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寒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温,蜜蜂,粘虫,菜苗,油棕,花药,花芽。
抗寒力论文文献综述
曾宪海,焦云飞,廖子荣,潘登浪,林位夫[1](2018)在《广东不同地区引种油棕叶片解剖结构对油棕抗寒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评价早期引种到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地区(居群)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大树的低温适应能力,以其中38株油棕为对象,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进行观测,并比较分析植株和居群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LT_(50)的相关性及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和LT_(50)存在显着的植株间和居群间(中脉维管束长度和细胞结构疏松度除外)差异;油棕植株的叶片中脉维管束宽度以及油棕居群的叶片上角质层厚度、下内皮层厚度、下表皮层厚度、中脉维管束长度和宽度与其他解剖结构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油棕植株和居群的叶片解剖结构与LT_(50)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油棕居群的叶片上角质层厚度和植株的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对LT50分别具有最大的正、负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周红昕,于新海,李蒙,吴海英[2](2017)在《长白山区域野生蔷薇抗寒力分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白山区域四种野生蔷薇,在不同抗寒性上的一系列生理生化以及组织解剖指标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对比。通过近几年大量文献阅读整理,束缚水/自由水、3℃下的脯氮酸积累量和光合强度、栅栏组织/海纬组织等指标与被试种类越冬茎的褐变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海纬组织细胞的大小和越冬茎的幼嫩程度与抗寒性呈反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7年24期)
郑傲冰,翟保平[3](2017)在《粘虫抗寒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粘虫的抗寒力,以期能够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测定粘虫不同发育期、不同光周期下的过冷却点,并计算虫体含水量;测定0、5、10℃下处理不同时间时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结果】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最低,并且粘虫不同发育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差异显着(P<0.05);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过冷却点和含水量并无显着差异;在0、5、10℃条件下,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均小于蛹;雌雄蛹对低温的抵抗力有差异,温度较低并且处理时间较短时,对雌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而温度稍高或处理时间较长时,对雄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结论】粘虫蛹的抗寒力最强,低温以及低温的持续时间影响蛹的性比以及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光周期对粘虫的抗寒力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范建新[4](2017)在《农杆菌介导的火龙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LTP基因提高抗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Haw.)Britton&Rose)在我国栽培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易面临低温胁迫的影响,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南亚热带地区时常会遭遇低温冷害、倒春寒等极端天气危害,栽培的火龙果容易发生冷害和冻害,造成30%左右的减产。近年来,前人在低温胁迫对火龙果生理影响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为抗寒力评价提供了方法,并开展辐照+低温和EMS+低温诱导的研究,初步取得一些抗寒性较好的组培苗。火龙果常规育种受没有抗寒力较好资源的限制,也较少开展。前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成年态火龙果茎段诱导的愈伤组织再分化较困难,进而影响到遗传转化效率,国内外的研究中尚未见火龙果遗传转化的相关报道。研究者试图从基因工程、遗传转化等方面来寻求突破,为选育抗寒力提升的火龙果品种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开展火龙果花药培养和茎段培养构建再生体系,利用外源LTP基因构建载体,以火龙果花药愈伤组织和茎段为受体分别进行农杆菌介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或抗性芽,开展相关鉴定,并对再生植株进行形态观察和抗寒生理测定,旨在为火龙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抗寒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方案和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现蕾起观测'紫红龙'火龙果花蕾发育的动态变化,采集从现蕾期起1至13天的花蕾,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火龙果小孢子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及细胞学特征变化,为花药或小孢子培养提供细胞学依据和最佳取材时间,以期建立高效、稳定的火龙果花药或小孢子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火龙果小孢子发育经历了四分体时期、单核早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最后发育为成熟花粉粒,每个时期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特征;火龙果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大小和花药的长度紧密相关。火龙果花蕾纵径在5.5~6.0 cm,横径在2.5~3.2 cm,绝大数小孢子发育至四分体时期,此时对应的花蕾发育天数约为4 d;花蕾纵径在6.8~7.6 cm,横径在3.0~3.4 cm,绝大数小孢子发育至单核早期,此时对应的花蕾发育天数约为5 d;花蕾纵径在8.1~8.6 cm,横径在3.3~3.9 cm,绝大数小孢子发育至单核靠边期,此时对应的花蕾发育天数约为6 d;双核期时,花蕾纵径在8.9~10.5 cm,横径在3.8~4.4cm,对应的花蕾发育天数约7~8d。因此,可以根据火龙果花蕾的形态、大小和花药发育时期来确定小孢子最佳培养时期对应的选蕾标准。(2)以'紫红龙'火龙果花药为外植体,研究了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低温预处理时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配比对花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孢子发育处于单核初期至单核靠边期的花药,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23.9%,但未能诱导出胚状体;而4℃低温预处理48 h,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32.8%;最适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 MS + 2.0mg/L6-BA+1.0mg/L2,4-D + 60g/L 蔗糖,诱导率为 37.8%,胚性愈伤组织为黄绿色、致密状,外表有颗粒状突起。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以MS+ 0.4 mg/LTDZ+ 0.8 mg/L KT效果较好,增殖系数达9.1倍以上。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基为MS + 0.4 mg/L TDZ + 0.5 mg/L 2,4-D + 0.6 mg/L NAA时,愈伤组织再分化率达36.7%。通过火龙果花药诱导出愈伤组织,增殖获得大量胚性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不定芽,经生根和炼苗再生成完整植株,经SRAP分子标记检测遗传性一致,能为火龙果基因工程育种和种苗快速繁育提供新的途径。(3)通过HPLC-MS/MS法测定火龙果茎段鲜样及不同来源愈伤组织的脱落酸(ABA)、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T)四个内源激素的含量,以期找到火龙果愈伤组织再分化率低的内源激素规律,为火龙果花药培养中合理添加外源激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火龙果茎段易于诱导愈伤组织与其内源IAA和ZT含量较高关系密切。火龙果茎段鲜样中的GA3含量明显低于茎段或花药愈伤组织,ABA含量则高于茎段愈伤组织,小于花药愈伤组织。花药诱导的愈伤组织中IAA的含量明显低于茎段愈伤组织,而ABA的含量却高于茎段愈伤组织,花药愈伤组织的ABA/GA3、ABA/IAA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茎段愈伤组织,其中未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ABA/GA3的比值是茎段愈伤的6.71倍、是可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3.82倍,ABA/IAA的比值是茎段愈伤的43.68倍、是可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16.02倍,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由此表明,较高含量的ZT、IAA及较低的GA3/ZT比值有利于火龙果花药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分化,而高含量的GA3则会抑制不定芽分化。初步得出提高火龙果花药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方法,即在培养其中适当增加外源激素ZT和IAA的含量,减少GA3的添加量。(4)以火龙果花药培养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抗寒LTP基因,开展了表达载体构建、菌液制备、Kan选择压的筛选、农杆菌浸染火龙果愈伤组织的方式及时间、共培养时间、选择培养基、抗性愈伤的PCR检测、不定芽诱导等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由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LT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3301-LTP,并经根癌农杆菌LBA4404的感受态细胞进入菌体中;75mg/L的Kan浓度为火龙果花药愈伤组织适宜的选择压;花药愈伤组织的浸染适宜时间为8 min;共培养培养基为:MS + TDZ0.4mg/L+2,4-D0.5mg/L + NAA0.6mg/L+蔗糖30g/L+琼脂7.5g/L:选择培养基为:MS + TDZ0.4mg/L + 2,4-D0.5mg/L + NAA0.6mg/L+ 蔗糖 30g/L+ 琼脂7.5 g/L + Kan 75 mg/L + Cef 375 mg/L。采用此转化体系进行遗传转化,最终得到106个Kan抗性愈伤组织块,随机提取5个抗性愈伤组织块DNA进行LTP基因的特异性扩增检测,结果显示5个抗性愈伤组织块均扩增出了预期目的条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100%。但后续抗性愈伤组织未成诱导出不定芽。初步建立了以火龙果愈伤组织为受体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为后续的转基因研究提供技术基础。(5)以火龙果无菌组培苗茎段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抗寒LTP基因,开展了 Kan选择压的筛选、农杆菌侵染方式及时间、共培养时间、选择培养基、抗性芽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研究。结果表明:50mg/L的Kan浓度为火龙果茎段适宜的选择压;茎段的浸染时间为15min;共培养培养基为:MS + 6-BA2.0mg/L + NAA0.1mg/L +Tryptone 250 mg/L+蔗糖30g/L+琼脂7.5g/L;选择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 0.1 mg/L + Tryptone 250 mg/L + 蔗糖 30 g/L + 琼脂 7.5 g/L + Kan 50 mg/L + Cef 375 mg/L。采用此转化体系进行遗传转化,最终得到63个Kan抗性芽,随机提取8个抗性芽DNA进行Bar基因的特异性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有6个抗性芽扩增出了预期目的条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75.0%,进一步对8个抗性芽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有3个材料出现了明显的杂交信号,表明LTP基因已经成功导入火龙果受体中,转化率约为37.5%。后续对抗性芽进行生根、炼苗,获得25株再生植株。初步建立了以火龙果茎段为受体农杆菌介导的火龙果遗传转化体系。(6)对获得的转LTP基因再生植株进行形态观察及抗寒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等低温条件下,转LTP基因的火龙果幼苗出现萎蔫及枝条转黄的状况都较对照明显减轻:在低温持续过程中,转LTP基因植株的REC、MDA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显着低于对照;而Pro含量、SOD、POD、CAT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综合表型特征鉴定及抗寒性分析表明,转LTP基因植株较对照对低温的抵抗力明显增强,抗寒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郑傲冰[5](2016)在《粘虫的抗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虫(Mythimnaseparat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型害虫。粘虫广泛分布于澳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常暴发危害,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粘虫无滞育特性,通常通过往返迁飞来逃避不良的低温环境,以蛹和老熟幼虫在部分地区越冬。昆虫抗寒力的高低和变化是其种群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决定着它们的生殖、扩散、分布以及下一季节的发生动态等。影响昆虫抗寒力的因子主要有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湿度、温度以及个体发育阶段等。通过对昆虫抗寒力的研究,可以摸清昆虫的越冬情况,为分析翌年虫源种群发生动态以及昆虫地理分布预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研究粘虫的抗寒力在对其预测、防治以及越冬区域划分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就粘虫的抗寒力做了部分研究,以期为粘虫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提供基础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发育阶段粘虫的抗寒力粘虫一生有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特性不同,故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的抗寒力也有所差异。田间越冬调查表明,粘虫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对粘虫幼虫以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做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不同发育阶段的粘虫过冷却点差异极显着,蛹的结冰点与幼虫的结冰点差异极显着,并且粘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含水量有极显着差异。故不同发育阶段粘虫的抗寒力差异很大,以蛹期最强,这与田间调查中粘虫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相符合。2.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抗寒力滞育是昆虫抵抗不良环境的一个策略,通常由光周期诱导。虽然粘虫无滞育特性,但是光周期作为季节变化的信号,通常伴随着低温或高温的来临。为了探究光周期对粘虫的抗寒力是否有影响,特做以下实验来对不同光周期下粘虫过冷却点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过冷却点有差异。光周期对叁龄幼虫、蛹的过冷却点有影响,对五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无影响。光周期对过冷却点的影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如随着日照增加过冷却点增高,随着日照减少过冷却点降低等。光周期对叁龄幼虫、蛹的虫体含水量有显着影响,对五龄幼虫的虫体含水量无影响。光周期为L14:D10时,蛹的虫体含水量最高,与其它叁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故认为光周期可以影响粘虫的抗寒力,但不是影响粘虫抗寒力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作为一种次要因素来影响粘虫的抗寒力。3.低温下粘虫的抗寒力温度是影响昆虫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研究昆虫抗寒力主要是研究昆虫对低温的抵抗力。越冬昆虫的存活情况通常取决于环境温度,出现极端低温或者持续低温常对昆虫有很大的影响,故极端低温和持续低温下昆虫的死亡率也可作为其抗寒力的指标。为探究低温下粘虫的抗寒力,对不同低温不同处理时间下粘虫死亡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粘虫的抗寒力有一定影响。0℃时,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分别为6.50d、11.50d,蛹的LT50和LT99.9分别为8.89d、12.53 d;5℃时,老熟幼虫的 LT50 和 LT99.9 分别为 10.77 d、17.02 d,蛹的 LT50 和 LT99.9 分别为 14.09 d、20.64 d;10℃时,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分别为14.94d、28.99d,蛹的LT50和LT99.9分别为23.63d、35.50d。解除低温后的老熟幼虫,置正常温度时部分可化蛹,且在10℃时,老熟幼虫可部分化蛹。相同温度下,与蛹相比,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较低,故老熟幼虫的抗寒力不如蛹。当处理时间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蛹和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均降低,LT50和LT99.9均增高。故低温和持续低温对粘虫的死亡率有很大影响,粘虫蛹的抗寒力最强,其在0℃条件下的LT99.9为12.53 d,所以粘虫在冬季0℃以下的温度超过12.53 d的地区不能越冬,这为粘虫的抗寒力以及越冬情况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10-01)
赵云[6](2016)在《喷施GA_3和ETH对核桃休眠芽萌发及抗寒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避免核桃萌芽期的晚霜危害,以晚实品种‘清香’和早实品种‘中林1号’为试材,在核桃果实采收后,分别喷施0(对照)、50、100、200、300 mg/L的赤霉素(GA3),以及0(对照)、50、100 mg/L乙烯利(ETH)与200 mg/L GA3的混合液,观察并分析春季核桃一年生枝条顶芽或侧芽的萌发率,以及中上部枝条的营养变化规律和抗寒特性。结果如下:1、随GA3浓度增加,‘清香’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和冻害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同一时期第一个萌发芽的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在芽的萌发过程中,50、100 mg/L GA3处理枝条的冻害指数和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P<0.01),200、300 mg/L GA3处理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冻害指数、MDA和淀粉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着提高93.11%和205.41%、2.00%和2.12%、23.76%和30.96%、32.76%和47.23%(P<0.01),而萌发率、枝条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POD和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极显着降低62.27%和66.47%、21.29%和27.60%、30.09%和35.15%、28.75%和32.23%、30.12%和36.30%(P<0.01)。2、随GA3浓度增加,‘中林1号’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和冻害指数也均呈上升趋势,同一时期第一个萌发芽的萌发率也呈下降趋势。在茅的萌发过程中,50、100 mg/L GA3处理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冻害指数、脯氨酸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P< 0.01),200、300 mg/L GA3处理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冻害指数、电解质外渗率和淀粉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着提高224.93%和247.49%、1.75%和2.50%、44.11%和82.30%、21.33%和30.30%(P<0.01),而萌发率、枝条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POD和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极显着降低20.04%和59.98%、20.33%和30.68%、39.53%和41.95%、20.98%和20.63%、14.49%和30.12%(P<0.01)。3、随ETH浓度增加,‘清香’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呈下降趋势,同一时期第一个萌发茅的萌发率呈上升趋势。在茅的萌发过程中,50、100 mg/L ETH处理的冻害指数、脯氨酸、GSH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1),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和电解质外渗率分别较对照极显着降低47.52%和56.50%、13.76%和20.60%(P<0.01),而萌发率、枝条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POD和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极显着提高21.59%和38.84%、19.44%和8.37%、11.81%和5.63%、23.22%和47.30%、6.97%和14.06%(P<0.01)。4、随ETH浓度增加,‘中林1号’的树干裂缝等级指数也呈下降趋势,同一时期第一个萌发芽的萌发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茅的萌发过程中,50、00 mg/L ETH处理芽的萌茅率、冻害指数、电解质外渗率、MDA、GSH含量和SOD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1),而树干裂缝等级指数分别较对照极显着下降19.08%和22.51%(P<0.01)。5、由此可见,外施GA3可能通过降低保护酶活性而降低了枝条抗寒能力,使得枝条冻害指数和电解质外渗率增加,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导致枝条上部茅体死亡,中下部芽延迟萌发;GA3+ETH可能通过增加保护酶活性而增加了‘清香’枝条的抗寒能力,使得树干裂缝等级指数下降,枝条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导致‘清香’枝条上部冻害程度降低,顶茅或侧茅较对照提早萌发;但GA3+ETH对增加‘中林1号’枝条抗寒能力、促进顶芽或侧茅提早萌发的作用不明显。6、综上所述,外施GA3可以推迟核桃茅的萌发,但它是通过降低核桃枝条的抗寒能力,导致枝条上部茅体死亡,中下部茅萌发推迟来实现的,因此,不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上:GA3+ETH可以削弱GA3的负作用,提高晚实类核桃枝条的抗寒能力,从而减轻枝条冻害程度,促进其顶芽或侧茅萌发,这为解决核桃晚霜危害或枝条冻害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峰[7](2015)在《这两招能提高菜苗抗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1.种子处理法。①低温处理,又叫冷冻处理,常用于瓜类及茄果类蔬菜。方法是:把泡涨后将要发芽的种子放在09(2左右的温度下冷冻1~2天,然后播种,可促进发芽,增强秧苗抗寒性。②变温处理。把将要发芽的番茄或黄瓜种子,每天在1℃~5℃的较低温度下放置12~18(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5-11-21)
王玮,李红旭,曹素芳,赵明新[8](2015)在《低温胁迫下梨枝条电解质外渗与抗寒力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年生梨苗休眠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仪测定梨品种黄冠、玉露香在-20℃、-25℃低温下分别处理12、24、36、48、60 h的电解质外渗率的变化,并与低温处理下的冻害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2个梨品种的电解质渗出率变化呈"S"型曲线,-20、-25℃的低温对梨枝条细胞伤害尚属于可逆的自我保护阶段,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低温具有适应能力,质膜透性的变化不能反映外部形态的变化,且黄冠梨对低温的自我保护反应要强于玉露香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刘广平,张悦[9](2015)在《主要气象因子对核桃花芽抗寒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1号"和"礼品1号"核桃品种为试材,通过自然环境观察与人工冷冻试验,力图明确影响核桃花芽抗寒力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花芽冻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同时找出早实品种"辽宁1号"和晚实品种"礼品1号"的雌、雄花芽间抗寒力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极端低温、早春突然降温、连续阴霾等异常自然环境变化,都将降低核桃花芽的抗寒力;12月与3月是核桃花芽冻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各品种雌、雄花芽抗寒力间均存在明显差异,雄花芽抗寒力低于雌花芽,其中晚实品种"礼品1号"雄花芽的抗寒能力高于早实品种"辽宁1号",在温度≤-25℃时各品种雄花芽均发生严重伤害;"礼品1号"雌花芽>-20℃低温时期雌花芽抗寒力高于"辽宁1号",低于此温度时抗寒力则明显下降;早实品种"辽宁1号"雌花芽的抗极限低温能力高于晚实品种"辽宁1号"。因此生产中在极端低温(-25~-30℃)发生的异常年份,更应该注意对核桃雄花芽及晚实品种的保护。(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07期)
常志光,牛庆生,闫德斌,王志,王海全[10](2015)在《不同蜜蜂品种越冬后期血淋巴总SOD活力与抗寒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通过测定蜜蜂血淋巴总SOD活力,做为选择抗逆蜜蜂育种指标的可行性。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量不同品种蜜蜂越冬后期血淋巴总SOD活力,应用热敏电阻+数字电表法测量蜜蜂抗寒力。结果表明,卡尼鄂拉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血淋巴总SOD活力差异显着,蜜蜂血淋巴总SOD活力与过冷却点具有显着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蜜蜂血淋巴总SOD活力可作为蜜蜂抗逆育种材料选择的生化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5年03期)
抗寒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长白山区域四种野生蔷薇,在不同抗寒性上的一系列生理生化以及组织解剖指标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对比。通过近几年大量文献阅读整理,束缚水/自由水、3℃下的脯氮酸积累量和光合强度、栅栏组织/海纬组织等指标与被试种类越冬茎的褐变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海纬组织细胞的大小和越冬茎的幼嫩程度与抗寒性呈反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寒力论文参考文献
[1].曾宪海,焦云飞,廖子荣,潘登浪,林位夫.广东不同地区引种油棕叶片解剖结构对油棕抗寒力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8
[2].周红昕,于新海,李蒙,吴海英.长白山区域野生蔷薇抗寒力分析的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7
[3].郑傲冰,翟保平.粘虫抗寒力的初步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7
[4].范建新.农杆菌介导的火龙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转LTP基因提高抗寒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5].郑傲冰.粘虫的抗寒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6].赵云.喷施GA_3和ETH对核桃休眠芽萌发及抗寒力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
[7].李峰.这两招能提高菜苗抗寒力[N].河北科技报.2015
[8].王玮,李红旭,曹素芳,赵明新.低温胁迫下梨枝条电解质外渗与抗寒力相关性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5
[9].刘广平,张悦.主要气象因子对核桃花芽抗寒力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5
[10].常志光,牛庆生,闫德斌,王志,王海全.不同蜜蜂品种越冬后期血淋巴总SOD活力与抗寒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蜂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