与受试药一致,口服溶剂为橄榄油(≥0.2ml/20g),皮质酮的作用包括分解代谢脂肪,大量油脂摄入造成其反馈性升高,且远大于口服T造成的血睾升高。受试药物高、低剂量作用于模型后产生效应并不完全一致,个别指标上甚至出现高低剂量药效相反的情况(如加减一方两个剂量对T指标的影响),可能与小鼠与人体间的种属差异和对药物剂量承受能力不同有关。此外,在5-HT递质含量测定中,模型组5-HT含量在小鼠脑皮层和海马均表现出下降,与部分文献存在差异,表明本次实验所得到的方证相应表现特点,仅是一个探索,这些都需在该项研究今后实验中继续深化探索。结论:1本研究选择睾酮作为药效研究对照药合理,并观察到相关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的特点。2 一贯煎及其加减方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运动疲劳药效作用,表明以一贯煎为基础加减研究抗疲劳新药或大众健康运动养生品,具有坚实药效基础。3结合一贯煎及其加减方叁方的主证、治则,比较分析表明,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药效作用差异特点,因不同主证、治则,表现出不同侧重点的抗运动疲劳药效作用及不同中枢神经递质调节机制。反映出在同一药效模型下,不同主证方的方证对应的客观存在。4提供一个以方测证研究的实验例证,虽然仍存实验不足或改进之处,但证明可以作为深化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8-06-06)
方证相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证异象"是《伤寒论》文体记载形式,即以"叁阳病""叁阴病""伤寒""中风"等直言证本为纲起文,又以复杂的临床症状网络体系紧随其后列多变"异象"之条目,"同证异象"理念观点潜藏其中,也是贯穿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潜在内涵,在《伤寒论》"同证异象"内涵下的"方证相应"与"药象相应"则是直接指导临床应用的处方方法,因此"同证异象"的"证""象"在哲学层面的关系阐释了"方证相应"与"药象相应"的中医思维逻辑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证相应论文参考文献
[1].朱红俊,陆曙,苏飞波.基于临证处方探析五运六气与经方方证相应的关系[J].亚太传统医药.2019
[2].穆杰,王庆国,程发峰,任北大,刘海霞.《伤寒论》“同证异象”指导下的“方证、药象相应”[J].环球中医药.2019
[3].徐静,刘超,李淑莉,魏雅川,卢贺起.一贯煎及加减方调节小鼠运动疲劳的方证相应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冯玉华.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5].隋博文,王浩,张婧,魏常娟,陈宏.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麻黄类方中麻黄配伍规律[J].吉林中医药.2019
[6].乔丽君,李炜弘,陈卫银,张文韬,胡洪铭.还少丹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方证效相应的理论探析与医案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7].李爽姿,王勤明.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8].陈冬琼,欧柏生,候亚林,李若花,邓玉霞.方证相应原则指导下以经方治疗痤疮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8
[9].张晓雨,杨欣宇,张琴,邱瑞瑾,李敏.方证相应理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8
[10].刘超.基于中医方证相应探讨一贯煎及加减方对运动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