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乳化论文_张洪武,赵岚,黄永东,朱凯,朱天孝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乳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粒径,多孔,溶剂,技术,稀土元素,快速。

膜乳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武,赵岚,黄永东,朱凯,朱天孝[1](2019)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均一小粒径复合多糖微球及其色谱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均一小粒径复合多糖微球,重点探究膜乳化工艺关键参数和微球固化冷却工艺等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以及制备工艺对微球耐压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粒径均一、耐压性能良好的小粒径复合多糖微球。色谱研究表明,该均一小粒径复合多糖微球具有较高的色谱分离度,在高分辨率色谱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贺克宝[2](2019)在《新型膜乳化循环萃取器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萃取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湿法冶金、核化工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传统的溶剂萃取设备如混合澄清槽、萃取柱和离心萃取器的应用和发展都已十分成熟,但是传统的萃取设备传质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能够实现快速充分混合功能的萃取器以达到高效的传质效果。但是,快速充分混合会使得混合相易于乳化且难以分离。为此,我们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效传质和快速相分离的萃取设备。本文设计的膜乳化循环萃取器是利用多孔膜的分散作用,实现有机相和水相的充分混合,通过装置结构的设计使得充分混合的两相实现快速分离,系统地研究了一些参数对于设备萃取性能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该装置在贵金属的提取与稀土矿中镧锕分离方面的应用。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萃取性能和相分离性能的萃取装置—膜乳化循环萃取器。通过Pd的萃取实验发现,相比较于传统的搅拌萃取,该萃取器表现出了更快的萃取动力学且能够在20秒内快速实现相分离;此外,该装置适用于不同浓度(0.001 mM~10 mM)的金属钯的萃取;通过参数研究实验发现,小粒径膜和快的水相流速有利于装置萃取性能的提升;最后建立了能够预测水相剩余金属离子浓度的经验公式。2.研究了膜乳化循环萃取器在贵金属(Pd、Pt和Au)提取上的应用。该萃取器在低的有机试剂(稀释剂和萃取剂CyphosIL 101)消耗量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贵金属的快速高效萃取;探究了稀释剂种类、盐酸浓度对贵金属萃取的影响,获得最佳的实验条件,实现了从模拟电子元器件浸出液中选择性提取出贵金属,且贵金属提取率都在90%以上。3.研究了膜乳化循环萃取器在镧锕分离上的应用。批次单元素萃取实验的结果表明,提高体系pH值、萃取剂CyphosIL 104浓度有利于提高U、Th和Eu萃取效率;通过膜乳化萃取实验,得出了最佳的分离条件,在pH值小于1.50时,可以实现U、Th与稀土元素的较好分离,以0.5 MHC1溶液作为反萃液时,可以实现U、Th的高效分离;最后给出了使用膜乳化循环萃取器从稀土元素中分离U、Th的处理流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02)

郭逸薇[3](2018)在《SPG膜乳化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生物材料,作为高分子领域与生命科学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重要交叉领域,是近50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高分子量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FAD批准用于人体的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材料,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PLGA常常应用在微球的骨架材料,近年来以PLGA磁性微球(PLGA-MMs)和多孔缓释PLGA微球最受学术界的关注。使用高分子微球作为磁性颗粒的载体,除了能够增加对机体的生物相容性,防止纳米颗粒直接进入体内造成对机体不利的副作用(如纳米颗粒的尺寸依赖毒副作用)之外,由于磁性颗粒集中包裹在微球当中所以能大大提高磁性颗粒的磁响应作用,这对检测应用方面来说非常有帮助。由于天然酶的提取过程复杂、成本高、不易保存,合成具有类天然酶催化性能的纳米模拟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优良纳米模拟酶材料,因此本文利用PLGA-MMs中含有Fe_3O_4纳米颗粒的特性进行类过氧化氢酶和类过氧化物酶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1)采用SPG膜乳化法结合高速匀质法进行PLGA-MMs的制备,通过改变实验组分中Fe_3O_4@OA磁性纳米颗粒的占比来实现对PLGA-MMs不同形貌结构的调控。使用SEM、EDS元素分析以及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验证了形貌调控的有效性,通过改变微球中的磁投料比,可以便捷有效、一步到位的实现磁性多孔微球和异质性的Janus结构微球的制备。(2)选用带有正电荷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作为色原底物,以PLGA-MMs代替天然酶催化H_2O_2氧化色原底物从而引起颜色变化,验证其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pH依赖性实验中发现,在合适的酸性条件下其类酶活性较高,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其类酶活性显着降低。通过溶解氧电极发现,PLGA-MMs在碱性条件下具有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以催化H_2O_2分解产生O_2。最终证实PLGA磁性微球具有双酶活性,且对过氧化氢具有高亲和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8-30)

张欣[4](2018)在《SPG膜乳化制备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响应型微胶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响应载药微胶囊可以根据环境条件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释放,避免药物突释现象发生,增强药物利用率。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剂为固体颗粒,因其不含表面活性剂而具有低毒的特点,且Pickering乳液为热力学稳定体系,稳定性优于普通乳液体系。本文以壳聚糖-叁聚磷酸钠纳米颗粒(chitosan-triphosphate nanoparticles,CS-TPP 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为模板,制备了pH响应性载药微胶囊。研究了CS-TPP NPs制备工艺,膜乳化制备Pickering乳液过程,以及载药微胶囊的合成和体外释放等叁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离子凝聚法制备了CS-TPP NPs并优化了其制备工艺。通过改变体系pH,CS浓度和CS与TPP质量比,制备了不同粒径的CS-TPP NPs,并优选了适合制备微胶囊的纳米颗粒制备配方。其次,使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o/w型Pickering乳液。优化了CS-TPP 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条件;考察了油相种类,SPG膜孔径和膜乳化压力等条件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最后,在前两部分工作基础上,以Pickering乳液作为微胶囊制备的模板,以布洛芬作为模型药物,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微米级载药微胶囊。以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覆聚(乳酸-co-乙醇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实现其pH响应。优化了PLGA浓度和CS浓度等微胶囊制备条件,并进行了微胶囊的体外释放实验。本文制备的载药微胶囊在释放47 h时,载药微胶囊的累计释放率在碱性环境中(pH=7.4)是74%,在酸性环境中(pH=5)是26%,表明了其具有良好的pH响应能力。本文开发的基于膜乳化技术和Pickering乳液模板的载药微胶囊技术可制备出具有良好pH响应性的载药微胶囊,该制备方法和设计的微胶囊载体在药学领域有一定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祝君喆,栾瀚森,王浩[5](2018)在《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工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控制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十分重要。近年来,膜乳化法是制备单分散性微球的研究热点之一。相较于制备微球的传统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相分离法),膜乳化法有诸多优势:如微球粒径可控,单分散性良好,耗能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的不同工艺方法:连续流体剪切膜乳化法、搅拌膜乳化法、旋转膜乳化法以及脉冲振动膜乳化法,并对比了各自的优劣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祝君喆[6](2018)在《基于膜乳化技术制备窄粒径分布微球的装置设计与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长效注射缓控释制剂,大粒径的微球有助于缓释期的延长,降低突释,因此制备粒径在数十至数百微米的聚丙脂乙交脂(PLGA)微球对于长效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快速膜乳化法可制备纳米至数十微米级PLGA微球,微球径距(span)达到小于1.0的水平。但是,制备粒径在数十至数百微米的PLGA微球却存在技术难题,难以达到小粒径微球的粒径分布水平。本课题旨在利用直接膜乳化法制备中位粒径在60-200μm的窄分布PLGA微球,探究膜乳化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对微球粒径的影响,改善大粒径微球的粒径分布,实现可控稳定地制备目标粒径的微球,为实际生产上连续化制备微球制剂提供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叁部分。首先,利用当前膜乳化领域最常用的SPG膜,确定实验装置,保证批次间的重复性,考察过膜压力、连续相流速以及分散相浓度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改变分散相的内外压走向,改善SPG膜乳化微球的粒径均一性。其次,以不锈钢为膜材,利用激光微加工技术,定点在不锈钢膜材上打20μm圆孔,并在膜管内增加内嵌管结构,制备粒径分布更窄,批次间重复性更佳的PLGA微球。研究不锈钢膜的膜材表面性能和膜孔参数,探究内嵌管结构对微球粒经分布的影响,考察过膜压力、连续相流速以及分散相浓度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相比SPG膜乳化微球,不锈钢膜乳化微球粒径更加可控,且span从1.3降低至0.7。最后,设计并构建膜乳化后处理装置,通过管道将其与膜管装置连接,实现乳化、收集、和清洗固化流程一体化。评价该装置制备膜乳化微球的乳化速度、粒径、产品收率以及溶剂残留。并通过将连续相循环体系改为非循环体系,增加了该装置的乳化速度和产品收率。综上,利用不锈钢膜并增加内嵌管结构能稳定制备出数十至数百微米的大粒径PLGA微球,利用该膜管连接后处理装置能实现连续化无菌制备微球,对于实现生产中膜乳化微球的连续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期刊2018-04-01)

吴雪松,徐明新,郭柏松,金拓[7](2018)在《SPG膜乳化溶剂萃取法制备双羟萘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羟萘酸曲普瑞林为模型药物,采用SPG膜乳化溶剂萃取这一简化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蛋白处理方式和PLGA浓度。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显示,优化处方的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75.67μm,粒度分布均一(多分散系数0.282)。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定量分析证明,最终产品中双羟萘酸曲普瑞林的包封率为94.99%,而二氯甲烷(DCM,用作PLGA的溶剂)的含量低于限量(6×10~(-4))。体外释放试验显示,双羟萘酸曲普瑞林1 d累积释放率10.23%,33 d累积释放率接近90%,整个释放周期以较均匀的速度持续释放。上述结果说明,SPG膜乳化溶剂萃取法可能是制备多肽药物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的一个理想而简捷的工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唐志书,刘红波,王梅,刘妍如,吕杨[8](2017)在《快速膜乳化技术用于沙棘果油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快速膜乳化技术用于制备沙棘果油乳液的可行性。方法:以0.5μm SPG膜为膜材料,利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沙棘果油乳液。以乳液粒径为考察因素,研究乳化剂种类、用量和乳化压力、分散相浓度等因素对膜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沙棘果油乳液的优化工艺条件为:2%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膜乳化压力200 k Pa,分散相浓度30%,循环乳化3次。上述工艺条件所制备的沙棘果油乳液粒径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0.52μm。结论:快速膜乳化技术适用于制备粒径小而均一的沙棘果油乳液。(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08期)

赵培,李艳,王建梅,王雪莹,许敏[9](2017)在《利用新型膜乳化器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恒流泵替代气瓶给压装置得到新型膜乳化器,以改善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稳定性;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膜材,利用水包油(O/W)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研究了新型膜乳化器与传统膜乳化器对微球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考察了搅拌速度、稳定剂浓度、PLGA浓度及分散相流速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孔膜孔径2mm、搅拌速度300 r/min、稳定剂浓度1.0%(w)及PLGA浓度60 mg/m L、分散相流速20mL/h的条件下,可制得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粒径分布系数Rspan<0.50)的PLGA微球,各批产品的粒径相对标准偏差为1.99%,产品批次重复性良好.(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米亚策[10](2017)在《孔径均一的环氧树脂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膜乳化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膜乳化是可制备单分散乳液的独特技术。多孔膜作为膜乳化技术的一个核心部件,对膜乳化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其中膜孔大小、膜孔径分布、膜孔类型、膜孔隙率以及膜表面性质均是影响膜乳化结果的关键因素。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是目前膜乳化技术中最常用的膜件,但其表面亲水且不耐碱,因此在W/O体系和碱性体系的应用中受到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利用反应诱导相分离法,可控制备具有叁维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疏水且耐碱的环氧树脂多孔材料,并应用于膜乳化技术中,满足膜乳化技术发展的需求。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E-51型环氧树脂(DGEBA)作为反应单体,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DDCM)作为交联剂,聚乙二醇200(PEG200,P)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D)分别作为不良溶剂和良溶剂,利用反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环氧树脂多孔(EP)材料。围绕DGEBA/DDCM/P和DGEBA/DDCM/P-D两个体系,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等温和非等温固化动力学,考察了体系固化过程中热焓与模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分别观察了不同相分离途径和最终形成的相结构。通过对DGEBA/DDCM/P和DGEBA/DDCM/P-D两个体系准相图的构建,对体系相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阐释。(2)为了实现对EP材料相结构的调控,即获得具有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的EP材料,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中关键因素(致孔剂浓度、不良溶剂分子量、良溶剂种类和浓度、单体与交联剂的质量比和温度)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相图对相结构的调控机制进行了阐释。(3)进一步对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的孔径大小进行了调控,考察了各影响因素(致孔组分浓度和组成、反应组分组成和反应温度)对EP材料孔径的影响以及在孔径调控过程中,EP材料玻璃转化温度(Tg)和热分解温度(Td)的变化情况。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定量分析了体系组分组成对EP材料孔径的影响。通过优化制备得到了孔径范围为0.5-15 μm,具有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的EP材料。为了进一步拓宽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的孔径范围,针对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中存在的二次相分离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和探讨了 EP材料的成型工艺,利用改进后的车床法制备出了适用于膜乳化装置的管状膜和平板膜。(4)将硅烷偶联剂KP-18C和硅树脂聚甲基硅倍半氧烷GRT-350修饰后的SPG膜用于W/O体系中,发现使用3-4次后,修饰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与SPG膜不同,EP膜材表面疏水(CA=130°),可直接用于W/O乳液的制备。同时EP膜材具有叁维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窄孔径分布(C.V.=19.9%)和高孔隙率(57.91%,v/v)。首次将自制的EP膜用于膜乳化技术的W/O体系中,成功制备出了粒径均一的琼脂糖微球(d=16.53μm,C.V.=11.8%)和海藻酸钙微球(d=0.56μm,C.V.=11.4%)。(5)当用于碱性体系时,无论是KP-18C还是GRT-350修饰后的SPG膜,均无法制备出粒径均一的W/O乳液。与SPG膜不同,EP膜材具有较强的耐碱性(耐受1MNaOH)。将EP膜用于碱性体系,成功制备出了尺寸均一的小粒径葡甘聚糖(KGM)微球(d=7.47μm,C.V.=15.35%),拓宽了膜乳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由于较大的界面张力和沉降速度,在交联过程中KGM乳液易发生絮凝和聚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用量、KGM浆液黏度、油相组成及交联剂加入方式的优化,有效提高了乳液稳定性,缓解了交联过程中的絮凝和聚并现象。本论文系统考察了环氧树脂体系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和相分离动力学,分析了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制备出了孔径均一、孔径大小可控、具有叁维双连续贯通孔结构、疏水且耐碱的环氧树脂多孔膜材。进一步将该膜材加工成膜管(片),并首次应用于膜乳化技术的W/O体系和碱性体系中,成功制备出了粒径均一的亲水性多糖微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7-04-01)

膜乳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剂萃取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湿法冶金、核化工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传统的溶剂萃取设备如混合澄清槽、萃取柱和离心萃取器的应用和发展都已十分成熟,但是传统的萃取设备传质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能够实现快速充分混合功能的萃取器以达到高效的传质效果。但是,快速充分混合会使得混合相易于乳化且难以分离。为此,我们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效传质和快速相分离的萃取设备。本文设计的膜乳化循环萃取器是利用多孔膜的分散作用,实现有机相和水相的充分混合,通过装置结构的设计使得充分混合的两相实现快速分离,系统地研究了一些参数对于设备萃取性能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该装置在贵金属的提取与稀土矿中镧锕分离方面的应用。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萃取性能和相分离性能的萃取装置—膜乳化循环萃取器。通过Pd的萃取实验发现,相比较于传统的搅拌萃取,该萃取器表现出了更快的萃取动力学且能够在20秒内快速实现相分离;此外,该装置适用于不同浓度(0.001 mM~10 mM)的金属钯的萃取;通过参数研究实验发现,小粒径膜和快的水相流速有利于装置萃取性能的提升;最后建立了能够预测水相剩余金属离子浓度的经验公式。2.研究了膜乳化循环萃取器在贵金属(Pd、Pt和Au)提取上的应用。该萃取器在低的有机试剂(稀释剂和萃取剂CyphosIL 101)消耗量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贵金属的快速高效萃取;探究了稀释剂种类、盐酸浓度对贵金属萃取的影响,获得最佳的实验条件,实现了从模拟电子元器件浸出液中选择性提取出贵金属,且贵金属提取率都在90%以上。3.研究了膜乳化循环萃取器在镧锕分离上的应用。批次单元素萃取实验的结果表明,提高体系pH值、萃取剂CyphosIL 104浓度有利于提高U、Th和Eu萃取效率;通过膜乳化萃取实验,得出了最佳的分离条件,在pH值小于1.50时,可以实现U、Th与稀土元素的较好分离,以0.5 MHC1溶液作为反萃液时,可以实现U、Th的高效分离;最后给出了使用膜乳化循环萃取器从稀土元素中分离U、Th的处理流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乳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武,赵岚,黄永东,朱凯,朱天孝.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均一小粒径复合多糖微球及其色谱性能评价[J].化学世界.2019

[2].贺克宝.新型膜乳化循环萃取器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郭逸薇.SPG膜乳化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张欣.SPG膜乳化制备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响应型微胶囊研究[D].天津大学.2018

[5].祝君喆,栾瀚森,王浩.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6].祝君喆.基于膜乳化技术制备窄粒径分布微球的装置设计与工艺研究[D].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8

[7].吴雪松,徐明新,郭柏松,金拓.SPG膜乳化溶剂萃取法制备双羟萘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的工艺优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8].唐志书,刘红波,王梅,刘妍如,吕杨.快速膜乳化技术用于沙棘果油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7

[9].赵培,李艳,王建梅,王雪莹,许敏.利用新型膜乳化器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17

[10].米亚策.孔径均一的环氧树脂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膜乳化技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

论文知识图

膜制备流程图以及不同尺度下的膜形...采用不同孔径SPG膜乳化得到的乳...(a)分散相中有量子点时SPG膜乳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表面...膜乳化-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块状PVA缩醛的显微镜照片

标签:;  ;  ;  ;  ;  ;  ;  

膜乳化论文_张洪武,赵岚,黄永东,朱凯,朱天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