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混合污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水,污水处理,城市,混合型,构筑物,投入产出,藻类。
城市混合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行,高颖[1](2019)在《采用汛期溢流格筛净化城市雨污混合溢流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雨污混合溢流污水(CSO)是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混合溢流污水携带固体垃圾进入受纳水体之后造成水质恶化。削减雨污混合溢流污染是解决城市水体黑臭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措施。借鉴欧洲国家的应用经验,通过安装混合溢流污水格筛,可以有效截留固体垃圾物质,降低COD污染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6期)
张向营[2](2018)在《城市工业园区混合污水处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某工业园区污水厂设计为例,通过分析进水水质的特性,采用了格栅+沉砂+调节+水解酸化+AO+二沉+高密度沉淀+消毒工艺,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8年06期)
罗玉亮[3](2018)在《MSBR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脱氮除磷优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课题采用了七池MSBR工艺,由污泥浓缩池、预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两个序批池(SBR池)组成。此试验装置的进水为混合型城市污水(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水COD值较低,导致该工艺对氮、磷的去除率不高。试验装置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发现序批池排水阶段系统污泥容易流失等问题,导致各池的污泥浓度低于3000mg/L,降低了MSBR工艺对氮、磷元素的去除率。在不考虑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该工艺对氮、磷的去除率成为本次研究最主要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从MSBR工艺进水方式和好氧池中添加悬浮填料等角度考虑,进行相应的改进,然后在改进的基础上,研究混合液回流量对该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本试验运行条件如下:设计进水流量Q为1m3/h,混合液回流量为1.5Q,污泥回流量为1.5Q。上述运行条件不变,对MSBR工艺如下改进:进水方式从原先的预缺氧池单一进水变为预缺氧池和厌氧池同时进水,两个池子的进水流量分别为0.2Q、0.8Q;好氧池中添加悬浮填料等。改进后的MSBR工艺与改进前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在上步试验的基础上,将混合液回流量分别设置为0、Q、1.5Q,其他试验条件不变,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讨论混合液回流量对该工艺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本次试验所得结论如下:(1)在常规MSBR和改进型MSBR对比试验中,发现改进型MSBR和常规MSBR对于COD的去除效果基本相同,平均去除率均稳定在80%左右,平均出水浓度都在20mg/L左右,由此可知,改进后的MSBR工艺对于COD的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出水稳定。对于氨氮的去除,常规MSBR平均去除率为90.51%,改进型MSBR平均去除率为96.94%,提高了6.43%,并且氨氮的出水浓度均在1mg/L以内。可以得出,改进型MSBR工艺较常规MSBR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对氨氮的去除率。在对于总氮的去除,两种工艺的平均去除率都稳定在48%左右,出水浓度在14-15mg/L,达到一级A标准,但是总氮的去除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仍需考虑进一步提高去除率。对于总磷的去除,常规MSBR平均去除率为51.50%,改进型MSBR工艺平均去除率为71.30%,较常规MSBR工艺提高了19.80%,总磷出水浓度稳定在1mg/L以内,所以改进型MSBR工艺确实提高了除磷效率。但是总磷的平均出水浓度未能达到一级A标准,需要考虑进一步提高去除率。(2)在对混合液回流量调整试验研究中,发现混合液回流量对于该工艺COD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叁种工况下COD去除率均在80%左右,出水浓度也都在20mg/L左右,可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混合液回流量对于该工艺氨氮的去除也基本没有影响。叁种不同工况下氨氮去除率均达到了96%左右,出水浓度也都稳定在0.7mg/L左右。混合液回流量对于该工艺总氮去除影响较大。混合液回流量为0、Q、1.5Q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01%、52.30%、49.20%,由此可知,从脱氮效果考虑,混合液回流量为Q最为适合。混合液回流量对于该工艺总磷去除影响也较大。混合液回流量为0、Q、1.5Q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06%、72.24%、71.73%,由此可知,从除磷效果考虑,混合液回流量为0最为适合。最终为了确保氮的去除,试验中混合液回流量采用Q,对于磷的去除,后期考虑加铁盐或铝盐进行去除。(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3-01)
朱凌云[4](2017)在《基于混合投入产出模型的城市污水系统能耗及环境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对城市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环节,系统的水-能-环境影响关系研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能源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构建了全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混合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全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环境影响。相较于传统过程分析法,数据收集量及计算量大幅减少,系统边界更为清晰,同时规避了投入产出法与具体的技术选择脱钩的主要缺陷,提高了系统层面上总体考虑城镇污水污泥能源环境影响的可行性。目前中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高投入、高产污和低效率,使得强调污水、污泥中能源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新概念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基于构建的全国城镇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混合投入产出模型,本研究分别计算分析了传统污水处理系统和新概念污水处理系统各2种类型共4大类的能耗及环境影响,同时预测分析了全国污水系统采用不同情景方式下的能耗及环境影响数值。结果发现,新概念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包括EP和GHG)方面均表现突出,特别是污水引入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泥采用回收农用的新概念模式2,相较于未考虑污泥厌氧消化能源回收利用的传统模式1,GHG、EP、能耗分别降低了 88%,61%和95%,能源环境影响改善巨大。而采用了污泥厌氧消化能源回收利用传统模式2相较于未考虑资源能源回收利用的传统模式1,能源消耗和GHG排放也都得到了较大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了 28%,GHG排放降低了 19.7%。排放标准的科学设定将影响整个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能耗及环境影响,本研究通过计算不同排放污水排放标准下,目前主流处理系统及新概念污水处理系统的能耗与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识别较优的排放标准,为政策手段优化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发现,对于传统污水处理厂模式,是否采用污泥厌氧消化能源回收利用对于结果影响较大。如传统模式1,未采用资源能源回收利用,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二级标准最优。传统模式2采用了污泥厌氧消化能回收利用,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级B标准最优。富营养化影响在两种模式中都是逐渐下降的。新概念污水处理厂模式1,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一级B标准最优,富营养化影响是一级A标准最优。新概念污水处理厂模式2,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影响,能源消耗都是一级A标准最优。新概念污水厂强调资源能源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能平衡排放标准提高所带来的高资源能源消耗。在具体标准制定落实过程中,应考虑各地不同的环境、经济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工艺水平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3)
周小勇,朱鉴强[5](2016)在《城市污水混合垃圾渗滤液脱氮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渗滤液中含有非常高的有机物与氨氮,对于这两种物质的处理主要有场内与场外2种,场内处理存在处理能力有限,投资比较大的问题,因此人们更关注场外的处理。某地某污水处理厂从05年开始接收渗滤液以及其他污水,并于城市污水进行同步的处理。经过实验证明,因为污染物浓度太高,进入的时间不定以及接入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微生物活性太差,反应泥增多的问题,给出水的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11期)
邓芳[6](2016)在《藻类膜深度净化城市污水及其与猪粪混合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两大难题。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净化,可从源头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实现污水的再生利用。利用藻类水处理技术不仅能高效脱氮除磷,获得的藻类生物质也是一种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资源。本文首先采用小颤藻、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叁种藻类膜深度净化城市污水,优选出对污水净化效果好以及挂膜稳定的藻种,并初步研究曝气量对藻类去除能力的影响,然后再将收集的藻类生物质与猪粪混合进行共发酵产沼气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水华鱼腥藻对NH4+-N和TP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8.9%和99.2%,小颤藻对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2%和90.5%。在实验过程中,小颤藻极易附着在载体上,形成的藻类膜最为稳定,因此小颤藻优选为最佳挂膜藻种。(2)曝气能够促进藻类膜生长和脱氮除磷效果,最佳曝气量为1.0 L/min,此时藻类膜对NH4+-N和TP的去除率达到98.9%和95.5%。(3)猪粪与藻类混合质量比对混合原料共发酵产沼气量以及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混合原料比例为2.0时,混合原料中营养物质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粪藻混合发酵产气效率最佳。通过生物产甲烷潜力的研究,各个混合比条件下都遵守Cheynoweth方程且相关系数(R2)都大于0.97,由此该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粪藻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甲烷的规律。(4)酸、碱和热处理后,藻类的溶解性COD浓度均有所增加,且热处理20 min后的溶解率达到最大值。叁种预处理技术均能提高粪藻混合厌氧发酵的沼气产量以及甲烷产量,其中热处理的沼气产量和甲烷产量最大值分别达到4235 m L和2772 mL,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1%和43%,且甲烷累积产量也达到最大值256 m L/gVS。由此可知,叁种处理技术中,热处理的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闫爱萍,李孟,张倩,孙建国,杜青[7](2016)在《水解酸化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枝江市城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为60%~70%的工业废水和30%~40%的生活污水,采用水解酸化工艺作为预处理工艺,混合污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明显提高,处理效果良好。通过检测B/C值、p H值、VFA和VSS浓度等指标发现,当水解酸化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 h时,水解酸化出水的可生化性最好且比较经济;另外,通过对水解酸化池的布水方式、泥位等因素的优化,水解酸化工艺对COD、BOD5和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6.80%、24.82%和95.92%,污水厂最终出水水质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1期)
刘建伟,周晓,夏雪峰[8](2015)在《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厂剩余污泥混合中温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分批厌氧消化的方式,以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厂剩余污泥5组(R1,R2,R3,R4,R5)不同VS配比的混合物料(分别为1∶0,2∶1,1∶1,1∶2,0∶1)为对象,研究了不同VS配比物料的日产气量、累计产气量、甲烷体积百分含量和消化液VFA浓度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物料中生活垃圾比例提高可以提高累计产气量,但产气高峰的出现时间延后;当生活垃圾与剩余污泥VS配比为2∶1时,厌氧消化产气量最高,达8721 m L;混合物料中生活垃圾比例越高,气体中甲烷体积百分含量相对越高;生活垃圾单独厌氧消化时,VFA浓度高达4120 mg·L-1,可能会导致系统酸化。总体说来,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水厂剩余污泥混合中温厌氧消化是可行的,将两种物料进行适宜配比,有利于提高厌氧消化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5年05期)
吴惠敏,李孟,包宇飞[9](2015)在《混合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改造与调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滨州南城污水处理厂进水以印染废水为主,可生化性差。通过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对工艺进行改造,改造后该污水厂主体工艺为"预处理+两级水解酸化+好氧生化处理+混凝沉淀深度处理",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S1期)
李常慧[10](2015)在《改良Carrousel氧化沟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的低负荷培菌试运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合型城市污水成分复杂、工业废水含量大等特点,郑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与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深度处理过程相结合的工艺。介绍了各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及设备配置情况,在低负荷条件下进行培菌启动工作。试运行结果表明,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主要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城市混合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国内某工业园区污水厂设计为例,通过分析进水水质的特性,采用了格栅+沉砂+调节+水解酸化+AO+二沉+高密度沉淀+消毒工艺,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混合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继行,高颖.采用汛期溢流格筛净化城市雨污混合溢流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张向营.城市工业园区混合污水处理设计[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
[3].罗玉亮.MSBR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脱氮除磷优化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4].朱凌云.基于混合投入产出模型的城市污水系统能耗及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7
[5].周小勇,朱鉴强.城市污水混合垃圾渗滤液脱氮试验研究[J].科技传播.2016
[6].邓芳.藻类膜深度净化城市污水及其与猪粪混合发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闫爱萍,李孟,张倩,孙建国,杜青.水解酸化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6
[8].刘建伟,周晓,夏雪峰.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厂剩余污泥混合中温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沼气.2015
[9].吴惠敏,李孟,包宇飞.混合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改造与调试研究[J].给水排水.2015
[10].李常慧.改良Carrousel氧化沟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的低负荷培菌试运行研究[J].辽宁化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