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体制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制,科学,中央研究院,学社,林业,进程,士绅。
科学体制化论文文献综述
戴磊[1](2019)在《科学体制化视阈下的中央林业实验所(1941—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林业实验所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林业科研机构。它的创建是国民政府为满足抗战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应对之策,也是林业科学体制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其发展深受时事环境的影响。伴随时局的变动,该所不断对组织机构与人员数量做出调适。大体而言,中央林业实验所是近代林业科研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了全国范围的林业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科研人才,传播与普及了林业科学知识。(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徐多毅,汤书昆[2](2019)在《晚清科学士绅的科学体制化践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学术结构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学术体系逐渐向现代西学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中国萌发了早期的科学家、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交流等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因素,尤其"科学士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由此催生了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瑾[3](2016)在《西方科学体制化过程及其规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科学体制化最终成为一种固定制度,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从科学体制化的序幕、开端、初步形成、最终完成到完善经过了几个世纪,分别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五个国家中完成。科学体制化建立在近代科学得以形成的基础之上,并且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独立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西方科学体制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发展脉络,还是微观层面内部要素的构成状况,以及呈现的特征和一般规律都对我国院士制度的优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西方科学体制化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借鉴和我国在新世纪发展阶段的科学制度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状况,了解国内和国外关于西方科学体制研究情况,本文通过对西方科学体制化进行系统化分析,对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归纳和总结科学体制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和一般规律,本文采用了四种方法进行论述:文献研究法、宏观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归纳概括法。文章整体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于近代科学得以形成的两个历史根源进行概述,进一步叙述近代科学兴起、发展情况和原因。然后,对于科学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及其判定标准进行分析,以及国内和国外学者对西方科学体制化概念的界定情况,对于前人分别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叁种研究方向研究西方科学体制化进行叙述。其次,分别从其基本动力、直接动力、最终动力叁个部分探寻科学体制化形成原因。再次,西方科学体制化动态过程进行阶段性分析,并且对该过程所呈现的科学主体结构、科学组织性、科学管理、科学规范性、科学发展模式、学术交流方式这六个方面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研究。最后,归纳和整理西方科学体制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分别从科学中心转移、科学体制化过程呈现的曲折性和独创性、科学内部调整同外部推动相结合这叁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帅娜[4](2013)在《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持续不断的发展依赖于科学体制化,而且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科学体制化。中国科学体制化是从民间科学社团的建立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机构的诞生逐步形成的。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的不断发展,可从侧面看出我国科学体制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3年02期)
杨珉,朱世桂[5](2012)在《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农业科技作为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结合体,得到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积极推动,在改良传统农业的进程中,随着农业教育发展、农学家群体出现、农业学术社团诞生、农业学术刊物出版、独立的农学研究机构建立等体制化要素的具备,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初步确立,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体制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范铁权,韩建娇[6](2012)在《中华自然科学社与民国科学体制化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2年08期)
文涵[7](2012)在《中国科学体制化的演进历程——兼与英法两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从明末清初近代科学传入我国,到1915年和1928年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的分别成立,这都表明我国科学体制化正逐步形成,虽然形成过程中有对英法两国的模仿,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2年08期)
徐飞,邵月娥[8](2012)在《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1660-1940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皇家学会是迄今为止历史最为悠久而又从未间断的科学组织,通过对其会员总数、专业分布以及会员成份叁百多年发展历程的实证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对于认识科学组织如何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自身结构,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2年03期)
宋清波[9](2011)在《中央研究院时期的中国科学体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建立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机构,科技人员大量增加,出现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职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各种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制订,院务会议制度、奖励评议制度和院士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加上科学实业的形成以及教育体制的发展,可以说,在中研院成立后的二十年中,中国科学逐步实现了体制化。(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1年20期)
李正风,尹雪慧[10](2011)在《科学体制化的文化诉求与文化冲突——论科学的功利性与自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社会》期刊2011年01期)
科学体制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学术结构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学术体系逐渐向现代西学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中国萌发了早期的科学家、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交流等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因素,尤其"科学士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由此催生了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体制化论文参考文献
[1].戴磊.科学体制化视阈下的中央林业实验所(1941—1949)[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2].徐多毅,汤书昆.晚清科学士绅的科学体制化践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3].王瑾.西方科学体制化过程及其规律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3
[5].杨珉,朱世桂.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范铁权,韩建娇.中华自然科学社与民国科学体制化的演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
[7].文涵.中国科学体制化的演进历程——兼与英法两国的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12
[8].徐飞,邵月娥.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1660-1940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
[9].宋清波.中央研究院时期的中国科学体制化[J].人民论坛.2011
[10].李正风,尹雪慧.科学体制化的文化诉求与文化冲突——论科学的功利性与自主性[J].科学与社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