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傅荣贤,华建铭[1](2020)在《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文献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支学科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方法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文献学史与研究史的梳理、各类专题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前后继踵的孜孜求索,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70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领域开拓创新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严谨深入、分支学科研究用力不均、"问题意识"亟待加强等不足。
王小红[2](2020)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委会")与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1日至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古委会秘书处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所(或文献所,或中心,以下统一简称"古籍所")、文献学专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60余人到会或提交了论文。这次学术研讨会是爲回顾和总结三十五年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的工作情况、正确认识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范围和任务、进一步促进文献学学科建设及其与国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的形势下召开的。
梅新林[3](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段的重要节点上都曾出现过相关的学术回顾与反思活动,同时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二十世纪百年、新世纪近二十年的三个特定时段相交集与相衔接,然后一同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系统梳理古代文学学科的历史进程与趋势,深入总结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黄毓芸[4](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黄政[5](2018)在《古典文献学教材改进刍议——以目录版本学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架构与自我更新程度最直观的载体,目前综合类与专题类古典文献学教材层出不穷,在制度史内容的集中、知识线索的梳理方式、新近纂辑史料的利用、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外研究趋势的反映等方面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张响[6](2017)在《唐宋词笺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宋至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文献梳理与考察为基础,将唐宋词笺注与词集整理、词学观念、社会文化、学术思潮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重点论述唐宋词笺注的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梳理唐宋词笺注的发展脉络,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及意义。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说。论文主体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主要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历程、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从历程上看,唐宋词笺注起源于宋,发展于明,深化于清,兴盛于民国。从类型上看,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唐宋词笺注类型,如别集笺注型、选集笺注型、普及传播型、学术型、教学型等。从特点上看,不同的视角呈现出多种特征,如笺注总体呈递进式发展,笺注对象侧重名家、名选,笺注者有学者、词家、教师、业余爱好者几类。从内容上看,词调、题序、本事、词旨、词艺等共同构成了词体笺注的特殊性;文本、历史、词意、词艺和词学是唐宋词笺注的五个主要层面。从方法上看,训诂、征引、考据、串讲、综合分析等是笺注的主要手段。下编以文献考述为主,并以苏轼和吴文英作为个案加以具体分析。文献考述部分按别集和选集两类,重点考察了20余种别集笺注和30余种选集笺注。个案部分分别介绍了苏轼和吴文英词集笺注的文献情况,梳理了笺注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二人词集笺注情况,简要分析了各自笺注的特点与难点。结语部分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意义,认为唐宋词笺注在文献、理论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词体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的词学,更有赖于笺注,以深入挖掘词之内含及审美价值,突显其在当代的意义。
王余光,李诗苗[7](2015)在《2014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201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和主要着作为基础,总结了本年度文献学研究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专题、文献学家、专科文献学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了解2014年度文献学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王余光,刘刈青[8](2014)在《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以201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和主要着作为基础,梳理该年度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文献学理论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和文献学家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了解2013年度文献学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陈东辉[9](2012)在《关于古文献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倡》文中认为古文献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应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二十多年来,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到目前为止,古文献学尚未具备一个较为完整的,同时又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学科体系。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建设,较其它传统学科更为迫切,任务也更重,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张昳,郭瑞芳[10](2012)在《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性”蠡论——基于外部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考察20世纪初以来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社会环境、历史意识和观念表述,立足于当下文献学研究的新语境、新课题,描述支撑我国文献学"现代"发展的知识谱系和话语框架在历史过程中的建构线索,使文献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进而在世界对话中走向进一步的自觉。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整理与出版 |
1.1 新中国成立之后3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49-1978年) |
1.1.1 成立了古典文献出版机构及出版规划领导机构 |
1.1.2 创立了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代范式及文献学专业 |
1.1.3 确定了文献整理出版定位与首个重点规划 |
1.1.4 取得了文献整理出版上的非凡成就 |
1.2 改革开放40年的文献整理与出版(1979-2019年) |
1.2.1 一个转折性文件与7个规划出台 |
1.2.2 文史成果品类完备,重大项目批量出现 |
1.2.3 出土文献汇集问世,海外汉籍整理加快 |
1.2.4 专科成果精彩纷呈,整理成果总量可观 |
1.2.5 文献编目成绩可观,珍稀文献渐次出版 |
1.2.6 创新解决“藏”“用”矛盾,数字存储渐成主流 |
2 古典文献学的理论研究与体系构建 |
2.1 古典文献学的命名、定义及其学科边界 |
2.2 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 |
2.3 文献学史与研究史考察 |
2.4 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及学科建设研究 |
2.4.1 古典文献学理论及学科体系探讨 |
2.4.2 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与实践探讨 |
3 中国古典文献学分支研究 |
3.1 目录学研究 |
3.1.1 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 |
3.1.2 目录学研究方法探讨 |
3.1.3 目录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
3.1.4 目录学专题研究 |
3.2 版本学研究 |
3.2.1 版本学基础理论研究 |
3.2.2 版本实践方面的研究 |
3.2.3 版本学史及学术史研究 |
3.2.4 版本学专题研究 |
3.3 校勘学研究 |
3.3.1 校勘学基础理论研究 |
3.3.2 校勘法研究 |
3.3.3 校勘学史研究 |
3.3.4 校勘学专题研究 |
3.4 辑佚学研究 |
3.4.1 辑佚学基础理论研究 |
3.4.2 辑佚史及学术史研究 |
3.4.3 辑佚学专题研究 |
3.5 辨伪学研究 |
3.5.1 基础理论研究 |
3.5.2 文献辨伪方法探讨 |
3.5.3 辨伪学史及学术史 |
3.5.4 专题研究 |
3.6 专科文献研究 |
4 结语 |
(3)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重要节点的学术总结与反思 |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拓展 |
三、20世纪百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扩容 |
四、新世纪近二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深化 |
五、七十年学术史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
(4)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
第一节 “方志”界定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唐宋词笺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绪论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
四 论文的相关概念及框架 |
上编 |
第一章 古籍笺注概说 |
第一节 笺注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二节 笺注的内容及其形式 |
第二章 唐宋词笺注的历程 |
第一节 宋元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开端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发展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拓展 |
第三章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和特点 |
第一节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 |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特点 |
第四章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一节 词体笺注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 |
第三节 唐宋词笺注的方法 |
下编 |
第五章 唐宋词集笺注叙录 |
第一节 唐宋词别集笺注叙录 |
第二节 唐宋词选集笺注叙录 |
第六章 苏轼词集笺注考论 |
第一节 宋元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二节 明清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
第七章 吴文英词集笺注考论 |
第一节 吴文英词集的流传情况 |
第二节 民国以前梦窗词笺注考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梦窗词笺注考论 |
结语 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其意义 |
附录一 唐宋词别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
附录二 唐宋词选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
附录三 钱曾“旧藏注释宋本”考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2014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学理论研究 |
2文献学专题 |
2. 1 目录学 |
2. 2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 |
2. 3版本、校勘、辑佚、辨伪学 |
2. 4藏书文化 |
2. 5出土文献 |
3专科文献学 |
3. 1少数民族文献学 |
3. 2中医文献学 |
3. 3地方文献 |
3. 4法律文献 |
3. 5其他 |
4文献学家 |
(8)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学理论研究 |
1.1 文献学基础理论 |
1.2 文献学教育与文献学发展 |
2 文献学分支 |
2.1 目录学 |
2.2 校勘学与版本学 |
2.3 注释、辑佚与辨伪 |
3 专科文献学 |
3.1 历史文献学 |
3.2 中医文献学 |
3.3 少数民族文献 |
3.4 地方文献 |
3.5 其它 |
4 文献学专题 |
4.1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4.2 出土文献 |
4.3 书籍刊刻 |
4.4 藏书文化 |
5 文献学家 |
(10)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性”蠡论——基于外部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视角”的方法论意义 |
2 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性” |
2.1 历史意识, 危机应对 |
2.2“另类的现代”, 踯躅前行 |
2.3 全球视野下的“现代性” |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70年(1949-2019)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J]. 傅荣贤,华建铭. 图书馆杂志, 2020(02)
- [2]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纪实[J]. 王小红. 宋代文化研究, 2020(00)
- [3]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J]. 梅新林.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9)
- [4]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古典文献学教材改进刍议——以目录版本学为中心[J]. 黄政. 长安学术, 2018(02)
- [6]唐宋词笺注研究[D]. 张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7]2014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 王余光,李诗苗.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05)
- [8]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 王余光,刘刈青.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04)
- [9]关于古文献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倡[J]. 陈东辉. 中文学术前沿, 2012(01)
- [10]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性”蠡论——基于外部视角的考察[J]. 张昳,郭瑞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