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磷素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黄土高原,生物量,磷酸酶,人工林,微生物,土壤。
土壤磷素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玲,王瑞,李昱,王利民,何春梅[1](2019)在《不等量翻压紫云英处理下黄泥田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泥田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中低产水稻土类型之一,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NPK)、化肥+紫云英(12 000、24 000、36 000、48 000 kg·hm-2)5个处理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的土壤有效磷增幅达10.23%~22.69%,全磷含量增加3.09%~13.31%,以化肥配施24 000 kg·hm-2紫云英(NPK+MV2)增幅最为明显;其中,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36.52%~43.14%,无机磷占56.86%~63.48%;无机磷组分主要以Fe-P和O-P为主,不等量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与NPK相比都有所增加,当翻压量小于NPK+MV2处理时,增加幅度均表现为显着水平,大于NPK+MV2处理时,则差异不显着;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处理水稻产量较NPK增产达12.51%~23.01%,以NPK+MV2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增产1 345.7 kg·hm-2。表明在黄泥田中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能提高土壤磷组分及其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磷含量密切相关,以翻压紫云英24 000 kg·hm-2与化肥配施为较适宜的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周雨舟,刘沛,谭洁,曹胜,黄兰[2](2019)在《湖南柑橘园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柑橘园土壤—叶片—果实系统磷素养分迁移转化规律,在湖南省柑橘主产区的32个柑橘园采集了土壤、叶片与果实样品,研究了柑橘园土壤无机磷形态组成,叶片与果实磷素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pH值平均为4.33;土壤无机磷组分以Al-P和Fe-P为主,分别为205.6和213.3 mg/kg;叶片和果实全磷含量分别为2.69和1.80 g/kg;叶片与果实全磷含量与土壤Al-P和Fe-P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旭军,田慧霞,程小琴,刘莉,韩海荣[3](2019)在《凋落物处理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P)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营造混交林能更好地维持人工林的生产力。了解混交林在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磷组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意义重大。本文采用Tiessen改良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比较了不同林龄(幼龄林15a,中龄林26 a)和凋落物处理(原状CK,去除凋落物NL,加倍凋落物DL,去除根系和凋落物NRL)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15 a和26 a土壤磷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与15 a混交林相比,26 a混交林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O3-Pi、NaHCO3-Po)含量显着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 NaOH-Po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CK相比,DL能显着增加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O3-Pi、NaHCO3-Po)和中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含量,NL和NRL显着降低土壤(Resin-Pi、NaHCO3-Pi、NaHCO3-Po)和中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含量(P <0. 05);稳定态磷(稀HCl-Pi、浓HCl-Pi和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在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差异不显着(P>0.05)。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植物生长(平均胸高断面积)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二艳[4](2019)在《秸秆还田与施磷肥对大豆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大约生产6亿-8亿t。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秸秆已经不是主要的燃烧物质,导致过剩的秸秆被露天焚烧,而秸秆焚烧又会导致大气污染,影响环境质量、气候变化,甚至是人体健康。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可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状,节约化肥用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大豆原产于我国,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其籽粒营养价值很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而大豆是需要磷较多的豆科作物,磷对大豆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根瘤的形成,而其所利用的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研究秸秆还田与施磷肥对大豆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本试验在玉米-大豆隔年种植的轮作方式下,采用框栽的方法进行研究,设秸秆还田和施磷量两个因素。其中秸秆还田为主区,磷肥施用为副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直接翻埋还田(S1)、秸秆焚烧还田(S2)叁种方式,同时设置不施磷(F0)、低磷(F1)、中磷(F2)和高磷(F3)四个磷水平。磷肥选用重过磷酸钙(P_2O_5:44%),F0-F3处理施重过磷酸钙量依次为0、78.4、156.8、235.2 kg·hm~(-2)。氮肥选用尿素(N:46%),施用量为87.5 kg·hm~(-2)。钾肥选用硫酸钾(K_2O:30%),施用量为150 kg·hm~(-2)。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磷肥对R_1、R_5、R_8时期的大豆干物质量、磷素含量与磷积累量、土壤磷组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和施磷肥对大豆叁个取样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都有影响,总体趋势除R_5时期表现不规律外,其它两个时期的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都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也有影响,秸秆焚烧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处理高于秸秆翻埋还田。(2)大豆的植株磷素积累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大豆磷素含量没有明显规律变化;不还田、秸秆直接翻埋还田、秸秆焚烧还田处理对大豆磷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大豆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着。(3)大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叁个指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而秸秆还田处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4)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受施磷水平的影响较明显,其中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H_2O提取磷、残余磷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NaHCO_3提取磷、NaOH提取磷随施磷量的增加未表现出规律性;而秸秆还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芳媛[5](2019)在《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不仅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还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松嫩平原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南部玉米大面积连作。磷在土壤中移动范围很小,但是在植物体内,磷的移动范围却很广泛,它在各个器官内的积累以及分配的多少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促进的作用,还会使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增大。玉米是一种典型对磷极度敏感的作物,但是因为生产中人们经常盲目施肥,同时土壤中各种磷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经常会发生施磷过量或者施磷不足的情况,从而发生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肥料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而土壤中的磷矿石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针对松嫩平原春玉米的生产特点,研究施磷水平与玉米产量关系以及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2016、2017、2018年设置不施磷肥、施常量磷肥(P_20_5:80.7kg/hm~2,与当地生产施用量相近)、施高量磷肥(P_20_5:161.4kg/hm~2)叁种施磷水平。其中,3年连续施磷量不变的连续不施磷肥、连续施常量磷肥、连续施高量磷肥的处理记为P_N、P_C、P_H;为研究施磷水平变化的效果,试验中又设置了2016、2017年不施磷肥,2018年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记为P_(N-C)、P_(N-G);2016、2017年施常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C-N);2016、2017年施高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H-N)。研究了施磷水平对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产量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产明显;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未表现出减产。2.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地上部和籽粒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而根部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地上部、根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小;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除根部外,地上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未表现减少。3.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NH_4Cl提取磷、HCl提取磷和残余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NaHCO_3提取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NH_4Cl提取磷、NaHCO_3提取磷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HCl提取磷、残余磷则相反;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NH_4Cl提取磷未表现为减少,NaHCO_3提取磷、HCl提取磷P_(C-N)未表现减少,而P_(H-N)表现减少,而残余磷与之相反;NaOH提取磷均未表现出一致规律。4.叁年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P_C高于P_H;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磷肥生理利用率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Waqas,Ahmed[6](2019)在《长期施肥与耕作管理对不同农业气候区稻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施肥和耕作管理可能会影响亚热带地区水稻土中磷的组分及磷素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可持续生长。然而,土壤中磷组分对长期施肥和耕作模式的响应仍不明确。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双季稻模式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磷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化肥配施麦秆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气候及水稻耕作管理对磷组分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南昌(NC)、进贤(JX)、宁乡(NX)、重庆(CQ)和遂宁(SN)5个长期施肥试验点中,选择了不施肥(CK)、化肥(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以及安徽省庐江县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麦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并分别从宁乡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选择了4种耕作处理:常规耕作(T1)、秸秆还田常规耕作(T2)、秸秆还田轮作(T3),秸秆还田免耕(T4),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并通过Hedley等(1982)连续分级法测定土壤有机和无机磷形态。结果表明,与CK和NPK相比,NPKM中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SOM)含量以及各试验点的水稻籽粒产量明显较高。长期施肥条件下,NPKM处理的大部分有机P组分(Po)和无机P组分(Pi)在各试验点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NPK和NPKM均降低了稳定P组分,而中度不稳定P组分明显增加。在潮土型水稻土中,与CK和NPK相比,有机物料与化肥的配施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磷素农学效率(AEP)、磷肥回收率和磷肥偏生产力。NPKS和NPKM处理的全氮和矿物氮含量也明显高于NPK。与NPK相比,NPKS和NPKM处理增加了大部分不稳定P组分(NaHCO_3-P)和中等不稳定P组分(NaOH-P),降低了残余态P组分,显着改变了磷素的分布。在耕作试验中,与T1相比,T4处理明显提高了两个试验点中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宁乡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的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二酯酶(DP)活性分别显着提高了39.8%、62.1%和40.3%、54.6%。不同耕作制度对磷的有机和无机组分均有显着影响。与T1相比,宁乡的T4处理不稳定和中度不稳定P组分分别增加29.3%和19.2%,哈尔滨的T4处理分别增加64.7%和33.8%,两个试验点不稳定P组分分别减少10.6%和18.5%。与低NPK处理相比,高NPK处理显着提高土壤的养分有效性,降低磷的稳定性,提高了水稻产量及磷肥农学效率。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及不稳定磷组分,降低了稳定性磷组分。更有利于提高磷素有效性以及对作物的可持续管理。在耕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免耕通过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显着提高了磷的利用率和不稳定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总之,结论表明,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显着影响土壤磷含量和磷有效性,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和生产力。有机物料的添加在土壤P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Hedley连续分级法能较好地测定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未来可利用XANES技术鉴别金属结合态磷,进一步探讨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壤类型下不同磷组分的化学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以及与有机碳储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刘迪[7](2019)在《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对穿透雨改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是限制陆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等许多生态系统过程。由于降水变化影响生态过程的区域差异性,可以预测不同的生态系统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也会不同,但有关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特别是不同磷组分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鉴于黄土高原地区磷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野外控制的穿透雨实验,设置7个穿透雨梯度处理(即增水20%、60%、80%及减水20%、60%、80%和对照),分析降水变化对土壤总磷、速效磷以及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总磷含量为547-750 mg·kg~(-1),速效磷含量平均仅为总磷含量的0.597%,总无机磷、总有机磷和残渣态磷在总磷中的占比依次为71.6%、15.8%、12.6%。穿透雨改变对土壤总磷和总无机磷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对土壤速效磷和总有机磷含量有显着影响。增水处理的速效磷含量高于减水处理,在7个处理梯度上随穿透雨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有机磷含量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总磷、总有机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pH值之间无显着相关性;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总有机磷与pH值负相关。穿透雨变化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和pH值对速效磷含量产生影响。总磷与总无机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0-20cm土壤速效磷与总有机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0-40 cm土层相关性不显着,说明有机磷也是具有生物有效性的部分,表层土中具有效性的有机磷组分比更深层的土壤多。(2)研究区土壤稀HCl提取态无机磷占总无机磷的比例最大,为67.4%,浓HCl提取态有机磷占总有机磷的比例最大,为76.1%。穿透雨变化显着影响了土壤树脂磷、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0-20 cm、20-40 cm土壤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40-60 cm土壤NaOH提取态有机磷的含量,对NaOH提取态无机磷、稀HCl提取态无机磷、浓HCl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土壤树脂磷和土壤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含量在7个处理梯度上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增水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关,NaOH提取态有机磷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穿透雨增加降低了土壤稀HCl提取态无机磷在总磷中的占比,提高了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占比。稀HCl提取态无机磷与树脂磷和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除HCl提取态无机磷含量与速效磷含量不相关外,其余磷分级则表现出显着相关性,HCl提取态无机磷主要包括土壤中的Ca-P和磷灰石,其生物有效性表达十分有限,其余磷形态均具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3)研究区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和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03-513mg·kg·h~(-1)、78.7-443 mg·kg·h~(-1)。0-20 cm和20-40 cm土层增水处理的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高55.9%和88.3%,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分别高109%和121%。增水增加了土壤磷酸酶活性,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对穿透雨增加的响应强于根际土。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磷含量和蔷薇科地上生物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穿透雨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有机磷含量和地上植物改变土壤磷酸酶活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降水增多导致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的流失但影响不显着,说明土壤总磷含量受短期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对于土壤中不同磷组分、根际和非根际土磷酸酶来说,降水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微生物活动和地上植物,改变了土壤中各种磷组分的含量、在总磷中的占比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水变化对溶解性好、有效性高的磷组分(resin-Pi、NaHCO_3-P_i、NaHCO_3-P_o)的影响比溶解性差、有效性低的磷组分的影响大,NaHCO_3-Po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强烈,其响应深度可达60 cm处的土层,resin-Pi、NaHCO_3-Pi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这些磷组分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土壤磷的有效性,另外,降水增加还会增加有效性高的磷组分的含量,同时促进了低有效性无机磷向有效性磷转化,这对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在降水变化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土保持林的继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旭军,程小琴,田慧霞,贾小东,韩海荣[8](2018)在《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间伐是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但间伐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Tissen改良的Hedley磷分级体系对土壤样品进行连续浸提,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照,未间伐;轻度间伐,15%;中度间伐,35%;重度间伐,50%]下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度间伐显着增强了土壤总无机磷含量;轻度和中度间伐显着增强了Resin-Pi、NaHCO_3-Pi、NaHCO_3-Po、NaOH-Pi、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了NaOH-Po含量;间伐对土壤全磷、总有机磷、稳定态磷(HCl-Pi、浓HCl-Pi和浓HCl-Po)和闭蓄态磷(Residual-P)的影响不显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率、土壤微生物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中度间伐能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曾晓敏,范跃新,林开淼,赵盼盼,袁萍[9](2018)在《亚热带不同海拔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及微生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亚热带地区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之一,海拔梯度可能会改变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并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了解不同海拔土壤磷组分状况,对维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戴云山地区不同海拔梯度(1300m和1600 m)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群落特征和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海拔显着影响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与海拔1300 m相比,海拔1600 m处土壤总磷含量减少了48.4%—49.8%,且各磷组分(易分解态磷、中等易分解态磷和难分解态磷)含量也显着降低,淋溶层(A层)土壤的降低程度分别为45.7%、58.6%和38.7%,淀积层(B层)为82.6%、59.9%和31.1%。海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和酶活性亦有显着影响,各类微生物群落和总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s),以及磷酸双酯酶(PD)活性均表现为海拔1600 m <1300 m,但酸性磷酸单酯酶(ACP)活性呈相反的趋势。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磷组分主要受有机碳(SOC)调控,且SOC与有机磷组分(Na HCO3-Po和Na OH-Po)呈显着正相关;磷酸酶和外生菌根真菌(EMF)也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可能是不同海拔黄山松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关键调控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高志强,蔡立群,武均,张仁陟,兰明娟[10](2018)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磷的组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黄绵土有机磷各组分在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效应关系,了解雨养农业区农业系统磷素利用效率,降低过多的磷素投入,进而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应用Bowman-Cole法,测定了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四种耕作措施实施15年后,0~5,5~10,10~20,20~40cm土层的有机磷组分特征.【结果】4个土层免耕与传统耕作差异不大,在秸秆覆盖方式下免耕处理显着高于传统耕作,并且从NT处理与TS处理下4个土层相比较,TS处理均高于NT处理,秸秆覆盖处理高于免耕处理;同时,0~40cm土层加权平均值表现为NTS>TS>T>NT.活性有机磷在各处理间差异显着,0~5cm土层NTS处理下活性有机磷含量显着高于NT、TS、T处理,分别高出11.21%,19.62%,30.75%;0~5cm中等活性有机磷在处理NTS下含量最高,分别较NT、TS、T处理高4.63%,6.71%,8.69%.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以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体含量最大;各处理有机磷组分含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通过研究不同处理下有机磷各组分含量来看,总体均表现为NTS>TS>NT>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利于总有机磷的积累与提高,免耕加秸秆覆盖对本地区的土壤有机磷组分提高明显,增加了土壤磷库的储存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土壤磷素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弄清柑橘园土壤—叶片—果实系统磷素养分迁移转化规律,在湖南省柑橘主产区的32个柑橘园采集了土壤、叶片与果实样品,研究了柑橘园土壤无机磷形态组成,叶片与果实磷素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pH值平均为4.33;土壤无机磷组分以Al-P和Fe-P为主,分别为205.6和213.3 mg/kg;叶片和果实全磷含量分别为2.69和1.80 g/kg;叶片与果实全磷含量与土壤Al-P和Fe-P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磷素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彩玲,王瑞,李昱,王利民,何春梅.不等量翻压紫云英处理下黄泥田土壤磷组分的变化[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2].周雨舟,刘沛,谭洁,曹胜,黄兰.湖南柑橘园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J].湖南农业科学.2019
[3].刘旭军,田慧霞,程小琴,刘莉,韩海荣.凋落物处理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李二艳.秸秆还田与施磷肥对大豆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王芳媛.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Waqas,Ahmed.长期施肥与耕作管理对不同农业气候区稻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刘迪.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对穿透雨改变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刘旭军,程小琴,田慧霞,贾小东,韩海荣.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8
[9].曾晓敏,范跃新,林开淼,赵盼盼,袁萍.亚热带不同海拔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及微生物特征[J].生态学报.2018
[10].高志强,蔡立群,武均,张仁陟,兰明娟.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磷的组分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