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论文_王郭燕,刘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谢灵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谢灵运,山居,山水,浙东,山水诗,永嘉,安养。

谢灵运论文文献综述

王郭燕,刘泽华[1](2019)在《论皎然对谢灵运诗的推崇原因——以《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皎然是唐代着名的诗僧,而《诗式》是唐代着名的诗歌理论专着,皎然在《诗式》中对历代诗人的评价足以表现其特立的诗学观念与诗学立场。皎然在诗学理论方面对谢灵运的评价甚高,其中不仅是为自己宗祖扬名,更多的是谢灵运诗歌符合中唐大历、贞元年间的社会文化、文学思想背景,而且皎然诗学理论的创造性构思也与谢灵运诗歌创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荒木浩,李佼俐[2](2019)在《11世纪日本对谢灵运的认识及评价差异——以源隆国《安养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源隆国在宇治平等院的南泉房带领天台宗的阿阇梨们编纂了净土教义书《安养集》。他在该书序文中,把东晋释慧远"与高士谢灵运等"在庐山修行净土业,临终得见圣众来迎一事描述为"思其胜躅,备所庶几也"。这种说法明显不同于我国宋代对谢灵运消极形象的普遍认知。本文通过对其记述的分析,论述日本对谢灵运的认识及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并依据源隆国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程度论及日本中世之初的对外观念。(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曹章庆[3](2019)在《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历史分期及情感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大体可分为叁个时期:一是出守永嘉时期(422~423年),二是第一次隐居故乡始宁时期(423~426年),叁是第二次隐居故乡始宁和出守临川及流放广州时期(428~433年)。叁个时期的山水诗创作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心态。第一个时期主要表现为被外放贬谪的苦闷彷徨,第二个时期主要表现为隐居故乡的愉悦惬意,第叁个时期则表现为在政治高压下的孤独焦虑。透过叁个时期山水诗创作的情感心态变化,可以窥见谢灵运后期人生悲剧的心灵轨迹,从而深化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认识。(本文来源于《创意城市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陈瑞赞[4](2019)在《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的地理考释与诗意新诠》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赤石进帆海》是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时所创作的一首山水诗。通过对古永嘉地理的分析,可以确认赤石在外,帆海在内,谢灵运是在游览了赤石山一带的海上风光后,从帆游山附近进入内河,返回郡城,而非如历来所理解的"扬帆越海"或"由山入海"。这样的行程,与该诗所表现的情感特征更为契合。《游赤石进帆海》的例子也说明,山水诗与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地名考释是山水诗释读中的重要一环,对诠解诗意往往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树功[5](2019)在《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灵运《山居赋》是一篇具有文学转型意义的重要作品,这种转型体现在以下叁方面:其一,文体形制转型;其二,审美视点转型;其叁,文学思想的转型。《山居赋》是辞赋诞生之后出现的体式新颖、风格迥异的作品,可以视为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鲜活样本。谢灵运这一文学体式的创造有着内外两个支撑,与皇权优越相抗衡是其赋体创新的现实动力,而自身才华又是其完成创新的根本依托。(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王帅[6](2019)在《净土修行实践与谢灵运的诗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和谢灵运诗文创作的关系一直是中古文学研究的热点。1958年,美国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 Mather)便提出了"山水佛教"的提法,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山水诗兴起的佛教背景。在此基础上,1976年,日本学者志村良治先生则从谢灵运与庐山慧远僧团的关系出发,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谢氏山水诗中大乘佛教的思想基础。中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思(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8期)

顾农[7](2019)在《谢灵运开辟的浙东旅游路线》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作家里有爵位的不多,而谢灵运(385-433)拥有最高级别的爵位——公爵。其祖父谢玄(343-388)因淝水之战的巨大军功封为康乐公,死后爵位由儿子谢瑛继承,谢瑛早亡,遂由贤孙谢灵运袭封,其时他才十五岁。晋宋易代(420)之后,前朝的种种均已作废(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08-21)

冯萍[8](2019)在《浅谈谢灵运山水诗词的造诣》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素以礼仪之邦自居,"温柔敦厚"这四个字,寄托了我们的人文情怀与多彩思想,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人格修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借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一生经历来解析谢灵运山水诗词的发展过程,对我们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词发展研究给予帮助,同时促进古代文化思想及山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周仁富[9](2019)在《品谢灵运之悠然——从其山水诗谈南朝刘宋士风》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灵运有一颗热爱山水的心,永嘉的青山寄托了他悠悠的情怀,始宁墅的绿水给予了他孤寂惆怅的心灵温暖的抚摸。观草木之繁茂,聆鸣禽之美音,倾心于大自然的美,造就了其悠然之情怀。南朝刘宋时期,时代风气及环境的影响,促使当时南朝刘宋众多士人也有谢灵运这种喜好山水的精神风尚。一时之间,这种时代之精神风貌蔚然成风,于是一时代之士风就此而兴起。(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玉林[10](2019)在《清代前期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其经典性地位不容忽视。清代前期,社会动荡,文人群体思想活跃,处于明清诗学转承的关键期,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鉴于此,本文立足清代前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原始文献资料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叁章分别考察在不同诗学流派及诗学思潮背景下,文人士子接受谢诗的整体风貌,进一步探求此期与清代中后期相比接受谢诗的独特性。绪论中将谢灵运诗歌在不同历史分期中学界对谢灵运诗歌接受方面的文献整理进行整理,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南朝至明代诗坛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艺术风貌论、情意论、陶谢优劣论、谢诗的渊源及影响、谢诗的仿作、谢灵运诗文集考论六个方面,这构成现代学术界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的雏形。第一章为清代前期谢诗接受的基本态势,主要从谢灵运在清代前期诗学地位的起伏、文人对谢诗独特贡献的认知两个方面考察清代前期文人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在清代前期宗唐、宗宋之风下,文人以汉魏六朝诗歌为唐宋诗歌之旨归,王夫之、吴淇、王士禛从抒情与审美传统的角度,认为谢诗内含《诗经》“风雅”精神,不仅有摹山状水之貌、名哲之道,且发诸性情,涵蕴丰富,对谢诗较为推崇。陈祚明从诗歌的情与辞两个方面评论谢诗,认为谢诗皆善辞,但多抒发个人之情,缺乏建安风度,格局较小。贺贻孙认为谢诗辞采华美、意旨丰富,但有句无篇,诗风生涩。同时清代前期文人认为谢灵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山水诗歌题材,二是创变排偶、开唐律之先声,变革诗歌体式。第二章从诗歌的风貌范式、创作技法、情理关系等方面归纳清代前期诗评家对谢灵运诗歌的关注点及评价倾向。具体而言,清代前期诗评家认为谢诗既继承前人清新自然之说,又发现了其内在的深奥与警秀。相比于其诗体风格,清代前期诗评家更关注其诗歌的章法之妙及其在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上造成的艺术效果。在情理关系上,清人认为谢诗景中含情,由情生景,诗人在创作时所写之物、所感之情、所用之语,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妙合无垠,达到自然天成,合乎神理的境界。第叁章从仿作的角度,考察清代前期文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对谢诗的接受。清代前期的拟谢之作,大致可分为效谢体、效谢诗、与谢灵运同题诗叁类。以黄周星、朱彝尊、王摅、钱陈群、陈祖法为代表。清代前期文人对谢诗的拟作既承谢诗叁段论结构又重摹景,摹仿谢诗对动词、形容词在句中的用法同时化用谢句,承继谢灵运山水诗“山象”“水象”等宏大意象的同时多侧重对细微“物象”的刻画,且多以自然意象和地点意象的并置结构句子。结语进一步总结,谢灵运诗歌对“自然论”文艺美学、诗法理论范畴、“清空”意境等诗学发展的贡献,清代之前品评谢诗的基本范式、学谢名家序列等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基本态势,清代前期诗坛形成接受谢诗的文人群体、唐宋诗之争下的谢诗、清人拟谢之作的特点,以及清代中晚期乾嘉诗坛、桐城派及湖湘诗派接受谢诗的大致情况。附录部分辑录邢昉、龚鼎孳、黄周星、施闰章、叶矫然、王摅、朱彝尊、王廷灿、沈季友、陈祖法、钱陈群等诗人拟写谢诗的诗作,分效谢体、咏谢诗、同题诗叁类进行整理。本论文的核心是从清代前期诗坛接受谢诗的诗学背景、谢诗在诗坛诗学地位的起伏、清人对谢诗的定位、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模拟谢诗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清代前期诗坛接受谢诗的基本情况。其中,从原始资料出发,进一步探析清人对谢诗的仿作,是研究谢灵运诗歌在清代接受的突破性进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谢灵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源隆国在宇治平等院的南泉房带领天台宗的阿阇梨们编纂了净土教义书《安养集》。他在该书序文中,把东晋释慧远"与高士谢灵运等"在庐山修行净土业,临终得见圣众来迎一事描述为"思其胜躅,备所庶几也"。这种说法明显不同于我国宋代对谢灵运消极形象的普遍认知。本文通过对其记述的分析,论述日本对谢灵运的认识及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并依据源隆国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程度论及日本中世之初的对外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谢灵运论文参考文献

[1].王郭燕,刘泽华.论皎然对谢灵运诗的推崇原因——以《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2].荒木浩,李佼俐.11世纪日本对谢灵运的认识及评价差异——以源隆国《安养集》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3].曹章庆.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历史分期及情感心态[J].创意城市学刊.2019

[4].陈瑞赞.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的地理考释与诗意新诠[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赵树功.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J].文学评论.2019

[6].王帅.净土修行实践与谢灵运的诗文创作[J].法音.2019

[7].顾农.谢灵运开辟的浙东旅游路线[N].中华读书报.2019

[8].冯萍.浅谈谢灵运山水诗词的造诣[J].汉字文化.2019

[9].周仁富.品谢灵运之悠然——从其山水诗谈南朝刘宋士风[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10].王玉林.清代前期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小谢元嘉体-谢灵运像山水田园类屐-宋代着木屐的老者宋马远《雪屐观梅图》陈耀辉《谢灵运石室山诗卷》

标签:;  ;  ;  ;  ;  ;  ;  

谢灵运论文_王郭燕,刘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