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钼磷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盐,晶体,荧光粉,结构,光纤,磁性,光学。
新型钼磷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郭衡[1](2019)在《白光LED用新型高效稀土掺杂磷酸盐荧光粉的制备与光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照明技术也步入到第四代,这其中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属于一种固体类性质的光源,具有极其明显的节能、发光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坚固耐用、无汞污染且容易维护等诸多优点,因此被誉为新一代照明光源。最早生产的白光发光二极管是将可发射黄色光的“YAG:Ce~(3+)荧光粉”以及发射蓝色光的光源——LED芯片通过技术封装从而得到的。在这种类型的WLED中,由于可见光谱区域缺乏红色成分,结果导致两个相关指数出现波动——显色指数(CRI)明显较差,与之相反,另一指数相关色温(CCT)较高。最近,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新型可通过近紫外芯片(350~410 nm)或蓝光芯片(450~470 nm)进行高效激发的高显色指数,低色温的荧光粉上。目前,磷酸盐基荧光粉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合成难度低、制作成本极低满足大部分实验室要求、热稳定性在技术要求范围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改变),故被生产商和相应研究人员广泛而频繁地应用于我们所知的绝大部分固体光源照明领域。所以我们进行大量文献调研,以及对实际实验条件的考虑,最终决定采用成功率高的高温固相法进而合成数种把磷酸盐作为其基质的目标荧光粉,通过稀土离子种类和掺杂浓度的选择,实现紫外近紫外LED激发下的有效发光。研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来测定合成荧光粉的结构性质,从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掺杂浓度、色纯分析、荧光衰减寿命等方面来探讨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和发光机理。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于1100℃下保温5 h合成了具有“Eu~(3+)”离子技术掺杂的“Na_3Sc_2(PO_4)_3:Eu~(3+)”系列荧光粉。利用XRD表征其晶体结构,利用SEM来进而分析获得所需样品的物质形貌。对发光性质的一系列完整的研究结果最终都表明Na_3Sc_2(PO_4)_3:Eu~(3+)的激发光谱在394 nm处有很强的激发峰。Na_3Sc_2(PO_4)_3:Eu~(3+)荧光粉中表现出Eu~(3+)离子的~5D_0→~7F_J(J=0、1、2、3、4)特征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613 nm处。Eu~(3+)离子在Na_3Sc_2(PO_4)_3基质中具有鲜明的浓度猝灭特性,最佳掺杂浓度为35 mol%。同时Na_3Sc_2(PO_4)_3:Eu~(3+)荧光粉的物理性质——荧光衰减寿命的数量级范围为毫秒级。在波长为394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作用下与商业常用粉——Y_2O_2S:Eu~(3+)荧光粉做详细的对比,Na_3Sc_2(PO_4)_3:0.35Eu~(3+)荧光粉的发光亮度是同样条件下Y_2O_2S:Eu~(3+)荧光粉的6.17倍且Na_3Sc_2(PO_4)_3:Eu~(3+)荧光粉的色坐标和量子效率分别为(0.642,0.353)和49%。研究结果表明Na_3Sc_2(PO_4)_3:Eu~(3+)是一种适合近紫外光激发的红光荧光粉。2.首次用高温固相法在1100℃温度以及还原气氛下合成了Na_3Sc_2(PO_4)_3:Re(Re=Ce~(3+)/Tb~(3+)/Ce~(3+),Tb~(3+))单一基质发射蓝光,绿光荧光粉。激发光谱研究表明Na_3Sc_2(PO_4)_3:Re(Re=Ce~(3+)/Tb~(3+)/Ce~(3+),Tb~(3+))荧光粉在近紫外区域有很强的吸收。在波长为320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Na_3Sc_2(PO_4)_3:Ce~(3+)荧光粉表现出了蓝紫色发光现象。在波长为378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Tb~(3+)离子掺杂的Na_3Sc_2(PO_4)_3荧光粉中,由于Tb~(3+)离子的~5D_4→~7F_5跃迁,使得Na_3Sc_2(PO_4)_3:Tb~(3+)荧光粉显示出绿光发射,发射光谱的最强波长峰值位置为542 nm处。而且在波长为320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Na_3Sc_2(PO_4)_3:Ce~(3+),Tb~(3+)荧光粉能够通过调节Ce~(3+),Tb~(3+)离子的比例实现调光。此外,Na_3Sc_2(PO_4)_3:Ce~(3+),Tb~(3+)荧光粉有着很高的活化能(0.245 eV)和76.63%的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制备的Ce~(3+)/Tb~(3+)共掺杂Na_3Sc_2(PO_4)_3荧光粉在NUV基白光LED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NLPM:xEu~(3+)系列荧光粉的研究。该荧光粉同样采用常规高温固相法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合成。在396 nm近紫外激发下,所有样品的最强发射峰都在616 nm(Eu~(3+)离子~5D_0→~7F_2跃迁)左右,发射鲜红色的光。NLPM:0.6Eu~(3+)的CIE色度坐标为(0.660,0.338),IQE为73.1%,而且重要的是,NLPM:0.6Eu~(3+)荧光粉的颜色纯度达到93.5%。这些评价荧光粉性能的指标都比目前商用Y_2O_2S:Eu~(3+)和Y_2O_3:Eu~(3+)红色荧光粉好,因此Eu~(3+)活化的Na_2Lu(Mo_4)(PO_4)荧光粉是一种适合近紫外光激发的红光荧光粉。最后,我们对当前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结合目前的研究领域以及发光材料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解植擎[2](2019)在《新型硼酸盐/磷酸盐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通讯、大气环境监测、微创手术、激光加工、激光制导等技术和科研领域的发展,二阶非线性光学(以下简称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生产生活要求的提高,人们对这些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论文以探索新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为主要目标,采用高温熔液、固相合成等方法,通过筛选出有利于拓宽透过范围或者增大倍频效应的优异基元,如:阴离子基团以B-O和P-O基团为主,阳离子以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及含有孤对电子和d~(10)的过渡金属为主,合成了多个稀土金属硼酸盐和多聚磷酸盐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K_7MRE_2B_(15)O_(30)(M=Zn,Cd,Pb;RE=Sc,Y,Gd,Lu):一系列在非线性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稀土金属硼酸盐的合成和表征。通过高温熔液法合成了K_7MRE_2B_(15)O_(30)(M=Zn,Cd,Pb;RE=Sc,Y,Gd,Lu)一系列新化合物,它们结晶于叁方晶系,空间群为R32。在这些晶体结构中,所有的B原子与O原子连接形成BO_3叁角形和BO_4四面体,进一步通过共角连接形成了孤立的B_5O_(10)基团,B_5O_(10)基团通过与REO_6八面体连接形成叁维框架结构,一价K~+离子和二价M~(2+)离子填充在B_5O_(10)基团和REO_6多面体连接形成的空隙中保持键价平衡。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K_7CdRE_2B_(15)O_(30)(RE=Sc,Y,Gd,Lu)具有较短的截止边约为200 nm,可达到紫外区。粉末倍频测试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大的倍频效应,在Nd:YAG激光器输出的1064 nm激光的条件下,被测化合物的倍频效应约为1.5-2.1倍KDP,且能实现相位匹配。同时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来帮助探索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2、LiZnP_3O_9:一种应用于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多聚磷酸盐的晶体结构和理论研究。LiZnP_3O_9结晶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晶胞参数为a=8.330(3)?,b=8.520(3)?,c=8.635(3)?,Z=4。在LiZnP_3O_9的晶体结构中,P与四个O原子连接形成了PO_4四面体,然后这些四面体通过共顶点连接形成zig-zag[PO_3]_∞链。Li原子和Zn原子填充在[PO_3]_∞链的间隙中。漫反射光谱表明LiZnP_3O_9具有较短的截止边,约为204 nm。粉末倍频测试结果表明在Nd:YAG激光器输出1064 nm激光的条件下倍频效应约为KDP的0.2倍,且能实现相位匹配。此外,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0)
李景明[3](2019)在《新型磷酸盐微结构光纤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光学器件的出现,对光纤以及光纤器件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高功率激光系统要求光纤结构利于提升泵浦效率、降低光纤辐照损伤;相干光通信要求光纤具有保偏性能;而调制器、光开关和变频器等光学器件又要求光纤具有较高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传统的单包层光纤已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本课题研制了叁种新型微结构磷酸盐玻璃光纤。取得结果如下:(1)首先探索了铒镱共掺磷酸盐双包层光纤的制备过程。研究了铒镱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确定了Er_2O_3和Yb_2O_3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1 mol%和2 mol%。然后通过纤芯大块玻璃的熔制以及冷加工,最后在拉丝塔上拉制出直径1.4-1.6 mm的纤芯棒,其Er~(3+)离子掺杂浓度达到1.184×10~(20) cm~(-3),Yb~(3+)离子掺杂浓度达到2.368×10~(20) cm~(-3)。(2)研究了不同含量的BaO以及氟化物对磷酸盐玻璃物理化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玻璃中BaO含量的增加,玻璃的密度、强度、折射率、T_g、T_f等性能逐渐增大,玻璃热膨胀系数降低,玻璃机械性能和热性能得到改善,玻璃的网络结构加强。而在磷酸盐玻璃中添加氟化物(KF、CaF_2、BaF_2),由于F~-离子对玻璃网络结构的弱化作用,玻璃结构变得松散,玻璃机械性能及化学稳定性都变差,不适用于光纤的制备。最后优化了磷酸盐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热性能,并确定了光纤内外包层的配方,分别为56.7P_2O_5-10.5K_2O-4Al_2O_3-4.2La_2O_3-22.6BaO和64.5P_2O_5-13K_2O-12CaO-2.5Al_2O_3-8B_2O_3。(3)优化了大块磷酸盐玻璃熔制工艺,包括熔融、通气、除水等,制备了无气泡、无条纹、均匀度较好和羟基含量低(1.16×10~(19) cm~(-3))的激光大块玻璃。采用管棒法制备了双包层光纤预制棒,并在拉丝塔上拉制了铒镱共掺磷酸盐双包层光纤,其纤芯直径是78-81μm,NA为0.053,内包层277-282μm,NA为0.356,外包层1483-1518μm。测试得到双包层光纤在1310 nm处的损耗为7.15 dB/m,对976 nm泵浦光的吸收系数可达253.9 dB/m。测试磷酸盐双包层光纤激光性能,可以看到光纤在1.5μm处具有Er~(3+)离子的放大自发辐射,其强度随着使用双包层光纤的长度先增强后减弱,长度为7.5 cm时强度最强。(4)探索了铒镱共掺保偏光纤制备过程。设计了保偏光纤预制棒的尺寸和结构,并通过管棒法加工了保偏光纤预制棒,在拉丝塔上拉制了铒镱共掺磷酸盐保偏光纤。(5)探索了非线性光纤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静电喷雾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Ba_2TiSi_2O_8纳米颗粒。Ba_2TiSi_2O_8颗粒整体呈圆球形,分散性好,具有高结晶度和空心的结构。通过1064 nm的皮秒激光器的激发,测得Ba_2TiSi_2O_8颗粒具有倍频效应。后续,Ba_2TiSi_2O_8颗粒将被掺杂在磷酸盐玻璃中制备非线性光纤。(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2)
王培[4](2019)在《新型磷酸盐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因而研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的光催化剂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BiPO_4是一种宽禁带含氧酸盐光催化剂,具有结构稳定、无毒、廉价、沉降分离速度快等优点。本文采用不同方法合成了BiPO_4半导体光催化剂、g-C_3N_4/BiPO_4和BiVO_4/Bi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结合一些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和光吸收性能等反面进行了表征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制备因素和反应条件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简要分析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相同原料,通过水热法、微波辅助法和微波法合成出不同的铋系光催化剂。水热法制备样品为单斜相独居石结构BiPO_4,微波辅助法所制备样品为独居石结构和六方相混合晶型BiPO_4,而微波法所制备样品为Bi_6O_5(OH)_3(NO_3)_5·2H_2O。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制备的BiPO_4样品在紫外光下光催化降解活性最高,10min内可以光催化降解99.7%的亚甲基蓝(MB),微波辅助法制备的样品的反应速率常数是微波法所制备样品的11.66倍。(2)采用水热法合成了g-C_3N_4/BiPO_4复合光催化剂。结果表明叁聚氰胺添加量为0.042g时(CN-Bi-2),光催化活性最高,模拟太阳光照射5h后,样品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达到98.95%,比纯BiPO_4样品提高了17%,复合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常数是纯BiPO_4样品的2.65倍。光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可能是g-C_3N_4与BiPO_4复合后,两者的能带会发生交迭,复合半导体的互补性质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增强电荷分离,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3)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BiVO_4/BiPO_4复合光催化剂,探索了V/P的摩尔比例和微波反应的功率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iVO_4/BiPO_4复合光催化剂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比纯BiPO_4样品高出许多,可见光照射60min后,15%V/P样品对MB的降解率达到99.60%,而经过相同时间的光照后,纯BiPO_4样品对MB的降解率仅为33.54%。微波反应的功率会影响产物的光催化性能,当微波功率小于150W时,样品对MB的光催化降解率很低。实验结果表明两步法所制备样品与一步法所制备样品光催化活性差异不大,但是一步法制备较两步法简便,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心怡[5](2019)在《新型磷酸盐防锈颜料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等金属基材最常见的有效防锈办法是在金属基材表面涂装有机或无机涂层,实现物理或化学防锈来达到防腐蚀的效果。与传统的铅系、铬系防锈颜料相比,磷酸盐系颜料具有无毒环保、价格低廉、耐蚀性好等特点,因此在我国涂料绿色化生产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制备了叁种新型磷酸盐:磷酸锌纳米颗粒、多金属磷酸复盐、无机-有机化学键合防锈颜料,并将磷酸锌纳米颗粒和多金属磷酸复盐应用于涂料中探索其的防锈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ZnO与H_3PO_4为原料,通过研磨反应、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控合成纳米磷酸锌,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各因素对产物形貌、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通过SEM、XRD、DLS、FT-IR、TEM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应用于环氧体系涂料中,通过盐雾试验测定其防锈性能并对其防锈机理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反应条件为表面活性剂CTAB的浓度9×10~(-4)mol·L~(-1),研磨时间3h,锆球为研磨介质,研磨罐中球料比150:1,磨球比例Ф10mm:Ф6mm=1:4,转速200r·min~(-1),固液比为1:1,其平均粒径为68nm,可控合成粒状纳米磷酸锌。盐雾试验表明纳米磷酸锌涂料耐盐雾时间平均为546h,相较于红丹的384h、市售磷酸锌的144h等时间更长,证明制备的纳米级磷酸锌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涂层表面观察到纳米磷酸锌涂层表面平整致密,具有良好的物理屏蔽防锈性能;纳米磷酸锌颗粒细小均匀、粒径分布窄,在涂料中分散好,贮存性稳定,可减少涂层孔隙,使得涂层细腻致密,更有效地阻止腐蚀性物质的侵入,在化学防锈的基础上增强了物理屏蔽性能。(2)以Zn~(2+)和Fe~(3+)阳离子、PO_4~(3-)和MoO_4~(2-)阴离子为原材料,制备多金属磷酸复盐,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PO_4~(3-)/MoO_4~(2-)摩尔比、Fe~(3+)/Zn~(2+)摩尔比、反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中磷酸根、钼酸根含量的影响,并以两者的含量为双指标响应值,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优化制备工艺条件,通过SEM、XRD、FT-IR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应用于环氧体系涂料中进行盐雾试验测定其防锈性能,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磷钼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阳离子摩尔比>反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磷酸根与钼酸根摩尔比5:1,铁锌离子摩尔比0.98:1,pH为6,温度78℃,时间79min时,磷酸根与钼含量分别可达到34.79%和5.15%。所得复合产物进行盐雾试验,耐盐雾时间与红丹接近,比进口同类产品及市售磷酸锌分别高10%和200%,由于阴、阳离子的协同作用,合成的磷酸复盐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3)以叁聚磷酸铝为主体,有机胺类:乙醇胺、松香胺、苯胺为客体,采用水热、超声等方法对叁聚磷酸铝进行插层和剥离,将插层的苯胺-叁聚磷酸铝中的苯胺氧化成聚苯胺-叁聚磷酸铝,并对产物进行XRD、SEM、FT-IR表征,对插层反应机理进行分析,探索无机-有机化学键合型防锈颜料的合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150℃,时间2h时,ATP:叁乙醇胺=1:1.2(m/m,以下同),溶剂热中乙醇胺均可以插层并剥离ATP。苯胺较优的插层比例为ATP与苯胺质量比为1:0.5,溶剂热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h时,超声反应条件时间为6h、温度60℃,都能插层剥离ATP,苯胺氧化反应生成聚苯胺-叁聚磷酸铝的无机-有机复合物外观变为墨绿色但仍然保留插层剥离后的片状形貌。而松香胺无法与叁聚磷酸铝发生插层反应。(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3-01)
李龙[6](2018)在《新型硫族亚碲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作为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在频率转换、电光调制、通讯和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前材料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其在晶体结构上首先必须是非中心对称的,如何高效的获得非中心对称结构的化合物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因为绝大多数化合物都倾向于以中心对称的方式进行结晶。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引入具有不对称配位环境的结构基元,比如易于发生二阶姜一泰勒效应(SOJT)畸变的阳离子,能够大大增加获得非中心对称结构化合物的可能性。这些阳离子包括八面体配位环境的d0过渡金属阳离子(Nb5+、Mo6+、W6+等)和含有立体化学活性孤对电子的阳离子(Te4+、I5+、Pb2+等)。由这些结构基元形成的化合物很多具有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性能,是潜在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因此本文以引入具有不对称配位环境的Te4+为切入点,结合PO4四面体完美的组成单元,以期获得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的亚碲磷酸盐。(1)采用水热法,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叁个新型的碱土金属亚碲磷酸盐,分别是 BaTeO(HPO4)2、BaTe2O2(PO4)2 和 BaTe3O3(HPO4)(PO4)2。叁个化合物的合成温度分别为190℃、210℃和230℃,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而且随着Ba/Te摩尔比1:1-1:2-1:3的变化,结构由简到繁,呈现由0D-2D-3D的变化。并且BaTe3O3(HPO4)(PO4)2为非中心对称的结构,其二次谐波强度接近KDP,是目前亚碲磷酸盐中非线性光学系数最高的,其截止吸收边为421 nm,表明其在紫外光波段具有潜在的非线性光学应用。第一性原理和偶极矩的计算结果都表明其光学性能来源于不对称的结构基元Te4+。在碱土金属亚碲磷酸盐体系中,这是第一个具有非中心对称的结构,为我们合成其它具有非中心对称晶体结构的化合物提供了借鉴。另外,通过水热法还得到了一个2D层状结构的SrTe(PO4)2化合物。(2)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新型的碱金属亚碲磷酸盐,分别是LiTe2O2(Ho.5PO4)2和NaTeO(PO4)。两者均比较容易长成大的单晶,特别是LiTe2O2(H0.5PO4)2化合物的单晶尺寸最大可达厘米级别。这是第一次发现含锂或者钠的亚碲磷酸盐化合物。两者的晶体结构较为类似,都是由Te2O8二聚体和PO4四面体构成的2D层状结构,碱金属位于层与层之间,由于Li+和Na+半径的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3)这是首次以水热法成功合成的碱土及碱金属亚碲磷酸盐,突破了传统高温固相法的限制。(4)在TeO2-P2O5体系中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亚碲磷酸盐β-Te3O3(PO4)2,其与已知的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α-Te3O3(PO4)2具有同质多象的现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TenOm部分聚合方式的不同。β相中碲氧形成的是Te6O2220-六聚体的簇,而α相中为1∞{[Te3O11]10-}的单链。这是首次在亚碲磷酸盐体系中发现同质多象的结构,而且也是第一次在亚碲磷酸盐甚至是亚碲酸盐中发现Te6O2220-的六聚体。(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刘宇,裴大婷[7](2019)在《新型二维层状铜磷酸盐氟化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良的氟水热法,以磷酸为溶剂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铜磷酸盐氟化物Na_2Cu_2F_2[P_2O_7],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和磁性分析对其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官能团、热稳定性和磁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该化合物中,[Cu_2O_6F_2]二聚体与焦磷酸根[P_2O_7]~(4-)交替连接形成一个平行于(100)面的二维CuPOF层,层中邻近的磁性Cu~(2+)之间具有很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由于二聚体型结构的Cu~(2+)之间无法形成自旋阻挫以阻止其自旋的有序排列,在低温时该化合物呈现出长程反铁磁有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昕达[8](2018)在《基于次磷酸盐结构的新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是一种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皆具有重要意义的阴离子自由基。O_2~(·-)是有氧代谢过程中氧气发生部分还原产生的有毒副产物,属于活性氧的关键组成部分。O_2~(·-)本身反应活性很差,但在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可转变为其它活性较高的自由基。过量的O_2~(·-)可以引起DNA损伤,多糖解聚,脂质过氧化,哺乳动物细胞死亡以及酶灭活等不良结果。鉴于O_2~(·-)具有上述重要作用,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检测O_2~(·-),无疑在生物学研究、疾病机理的探索、早期临床诊断和干预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是一种灵敏、可靠、方便、无创的基于酶促反应产生光学成像的方法。由于不需要外部激发光,生物发光可大幅降低背景信号的干扰,特别适合于生物体中的成像研究。经典的生物发光系统——萤火虫荧光素酶-虫荧光素体系,在有叁磷酸腺苷、氧气和镁离子的作用下,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虫荧光素或氨基荧光素脱羧,从而产生生物发光。本文基于对D-虫荧光素分子的化学修饰,首次构建细胞和动物水平上O_2~(·-)的生物发光成像检测新技术。本论文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一)设计合成用于可特异性检测O_2~(·-)的生物发光探针phosphinate-luciferin,该探针是通过二苯基次膦酰氯对D-虫荧光素分子6’羟基进行修饰构建。本章对实验路线进行了设计及验证,最终确定了合成路线的最佳方案:以2-氰基-6-羟基苯并噻唑为起始原料,首先与二苯基次膦酰氯反应得到化合物phosphinate-benzothiazole,随后phosphinate-benzothiazole的氰基与一水合半胱氨酸盐酸盐自发环化生成目标化合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质谱的方法,对合成得到的phosphinate-luciferin纯度和结构进行表征。(二)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详细研究了phosphinate-luciferin对O_2~(·-)的检测能力。次磷酸盐基团的吸电子效应淬灭了D-虫荧光素的生物发光,无O_2~(·-)存在时,不能作为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底物。只有当体系中存在O_2~(·-)时,次磷酸盐基团会从phosphinate-luciferin脱落,重新释放出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底物D-虫荧光素,从而产生生物发光。体外实验表明phosphinate-luciferin能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捕获纳摩尔水平的O_2~(·-);此外,基于体外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把phosphinate-luciferin应用于Huh7细胞中检测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O_2~(·-)刺激剂)和聚苯乙烯微球刺激产生的O_2~(·-),结果显示,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膜渗透性,可以很好地对细胞内源性O_2~(·-)进行成像研究。最终,将其成功应用于裸鼠内源性O_2~(·-)的实时成像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9)
刘宇[9](2018)在《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氧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由于具有许多奇特物理化学性能,如高温超导等,在磁性领域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磁基态,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磁基态在绝对零度下能量的变化长期以来都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热点。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的Philip Anderson教授提出,铜氧化合物的高温超导电性是通过掺杂破坏其量子自旋液体的基态演化而来的,因此对该类化合物的磁基态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们进一步理解高温超导机制。1983年Haldane教授对一维铜氧化合物的海森堡自旋链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猜想:在没有链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绝对零度时,具有整数自旋的反铁磁海森堡自旋链的基态有一个有限的自旋能隙,即Haldane能隙,而具有半奇整数(1/2、3/2、5/2等)自旋的海森堡链是无自旋能隙的,并由此获得了 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上述猜想只是基于理想化的无链间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的情况,实际的一维铜氧化合物的基态远比这复杂,该类化合物磁性基态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铜磷酸盐作为铜氧化合物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异常丰富的结构化学,铜离子通过磷酸根的连接可形成各种自旋亚晶格,探索该体系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规律性,对于理解我们目前依旧知之甚少的铜氧化合物的磁基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卤素离子的引入可进一步促进铜离子的相互连接,形成铜离子多聚体,为后续研究铜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本论文以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的合成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将氟离子或氯离子引入铜磷酸盐化合物的框架中,获得新的含氟或含氯的铜磷酸盐卤化物,并进一步探索该系列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规律性,以期为铜氧化合物的磁基态及量子相变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步合成的方法,先利用溶剂热法合成凝胶状的中间产物,再把中间产物放在室温下蒸发,成功合成了一个一维的铜磷酸盐氯化物Cs2Cu(H20)Cl[PO(OH)(OH0.25)2]2。此方法既克服了溶剂热法溶剂不能蒸发缺点,又弥补了溶剂蒸发法反应条件过于温和的不足。且在Cs2Cu(H20)C1[PO(OH)(OH0.25)2]2 的晶体结构中,[Cu(C103)Cl]四角单锥通过氯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通过氯桥联的Cu-Cl-Cu锯齿链。磁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链内的铜离子呈叁角形的分布,该化合物的磁性系统可视为简化的kagome结构,具有强烈的自旋阻挫效应,阻挫系数f值大于42.1,而通常如果阻挫系数大于5就表明阻挫强烈的抑制了自旋的有序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们提高对自旋液体理论的理解。(2).获得了多种具有低维磁性结构和孔道结构的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其中Na2Cu2P2O7F2 和 Cs4[Cs0.14(H3O)0.86]NaCu9[P2O6(OH)]6Cl6 是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A9Cu6(P2O7)40Cl3·xH20 = K,NH4,K0.91Cs0.09)和Na2Cs7Cu6(P207)4OCl3·xH2O是具有16元环孔道结构的新的铜磷酸盐氯化物。且磁性分析结果表明,Cs4[Cs0.14(H3O)0.86]NaCu9[P2O6(OH)]6Cl6由于结构中部分铜离子形成了 kagome结构,具有强烈的自旋阻挫效应,阻挫系数f值大于45.6,可作为研究自旋液体的候选材料。(3).成功合成出两个新型的叁维架状结构的碱金属铜磷酸盐氯化物Li6Cu5H(PO4)4O2Cl、Na4Cu12H8(PO4)8OCl0),以及一个罕见的新型叁维架状结构的碱金属铜磷酸盐氟氯化物Na2Cu5.8H0.4(PO4)4FCl· 3.2H20。(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建强[10](2018)在《通过化学结构单元替换制备新型磷酸盐荧光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现白光LEDs的主要方式是将LED芯片和荧光粉组合。良好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对于荧光粉的实际应用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人们在设计并发现用于固态照明的新型LED荧光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策略。化学结构单元替换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通过取代对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可以调谐和优化其光致发光及其他性能。本文以已知的3种Eu2+掺杂的荧光粉Sr4.95(PO4)3F:0.05Eu2+,Ca1.98(BO3)Cl:0.02Eu2+,Ba2.97(PO4)2:0.03Eu2+为原型,通过化学单元等价取代改变其化学组成,使激活离子的配位环境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原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论文第一章主要是对LED及荧光粉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等方面做了扼要的介绍。同时,为论文研究课题的实验思路和理论方面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样品的制备过程以及在制备和表征过程中用到的相关原料和仪器。论文的第叁章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Sr4.95(PO4)3X:0.05Eu2+(X=F,Cl,Br)荧光粉,通过XRD可知所制得的样品均为纯相。本章详细研究了通过卤素离子取代后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及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荧光粉热稳定性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比较这一系列荧光粉,可以发现Sr4.95(PO4)3Br:0.05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能都是很好的。对Sr5(1-x)(PO4)3Br:5x Eu2+(x=0.005,0.01,0.02,0.03,0.04)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作了进一步研究,该荧光粉的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2.0mol%,浓度猝灭机理可以用四极-四极相互作用来解释。所有数据表明,Sr5(1-x)(PO4)3Br:5x Eu2+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较高的色纯度和色稳定性,在白光LED中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论文的第四章通过传统高温固相法在850℃还原气氛下合成了一系列Ca1.98(BO3)1-x(PO4)xCl:0.02Eu2+(x=0,0.05,0.10,0.15,0.20,1)荧光粉。通过化学单元取代策略用[PO4]3-阴离子多面体逐渐取代[BO3]3-阴离子多面体,改变了Eu2+周围的晶体场环境,化合物中同时存在4个Ca位点,从而使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发生改变。基于这一性质,我们通过改变[PO4]3-阴离子多面体的取代量,成功实现了发光颜色从黄色到白色最终到蓝色的调控。当x=0.10时,我们实现了Ca1.98(BO3)0.9(PO4)0.1Cl:0.02Eu2+荧光粉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在此荧光粉中,只需掺杂Eu2+而不需要掺杂其他激活离子,避免了多种激活离子之间的能量损失。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取代之后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变化,并通过计算活化能Ea来对荧光粉热稳定性的变化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Ca1.98(BO3)1-x(PO4)xCl:0.02Eu2+(x=0,0.05,0.10,0.15,0.20,1)荧光粉在白光LED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的第五章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900℃还原气氛下合成了Ba3-2xLaxNax(PO4)2:Eu2+/Eu3+和Ba3-2xYxLix(PO4)2:Eu2+/Eu3+两个系列的荧光粉。通过化学单元取代策略分别用[La3+,Na+]离子对和[Y3+,Li+]离子对取代Ba2.97(PO4)2:0.03Eu2+中的[Ba2+,Ba2+]离子对,为Eu3+提供了位点,使得Eu2+和Eu3+同时存在。通过调节取代的量来调节Eu2+/Eu3+的比例来达到光谱调控的目的。其中在Ba3-2xLaxNax(PO4)2:Eu2+/Eu3+荧光粉体系中发光颜色实现了由蓝紫色到红色的调控,中间没有经过白光区域。在Ba3-2xYxLix(PO4)2:Eu2+/Eu3+体系中,实现了荧光粉的发光颜色由蓝紫色到红色的变化,中间经过白光区域。同时我们也对取代之后荧光粉热稳定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取代之后的样品的热稳定性要略好于取代之前。(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新型钼磷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光通讯、大气环境监测、微创手术、激光加工、激光制导等技术和科研领域的发展,二阶非线性光学(以下简称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生产生活要求的提高,人们对这些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论文以探索新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为主要目标,采用高温熔液、固相合成等方法,通过筛选出有利于拓宽透过范围或者增大倍频效应的优异基元,如:阴离子基团以B-O和P-O基团为主,阳离子以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及含有孤对电子和d~(10)的过渡金属为主,合成了多个稀土金属硼酸盐和多聚磷酸盐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K_7MRE_2B_(15)O_(30)(M=Zn,Cd,Pb;RE=Sc,Y,Gd,Lu):一系列在非线性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稀土金属硼酸盐的合成和表征。通过高温熔液法合成了K_7MRE_2B_(15)O_(30)(M=Zn,Cd,Pb;RE=Sc,Y,Gd,Lu)一系列新化合物,它们结晶于叁方晶系,空间群为R32。在这些晶体结构中,所有的B原子与O原子连接形成BO_3叁角形和BO_4四面体,进一步通过共角连接形成了孤立的B_5O_(10)基团,B_5O_(10)基团通过与REO_6八面体连接形成叁维框架结构,一价K~+离子和二价M~(2+)离子填充在B_5O_(10)基团和REO_6多面体连接形成的空隙中保持键价平衡。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K_7CdRE_2B_(15)O_(30)(RE=Sc,Y,Gd,Lu)具有较短的截止边约为200 nm,可达到紫外区。粉末倍频测试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大的倍频效应,在Nd:YAG激光器输出的1064 nm激光的条件下,被测化合物的倍频效应约为1.5-2.1倍KDP,且能实现相位匹配。同时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来帮助探索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2、LiZnP_3O_9:一种应用于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多聚磷酸盐的晶体结构和理论研究。LiZnP_3O_9结晶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晶胞参数为a=8.330(3)?,b=8.520(3)?,c=8.635(3)?,Z=4。在LiZnP_3O_9的晶体结构中,P与四个O原子连接形成了PO_4四面体,然后这些四面体通过共顶点连接形成zig-zag[PO_3]_∞链。Li原子和Zn原子填充在[PO_3]_∞链的间隙中。漫反射光谱表明LiZnP_3O_9具有较短的截止边,约为204 nm。粉末倍频测试结果表明在Nd:YAG激光器输出1064 nm激光的条件下倍频效应约为KDP的0.2倍,且能实现相位匹配。此外,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钼磷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郭衡.白光LED用新型高效稀土掺杂磷酸盐荧光粉的制备与光谱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解植擎.新型硼酸盐/磷酸盐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9
[3].李景明.新型磷酸盐微结构光纤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王培.新型磷酸盐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9
[5].陈心怡.新型磷酸盐防锈颜料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D].广西民族大学.2019
[6].李龙.新型硫族亚碲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厦门大学.2018
[7].刘宇,裴大婷.新型二维层状铜磷酸盐氟化物的合成与表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刘昕达.基于次磷酸盐结构的新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
[9].刘宇.新型铜磷酸盐卤化物的合成与表征[D].厦门大学.2018
[10].孙建强.通过化学结构单元替换制备新型磷酸盐荧光粉[D].青岛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