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燕[1]2003年在《电力市场化进程中发电公司的竞价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竞价上网,它可以通过策略性行为来取得最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市场规制机构需要评估发电公司的策略性行为,以确定适当的市场结构和管理规则,确保市场有效竞争。论文从电力市场规制的角度,研究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中发电公司的竞价博弈行为,探索发电公司在市场化进程中采用合作或非合作竞价策略的内在机制与动因。论文以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力产业组织模式与交易机制为前提,从非合作与合作两个方面,对发电公司的竞价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非合作竞价方面,运用博弈论中的一级密封价格拍卖原理,从不考虑差价合约这一简单情况入手,构造发电公司的非合作静态竞价博弈模型。再将差价合约引入模型中,构造发电公司的非合作动态竞价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发电公司最优报价随市场化进程中差价合约电量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变化趋势受差价合约价格影响。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合作竞价方面,根据发电公司之间的成本差异,将发电公司的合作竞价分为两种情况,即参加竞价发电公司的成本相同和不同,从静态和动态对这两种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在静态博弈中发电公司的合作有可能是一个囚徒困境博弈或斗鸡博弈,也可能是一个智猪博弈,主要取决于发电公司成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市场的最高报价限制。虽然在静态博弈中合作是不稳定的,但在动态博弈中,发电公司之间有可能通过合作达到集体理性。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以Z省DN发电公司为例,对所构造的部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论文的研究为规制机构识别损害市场效率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以及制定有效的规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参与市场竞价的发电公司制定最优报价策略,实现发电公司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张新华[2]2004年在《电力市场中发电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价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从目前国内外电力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电力产业走向市场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之成功,为全世界电力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在一定程度内激励着其它国家电力产业走上市场化改革道路。但2001年初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及2003年北美大停电,又引起了人们对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更多的思考。我国一直在探索对原来几乎完全垄断的电力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自1985年开始以来,先后经历了“集资办电”、模拟电力市场、电力市场试点等阶段,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3.85亿,是1985年的4.43倍。目前“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正在进行,为竞争性发电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发电产业正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垄断与竞争、市场与政府各种力量错综复杂并存于发电产业改革中,均衡的发电市场结构有待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发电企业而言,其市场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竞价行为或竞价策略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内影响着市场结构的稳定与调整。因此,在分析电力市场中发电市场结构的同时,研究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并基于发电市场结构与发电企业策略性竞价行为互动进行政策分析,不但对发电产业改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作为本文的基础性工作,第2章对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动态与有关研究现状做了较系统的综述。结果表明:我国发电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竞争性发电市场有待形成;有关电力产业改革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对发电市场结构进行模型化研究、考虑多部分报价的电力竞价策略方面研究仍有待深入。针对我国发电产业改革现状,论文第3章分别就我国发电市场进退壁垒、产品差异、市场集中度等发电市场结构指标以及发电企业的市场行为现状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分析表明:在“厂网分开”改革以前,原国家电力公司内部的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集中度不是很高,具有开展竞争之基础;在“厂网分开”改革后,总的市场集中度下降了,但在某些局部地区仍存在绝对的垄断;目前发电企业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向政府要政策上,几乎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电力产业一般被认为具有公共品属性、规模经济性、自然垄断属性等经济特性,这也是电力产业一直保持垄断的理由。论文第4章在系统地分析发电产业这些特性基础上,运用有效竞争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结合电力产业电网互联的技术特征,建立潜在发电企业竞争机制,论文认为:在电网互联的前提下,只要<WP=6>允许跨区电力交易,建立寡头有效竞争的发电市场是可能的,该模式既可保证发电企业的最优规模,又可以较充分地开展竞争。论文第5章,首先结合我国电力产业“厂网分开”改革实践,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对发电市场结构重组进行分析,并提出发电市场结构重组建议;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最优的发电市场结构是政府、寡头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等通过市场相互竞争均衡的结果,论文借鉴Stackelberg寡头博弈思想,将政府看作市场“在位者”,并考虑政府的短期与长期规制目标相结合,构造出最优发电市场结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均衡解分析基础上,对发电市场结构进行了设计。在前述发电市场结构设计基础上,论文第6章基于一级密封拍卖原理,分别从单部分拍卖与多部分拍卖两方面构建电力竞价模型,对发电企业的策略性竞价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单部分拍卖的电力竞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具有市场力的前提下,均衡结果为“囚徒困境”,而在具有绝对市场力的市场中,则表现为“智猪博弈”;但不管是那种市场结构,在重复竞价中,均表现为“高的市场清除价”。而基于多部分拍卖原理构建的电力竞价模型给出的均衡结果是一个混合Nash均衡,分析表明:在具有市场力的发电市场上,均衡结果为类似“智猪博弈”,即低成本发电企业选择“合谋”策略的概率大于高成本发电企业,而对“非合谋”策略则正好相反;在不具有市场力的发电市场结构下,均衡结果类似“斗鸡博弈”或“囚徒困境”;紧接着,论文基于算法探讨了电力竞价中的学习机制。最后,论文基于发电市场结构与发电企业策略性竞价行为的互动进行政策分析,并从电力规制政策取向、建立寡头有效竞争的发电市场、发电市场进入壁垒、发电市场结构差异、电力竞价规制等方面提出规范性政策建议,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创新性尝试:第一,在系统分析发电产业传统经济特征基础上,引入有效竞争与可竞争市场理论,论文提出构建寡头有效竞争发电市场模式;该模式既保证了发电企业最优规模的实现,又保证发电市场在一定程度内开展竞争;论文认为在电网互联的前提下,允许跨区电力交易对有效竞争发电市场的建立非常关键。第二,在发电市场结构设计上,论文认为发电市场结构是政府、发电企业、电力消费者等参与人通过市场相互制衡的结果;论文从政府对发电市场规制的短期与长期目标出发,对Stackelberg寡头博弈模型进行拓展,构建发电市场结构动态模型,在模型分析基础上,给出发电市场结构设计框架。第叁,基于一级密封拍卖原理研究发电企业电力竞价行为,针对发电企业竞价同时报不止一个价的特点,论文构建基于多部分拍卖的电力竞价模型,并
艾江鸿[3]2011年在《考虑网损的发电商垄断行为及其规制竞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处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力工业垄断体制的改变,电力监管模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电力监管者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良好的电价机制抑制发电商的市场力行为。我国发电产业正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垄断与竞争、市场与政府各种力量错综复杂并存于发电产业改革中,均衡的发电市场结构有待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发电企业而言,其市场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竞价行为或竞价策略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内影响着市场结构的稳定与调整。因此,在分析电力市场中发电市场结构的同时,研究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并基于发电市场结构与发电企业策略性竞价行为互动进行政策分析,不但对发电产业改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动态与有关研究现状做了较系统的综述。结果表明:我国发电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竞争性发电市场有待形成;有关电力产业改革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对发电市场结构进行模型化研究、考虑多部分报价的电力竞价策略方面研究仍有待深入。同时,对电价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设计理论进行综述,找出影响发电商市场力的几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发电商实施市场力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市场力的自然垄断因素和机制因素,发现信号传递是影响发电商实施市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后从信号传递角度对当前的主要电价机制进行了再次综述分析,认为信号干扰度越大,电价机制中发电商实施市场力能力越弱。机制中信号干扰度研究属有限理性理论研究的范畴。为了更好地定义机制信号干扰度这一概念,论文对有限理性建模方法进行综述分析,发现基于摩尔自动机的有限理性建模方法较难解决存在信息不完全和多人参与的博弈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米兰自动机的有限理性建模方法,相应的,构建了一种基于米兰自动机的经济学仿真框架。为了干扰发电商之间的共谋信号,提出一种发电商准随机匹配电价机制,在新的仿真框架中对该电价机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实验表明电价机制可以使发电商实施市场力能力降低。实验结果论证了从增加机制对信号干扰度对电价机制进行设计是可行的。论文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①在系统分析发电产业传统经济特征基础上,引入有效竞争与可竞争市场理论,论文提出构建寡头有效竞争发电市场模式;该模式既保证了发电企业最优规模的实现,又保证发电市场在一定程度内开展竞争;论文认为在电网互联的前提下,允许跨区电力交易对有效竞争发电市场的建立非常关键。②对基于有限自动机的有限理性建模理论进行了扩展,使其更有利于实现多人有限理性博弈行为建模。在该建模理论的指导下,论文对发电商的组织行为进行了建模。采用有限自动机来描述发电商决策,可以更好的表示决策复杂度。决策越复杂,发电商之间的共谋越难达成,这为设计抑制发电商市场力的电价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③构建了一种基于信号传递的电能与环境协调激励电价机制。该机制从两方面对发电商达成默契共谋的信号进行干扰。一方面采用准随机匹配的方式,使发电商无法得到其它发电商的成交价,也无法预测市场出清价,从而增加其达成共谋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电力市场的中引入单位减排量的概念,使电力产品产生差异化,构成了两个产品的市场,政府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中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从而在进一步干扰发电商之间的信号传递,达到抑制发电商的市场力行为和减少电能生产过程中排污量的目的。采用论文提出的一种基于米兰自动机的有限理性建模方法,发现发电商的决策模型复杂度增加。因此可以断定,发电商之间的共谋难度加大,也就是发电商实施市场力的行为得到抑制。通过仿真实验说明该机制在解决电能与环境协调激励问题上是有效的。
谢洪军[4]2007年在《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个产业重组,其根本动因在于传统电力产业模式的低效率。市场化进程中,不少国家电力产业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2001年“加州电力危机”、“北美大停电”等令人们对这种改革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不仅如此,环境污染加剧成为不少国家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力产业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到目前正处在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少学者对于中国的计划电力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生了什么变化却存在争议。事实上,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到底如何,一直没有经过系统的评价和检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从理论上看,电力产业由强调政府控制到强调市场竞争的转变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即便是最早开始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依旧在不断地探索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改革模式。很显然,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对这种市场化改革中电力产业绩效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解释。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后,一些学派开始对垄断产业绩效的一些侧有所关注,但对其多维性绩效表现及其实现机制缺乏系统而具体的分析。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分析垄断产业中企业竞争行为与策略选择,而较少有对市场化进程中产业绩效的理论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产业技术经济特性和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演变动态,围绕产业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绩效指标,主要采用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详尽地分析和评价在由垄断一体化结构和以政府主导电力资源配置的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过程中,中国电力产业已经取得和将来可能取得的绩效,并采用改进的DEA模型对计及环境的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博弈论模型与基于DEA-YC模型,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这对以较低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及环境成本顺利推进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电力市场绩效的帕累托改进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作为本文的基础性工作,第2章对国内个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与绩效评价研究动态做了较系统的综述。结果表明:不同的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模式下其绩效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电力产业电力改革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其本身具有其他领域改革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国内外关于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的模型化研究、考虑环境因素纳入到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深入。在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绩效决定因素差异性的基础上,论文第3章基于系统的观点,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电力市场化绩效的分析框架与绩效指标体系,并分析了指标选择的原则、差异性与局限性。依据前一章建立的绩效指标体系,论文第4章围绕其主要方面对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进行了基本评价,即电力总量、结构、速度、人均量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相对值和绝对值的变化。论文认为,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基本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低”“一高”。在本章中,基于技术水平低下的实证结果和市场化进程中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囚徒困境”,建立了基于Swarm的企业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模型描述了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企业充分利用博弈中所获取的知识,不断修正行为规则的演化过程;与其它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考虑了企业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现实更加贴近;基于仿真结果认为,自主创新者在模仿创新之前改革工艺是获利的关键,政府对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的关键是对不同技术创新阶段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第5章围绕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绩效指标框架的主要方面,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潜力运用程度、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等及其变化,并对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Tobit回归分析。电力产业生产潜力利用程度还不充分,可以认为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还有相当的提升和改善空间。潜在产出是分析宏观经济态势以相机抉择至关重要的依据;现有文献没有提供行业潜在产出及潜在生产力运用程度的DEA估算方法;本文根据其模型的经济学意义,对DEA模型进行拓展,建立了潜在产出DEA评价模型,并实证中国电力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叁个阶段平均生产潜力运用程度,其结论为转变中国电力外延式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电力规制改革。基于相对绩效评价的思想,建立了结合竞争与规制的电力规制模型——DEA-YC模型,并通过一个算例证实:基于DEA的标尺竞争规制模型通过使用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收益上限确定的主观性,还通过对规制企业引入“影子”企业进行比较,降低了其信息租金,促进企业选择没有松懈的成本策略来实现成本效率。第6章研究了把环境因素纳入对中国电力产业的绩效评价,主要使用DEA方法分别评价了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和计及环境的电力产业效率。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环境因子(污染物排放)降低了中国电力产业绩效,使其进一步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本章中,根据非期望产出的特性,建立了评价中国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的DEA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绩效的约束;基于系统的观点,建立了评价电力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DEA模型。这两个模型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在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模型分析中的结果认为,在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中,如果把环境因素充分纳入到价格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实现电力市场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是可能的。最后,论文基于评价结果和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动态,提出了改善的提升中国电力产业绩效的规范性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电力产业技术创新、基于相对绩效的规制框架、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增长等,为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费智[5]2011年在《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引入竞争市场化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为特征的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作为区域电力市场的主体之一,发电企业最关心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竞价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本文在总结提炼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较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了不同区域市场模式和不同特征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与概述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运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市场结构、交易模式、电价形成、市场成员差异、市场环境变动等方面分析提炼了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区域电力市场的基本模式特征,包括单边交易市场、双边交易市场和多边交易市场。二是发电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价的过程中面临不完全信息结构,而其报价行为本质上符合有限理性人行为的基本特征。叁是我国区域电力市场普遍存在省际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承受能力以及各省电源结构、电厂属性等。然后分别建立相适宜的演化博弈模型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在“多卖单买”的区域单边市场模式下,考察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不完全信息以及有限理性行为特征,应用同质多群体演化博弈方法讨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与行为。给出了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两种市场情形下,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报价策略和状态演化特征。更进一步,同样在区域单边市场模式下,通过设计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将省际差异因素引入上述发电企业竞价演化博弈模型,并与未计及省际差异因素的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省际差异因素对发电企业竞价成功概率从而竞价策略的定量影响。研究表明:若市场供不应求,则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都不能发挥作用。且容量缺口越大则发电企业群体采取报高价策略的比例增加的速度越快。若市场供大于求,由于存在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的调节作用,无论采取低价策略的发电容量小于市场竞价电量空间还是大于市场竞价空间,采取低价策略的发电企业并不一定竞价成功,采取高价策略的发电企业也并不一定竞价失败。在“多卖多买”的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双边交易的区域双边电力市场模式下,建立两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对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的竞价行为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不仅要与其他发电企业博弈,还要与电网公司进行博弈。不对称情形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对称模型求解有显着差异。运用基于拟生灭过程和矩阵RG-分解技术的求解方法对此类模型进行求解,并借助算例考察发电企业群体具有严格占优策略、不具有严格占优策略但具有纯策略均衡等两种情形下的演化稳定均衡。更进一步,同样在区域双边市场模式下,在上述模型引入省际差异因素并将其运用于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的竞价实际进行试算分析,最后根据模型试算结果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机制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双边电力市场模式下,考虑省际差异的竞价演化博弈模型不仅可以平衡不同电厂主体之间的利益,而且可以顾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电价承受能力的购电主体之间的利益,因而更适合指导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参与主体竞价实践。
丁伟斌[6]2008年在《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力交易制度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电力交易制度,因此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交易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从内涵、动力与机制设计叁个递进的视角对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进行系统分析,具体研究层次及内容如下:首先,是一个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状况的概述,作为后继研究的一个基础,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象、主体、关键概念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界定,尤其是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交易制度的概念与内容的阐述。尝试对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的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进行经济学范式分析。其次,在初步解决了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问题后,再从解除管制和电力竞争两个方面对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效率进行系统的论述。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的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制度设计进行规范性(Normative)分析,借助类似于路线图(Road Map)的分析范式,提出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交易制度的原则与构想。最后针对若干我国电力交易制度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阐述。全文共有九章,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主要是研究的概述性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4、5、6、7、8章:第4章主要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进行分析,第5、6章是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进行分析,第7、8章是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进行制度设计;第叁部分为第9章,主要是研究的总结、政策建议和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结论可归纳为内涵、动力与机制设计叁个方面:关于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方面:(1)本研究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出发,结合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理解,创新性地提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四个发展元:社会元(S)、经济元(E)、环境元(H)、政治元(P),并指出电力交易制度构建在发展内涵上的双重兼容性,建立了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内涵的认识框架。基于电力发展目标的多元性,本研究建立一个考虑CO2排放约束的整合资源规划模型,来分析环保要求会对电力供给规划产生的影响。将电力交易制度构建与电力体制改革制度化关联的历时结构的演进机制理解为一种重迭嵌入,并分为过渡性嵌入和移植性嵌入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解释,极为形象地揭示了本研究所要讨论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同时论证了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会形成一个新的决策集。新的决策集形成的决策或者某种变异性决策,单独看并不合算,但如果一种具体制度以外已经有了一种互补性制度,或者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两个制度之间的相互支持会使得新决策获得强大的推力。关于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方面:(2)将改革红利的共同诉求的理论引入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分析当中,论证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动力可以归结为:各主体获得改革红利仍然是电力改革的主要动力;各主体对改革的激励构成电力改革的推动力;日益对外开放的中国对于电力改革产生外部压力;改革的法制化成为电力改革的内在张力。将电力交易制度改革理解为一种“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指出电力交易制度不是凝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要求的提高,进行创新性的适应和构建。因此多样性的电力交易制度均衡也提供了相互学习、不断试验的机会和机遇等,从而保证了电力交易制度的构建保持创新能力。(3)利用价值链理论、小生境理论进行产业层面的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分析,丰富了论证的理论深度和完整性。利用Panzar-Rosse模型对我国电力行业的竞争态势进行实证分析,Panzar-Rosse模型作为一种非结构性方法,无需事先知道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就可以定量评价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的高低。利用Translog生产函数,结合浙江样本数据,对我国配售电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进行了分析。(4)由于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电力交易价格,因此从定价效率的角度论述我国电力制度构建的动力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文献分析中,大多是一种定性的概括论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避开具体价格数据的束缚,利用峰谷定价模型,通过构建四种市场竞争结构模型进行电力定价效率的博弈均衡分析,结论是:如果我国电力行业的售电侧市场不开放,仅仅开放发电侧市场,并不会有定价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所以发电侧的开放能带来的改革红利甚少,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如果逐步开放售电侧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增加,那么定价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源泉。关于电力交易制度的机制方面:(5)我国电力交易制度的构建一定是一个渐进的、分阶段推进的进程。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阶段性方案可以是:着力进行区域性与全国性电力市场体系的初步构建,全面开放发、输、配电业,允许电力代输以及直供电力等交易模式。在由原有国家电力公司继续承担电力最后供应义务和调度义务的前提下,开放民营公司进入各类电力业务经营。在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自由竞争的程度,最终将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电力市场垂直分割为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售电业四种电力企业,并采取类似电力池的交易模式或双向合约交易模式,成立集中交易的电力交易所PX及配以电力的场外交易,成立独立系统调度制度(ISO)。(6)输电体制改革(假定已经将售电环节分离),应在已经基本完成的我国输电网络的功能性分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结构性分割,可以要求电网公司在成立控股公司的安排下,将其业务作结构性的分割,分别成立输电与配电公司,其中输电公司负责电力调度与输电网络的规划、运转与维护,并且仍需建立公平的调度机制,而其它部门则回归市场竞争。(7)国家叁级电力市场是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没有文献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的分层机理以及需要区域性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基石的理论问题。本研究利用古诺二期博弈模型的推理来分析形成不同层次电力市场的内涵,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电力市场的分层机理以及需要区域性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基石的理论问题。
王树祥[7]2007年在《电力市场建设中FCI项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深入分析双边合同与现货市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电力市场中两种主要竞价机制的争论、电力市场竞价机制设计以及电力双边合同与现货市场的相互关系这叁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设计出单边开放电力市场模式下现货市场的竞价机制。然后从理论上对所设计的FCI项目中所用机制与现有的MCP机制和PAB机制进行比较,证明了FCI机制优于MCP机制和PAB机制,可以抑制市场力行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最后对所设计的FCI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并证明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证明了所设计的机制优于现有的MCP机制和PAB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市场力。
李晓彤[8]2015年在《跨区电力交易均衡优化模型及输电价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打破垄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是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充分发挥电力工业的规模效益,市场化改革应突破省为实体、打破省间壁垒,进而在更大规模的区域范围内开展。因而,跨区电力交易已成为电力工业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实现,各电网间的跨区电力交易将使电网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补偿调节、错峰、调峰等许多功能,从而在更大空间内合理配置电力资源。我国煤炭、水力以及风力等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而能源的消耗中心却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造成能源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地区的电源建设规模、电力市场空间等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必须实现“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发展战略,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电网互联和电能交易。因此,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建设大型煤电、水电、风电、核电基地,通过跨区送电解决我国部分经济发展较快、能源短缺地区的电力需求,将是我国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跨区电力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参与的利益主体逐渐增多以及电能交易量的逐步增加的趋势,跨区电力交易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成本理论等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重点运用电力市场经济理论和电力交易的价格理论,系统的开展了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区域框架和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理论与方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且,本文通过对国外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借鉴和分析,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情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构建基于互联容量协调的拍卖模型,解决系统容量不足情况下跨区交易可能产生的阻塞费用问题。通过计算每个交易的总阻塞费用,解决实现均衡时,处罚费用标准按照互联中潮流的比例进行分摊;第二,构建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模型,从竞价效应和电量效应角度,研究跨区互联下竞价价格的变化趋势与区域之间收益和损失的重新分配问题;第叁,构建跨区双边协商交易价格模型:此处,构建了约束条件分别为供大于求条件下、供求基本均衡条件下以及供大于求条件下以购电省份的销售电价为基础的电价模型,此外还构建了丰水期以火电变动成本为基础的电价模型,拟解决我国跨区电力交易电力定价问题;第四,以区域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跨区输电补偿基金和全部网络成本预算为约束条件,构建基于纳什均衡条件的跨区电力交易监管模型,研究跨区电力交易中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博弈问题。
唐义德[9]2008年在《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电力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其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电力改革过程实际也是电力产业组织的整合过程,是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及用户之间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整合过程,它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的规制,以保证电力市场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力市场改革实际上是电力市场竞争与规制关系的重新梳理和定位。然而,电力市场极其复杂独特的网络技术特性,这导致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有效研究具有垄断网络市场的电力市场的竞争与规制问题。为此,本文借助应用经济学博弈理论、非线性互补方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开展具有垄断网络的电力市场竞争与规制及其机构转换的研究。电力市场规制与竞争间的均衡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首先从分析电力市场的相关特性开始,分析电力市场的结构与经济绩效,研究电力市场的竞争与规制的相关理论。电力市场是在政府规制下的、以满足电力技术条件的寡头有效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本文模拟电力市场参与者的动态决策过程,在考虑发电商动态博弈的同时,兼顾用电侧的动态博弈过程,引入供给函数均衡模型,提出了考虑输电网约束的基于供应函数均衡的电力市场动态模型,即一内嵌市场清算优化问题的差分动态模型,实现了市场参与者动态博弈行为和电力系统固有物理特性的结合;同时借助最优化理论中的非线性互补方法,实现了该动态模型向差分-代数形式的转换,为提出相关规制政策提供视角。通过这一部分,本文科学地分析了电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过程,同时提出了相关有利于电力市场均衡的规制政策。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业的内部经济制度(制度安排)取决于经济代理人之间的“制度安排”(合约关系)。因此,电力市场网络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电力市场网络中企业的横向结合,表现为电力市场的横向结构,一种表现为纵向结构,这两种电力市场结构哪一种更科学合理。本文从电力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描述中确定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间在联结、数量、规模上的关系以及新企业进入的难易程度,进而界定电力市场结构转化的原则与依据,分析规制约束下的电力市场结构重组,得出,电力市场结构转换的多种途径(横向转换和纵向转换),转换目标决定具体转换的方法。电力市场结构转换的最终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结构转换确定合理的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电力市场供求均衡并保证适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还要兼顾电力安全。本文从各企业利益平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弹性价格及电力产业经济外部性特征等叁个方面分析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得出一个核心的结论,电力资源的综合价值是电力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将发电企业的弹性成本,电力正负外部性,电力资源的产权分解与电力价值再估算不断地引入价格形成机制之中才能逐步地协调电力市场纵向结构间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这样,就为电力市场结构转换过程中电力市场价格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这正是电力市场改革的落脚点,也是电力市场规制与竞争改革的关键。理论研究终归要为实践服务。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国有电力企业垄断经营、政府高度统一集中管理的模式,到集资办电、多家竞争、以电力政企分开和引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面对电力行业垄断的多元化、国有制为主的所有权结构、电力市场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落后等现状,但是中国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的绩效到底如何?竞争与规制的“度”的范围怎么样?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对中国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的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明确的规制框架、独立规制机构和不断成熟的规制对象在统计意义上显着地提高了电力产业总量和效率,降低了价格水平和垄断利润,但在改善服务质量方面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总体看来,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效果是明显的,良好的规制设计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电力产业提高绩效,在实践中也是电力产业绩效改善的推动力。
李世新[10]2010年在《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力产业在历史上是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产业,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后,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电环节被横向拆分并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一发电市场。在发电市场各类企业的竞争中,国有垄断企业处于领导者地位,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与新进入的民营及外资企业处于跟随者地位,并且在位发电企业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到目前为止,发电市场中各类企业竞争的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在全国装机容量中占有的比重迅速提高,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外部资本占有的比重逐年下降。发电市场利润率长期高于工业平均利润率,之所以没有发生新企业的大量涌入(这里主要指非国有资本),是因为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行业进入规制政策;在发电市场放松进入规制以后,政策性的进入壁垒大幅降低,潜在竞争者必然会参与到发电市场的竞争中以求分得“一杯羹”。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以及获取长期的垄断利润,国有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动机,采取策略性行为排斥其他竞争对手以及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发电市场,这种策略性行为构成了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自贝恩提出进入壁垒的概念以来,对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热点、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其主要学派的理论对相关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壁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问题紧密相关,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则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也就越强,价格越是偏离竞争性的均衡价格,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低。在结构主义学派看来,进入壁垒问题是SCP范式的核心和枢纽。因此,研究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对于提升发电市场效率的重要性堪比电力体制改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少数文献从规模经济、行政垄断等角度研究进入壁垒以外,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更没有人注意到放松进入规制后的垄断产业进入壁垒所具有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策略性行为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理论体系,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机理,同时使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内生性进入壁垒(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潜在竞争者进入(新增加企业单位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合内生性进入壁垒对发电市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内生性进入壁垒问题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了中国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产生的现实背景,简要介绍了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发电市场准入政策的变革以及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状况,为理解外生性进入壁垒减弱背景下内生性进入壁垒的产生提供一个基础,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二是根据中国发电市场企业竞争关系的现实情况,构建了一个内生性进入壁垒形成机理的理论体系,系统地考察了新进入企业对在位企业利润的影响、在位企业中领导者企业与跟随者企业在面临潜在竞争威胁时的策略行为选择以及在位垄断企业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动态博弈关系;叁是在中国发电市场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发电市场容量过剩的状况,确定了过剩装机容量的来源,然后利用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新企业进入之间的关系,检验了过剩的装机容量阻止新企业进入的推理,最后通过对发电市场寡头企业规模效率的分析,排除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四是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与政策建议,分析了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如滋生市场势力、损害消费者福利等,并提出了减少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的政策建议,如反垄断政策、非对称规制等。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得出了叁点结论:一是过剩的装机容量事实上构成了目前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二是中国发电市场上的过剩装机容量是寡头发电企业产能扩张的结果;叁是中国发电市场高利润率、低进入率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内生性进入壁垒的产生抵消了政府降低外生性进入壁垒的积极努力。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其一,为促进发电市场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其二,构建了一个内生性进入壁垒形成机理的理论体系;其叁,测度了过剩的装机容量并对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新企业进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试图以此解释中国发电市场放松进入规制后仍然保持高利润率、低进入率的原因。由于本文只是尝试之作,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考虑发电方式的结构性调整、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短暂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区域竞争重复建设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原因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二是在使用计量分析工具时,样本数量略显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回归结果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电力市场化进程中发电公司的竞价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D]. 邹小燕. 重庆大学. 2003
[2]. 电力市场中发电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价行为研究[D]. 张新华. 重庆大学. 2004
[3]. 考虑网损的发电商垄断行为及其规制竞价机制研究[D]. 艾江鸿. 重庆大学. 2011
[4].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D]. 谢洪军. 重庆大学. 2007
[5]. 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D]. 费智. 江苏大学. 2011
[6]. 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研究[D]. 丁伟斌. 浙江大学. 2008
[7]. 电力市场建设中FCI项目设计研究[D]. 王树祥.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8]. 跨区电力交易均衡优化模型及输电价格机制研究[D]. 李晓彤. 华北电力大学. 2015
[9]. 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D]. 唐义德. 湖南大学. 2008
[10]. 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D]. 李世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电力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能源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模型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