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子论文_梁晓珍,符素华,丁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地形,土壤,植被,喀斯特,苔藓植物,长法。

地形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珍,符素华,丁琳[1](2019)在《地形因子计算方法对土壤侵蚀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嫩江县、怀来县、吴起县、开州区、长汀县5个区域1∶1万地形图,生成5 m分辨率的DEM作为数据源。分别用分段坡长法和汇流面积法计算了坡长坡度因子,并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了土壤侵蚀模数,评价了土壤侵蚀强度,对比分析了分段坡长法和汇流面积法对坡长因子及水土流失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汇流面积法提取的坡长因子值和空间分布差异比分段坡长法更大,2种方法的低值区差异较小,高值区差异较大。2种方法计算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差异不大,而在计算土壤侵蚀强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形区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和土壤侵蚀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丽,王富伟,张秦玮[2](2019)在《复杂地形马铃薯种植区域环境因子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宁夏南部山区战略性主导产业,环境因子是马铃薯生产作业环节时节的重要依据,现有马铃薯生产作业环节时节把握主要依靠农民经验进行,基本生产规律满足的情况下仍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复杂地形马铃薯种植区域环境因子监测技术研究,设计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测系统,解决土壤硬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的精准监测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23期)

田地,刘政,胡亚林[3](2019)在《福州市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福州市1995-2015年6期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差值法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同时分析了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95年的57.93%增加至2015年的66.44%,年均增加0.43%;各等级覆盖度植被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极高植被覆盖面积不断增加,2015年面积占比达54.18%;整体而言,福州市植被以改善为主,面积占比达55.73%,但仍有约16.98%区域植被覆盖度呈退化趋势,有待进一步恢复和治理。②高程、坡度对福州市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影响较大,随着高程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随着坡度增大,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加后微弱衰减趋势;坡向对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除平坡植被覆盖度略低外,其余各坡向植被覆盖度差异不显着。③1995-2015年,高程>300 m和坡度>5°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而低高程和平坡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较小,各坡向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相近。地形因子对福州市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和动态具有较大影响。图5表4参2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郑淑文,彭亮,何英,穆振侠,梁川[4](2019)在《基于MODIS的塔什库尔干河流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及地形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什库尔干河主要由喀喇昆仑山区冰川融雪径流组成,是塔什库尔干县农业发展的命脉。以塔什库尔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5年MOD10A2的8d积雪合成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积雪覆盖率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与高程呈线性正相关,较高的积雪覆盖率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超过5 400m的地区;南坡积雪覆盖率最低,北坡最高;积雪覆盖率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增大趋势,坡度带年内变化的增长趋势均呈"N"型,45°~75°坡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杨学成,吴卓翎,周庆,徐明锋,苏志尧[5](2019)在《康禾自然保护区森林苔藓植物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森林苔藓植物分布和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在广东东部康禾保护区内设置6 hm~2样地调查苔藓植物及坡向、坡度和凹凸度等地形因子,分析地形因子与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关联及不同地形梯度下苔藓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样地内共记录到苔藓植物25科36属47种(含3变种),其中苔类15种,藓类32种。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表明,不同的坡度和坡向分组中苔藓植物群落组成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不同凹凸度间的群落物种组成则存在显着差异。Kruskal-Wallis非参数的方差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则表明,坡向和坡度对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影响不存在显着的梯度效应,而凹凸度不仅与苔藓植物丰富度表现出显着的线性相关,而且还存在显着的强梯度效应,表现为随凹凸度的增大苔藓植物丰富度呈显着下降的趋势。苔类和藓类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与坡向相关的潜在直射光入射辐射(PDIR)对苔类植物丰富度的影响强于对藓类植物丰富度;而凹凸度对苔类和藓类植物的分布和丰富度变化均有显着的影响,且呈现很强的梯度效应。这些结果反映出苔类植物丰富度对与坡向相关的热量变化较为敏感,而无论是苔类还是藓类植物均对与水分条件相关的凹凸度变化敏感。本项研究揭示了森林苔藓植物分布和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苔藓植物相关的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熊巧利,何云玲,李同艳,余岚[6](2019)在《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如何定量影响其动态变化,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2000—2016年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DEM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近17年来生长季NDVI呈增长趋势(0.009/10 a),其中4月份增速最显着(0.029/10 a);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71.94%,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东南部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以较低稳定(31.15%)与中度稳定(25.36%)占主导。研究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以正相关为主;月尺度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年尺度的值;植被覆盖度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对降水月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对气温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效应。研究区平均NDVI在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最小(0.30),在坡度0°~5°区域最小(0.37),但是NDVI的显着退化趋势则是以海拔大于4 000 m处最大(14.33%);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主要受降水控制,坡度5°~15°区域主要受气温控制;坡向对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没有海拔和坡度影响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阳昭[7](2019)在《基于DEM的坡面地形因子值自动获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快速、精确获取小班高程等坡面地形因子值,在ArcGIS10.2下,将等高线矢量数据采用"地形转栅格"插值法生成DEM,基于DEM提取坡向、坡度栅格后分别转换成矢量离散点数据,将点数据与目标要素类数据采用"空间连接工具"迭加分析自动获取相应的坡面地形因子值。以获取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最大高程值为例,介绍坡面地形因子值自动获取的完整流程方法,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快速精确。(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李龙,周飞,田杰,王晓军[8](2019)在《地形因子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 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 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着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 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6期)

黄成,张友谊,眭静,叶小兵,袁亚东[9](2019)在《地形因子对沟谷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10日,都汶高速公路沿线32条沟暴发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简称"7·10"灾害),造成都汶高速公路中断及岷江堵塞。以"7·10"灾害为背景,运用ArcGIS提取了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关键地形因子(包括流域面积、主沟沟道长度、沟道纵比降以及沟谷斜坡坡度等),并结合计算模型分析了地形因子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10"群发性泥石流的发生符合临界值模型G=S(A/A_0)~(0.03)J~(0.12);泥石流沟的地形因子G越大,地形条件就越好,当G>0.45时,易发生泥石流。因此,用综合地形因子G来衡量泥石流的易发性,可为都汶高速沿线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评价与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8期)

白云星,周运超[10](2019)在《贵州省后寨河小流域地形因子、人为干扰与石漠化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喀斯特区域地形因子、人为干扰和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和实地观测,建立后寨河流域石漠化信息数据库并分析。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石漠化面积为14.43 km~2,不同利用类型石漠化面积呈以下规律:荒地>坡耕地>乔木林地>耕地>灌木林地>灌草地>草地>弃耕地>园地>乔灌木林地>水田>经果林地;流域内岩石裸露率和土壤厚度主要受到坡度、坡位和人为干扰的制约,而人为干扰具有主观性,主要在岩石裸露率低、土壤较厚和坡度较缓的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荒地和弃耕地占据了石漠化面积的32.64%,且存在较大潜在石漠化的风险。回归模型发现人为干扰程度对岩石裸露率(负效应-0.286)和土壤厚度(正效应0.264)的直接效应最大,坡向对岩石裸露率(正效应0.067)和土壤厚度(负效应-0.054)的直接效应最小。认清地形因子、人为干扰和石漠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利于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地形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是宁夏南部山区战略性主导产业,环境因子是马铃薯生产作业环节时节的重要依据,现有马铃薯生产作业环节时节把握主要依靠农民经验进行,基本生产规律满足的情况下仍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复杂地形马铃薯种植区域环境因子监测技术研究,设计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测系统,解决土壤硬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的精准监测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梁晓珍,符素华,丁琳.地形因子计算方法对土壤侵蚀评价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赵丽,王富伟,张秦玮.复杂地形马铃薯种植区域环境因子监测系统设计[J].电子世界.2019

[3].田地,刘政,胡亚林.福州市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4].郑淑文,彭亮,何英,穆振侠,梁川.基于MODIS的塔什库尔干河流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及地形因子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9

[5].杨学成,吴卓翎,周庆,徐明锋,苏志尧.康禾自然保护区森林苔藓植物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熊巧利,何云玲,李同艳,余岚.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阳昭.基于DEM的坡面地形因子值自动获取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

[8].李龙,周飞,田杰,王晓军.地形因子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9].黄成,张友谊,眭静,叶小兵,袁亚东.地形因子对沟谷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为例[J].人民长江.2019

[10].白云星,周运超.贵州省后寨河小流域地形因子、人为干扰与石漠化定量研究[J].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园则沟小流域主要地形因子分布...一1撞击坑高程/填洼0()a与撞击坑高程差...规则网格单元坡形提取自然斜坡单元坡形提取表4.7坡形分类...基于不同分辨率DEM的坡度图(1:10000...自然斜坡单元缓冲区提取

标签:;  ;  ;  ;  ;  ;  ;  

地形因子论文_梁晓珍,符素华,丁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