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_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

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_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血酶原,羧基,肝细胞,蛋白,肝癌,异常,磁共振。

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文献综述

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1](2019)在《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obas~? 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AFP,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全部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34.5(4.5,594.9) ng/ml和63.5(25.0,2082.0) Mau/ml,显着高于非HCC组[分别为3.4(2.2,11.6) ng/ml和23.0(18.8,28.0) Mau/ml,P<0.01];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67.4%和62.5%、100.0%、74.4%,Gd-EOB-DTPA增强MRI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1.5%,准确率为86.6%,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5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叁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闫乐乐,倪才方,李智,胡波,徐家晨[2](2019)在《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AFP、脱-γ-羧基凝血酶原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FP联合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接受TACE治疗的8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前、连续2次TACE术后患者血清AFP、DCP的水平变化,以mRECIST标准评价TACE治疗效果,将AFP、DCP水平变化情况与同期影像学(mRECIST标准)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mRECIST分级与AFP、DCP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缓解组的价值。结果依据mRECIST标准,缓解组38例,未缓解组31例。缓解组治疗后AFP和DCP均明显低于未缓解组(Z值分别为-3. 366、-4. 065,P值均<0. 05)。缓解组△AFP、△DCP、△AFP%及△DCP%与未缓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 837、-5. 597、-4. 210、-5. 851,P值均<0. 001)。mRECIST分期与△AFP、△DCP均呈明显的负相关(rs分别为-0. 552、-0. 593,P值均<0. 001)。△AFP%用于诊断缓解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796,△DCP%为0. 912,△AFP%+△DCP%联合为0. 921,△AFP%+△DCP%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联合分析TACE前后血清AFP和DCP水平变化可评估肝细胞癌TACE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胡德涛,汪晓,刘园园,胡波,杜卫星[3](2018)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升高的甲胎蛋白阴性、酒精性肝病相关晚期肝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传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筛查指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但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升高达正常值的48倍,最终通过影像学确诊为HCC并腹膜转移。提示DCP在HCC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弥补AFP在HCC筛查的不足,尤其是酒精性肝病导致的HCC。(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赵晨[4](2018)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各类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肝硬化已成为全球第14大死因,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为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及越来越多的非酒精性肝病。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及部分亚洲国家,尤其是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1])。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进入临床失代偿期,则有效治疗方法少,死亡率高~([2])。因此,寻找能准确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情况和预后的血清学指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DCP)是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其分子结构中γ-羧基谷氨酸(Gla)结构域的一个或多个谷氨酸(Glu)残基没有被完全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Gla),因此完全丧失正常凝血酶原功能~([3])。1968年Ganrot等人发现由于正常的凝血酶原在合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而DCP合成过程中缺乏维生素K,因此DCP又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诱导的凝血酶原II(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II,PIVKA II)~([4])。在维生素K缺乏或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后,凝血酶原的非羧化形式可以释放人血中~([5])。自1984年Liebman等发现DCP在原发性肝癌中显着升高,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证实DCP在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中有着很好的诊断价值~([6,7,8,9])。新近国内学者回顾性研究证实DCP诊断早期肝癌的效能高于甲胎蛋白,且DCP表达升高与患者恶性临床表型和不良预后相关,DCP与甲胎蛋白联合诊断肝癌及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单用甲胎蛋白~([10])。另一方面血清DCP对于肝癌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复发和死亡同样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11,12])。然而,目前关于DCP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DCP表达,明确其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并留存血样的肝硬化病人。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排除标准: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胰腺疾病和各种胆管疾病,检测前一周内服用华法林、维生素K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和纳入研究者。所有纳入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入组病例入院后均于24小时之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样送医院检验科检测PLT计数、白蛋白、ALT、AST、ALP、GGT、TBil、PT、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并完善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肝硬化患者由相关检查结果计算所得的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评估肝功能情况。所有受试者的血清样本送外院检验科进行DCP检测,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LUMIPULSEG1200,Fujirebio,Tokyo,Japan),DCP阳性判断标准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所有肝硬化患者均建立病例报告表,该表格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随后,检索我院消化内科肝硬化随访数据库,并进一步通过医院病历系统、电话随访及来院复诊随访病人发生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的情况(包括并发症发生的种类、次数和严重程度)、是否接受肝移植和生存情况(若死亡,随访死亡原因)等。随访时间不小于6个月。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血清DCP水平,探讨血清DCP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情况、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及肝病相关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分析DCP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肝硬化患者137例。入组肝硬化患者中男性73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56.80±11.76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55、52和30例,MELD评分均值为8.61±5.34。其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2例。完成随访的肝硬化患者共113例,男性6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57.04±11.8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45、42和26例,MELD评分均值为8.74±5.54。其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8例。以临床DCP正常值40 mAU/mL,将入组的137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DCP阴性(≤40 mAU/mL)118例,DCP阳性(>40 mAU/mL)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Child-Pugh A级患者DCP阳性率为1.82%(1/55),Child-Pugh B级患者DCP阳性率为21.15%(11/52),Child-Pugh C级患者DCP阳性率为23.33%(7/30)。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DCP阳性组患者与DCP阴性组患者相比,白蛋白水平较低,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较高,提示DCP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成负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Child-Pugh B级和C级肝硬化患者中,DCP水平与MELD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259,P=0.021)。进一步研究发现DCP阳性组患者(即DCP>40 mAU/mL)发生腹水(χ~2=5.744,P=0.022)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χ~2=97.636,P=0.019)的比例显着高于DCP阴性组(即DCP≤40 mAU/mL)患者,提示DCP表达异常与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合患者血清DCP值,结果发现DCP表达与代偿期患者发生临床失代偿显着相关,并与肝硬化患者肝病相关死亡率显着相关。【结论】1.血清DCP可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指标;2.血清DCP水平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判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的指标;3.DC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冯晓鸿,杜合娟[5](2018)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HC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6年本院收治的40例HCC患者;另外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肝脏疾病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肿瘤患者作为肿瘤组,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组的DCP及甲胎蛋白(AFP),同时分析DCP和AFP浓度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联。结果 HCC组、肝病组、肿瘤组、对照组的DCP浓度(ng/ml)分别为642.70±467.80、8.96±6.71、10.62±7.71、3.69±2.00;AFP浓度(ng/ml)分别为781.00±683.90、8.92±7.65、9.10±8.42、4.16±2.83;其中HCC组的DCP浓度、AFP浓度均高于其他3组(P<0.01);肿瘤组、肝病组的平均DCP浓度与AFP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CC诊断界定值进行判定:DCP>12 ng/ml,灵敏度为80.0%,特异性为83.2%。AFP>20 ng/ml,灵敏度为75.0%,特异性为86.0%。两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7.5%,特异性为88.7%。根据DCP与AFP浓度对病灶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DCP浓度与患者的病灶直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32,P<0.021)。结论DCP可作为检测HCC的重要手段,联合AFP阳性检出率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输血与检验》期刊2018年02期)

梁广舒,顾志冬[6](2016)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范围内,肝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5位,而病死率则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2位,每年有近80万的新增肝癌患者和超过70万的死亡病例。在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主要的组织学分型,占全球肝癌发生率的70%~85%[1]。H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预后不佳,因此对HCC进行(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5期)

姜月红,孙丽芳,冯恩航[7](2015)在《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早期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HCC患者42例作为HCC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肿瘤患者38例作为其他肿瘤组;选择同期住院的肝脏疾病(非HCC)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DCP及AFP含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C组、其他肿瘤组、肝病组、对照组AFP及DCP浓度分别为(793.12±682.28)、(653.28±457.26)、(9.68±8.24)、(11.14±6.58)、(8.82±7.82)、(9.12±5.83)、(4.15±3.01)、(3.82±2.03)ng/ml,HCC组显着高于其他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肿瘤组及肝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C定界值为AFP>20ng/ml时,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71.43%、83.26%;HCC定界值为DCP>12 ng/ml时,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1.18%、73.82%,二者联合时分别为87.68%、81.01%;均高于二者单独使用。HCC病灶大小与DCP浓度存在正相关关联(r=0.664)。结论 DCP可有效对HCC进行诊断,联合AFP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24期)

李康,张爱英,张贺,赵元顺,张永宏[8](2015)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Ba-蛋白芯片法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发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高、低成本的检测血清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蛋白芯片,并通过检测DCP阳性肝细胞肝癌(HCC)血清临床样本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首先采用柠檬酸钡吸附沉淀法去除血清中正常凝血酶原,然后通过双抗体夹心法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DCP含量。通过Ba-蛋白芯片法检测41例DCP阳性HCC患者血清和66例健康人血清,进行盲法验证。结果:通过Ecarin-显色多肽底物法证实柠檬酸钡吸附沉淀法能够完全除血清中正常凝血酶原,根据"平均数+3×标准差"公式设置蛋白芯片的Cut-off值作为阳性判定标准,Ba-蛋白芯片法检测DCP阳性HCC血清的灵敏度为95.1%(39/41),特异度为100%(66/66)。结论:成功建立检测血清中DCP浓度的Ba-蛋白芯片法,为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HCC的蛋白芯片的研发提供候选血清标志物。(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33期)

王文欢,曹建彪[9](2015)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最多见,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定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石亚玲,江笑文,邝燕玲[10](2014)在《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及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慢性肝炎患者75例以及肝硬化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DCP和AFP检测结果,并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85.96%,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762);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91.23%,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24);DCP和AFP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96.49%;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83)。结论 DCP和AFP联合检测能够显着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4年19期)

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AFP联合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接受TACE治疗的8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前、连续2次TACE术后患者血清AFP、DCP的水平变化,以mRECIST标准评价TACE治疗效果,将AFP、DCP水平变化情况与同期影像学(mRECIST标准)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mRECIST分级与AFP、DCP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缓解组的价值。结果依据mRECIST标准,缓解组38例,未缓解组31例。缓解组治疗后AFP和DCP均明显低于未缓解组(Z值分别为-3. 366、-4. 065,P值均<0. 05)。缓解组△AFP、△DCP、△AFP%及△DCP%与未缓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 837、-5. 597、-4. 210、-5. 851,P值均<0. 001)。mRECIST分期与△AFP、△DCP均呈明显的负相关(rs分别为-0. 552、-0. 593,P值均<0. 001)。△AFP%用于诊断缓解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796,△DCP%为0. 912,△AFP%+△DCP%联合为0. 921,△AFP%+△DCP%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联合分析TACE前后血清AFP和DCP水平变化可评估肝细胞癌TACE的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参考文献

[1].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2].闫乐乐,倪才方,李智,胡波,徐家晨.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AFP、脱-γ-羧基凝血酶原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3].胡德涛,汪晓,刘园园,胡波,杜卫星.脱-γ-羧基凝血酶原升高的甲胎蛋白阴性、酒精性肝病相关晚期肝癌1例[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8

[4].赵晨.脱-γ-羧基凝血酶原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5].冯晓鸿,杜合娟.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

[6].梁广舒,顾志冬.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6

[7].姜月红,孙丽芳,冯恩航.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

[8].李康,张爱英,张贺,赵元顺,张永宏.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Ba-蛋白芯片法的建立和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9].王文欢,曹建彪.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5

[10].石亚玲,江笑文,邝燕玲.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脱羧基凝血酶原论文_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