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论文_白培荣,马德胜,熊兴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班公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怒江,日土县,燕山,青藏高原,山岩,白垩,古生物。

班公湖论文文献综述

白培荣,马德胜,熊兴国[1](2019)在《Dicheiropollis和Ephedripites花粉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亭贡错组中的出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亭贡拉地区亭贡错组中首次发现了早白垩世早期典型分子Dicheiropollis花粉。这一孢粉组合同时还含有大量的Classopollis和较多的Ephedripites,指示当前孢粉组合和亭贡错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区域发育以掌鳞杉科为主、在林下或林间生长有麻黄科的植被群落,指示干旱炎热的气候环境,也为该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封闭时限提供了年代资料约束。(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2](2019)在《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迭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迭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迭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迭统到中二迭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迭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着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迭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迭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迭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迭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范建军,张博川,刘海永,刘一鸣,于云鹏[3](2019)在《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洋内俯冲:来自洞错蛇绿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蛇绿岩中新厘定一套洋内俯冲成因的岩石组合,岩性以橄榄岩、堆晶岩(包括堆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枕状熔岩和辉绿岩脉等为主。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锆石U-Pb测年显示,它们形成于中侏罗世(172~165Ma)。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它们兼具N-MORB和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且均来自亏损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区域上同时期的玻安岩、高镁安山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等资料,我们得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保存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早-中侏罗世洋内弧岩石层序,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洋内俯冲事件。早-中侏罗世是班公湖-怒江洋快速消减期,洋内俯冲和洋-陆俯冲同时存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唐跃,翟庆国,胡培远,肖序常,王海涛[4](2019)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侏罗纪高镁安山质岩石对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南北向分布了叁条分支蛇绿岩亚带,它们记录了该地区中特提斯洋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对于该地区洋盆俯冲消减动力学过程一直缺乏有效制约。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新近厘定的安山岩和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安山岩主要呈不整合覆盖于晚叁迭世沉积地层之上,或与侏罗纪俯冲增生杂岩和橄榄岩以断层接触,闪长岩主要呈岩脉体侵入于橄榄岩中。锆石U-Pb定年表明,安山岩和闪长岩均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5~161Ma)。安山岩和闪长岩地球化学组成类似,它们大都具有高的MgO含量和Mg#值,这与高镁安山岩相类似。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特征,富集轻稀土(LREE)和Rb、Th、U、Pb等元素,亏损Ba和高场强元素(HFSE; Nb,Ta和Ti)。同时,样品还显示出较低的Ba/Th和较高的(La/Sm)N比值,以及负的锆石εHf(t)值和古老的锆石Hf模式年龄。这些特征表明这些高镁安山岩和闪长岩是大洋板片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的熔体交代地幔楔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和前人研究,认为这些岩石可能形成于靠近海沟的大陆边缘环境,是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中段北拉-拉弄分支洋盆初始俯冲消减的产物,该初始俯冲作用可能与安多微陆块和南羌塘地块碰撞导致的俯冲南向跃迁有关。(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卢雨潇,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陈晓坚[5](2019)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蓬湖蛇绿岩中的洋脊型二辉橄榄岩》一文中研究指出蓬湖蛇绿岩产于西藏藏北湖区的蓬湖西侧,属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白拉拉弄-依拉山亚带。该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和辉绿岩等组成。其中地幔橄榄岩由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组成。蓬湖二辉橄榄岩的橄榄石Fo值介于88.85~90.33之间、斜方辉石的Al2O3含量范围在4.26%~6.60%。与原始地幔相比,蓬湖二辉橄榄岩岩石有较高的MgO含量和较低的Al2O3、CaO和TiO2等易熔组分含量;稀土元素总量介于1.11×10-6~1.53×10-6之间,明显低于原始地幔值,配分模式为轻稀土轻微亏损。在原始地幔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蓬湖二辉橄榄岩显示Rb、Zr亏损,U、Ta、Sr强烈富集特征。蓬湖二辉橄榄岩的铂族元素总量介于22.9×10-9~27×10-9之间,PGEs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显示其为接近原始地幔的"平坦型"。以上特征与深海橄榄岩相似,指示它们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定量模拟估算表明,蓬湖二辉橄榄岩可能来源于地幔中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源区,系经历了约5%~10%的部分熔融残余。蓬湖堆晶岩矿物结晶顺序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长石,其中异剥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Mg#值介于86.92~89.93之间、橄榄石Fo平均值为84.45,明显不同于MOR型蛇绿岩堆晶岩。蓬湖堆晶岩的矿物组成、岩浆结晶顺序和矿物成分均与俯冲带上SSZ型蛇绿岩形成的堆晶岩类似。以上结果表明,蓬湖二辉橄榄岩形成于大洋脊环境,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经历了不超过10%部分熔融的残余,后期由于洋内俯冲作用经历了岩石-熔体反应,形成了SSZ型堆晶岩和含较高Cr#值尖晶石的方辉橄榄岩。(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尹滔,李威,尹显科,张伟,袁华云[6](2019)在《西藏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拉萨地块北部阿翁错地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龄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114.4±1.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典型镁安山岩/闪长岩(MA)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具有较高Mg~#值(45.42~54.29),低的TFeO~*/MgO值(1.58~2.26);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研究表明,阿翁错花岗闪长岩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在俯冲消减背景下,由俯冲洋壳脱水熔融产生的溶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为晚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罗友珍[7](2019)在《班公湖》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是中国日土县与拉达克交界的内陆湖泊。班公湖呈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最窄处仅5米。湖面海拔4240米,水深57米,流域面积为28714平方公里。班公湖为内陆湖,湖水东淡西咸,位于日土县境内为淡水,西部日土县与拉达克交界处为咸水。(本文来源于《金秋》期刊2019年18期)

燕云鹏,徐辉,刘刚,刘建宇[8](2019)在《2013—2017年班公湖地区冷季湖泊冰情变化分析——中国西部高寒高海拔地区冰冻圈遥感调查(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高寒高海拔区域的湖泊冰情变化分析,对于冷季湖冰通行能力评价、暖季冰碛湖溃决防灾减灾以及湖区下游洪涝灾害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7年Landsat8陆地成像仪(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传感器获得的遥感数据序列,选择了班公湖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湖泊(区域),开展了冷季湖泊冰情变化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班公湖Zone1区和Zone2区作为同一个湖泊,冻结开始时间、封冻时间、解冻开始时间和完全解冻开始时间基本一致。尽管斯潘古尔湖和莫里里湖的湖面海拔比班公湖高,但是冻结过程叁者基本一致。斯潘古尔湖解冻比班公湖要晚;而最终的完全解冻开始时间两者基本一致。莫里里湖的解冻开始时间比班公湖要晚0. 5~1个月;而完全解冻时间比别的湖泊约晚1个月。(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3期)

李兴奎[9](2019)在《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成矿带是西藏叁大世界级铜多金属成矿带中发现最晚、认知度最低、研究最为薄弱的一条成矿带,其范围涵盖南羌塘地块西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和拉萨地块西北部叁个构造区。受限于极端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班公湖成矿带在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时限与过程、南羌塘地块基底性质与演化等,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液榍石U-Pb定年、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全岩S r-Nd同位素等研究手段,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和南羌塘地块西部地壳结构进行约束,并进一步探讨了南羌塘地块西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区域成矿时空差异以及构造-岩浆-成矿深部过程等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南羌塘地块西部晚中生代(ca.170-100 Ma)花岗质岩浆岩带以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地球化学急变带)为界可划分为南带和北带。北带花岗质岩石以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为主;而南带花岗质岩石则出现了埃达克岩、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和巴哈岩等多种类型,其中埃达克岩和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均起源于新生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但后者还获得了一定的地幔组分的贡献;巴哈岩则起源于先期遭受俯冲洋壳和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2.通过Hf同位素剖面构建和继承锆石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地块可能存在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并且该地块内部以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在晚中生代时期地壳性质和演化明显不一致,南侧边缘地区在侏罗纪发生了幔源岩浆底侵所导致的地壳垂向增长,形成了新生下地壳;而北侧内陆地区地壳基底并未遭受年轻幔源物质的明显改造,始终为古老的前寒武结晶基底。3.早白垩世时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进入软碰撞演化阶段。在早白垩世中期(130-115 Ma),南羌塘地块南缘、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以及北拉萨地块上均有深水复理石沉积发育,表明这一时期存在一个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的陆内深水盆地。4.综合沉积-岩浆-构造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170-140 Ma时期,班公湖—怒江洋处于南北双向俯冲阶段,并且北侧的大洋板片从ca.160 Ma开始发生平坦俯冲。140-132 Ma时期,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发生初始软碰撞,导致有限的区域性隆升和沙木罗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的出现。132-113 Ma时期,软碰撞结合带之下的大洋板片开始下沉并拖拽上覆岩石圈,从而导致区域性沉降和陆内深水盆地的形成;与此同时,南羌塘地块之下平坦化的大洋板片发生断离和后撤,从而导致区域伸展和岩浆岩时代向南年轻化。113-100 Ma时期,大洋板片从上覆岩石圈上完全拆离并沉入地幔,导致软碰撞结合带及两侧地块边缘快速均衡隆升,形成大规模的陆相红色粗碎屑沉积建造(例如去申拉组、阿布山组和竟柱山组等)。5.通过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测得尕尔勤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年龄为121.7±1.9Ma(MSWD=1.1)。通过热液榍石U-Pb定年测得先遣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06.4±1.1 Ma(MSWD=1.5),该年龄是班公湖成矿带北缘首次获得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年龄。综合区内己有的成矿年代学资料,本文提出班公湖成矿带北缘Cu-Au-Fe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早白垩世。6.在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所含暗色包体内首次发现了岩浆硫化物包裹体,表明暗色包体的母岩浆是一种金属硫化物饱和岩浆;同时,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判断,暗色包体为富水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铝玄武质岩浆注入到长英质岩浆房后淬火所形成。因此,我们提出富水、金属硫化物饱和的镁铁质岩浆在多龙矿集区超大型-大型斑岩铜金矿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7.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在成矿类型和规模上具有显着差异:南带花岗质岩体主要发育超大型-大型规模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而北带花岗质岩体则主要形成中小型规模的矽卡岩型铁矿。利于南带花岗质岩体形成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铜金矿床的构造-岩浆因素有:(1)南带所处的南羌塘地块边缘地区在侏罗纪时期形成了富集金属硫化物的新生下地壳;(2)早白垩世时期,存在有利的构造动力学机制,例如板片断离和后撤,促使富集金属硫化物的新生下地壳发生重熔,从而为南带岩浆-成矿系统提供丰富的金属和硫;(3)早白垩世时期,有特别富水、金属硫化物饱和的幔源镁铁质岩浆上升并注入到南带长英质岩浆房系统内,为岩浆房系统提供了大量成矿必需的水以及一定量的金属和硫。相反,北带花岗质岩体所处地区下地壳始终为古老的前寒武结晶基底,因此不具有太大的铜金类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只能形成一些富磁铁矿、贫(或不含)硫化物的矽卡岩型铁矿床。8.随时间的推移,南带花岗质岩体中的铜金矿成矿类型逐渐由斑岩型转变为浅成低温热液型。导致这种成矿类型转变的构造动力学机制是: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在ca.118-113 Ma时期从南羌塘地块底部逐渐拆离,促使南羌塘地块南缘发生强烈的均衡隆升,从而导致铜金矿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埋深逐渐变浅。(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30)

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10](2019)在《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4期)

班公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迭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迭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迭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迭统到中二迭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迭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着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迭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迭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迭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迭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班公湖论文参考文献

[1].白培荣,马德胜,熊兴国.Dicheiropollis和Ephedripites花粉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亭贡错组中的出现及其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9

[2].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J].岩石学报.2019

[3].范建军,张博川,刘海永,刘一鸣,于云鹏.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洋内俯冲:来自洞错蛇绿岩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9

[4].唐跃,翟庆国,胡培远,肖序常,王海涛.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侏罗纪高镁安山质岩石对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9

[5].卢雨潇,杨经绥,董玉飞,熊发挥,陈晓坚.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蓬湖蛇绿岩中的洋脊型二辉橄榄岩[J].地质学报.2019

[6].尹滔,李威,尹显科,张伟,袁华云.西藏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证据[J].中国地质.2019

[7].罗友珍.班公湖[J].金秋.2019

[8].燕云鹏,徐辉,刘刚,刘建宇.2013—2017年班公湖地区冷季湖泊冰情变化分析——中国西部高寒高海拔地区冰冻圈遥感调查(一)[J].国土资源遥感.2019

[9].李兴奎.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D].南京大学.2019

[10].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新生代走滑断裂及形成的大地构...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研究区位...吉瓦温泉及其地质构造图(据方斌,20...印支期后青海省构造单元区划图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置图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段重要矿集区及矿...

标签:;  ;  ;  ;  ;  ;  ;  

班公湖论文_白培荣,马德胜,熊兴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