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胶论文_郭亚欣,王娜,庞树峰,张韫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溶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溶胶,溶胶,有机物,挥发性,甲苯,凝胶,烟雾。

有机溶胶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欣,王娜,庞树峰,张韫宏[1](2019)在《有机/无机混合气溶胶体系液液相分离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现在有机/无机混合气溶胶颗粒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些气溶胶颗粒的物理状态和其它方面的性质还是没有被研究透彻~([1])。大气气溶胶颗粒的形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相对湿度(RH)和温度等因素。其中,处于不同RH条件下的颗粒可能发生相态的变化,如风化、潮解以及液液相分离等。基于此,我们选择沉积在氟化乙烯丙烯(FEP)基底上的3-甲基戊二酸/硫酸铵混合气溶胶颗粒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RH条件下的吸湿行为。利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我们得到了有机/无机摩尔比(OIR)为1:1的3-甲基戊二酸/硫酸铵混合气溶胶体系在去湿过程的拉曼光谱。图1(a)展示了不同RH条件下3-甲基戊二酸/硫酸铵混合液滴的拉曼光谱,图1(b)给出了ΔR与不同湿度的关系图。ΔR值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R=A_(979)/(A_(2927)+A_(2967)+A_(2882))ΔR=R_(center)-R_(border)在89.3%RH条件下,比较中心(黄色)和边缘(紫色)光谱可以看出液滴中心与边缘两种组分的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这也可以从图1(b)中ΔR≈0得到验证,说明液滴此时处于有机、无机组分均匀分布状态。当RH降至77.2%时,中心光谱(绿色)呈现的主要是硫酸铵的拉曼特征峰(SO_4~(2-)的伸缩振动峰),而边缘光谱(蓝色)主要是有机物中C-H的拉曼特征峰;而对应在图1(b)中在RH从77.2%降低至67.7%时,ΔR值呈现快速的增加,说明在该范围内有机物主要集中在液滴边缘区域;当RH降至48.7%时,液滴风化,红色和黑色光谱可看出有机组分与无机组分的分布规律与风化前差异不大。本实验通过对比液滴中心和边缘的拉曼光谱以及对ΔR,揭示有机、无机组分在液滴内的分布随RH改变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在疏水基底上,随着RH的逐渐下降,有机、无机组分发生相分离,呈现有机物包覆无机物的形态。这一研究为了解包含有机物和硫酸盐的大气气溶胶颗粒在降湿过程中吸湿性和物理形态规律提供了参考,为对流层中气溶胶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信息~([2])。(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刘栋,张希,刘凤东,王冬梅,滕藤[2](2019)在《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PFTMS-SiO_2有机-无机杂化超双疏涂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双疏涂层在建筑室内、外功能性家装领域的应用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为共前驱体,结合1H,1H,2H,2H-全氟辛基叁甲氧基硅烷(PFTMS)改性制备了PFTMS-SiO_2有机-无机杂化超双疏涂覆液。当改性剂与正硅酸乙酯摩尔比达到0.3时,该涂覆液在玻璃、瓷砖、石材、水泥板表面形成的涂层均呈现超双疏特性,最高水接触角157.4°,正十六烷接触角142.6°,涂层附着力达到1级,耐洗刷试验1600次后仍保持良好超双疏性能。XPS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处理后的SiO_2链段上含氟基团相对含量达到了69.53%,在玻璃表面形成的超双疏涂层含氟基团相对含量为33.75%,涂层表面的平均粗糙度达到937 nm,说明了含氟基团的成功引入及表面凹凸不平的微观形貌共同构成了涂层表面的超疏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徐正宁[3](2019)在《长叁角西部地区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对大气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物作为大气中化学反应的“燃料”,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不可或缺的前体物质,研究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大气化学反应对大气二次污染物生成的影响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SORPES),以痕量气体,挥发性有机物,高氧化态分子的观测为核心,结合气溶胶成分,激光雷达遥感,系留汽艇探空观测等多种观测手段以及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空气质量模型和化学箱体模型,本文研究了长叁角西部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SORPES观测站对挥发性有机物的2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城市郊区站的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来源较为复杂,人为源一次排放和光化学二次生成都对OVOCs的浓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甲醇,甲酸和乙酸是整体浓度水平最高的OVOCs,其平均浓度分别为8.48 ppb,2.81ppb和3.93 ppb;异戊二烯浓度变化特征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异戊二烯浓度受到生物源排放主导,日间最高浓度可达6.73ppb;冬季异戊二烯浓度受到人为排放源的影响较大,其浓度变化与甲苯存在较好的相关,但浓度仅为夏季的1/10;芳香烃类物质是观测到的最主要人为源一次排放VOCs,浓度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特征,其中甲苯的浓度最高,年平均浓度为0.71ppb。2018年夏季的观测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氧化对臭氧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异戊二烯一次氧化可以贡献约10-12%的臭氧浓度。大气的甲醛与异戊二烯主要氧化产物丁烯醛&酮存在较好相关,若考虑甲醛和丁烯醛&酮氧化的贡献,异戊二烯氧化对观测站点所在区域夏季这氧的贡献可能超过20%。本研究还利用基于简化的MCM化学机制的化学箱体模型估算了国庆假日期间各类挥发挥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结果显示假日效应导致烷、烯烃等交通源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大幅上升,其对臭氧生成效率的贡献也同步升高。传输过程也是影响臭氧浓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合数值模型与综合观测试验,分析了残留层垂直混合与气团长距离传输对臭氧的影响,结果显示残留层垂直混合能贡献早晨30ppb/hr的臭氧增长速率,而生物质燃烧气团的长距离输送会导致下游地区臭氧浓度升高超过40ppb。中国大气具有氮氧化物的背景浓度较高,大气氧化性较强的特点。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多次氧化反应和NO的终止反应可能占主导,因此可以观测到大量气态高氧化态有机硝酸酯分子。城市地区能够观测到大量含有不同碳原子数量,分子饱和度,氧原子和氮原子数量均相同的高氧化态分子,PMF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子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表明它们可能由不同前体物质通过相同的化学途径生成,这一结果体现了城市大气复杂排放源与大气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在生物源与人为源相互作用较强的长叁角地区,夏季异戊二烯氧化生成的高氧化态分子中85%以上为高氧化态有机硝酸酯。对这些高氧化态分子的挥发性分析表明,71.8%以上的高氧化态分子为半挥发性有机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质,高氧化态有机物通过凝结进入气溶胶态,可能贡献7-17%的有机气溶胶质量浓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01)

冯状状,黄明强,徐俊,蔡顺有,赵卫雄[4](2019)在《激光解吸电离技术在线测量苯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激光解吸电离技术开展了苯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在线测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苯水相光氧化反应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粒子粒径小于1.0μm,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中存在醛类m/z 29(CHO~+)、57(CHOCO~+),羧酸m/z 44(COO~+),苯环m/z 77(C_6H~+_5)、65(C_5H~+_5)和酚类化合物m/z 93(C_6H_5O~+)特征裂解碎片峰。醛类、羧酸和酚类化合物是苯水相SOA粒子的化学组分,各类型组分含量大小关系为:醛类化合>羧酸>酚类化合物。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激光解吸电离技术能够用于水相SOA粒子化学组分的在线测量,可用于水相SOA形成机理和过程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欣,巨东英,李建辉,张双杰,周达[5](2019)在《溶胶-凝胶法制备铝合金耐蚀有机-无机杂化SiO_2涂层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纯SiO_2和KH570有机-无机杂化SiO_2涂层,通过差热分析(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粘结法对2种涂层的热稳定性、表面形貌、物相结构及结合力进行研究分析,并经电化学测量仪及浸泡试验测试了涂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KH570有机-无机杂化SiO_2涂层更致密均匀,颗粒直径更小,与基体结合良好。相比较而言,KH570有机-无机杂化SiO_2涂层的耐蚀性能更佳。(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7期)

刘子楠,郭斌,任爱玲[6](2019)在《不同源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近几年典型VOCs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影响因子(大气氧化剂、湿度及种子气溶胶等),从生物源和人为源2个方面,总结了单萜烯类、异戊二烯、芳香烃及小分子有机物等转化为SOA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实验室模拟SOA形成机制及化学成分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朱敏聪,徐俊,黄明强,蔡顺有,赵卫雄[7](2019)在《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与氨形成含氮有机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苯系物光氧化反应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粒子的重要组成部分.SOA羧酸和二元醛组分能与氨反应形成有机酸铵和咪唑类含氮有机物,它们能够吸收205 nm和270 nm的紫外辐射,是棕色碳的主要组分.氯化钙等无机种子气溶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为气相羰基化合物和氨提供凝结与反应载体,从而影响含氮有机物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利用烟雾腔研究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存在时甲苯SOA与氨的反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产物溶液在205 nm和270 nm处的吸光度,并定性研究不同浓度、湿度和酸度的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对含氮有机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钙种子气溶胶能够促进甲苯SOA含氮有机物的形成;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浓度随着氯化钙种子气溶胶浓度和pH值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当氯化钙种子气溶胶为碱性时,OH~-会与凝结的有机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并抑制二元醛化合物水合形成四醇产物,从而不利于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水分子的增加占据了氯化钙种子气溶胶表面的吸附活性位点,氨被吸附和凝结的量减少,从而导致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本研究可为人为源SOA棕色碳的形成机制和化学组成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向云[8](2019)在《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质气溶胶(Carbonaceous aerosol)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分,由于其可导致环境、气候和健康效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问题。碳质气溶胶一般可分为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示踪碳质气溶胶来源的有力工具,但制约这一技术应用于碳质气溶胶研究的主要因素是实现OC和EC的完全分离。另外,有机碳(OC)组分是大气气溶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组分,因为其含有数千计的化合物,组分的组成高度复杂,所以对其分子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然有限;对其分子组成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关系的认识更加有限。针对碳质气溶胶EC分离中的技术问题及OC分子组成特征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的关系等科学问题,本研究利用催化加氢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吸光性质及细胞毒性测定等,对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开展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用于碳质气溶胶碳同位素分析的催化加氢分离EC方法,并利用典型碳质气溶胶配制样品评估了几种基于碳同位素测定的EC分离方法。首先,利用生物燃烧,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样品等7种代表性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以及北京和广州灰霾期气溶胶样品来进行催化加氢实验条件的探索。利用固态核磁共振(NMR)和元素分析以及同位素技术等对不同条件的催化加氢产物进行表征。最终确定催化加氢方法在15MPa氢气压力和550℃温度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去除气溶胶样品中的非EC有机物,该方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分离EC用于14C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典型碳质气溶胶的不同配比样品评估几种常用EC分离方法,结果表明催化加氢法、两步加热法CTO-375、热光法(S)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配制样品的EC/TC比值大小顺序是EC/TC(CTO-375)<EC/TC(S)<EC/TC(HS)<EC/TC(hypy)和EC/TC(TOT),EC/TC(TOT)与EC/TC(hypy)数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催化加氢样品的EC/TC%与其NIOSH870-TOT方法EC/TC(TOT)%趋势线斜率达到0.9881,表明催化加氢法作为定量碳质气溶胶EC方法与NIOSH870-TOT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热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方法分离EC的热化学性质相似,不同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以在有氧高温区(550?C-870?C即PC+EC1-6)碳组分占比高低来表征其耐火性组分多少,可以得出各方法分离EC热稳定性大小是CTO-375法EC(17%-48%)<热光法(S和SH)EC(72%-82%)<催化加氢法EC(90.5%-94.6%)。FTIR比较结果,表明CTO-375方法分离EC中脂肪碳氢占比最高,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EC中脂肪碳氢占比最低,其他两种方法居中。用FTIR(A和XY因子)和热化学性质(各碳组分占比)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法分离EC样品的热化学性质中,峰值在OC3+OC4(无氧高温阶段),表明其脂肪碳氢/芳香碳氢比值较大,即脂肪碳氢含量较高;峰值在EC部分(有氧高温阶段)的样品,表明其芳香碳氢/脂肪碳氢比值较大,即芳香碳氢含量较高。样品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加氢法分离EC的δ~(13)C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14)C分析结果表明过水后热光法(HS)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最接近,如果催化加氢法将玉米秆换成松木则与理论计算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分析各实验方法碳同位素(~(13)C和~(14)C)实验结果,我们推荐催化加氢法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EC用于碳同位素分析,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过水后热光法(HS)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其结果易受到样品基质,操作人员以及环境条件等影响产生偏差。催化加氢法与之相反,优点是更稳定可靠,缺点是操作繁琐,设备和方法需要更加完善。论文第二部分,运用NMR、FT-ICR MS和可溶性组分吸光特性及炎症效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13种常见燃烧排放源包括生物燃烧(非化石源),燃煤和机动车排放(化石源)的可溶性有机组分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的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吸光特性(MAE和AAE)和细胞毒性数据(ROS,IL-6和IL-8)。进一步分别分析了其分子组成特征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数据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NMR分析结果表明3类典型排放源气溶胶的甲醇溶组分中生物质燃烧类样品组成最为复杂,以含氧饱和脂肪族质子等极性组分含量较高;机动车排放具有很高的脂肪族质子,以小极性烃类组分为主;燃煤样品以芳香环结构及与不饱和相连的脂肪碳为主要成分。水溶性有机组分中也是生物质燃烧类样品组成最为复杂,以含氧饱和脂肪族质子及芳环质子含量较高;机动车排放具有很高含量的脂肪族质子和低含量的连芳环质子;燃煤样品具有很高含量不饱和相连的脂肪族质子和少量的芳香环质子。FT-ICR MS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和燃煤排放是大气气溶胶中可溶有机物的重要潜在来源,而化石源排放(机动车和燃煤)可能是含氮和含硫类化合物重要的来源。对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样品有机质的主要CHO、CHON、CHOS类型,按杂原子(O、N、S)个数进一步细分,结果表明甲醇可溶有机质(M)和水溶性有机质(H)的各类型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为甲醇可溶有机质(M)低氧数组分占较高,而水溶性有机质(H)高氧数组分含量更高。吸光特性(MAE和AAE)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类型样品的甲醇提取有机物MAE大小顺序为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产物;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样品水溶性有机质的MAE值大小相当,均大于机动车排放产物。而叁种类型样品之间AAE比较,大小相差不大;整体比较是水溶性有机质的AAE值大于甲醇可溶有机质AAE值。吸光特性(MAE和AAE)与其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有机质吸光特性MAE值与双键指数(DBEw)和芳香指数(AImod)呈正相关([r=0.64,p<0.01,95%CI,0-0.83]和[r=0.61,p<0.01,95%CI,0.08~0.79]),与OM/OCw呈负相关。这表明样品芳香度(AImod)越高,MAE值越大。MAE与NMR(6.0-8.3ppm)呈正相关(r=0.66,p<0.01,95%CI,0.49-0.88)。MAE与NMR(脂肪氢/芳氢)相关的回归方程为y=1.341x~(-0.341),这一方程还需要大量实际样品验证与完善。可溶性有机质吸光特性AAE值与NMR(1.9-3.2ppm)呈正相关(r=0.81,p<0.01,95%CI,0.68-0.91),与NMR(0.7-1.9ppm)呈负相关;与O/Cw和CHOS%呈正相关,与分子量MWw呈负相关。可溶性有机物AAE值可能与含O,S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有关,CHOS类化合物含量越高,AAE值越大;分子量越大,AAE值越小。细胞毒性(ROS,IL-6和IL-8)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类型样品的相同质量浓度可溶性有机物炎症效应大小顺序为燃煤>机动车>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化石源样品诱导的炎症因子量是生物质燃烧样品的1.5-3倍。叁种类型样品的甲醇提取有机物ROS值中机动车排放产物的最大;机动车排放产物和燃煤样品水溶性有机质的ROS值大小相当,均大于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综合分析,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有机质的细胞毒性大小为化石源样品>生物质样品,基本顺序符合燃煤>机动车>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细胞毒性(ROS,IL-6和IL-8)与其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碳质气溶胶甲醇可溶性和水溶性有机质中引起ROS主要是CHON类化合物,呈正相关(r=0.57,p<0.01,95%CI,0.13-0.81),特别是从N2O4到N2O10类化合物,还有CHOS中S1O3类化合物。引起细胞毒性的炎症因子(IL-6和IL-8)主要是CHOS类化合物,特别是S1O4和S1O3类化合物。另外炎症因子(IL-6和IL-8)和芳香度(AImod)呈正相关([r=0.64,p<0.01,95%CI,0.19-0.82]和[r=0.72,p<0.01,95%CI,0.37~0.86]);炎症因子(IL-6和IL-8)和氧化度(O/C)呈负相关([r=-0.76,p<0.01,95%CI,-0.89~-0.58]和[r=-0.72,p<0.01,95%CI,-0.85~-0.54])。推测在气溶胶中有机含硫和含氮类化合物,以及低氧化度和高不饱和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质与细胞毒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徐俊[9](2019)在《氨与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含氮化合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源排放的甲苯及其苯系物,是大气中存在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能与OH自由基等大气氧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形成苯系物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OA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发光化学烟雾和产生灰霾,对气候变化、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氨(NH_3)是大气中存在的主要碱性污染气体,在与大气中的H_2SO_4、HNO_3等酸性气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形成无机铵盐外,还能与醛类、羧酸等有机物相互作用形成含氮化合物,从而影响大气SOA的形成和化学组分。以往的研究重点普遍侧重于生物源SOA与NH_3的光化学反应研究,对人为源SOA特别是苯系物SOA与NH_3的反应研究,却鲜见报道。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人为源甲苯SOA为研究对象,对NH_3与甲苯SOA形成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展开实验探究,这将有助于对大气棕色碳形成的深入理解。文中首先搭建了一套用于研究甲苯SOA光氧化的的烟雾腔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取得如下实验成果:在OH自由基与甲苯的光氧化体系中,与无NH_3时相比,有NH_3条件下反应产物在205 nm和270 nm处有紫外吸收,并具有较强的荧光效率;红外光谱存在C=O、C-O、O-H、C=N、C-N和N-H键的特征吸收峰;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含有m/z=18(NH_4~+)、44(COO~-)和m/z=67(C_3H_3N_2~+)、41(C_2H_2N~+)、28(CH_2N~+)等特征裂解碎片峰。扫描移动粒径谱仪测得有NH_3时甲苯SOA粒子的中心粒径和质量浓度比无NH_3条件下分别增加了50%和25%。这表明,甲苯光氧化产物在有NH_3时形成了有机酸铵和咪唑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并且NH_3能够显着促进甲苯SOA的形成。有机酸铵类和咪唑类含氮产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和甲苯、NH_3、O_3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当O_3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光解产生的高浓度OH自由基使甲苯光氧化产物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从而不利于含氮有机物的形成;水分子的增加使O_3光解产生的OH自由基浓度减少,从而导致有机酸铵和咪唑类产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无机种子气溶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作为甲苯光氧化气相产物凝结和与NH_3反应的中心,从而促进含氮有机产物的生成,促进作用顺序为氯化钙>硅酸钠>硫酸铵>氯化钠>硝酸铵。有机酸铵类和咪唑类产物的生成浓度随氯化钙种子气溶胶浓度和酸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反而减小。当氯化钙种子气溶胶为碱性时,OH负离子与凝结的有机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抑制二醛化合物水合形成四醇产物,从而不利于含氮有机产物的生成。(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易雅谊[10](2019)在《实验室模拟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其在细颗粒物中的含量占有机物质量的20%~80%,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对SOA形成的研究发现,水相SOA的形成在SOA中占很大比例。然而,目前对SOA的水相形成的反应机理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羰基化合物和硫酸铵(AS)/胺(甲胺(MA)和甘氨酸(Gly))为前体物,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水相SOA的形成。首先,选择羟基丙酮(HA)和MA在黑暗条件下水相反应形成SOA,反应产物采用紫外-可见(UUV-vis)分光光度计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IT-TOF)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和pH值的升高而加快,主要的反应机理为HA本身发生醇醛缩合反应和MA亲核进攻HA,然后发生脱水反应。这一反应的主要产物是亚胺,亚胺使反应溶液由无色变为深褐色,其对光的吸收约占大气中棕碳(BrC)对光吸收的1%。另外,研究了黑暗条件下乙醇醛(GAld)和AS/胺(MA和Gly)在云水相和气溶胶水相中以及GAld与两种AS/胺混合反应形成SOA。UV-vis光谱研究表明,反应产物的吸光强度顺序为Gly>MA>AS。LCMS-IT-TOF谱图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机理为GAld自身醇醛缩合、铵/胺亲核进攻GAld及其聚合物以及生成的亚胺发生多聚。热光透射碳分析仪(TOT)对GAld和AS/胺的反应产物的测定结果表明,生成的水相SOA中的OC质量大小与UV-vis光谱中产物的光吸收强度具有相同的顺序。GAld与AS/胺形成的反应产物约占大气中BrC光吸收的10%,并可能改变种子气溶胶的光学性质。最后,实验室模拟了羰基化合物(GAld、HA、乙二醛(GX)、甲基乙二醛(MG)、甲醛(FAld)和乙醛(AAld))与AS/胺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水相形成SOA反应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除FAld分别与Gly/MA/AS混合12 h后在黑暗条件和光照条件下均无反应外,其他羰基化合物与Gly/MA/AS在黑暗条件和光照条件下均有反应发生。此外,反应速率除AAld和Gly/MA/AS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外,其他羰基化合物与AS/胺在12 h的反应速率均遵循MA>Gly>AS的顺序,这可能是由于MA的强碱性导致其溶液pH最大,所以反应速率最快。除了HA/MG/AAld和MA的反应外,光照条件下的反应产物在UV-vis光谱中的吸收峰要高于黑暗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吸收峰。反应动力学表明,除FAld与Gly/MA/AS在黑暗条件和光照条件下均无反应外,其他所有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实验中用LCMS-IT-TOF测定反应产物并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前体物可能会被光解,导致两种条件下反应机理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有机溶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超双疏涂层在建筑室内、外功能性家装领域的应用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为共前驱体,结合1H,1H,2H,2H-全氟辛基叁甲氧基硅烷(PFTMS)改性制备了PFTMS-SiO_2有机-无机杂化超双疏涂覆液。当改性剂与正硅酸乙酯摩尔比达到0.3时,该涂覆液在玻璃、瓷砖、石材、水泥板表面形成的涂层均呈现超双疏特性,最高水接触角157.4°,正十六烷接触角142.6°,涂层附着力达到1级,耐洗刷试验1600次后仍保持良好超双疏性能。XPS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处理后的SiO_2链段上含氟基团相对含量达到了69.53%,在玻璃表面形成的超双疏涂层含氟基团相对含量为33.75%,涂层表面的平均粗糙度达到937 nm,说明了含氟基团的成功引入及表面凹凸不平的微观形貌共同构成了涂层表面的超疏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溶胶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亚欣,王娜,庞树峰,张韫宏.有机/无机混合气溶胶体系液液相分离的拉曼光谱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刘栋,张希,刘凤东,王冬梅,滕藤.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PFTMS-SiO_2有机-无机杂化超双疏涂层[J].中国表面工程.2019

[3].徐正宁.长叁角西部地区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对大气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冯状状,黄明强,徐俊,蔡顺有,赵卫雄.激光解吸电离技术在线测量苯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J].光学技术.2019

[5].张欣,巨东英,李建辉,张双杰,周达.溶胶-凝胶法制备铝合金耐蚀有机-无机杂化SiO_2涂层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19

[6].刘子楠,郭斌,任爱玲.不同源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

[7].朱敏聪,徐俊,黄明强,蔡顺有,赵卫雄.氯化钙种子气溶胶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与氨形成含氮有机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8].张向云.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9].徐俊.氨与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含氮化合物的实验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10].易雅谊.实验室模拟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几种水玻璃砂硬化方法示意图半导体量子点与荧光染料罗丹明、以及...有机杂化硅溶胶的红外光谱有机无机杂化涂层制备过程示意图和SiO2-PCMZ表面的不同抗菌...高速公路边典型大气物染污物(CO,NO...

标签:;  ;  ;  ;  ;  ;  ;  

有机溶胶论文_郭亚欣,王娜,庞树峰,张韫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