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钙水泥论文_许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钙水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钙,水泥,韧带,脊柱,红骨髓,磷灰石,前叉。

磷酸钙水泥论文文献综述

许春燕[1](2016)在《超声可视Fe_3O_4/磷酸钙水泥磁热消融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注射性Fe_3O_4/磷酸钙水泥的制备及体外热效能研究目的设计一种安全的、可注射的、可降解的Fe_3O_4/磷酸钙水泥,即MCPC(magnetic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磁性磷酸钙水泥)并研究其体外热效能。方法制作MCPC,测定MCPC的微观形态、抗溃散性,CPC与PEG对Fe_3O_4的限定能力,以及MCPC的可注射性、可降解性和固化放热。之后,制作3种铁含量、3种重量(包括10%的0.19 g、10%的0.36 g、10%的0.54 g、5%的0.54 g、0%的0.54 g、10%降解后的0.54 g)的MCPC,置于一个凝胶模块上方的圆柱小孔内,充入PBS,在自制交变磁场作用下300 s,通过红外成像仪监测PBS表面最高温度的变化来评估MCPC的产热性能。最后,选产热效率最高的含铁量为10%的包括3种重量(分别为:0.19 g、0.36 g、0.54 g)的MCPC植入一长条状牛肝块的一端,在同一个交变磁场下作用300 s,用红外成像仪监测牛肝表面最高温度变化进一步评估MCPC的产热性能,另取300 s时间点时红外热图像,分析牛肝表面最高温度及距离这个温度点0 cm、1 cm、2 cm、3 cm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磷酸钙基质疏松多孔,Fe_3O_4纳米粒均匀分布其中;能抗溃散的MCPC最高铁含量为10%;在交变磁场持续作用过程中,PBS受热,CPC+Fe组的Fe_3O_4纳米粒(含量10%)不随PBS的沸腾溢出凝胶模型之外,而PEG+Fe组的Fe_3O_4纳米粒随沸腾的PBS大量溢出凝胶模型之外;注射性与铁含量正相关,10%的MCPC可注射百分比为90.67±1.53%;降解性随着铁含量增加而增加,68天以后,重5g的不含铁MCPC,以及含5%和10%的MCPC的重量损失率分别为24.23±0.02%、32.62±0.03%、37.38±0.03%;固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很低,10%MCPC的固化放热量只有1.36±0.14°C;在交变磁场作用下,MCPC能迅速、大量产热,将PBS和离体牛肝的温度升高,产生的热量随着MCPC的重量、铁含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牛肝表面温度从最高温度点到周边温度能有效的降低。结论该实验通过将Fe_3O_4纳米粒分散在磷酸钙水泥基质中,设计了一种安全的、可注射的、能够生物降解的材料Fe_3O_4/磷酸钙水泥,即MCPC,在交变磁场作用下,CPC对Fe_3O_4纳米粒的限定能力佳,MCPC的产热效率高,有望成为一种安全的、高效的、微无创热消融肿瘤的材料。第二部分超声可视Fe_3O_4/磷酸钙水泥磁热消融肿瘤的实验研究目的制备可注射性Fe_3O_4/磷酸钙水泥,通过超声影像的协助,研究其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对离体牛肝和裸鼠MB-231人乳腺癌移植瘤的消融效果。方法制作铁含量为10%的包括3种重量(分别为:0.19g、0.36、0.54g)的MCPC,植入一立方块离体牛肝,经交变磁场作用后,于60s、180 s、300 s叁个时间点,用超声检测牛肝的回声强度变化,然后用直尺测量牛肝的消融直径,计算消融体积。待32只裸鼠移植瘤长到1.66±0.52 cm3大小,分为四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叁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局部注入0.36 g的空白CPC(CPC组)和0.36g的10%MCPC(CPC+Fe组)以及含0.036g Fe_3O_4的PEG(PEG+Fe组)到裸鼠皮下移植瘤内。注射完成,待MCPC固化以后,用超声仪观察CPC、MCPC、PEG+Fe四种材料在移植瘤内的回声及分布特点。然后,将所有组别裸鼠在交变磁场作用下180 s,用红外成像仪监测移植瘤表面温度。磁场作用完成后,用超声观察移植瘤形态及灰度变化。最后,每组牺牲3只裸鼠用于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剩下的5只裸鼠用于观察移植瘤大体变化趋势。结果超声影像下可见牛肝消融后回声强度增加,测得0.36g的10%MCPC在60 s、180 s、300 s时间点对牛肝的消融体积分别为0.2±0.03cm3、1.01±0.07cm3、1.96±0.19cm3。在超声可视化磁热消融过程中,MCPC能够在超声引导下直接注入移植瘤内部,并且在移植瘤内分布集中规则,显示清楚,呈高回声,后方伴声影,固化好以后能够限定在移植瘤内而未见渗漏或弥撒到周围组织。消融后发现,相对于其它组,10%的0.36g的CPC+Fe组能将大小为1.66±0.52 cm3的移植瘤在180 s内完全消融,消融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而消融范围刚好完全覆盖肿瘤范围,HE染色后病理切片显示消融后的肿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改变,坏死后移植瘤在两周后脱离荷瘤裸鼠。然而,含0.036g Fe_3O_4的PEG+Fe组虽然也能将移植瘤消融,但消融边界上见明显皮肤损伤,消融范围明显超出肿瘤范围,并且,在肿瘤消融后续观察中,该组别一些肿瘤在坏死区域周边的局部残余部分有复发趋势。空白对照和CPC组的移植瘤则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MCPC能够在可视化超声协作下,安全、高效、微无创的消融肿瘤。(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方彩萍[2](2011)在《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规则的骨损伤、不稳定骨折、因骨质疏松而引发的骨折修复与重建一直都是现代骨科学领域的难题。本论文针对目前钙磷类无机骨水泥在体内抗溃散性差、不具备粘结性能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微创或无创体内固定不规则的骨损伤、促进新骨再生为切入点,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适于硬组织粘结修复,可降解、可注射,抗溃散、粘结性好的镁基钙磷生物水泥,并探讨了其胶凝性、可注射性、粘结性、抗溃散性、体外降解性等性能。在本实验研究中,首先根据前期研究确定了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Injectable Magnesium-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 IMPC)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钾盐、氧化镁及磷酸钙胶凝材料,缓凝剂为分子量小、易溶于水、缓凝效果好的单糖——葡萄糖。通过探讨镁基磷酸钙水泥中的钙镁比、缓凝剂掺量及液固比对其抗压强度、凝结时间、可注射性、抗溃散率、粘结强度的影响,确定水泥初始配方。通过XRD、EDS、SEM及C-80微量热表征,探讨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水化动力学及水化机理,利用多因素等水平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并得到最佳配方。最后,通过AAS、SEMQ等测试手段,探讨降解过程中试样的强度、失重量变化规律,SBF中Ca2+离子浓度、pH值的变化规律,试样表面产生的磷灰石形貌及其数量变化规律,评价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体外降解性能。最佳配方得到的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抗压强度22.3±0.5MPa,凝结时间5.5±1.0min,可注射性94.1±2.0%,抗溃散性92.2±1.2%,粘结强度2.21±0.3MPa,可满足临床使用。在体外模拟降解实验中,材料表面形成磷灰石,可判断这种材料在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及可降解性能。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具有可注射性、降解性,同时具有适宜的凝结时间、良好的抗溃散性和一定的粘结强度,是一种可注射的原位固化粘结剂,可用作牙科修复材料、骨粘合修复材料,也可用于无创或微创手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04-01)

王晓锋,巫洪波,谢惠缄,姚仕奋[3](2010)在《磷酸钙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磷酸钙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磷酸钙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29例,包括胸椎17例,腰椎12例,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腰背痛症状均在术后8~24h基本缓解,26例患者术后卧床24h后能坐起,随访4~8个月病情稳定。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磷酸钙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操作简单,较安全,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0年36期)

郑建平,田琴,杨杰山,廉凯[4](2010)在《磷酸钙水泥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型磷酸钙水泥(rhBMP-2-CPC)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5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48只双膝关节ACL完全断裂的自身对照模型,24只用rhBMP-2-CPC充填移植腱-骨隧道界面(实验组),24只未用rhBMP-2-CPC(对照组),6只为生物力学试验的正常组。术后第2、4、8和12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2、4、8和12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较对照组抗拉伸的最大载荷明显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肌腱移植物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对照组;BMP-CPC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储诚兵,黎檀实,郝立波,王慧,曹敬荣[5](2009)在《局部抗菌药物载药系统克林霉素磷酸钙水泥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CPC)复合克林霉素制成局部抗菌药物载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观察CPC复合2%、5%克林霉素后,对初凝时间(tI)及终凝时间(tF)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5%复合克林霉素磷酸钙水泥(CLCPC)试样浸于PBS液中每日释放克林霉素的浓度及持续时间;采用平皿扩散法观察2%、5%CLCPC及2%复合克林霉素Palacos骨水泥(CLPMMP)体外抑菌能力;X射线晶体衍射(XRD)分析及扫描电镜(SEM)观察克林霉素对CPC固化产物及结构有无影响。结果克林霉素缩短了2%、5%CLCPC的固化时间;2%5、%CLCPC释放克林霉素在最初6 h呈暴发性,到第4天克林霉素释放速度减慢,至42 d仍能释放克林霉素;2%CLPMMP比2%CLCPC的每日抑菌环小,2%CLCPC又比5%CLCPC的抑菌环小;至抑菌试验42 d,CLCPC及CLPMMP仍均有抑菌作用;从抑菌试验30 d起,放置2%CLPMMP试样处可见大量细菌菌落,而2%、5%CLCPC无此现象;XRD分析及SEM观察克林霉素对CPC固化产物、晶体大小及结构无影响。结论克林霉素可复合CPC制成局部抗菌药物载药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巫洪波,武明鑫,邓兰英,谢惠缄,邓颂波[6](2009)在《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17例,包括胸椎12例,腰椎5例;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同时以疼痛分级和Dallas评分的形式记录术前、术后的相应得分,通过量化后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腰背痛症状均于术后8~24h基本缓解,15例患者术后卧床24h后能坐起,随访4~8个月病情稳定。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操作简单,较安全,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8期)

张谦[7](2007)在《磷酸钙水泥促进骨腱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普通磷酸钙水泥(CPC)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型磷酸钙水泥(rhBMP2-CPC)在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对随机分成ABC叁组的3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质量浓度为0.6%戊巴比妥钠2ml/kg体重静脉全麻。将兔仰卧位固定于实验台上,膝关节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辅助。在实验兔后腿做一长约3cm的膝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然后通过膝关节内侧支持带做一个前内侧切口,将髌骨向外侧脱位,充分暴露前十字韧带并完全切除。在胫骨上打一条直径2.4mm,起于内侧副韧带前方,止于胫骨髁间棘上前十字韧带起始处的骨隧道。在股骨上打一条直径相同的骨隧道,起于股骨髁间窝中线处,止于外侧副韧带起点的上方。然后钝性分离股骨内侧肌群后方找到半腱肌并于近侧肌腱移行处将其离断,修整半腱肌肌腱使其通过胫骨及股骨隧道,最终缝合于外侧副韧带上。对侧关节做相同处理。对A组膝关节用2ml注射器19号针头通过股骨隧道开口在移植物和股骨隧道结合面处注入0.5ml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B组用相同的办法注入0.5ml不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C组不注入任何物质。逐层关闭切口,消毒。术后允许兔在笼中活动。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切片,力学实验等手段观察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之间愈合情况。3、6周后各组处死4只实验动物,分别于膝关节上、下3cm断股骨和胫骨得到完整的膝关节标本,离断膝关节标本上除前十字韧带外的所有组织联结离断后将胫骨及股骨端分别固定于力学试验仪牵拉台两端,以5.0mm/s的拉力进行牵拉试验至肌腱从骨隧道中脱出,此时的牵拉力为腱骨结合面所能承受的最大牵拉力,应用CSS-44020型生物力学试验仪。结果:组织形态学方面1周的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有磷酸钙水泥填充,大量成骨细胞增生并有少量薄层纤维组织。B组结合面间有磷酸钙水泥填充,部分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少量薄层纤维组织。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只有少量松散的纤维组织。3周的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并逐渐钙化成骨,原有骨小梁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增生。B组的结合面间可见部分软骨细胞并逐渐钙化成骨,骨小梁周围有成骨细胞增生。C组显示移植腱周围仅有大量细胞外胶原纤维生成,呈不规则结构,偶尔可见胶原纤维与骨隧道的连接。6周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有大量新骨生成,组织中含有大量成骨细胞,移植腱与新生骨紧密结合形成纤维软骨连接。B组的结合面间有部分新骨生成,组织中含有大量成骨细胞和部分软骨细胞。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带。12周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几乎全部有新骨生成,腱骨间呈连续性纤维软骨连接,形成类似正常的韧带止点结构。B组的结合面间有大量新骨生成,大部分腱-骨间呈连续性纤维软骨连接。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仅见少量新骨的生成,腱骨结合面间可见部分肌腱与周围骨组织呈纤维软骨连接。在生物力学方面3周后ABC组的力学结果分别为35.30±2.66N、30.98±2.74N、26.50±2.14N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 P=0.029; A组与C组:P=0.001;B组与C组:P=0.016)。6周后力学试验结果分别为64.30±3.02N、60.75±2.53N、55.29±3.79N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8)。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P=0.170; A组与C组:P=0.001;B组与C组:P=0.029)。结论:普通磷酸钙水泥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早期愈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早期愈合促进作用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7-03-01)

陈百成,张谦,霍苗,张展翅,王晓峰[8](2006)在《磷酸钙水泥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节镜下前、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随访证实有部分病例存在膝关节不稳。排除隧道位点不良及固定不牢固等因素,主要是由腱骨愈合不良及过早进行激进的康复锻炼造成。因此,学者们对腱骨早期愈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将磷酸钙水泥加入腱骨之间,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华骨科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黄婵[9](2006)在《载中药磁性磷酸钙水泥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钙骨水泥(CPC)是一种能在室温自行凝固而塑型的生物陶瓷,CPC凝固后,转变为低结晶、具有一定孔隙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或透磷灰石(Brushite,DCPD),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所以,磷酸钙骨水泥已成功被用于临床骨替换,而且还常被用做药物缓释载体治疗各种骨骼系统疾病。 本课题组前期已经研究了含中药——丹参的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和表征,但是,载药、未载中药丹参磷酸钙骨水泥的水化机理、及体外降解释放规律尚未研究,载丹参的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太低,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因此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研究含丹参CPC的凝结行为和水化机理;通过优化CPC的制备工艺,提高其力学强度;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对凝固后的载药CPC的药物释放规律进行讨论;初步研究具有磁性的CPC的物化特性。 本实验选用中药丹参注射液,通过湿法共沉淀反应合成含丹参的磷酸氢钙,根据文献选择CPC的粉相:HA(8.5%)、a-磷酸叁钙(TCP58.0%)、DCP(25.0%)、和CaCO_3(8.5%);液相Na_2HPO_4—NaH_2PO_4的混合液做液相。制备载丹参磷酸钙骨水泥。实验中设计了空白、载中药、磁性、磁性载中药CPC四个样品组,分别采用PBS和蒸馏水做为液相调和CPC并填入模具;实验过程CPC的凝固时间用Vicat仪测量。实验前的CPC粉末、凝固过程的CPC膏体和硬化物的相成分用X射线衍射(XRD)表征,并选择凝固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时间点的样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形貌。使用正交实验表设计不同Fe_3O_4的质量百分含量、粒径、液固比、液相浓度和骨水泥的养护湿度等因素对CPC力学强度的影响。采用Instron5670万能力学实验机测量CPC的抗弯强度(5×5×32mm)和抗压强度(5×5×10mm),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每组试样数分别为6个及12个,结果取平均值,并做统计学t-检验分析。体外释放实验在37℃的模拟体液(SBF)中进行,各组CPC浸泡在SBF中,在选定的时间点测量SBF(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6-12-01)

苗军,王继芳[10](2006)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水泥注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性的影响。[方法]用注射能力系数法和稠度测定法对含不同浓度HPMC(0~4%)的CPC的注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增加HPMC的浓度,CPC的注射性能也增加。HPMC在2%时,注射性能最好,注射能力系数达95%,稠度最低,对水泥的固化时间无明显影响。HPMC超过3%后注射性能开始下降,至4%时注射能力系数降至90%。[结论]适当浓度的HPMC可以很好的改善CPC的流变学性能,增加其可注射性能,适于微创骨科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18期)

磷酸钙水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规则的骨损伤、不稳定骨折、因骨质疏松而引发的骨折修复与重建一直都是现代骨科学领域的难题。本论文针对目前钙磷类无机骨水泥在体内抗溃散性差、不具备粘结性能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微创或无创体内固定不规则的骨损伤、促进新骨再生为切入点,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适于硬组织粘结修复,可降解、可注射,抗溃散、粘结性好的镁基钙磷生物水泥,并探讨了其胶凝性、可注射性、粘结性、抗溃散性、体外降解性等性能。在本实验研究中,首先根据前期研究确定了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Injectable Magnesium-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 IMPC)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钾盐、氧化镁及磷酸钙胶凝材料,缓凝剂为分子量小、易溶于水、缓凝效果好的单糖——葡萄糖。通过探讨镁基磷酸钙水泥中的钙镁比、缓凝剂掺量及液固比对其抗压强度、凝结时间、可注射性、抗溃散率、粘结强度的影响,确定水泥初始配方。通过XRD、EDS、SEM及C-80微量热表征,探讨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水化动力学及水化机理,利用多因素等水平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并得到最佳配方。最后,通过AAS、SEMQ等测试手段,探讨降解过程中试样的强度、失重量变化规律,SBF中Ca2+离子浓度、pH值的变化规律,试样表面产生的磷灰石形貌及其数量变化规律,评价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体外降解性能。最佳配方得到的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抗压强度22.3±0.5MPa,凝结时间5.5±1.0min,可注射性94.1±2.0%,抗溃散性92.2±1.2%,粘结强度2.21±0.3MPa,可满足临床使用。在体外模拟降解实验中,材料表面形成磷灰石,可判断这种材料在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及可降解性能。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具有可注射性、降解性,同时具有适宜的凝结时间、良好的抗溃散性和一定的粘结强度,是一种可注射的原位固化粘结剂,可用作牙科修复材料、骨粘合修复材料,也可用于无创或微创手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钙水泥论文参考文献

[1].许春燕.超声可视Fe_3O_4/磷酸钙水泥磁热消融肿瘤[D].重庆医科大学.2016

[2].方彩萍.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王晓锋,巫洪波,谢惠缄,姚仕奋.磷酸钙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J].吉林医学.2010

[4].郑建平,田琴,杨杰山,廉凯.磷酸钙水泥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10

[5].储诚兵,黎檀实,郝立波,王慧,曹敬荣.局部抗菌药物载药系统克林霉素磷酸钙水泥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6].巫洪波,武明鑫,邓兰英,谢惠缄,邓颂波.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J].中国医药导报.2009

[7].张谦.磷酸钙水泥促进骨腱愈合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

[8].陈百成,张谦,霍苗,张展翅,王晓峰.磷酸钙水泥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

[9].黄婵.载中药磁性磷酸钙水泥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10].苗军,王继芳.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水泥注射性能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

论文知识图

(A)制备致密的管状骨水泥壳层的模具...在d-CPC复合物,b-CPC复合支架...一2可注射镁基磷酸钙水泥技术路线...一3各类磷酸钙骨水泥的红外图谱细胞与骨水泥复合培养7d扫描电...一6多重孔隙磷酸钙骨水泥模拟浸泡3周的...

标签:;  ;  ;  ;  ;  ;  ;  

磷酸钙水泥论文_许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