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微塑料这一新型污染物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随着塑料年产量的不断增加,塑料垃圾总量随之攀升。大塑料破碎降解成微塑料后在陆地环境中积聚,特别是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区域。当前微塑料污染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其来源主要是陆源塑料垃圾的输入,但是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仍然比较缺乏。陆源微塑料经雨水径流、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到湖泊、河流等淡水大水域中,同时也会进入到池塘、沟渠等小水体中。小水体是全球数量最多的淡水生态系统,具有高物种多样性和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因其体积小且呈斑块状,易受到污染物污染,而目前却并未见小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室内外研究对小水体的环境介质和栖息生物进行了微塑料污染特征的调查,同时探究了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和毒性效应。首先,本研究选取了中国人口密集和人类活动频繁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和浙江的25个小水体进行微塑料分布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微塑料在小水体中普遍存在,不同位点的微塑料丰度存在差异性。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5-21.5个/L;主要形状是纤维,占比87.8%;且聚酯纤维(PES)含量最高,占78.5%。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35.8-3185.3个/kg;纤维和碎片基本各占一半,占比分别是42.6%和55.4%;最多的聚合物类型则是聚丙烯(PP),其中纤维状PP占39.6%,碎片状PP占36.4%。<0.5 mm的微塑料在水体和沉积物中均是最多的,分别占45.5%和69.9%,且随微塑料尺寸的增大,微塑料的丰度呈逐渐减少趋势。然后,以池塘这一在各景观普遍存在的小水体为例,进一步详细探究了雨水径流对小水体微塑料污染的影响。选取美国达勒姆地区3个自然形成和3个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进行了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微塑料调查。结果表明,高密度区的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的表层水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7±1.2个/L,表层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74.8±193.5个/kg,显著高于人口稀疏的绿色区域暴雨残留池的表层水(0.8±1.0个/L)和表层沉积物(97.5±85.1个/kg)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p<0.01)。不同采样季节对比发现,高密度区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丰度随降雨量增多而增加,尤其是沉积物中微塑料显著增加,而绿色区域的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丰度与降雨量无关。对比人工设计的暴雨残留池出入口的微塑料污染发现,沉积物中无差别,但入口表层水中的微塑料丰度高于出口处,猜想微塑料可能随水流分散在整个池塘中或者由出口流出。暴雨残留池中的微塑料尺寸主要集中在<0.5 mm,表层水中以纤维居多,沉积物中微塑料碎片稍多,聚合物类型主要是PP。对比中美小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发现,我国小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远高于美国暴雨池,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国上海和浙江的人口密度大、塑料垃圾产量大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暴雨池中的微塑料随水流从出口流出的原因。微塑料在小水体中的普遍存在和持久性令人担忧,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小水体中的栖息生物摄食,从而对生物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了了解小水体中栖息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我们同时采集了上海和浙江小水体中的4种蝌蚪和食蚊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蝌蚪体内微塑料普遍存在,泽陆蛙(Rana limnochari)、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0-2.7±0.8个/只(按重量计:0-168.5±52.0个/g),0.2-1.9个/只(2.4-56.9个/g),0.5-2.6个/只(35.2-157.9个/g)和1.3-1.8个/只(3.0-4.5个/g)。在同一位点采集的不同种蝌蚪体内微塑料丰度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发现泽陆蛙蝌蚪体长和蝌蚪体内微塑料丰度(以个体计算)存在正相关性(pc=0.589,p<0.001)。通过分析环境介质和蝌蚪体内的微塑料特征,同时结合蝌蚪的生活习性,我们认为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水体。食蚊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0.2个/条(0-1.9个/g),显著低于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这可能与生物的摄食方式及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时间有关。前面已经证实微塑料在小水体的栖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为了探究生物如何摄入微塑料,是否能够排除微塑料以及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如何,接下来我们在室内进行模拟暴露实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利用室内经典的两栖类模式生物——热带爪蟾的蝌蚪以及荧光示踪粒子——聚苯乙烯微球探究了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毒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微球(1和10μm)可以通过口和鳃进入蝌蚪体内。在暴露1 h后即可进入蝌蚪体内,但6 h后便以粪便的形式排出,48 h的摄入实验显示微球在蝌蚪体内的积累有浓度效应,但无时间效应。暴露后的蝌蚪在清水中培养,第一天就将大部分微球排出体外,之后逐渐下降,到第六天仍有少量残余。研究还发现缺乏食物的情况下,蝌蚪会大量摄入塑料微球,且很难将其排出。随着水环境中的微塑料丰度持续增加,相较之下生物可利用的食物变少,那么它们可能会摄入更多的微塑料,加剧微塑料的毒害效应。目前室内研究大多数主要还是使用微塑料颗粒或碎片来进行研究,而与野外调查检测到最多的是塑料微纤维的事实不符。为了探究具有环境特征的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我们选择了小型模式鱼种——青鳉鱼为受试生物,进行了常用纤维PES微纤维和PP微纤维21天亚急性暴露的研究。在青鳉鱼的口腔、咽部、鳃腔和肠道中均发现了微纤维,通过对粪便中微纤维的量化发现一条青鳉鱼每天可以摄入1,367±819个PES微纤维或者157±105个PP微纤维。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暴露组青鳉鱼的鳃弓和鳃丝表面破损,鳃腔中的黏液增多,同样组织学切片显示鱼鳃和鳃腔均发生细胞水平的病变,如动脉瘤、上皮突起、部分的和完全的上皮融合以及上皮紊乱。另外还发现暴露组青鳉鱼的前肠上皮细胞中的粘液细胞和分泌物增加。但是21天暴露并未对成鱼的身体状况、性腺和肝脏指数以及胚胎发育造成显著影响,只是PP微纤维暴露增强了青鳉鱼的生殖能力。该研究提供了微纤维毒性的新证据,并确定了微纤维进入和排出鱼体的关键途径。综上所述,微塑料在淡水小水体的表层水、表层沉积物和栖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并且小水体微塑料污染不亚于其他淡水大水域,两栖类蝌蚪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其他水生生物也较高。由此可见,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的背景越高,可能对淡水生物的影响越大。此外,小水体呈斑块状,体积小易受人类影响,非常脆弱。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对其依赖性极高的栖息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而且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本研究丰富了淡水微塑料污染数据,增进了人们对小水体的认识,而且提供了微塑料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的新证据,为微塑料的管控和法案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由本研究可知,此前对小水体微塑料高污染现状的忽视,可能低估了陆源污染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贡献。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小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胡玲玲
导师: 施华宏
关键词: 微塑料,小水体,蝌蚪,青鳉鱼,毒性效应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7049),留学基金委([2017]3109)
分类号: X55;X171.5
总页数: 171
文件大小: 6554K
下载量: 1268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鄂州市洋澜湖治理看我国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突发性水体污染对船舶海上行驶影响建模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20(02)
- [3].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综述[J]. 四川水泥 2020(07)
- [4].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治理技术与对策[J]. 环境工程 2020(08)
- [5].邯郸市水体污染防治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6(14)
- [6].常德市水体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07)
- [7].人工湖水体污染产生原因与防治手段——以沈阳市北郊某人工湖水体污染现状为例[J]. 吉林农业 2017(16)
- [8].水体污染分析与修复技术[J]. 化工管理 2017(33)
- [9].水体污染的来源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5)
- [10].水体污染与自净方法分析[J]. 民营科技 2015(07)
- [11].北京市食药监局:网传水体污染致北京淡水鱼下架不可信[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47)
- [12].校园环境污染从哪来怎么治[J]. 平安校园 2016(11)
- [13].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J]. 浙江园林 2017(02)
- [14].小型水体污染修复的方法现状和展望[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10)
- [15].某市城区黑臭水体污染特征调查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10)
- [16].贵州省黑臭水体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 环境与发展 2020(06)
- [17].大伙房水库以上水体污染来源及时空分布特征[J]. 吉林水利 2020(07)
- [18].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探讨[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8(11)
- [19].城市黑臭水体控源截污技术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3)
- [20].长春市东新开河流域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9(11)
- [21].装卸港口水体污染防治措施探讨[J]. 低碳世界 2018(08)
- [22].试析水体污染与防治[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0)
- [23].基于系统论的区域水体污染治理思考[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05)
- [24].基于WebGIS的一维水体污染扩散模拟的实现[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11)
- [25].浅议水体污染及对策[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12)
- [26].松花江水体污染资料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J]. 黑龙江档案 2008(05)
- [27].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总述[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9)
- [28].水体污染控制技术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05)
- [29].环境矿物材料在水体污染治理进展中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12)
- [30].介绍水体污染的三种鉴别方法[J].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