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王翔,姜曙,刘艳辉,毛庆

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王翔,姜曙,刘艳辉,毛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分型,前瞻性研究,腰穿脑池造影

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王翔,姜曙,刘艳辉,毛庆[1](2011)在《CT脑池造影动态扫描在蛛网膜囊肿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CT脑池造影(CTC)动态扫描的方法对蛛网膜囊肿进行分类和治疗。方法共纳入74例症状性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38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CTC检查。腰穿碘海醇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的1、3、6、12、24及48 h分别行CT扫描,测量蛛网膜囊肿内及囊外蛛网膜下腔的CT值,评估囊内外脑脊液交通情况。另外36例对照组患者未行CTC,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根据CTC及动态扫描的结果,蛛网膜囊肿被分为3种类型:完全交通性,不完全交通性及非交通性囊肿。其中诊断为不完全交通性及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28例患者进行手术囊肿切除,其他10例完全交通性蛛网膜囊肿进行观察随访。在CTC组中,所有手术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10例观察患者中,9例患者症状有缓解或者未加重。在对照的未行CTC直接手术的36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症状并未有改善。结论基于CTC动态扫描确定的3种蛛网膜囊肿类型,有助于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在症状性蛛网膜囊肿患者中,完全交通性型可以不需要手术干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姜曙[2](2007)在《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硬脑膜下积液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目的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硬脑膜下积液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发病机理,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的平均CT值,绘出折线图,计算各折线段的斜率K值,并经T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一)正常对照组各脑池造影剂6小时达高峰浓聚,24小时内完全廓清,脑室系统罕见脑脊液返流现象;(二)硬脑膜下积液组各脑池多延迟至12小时才达中等程度的造影剂浓聚,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脑室系统脑脊液返流现象较多见;(叁)积液腔显影存在“慢进型”与“快进型”两种方式,均在12小时达中低程度显影,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四)硬脑膜下积液腔内的蛋白含量及有形细胞含量均较正常脑脊液高。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反映硬脑膜下积液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变化的特点及规律;(二)硬脑膜下积液存在明显的脑脊液循环与吸收障碍;(叁)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存在类似的特点与规律;(四)活瓣作用在硬脑膜下积液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五)硬脑膜下积液是脑脊液动力学异常改变、活瓣机理、渗透机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将硬脑膜下积液分为单纯型与脑积水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第二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蛛网膜囊肿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目的以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为例,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蛛网膜囊肿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枕大池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囊肿腔的平均CT值,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特点。结果(一) 4例患者脑池系统6小时达造影剂浓聚高峰,枕大池囊腔内48小时仍无造影剂浓聚;四脑室可见脑脊液返流现象,24小时仍未完全廓清;(二) 1例患者枕大池囊腔内至24小时才有造影剂充填,至48小时方完全廓清;(叁) 7例患者枕大池内无法辨认囊性占位,造影剂在脑池系统内1~6小时为平台期及高峰期;部分四脑室出现造影剂充填;造影剂24小时完全廓清。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对于区分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与变异扩大的枕大池,具有直观、清楚、准确的特点;(二)根据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的显影和廓清规律,可将蛛网膜囊肿分为完全性蛛网膜囊肿、变异扩大脑池以及不完全性蛛网膜囊肿,除变异扩大脑池不需要手术外,其余两种类型均主张积极手术。第叁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小结)本研究通过对硬脑膜下积液、蛛网膜囊肿、脑积水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与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一)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有可能取代同位素造影用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二)应用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显影与廓清规律,可明确上述疾病的具体分型,有利于从发生机理的本质层面去认识和理解疾病,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叁)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在发病机理上存在相关性,在治疗原则上存在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4-30)

吴文韬[3](2006)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硬膜下积液的脑脊液动力学规律,探讨其发病机理,提出分型建议,从而指导治疗。 方法:设立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释放脑脊液3ml后注入等量非离子性造影剂Omnipaque,在0、1、6、12、24、48小时各时间点行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的平均CT值,分别将其画出折线图。通过CT值的动态变化分析脑脊液动力学规律,经T检验对比折线的斜率K值,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速度的统计学及临床差异。 结果:病例组脑池的造影剂显影高峰较之对照组延后约6小时,平均CT值水平也低于对照组,并且所有病例造影剂的显影与廓清速度经T检验统计均明显慢于对照组,24小时不能廓清,直到48小时才基本廓清,而对照组在24小时即已基本廓清。除此以外,病例组中许多脑池在造影剂显影过程中常出现部分或一侧显影较差的现象。造影剂在四脑室的廓清规律同其它脑室有所区别,部分病例及正常对照均有造影剂显影,而病例组其余脑室中部分仍然存在显影高峰及24小时无法廓清的事实,与蛛网膜下腔的规律接近,但无显影的患者与对照比较却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通过折线图及T检验显示积液腔造影剂呈现两类显影方式:快进型及慢进型(具体见附图),两种类型的显影速度差别体现在造影后前6个小时以内,具有显着性差异。积液常规检查示蛋白及红细胞含量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01)

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硬脑膜下积液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目的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硬脑膜下积液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发病机理,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积液腔的平均CT值,绘出折线图,计算各折线段的斜率K值,并经T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一)正常对照组各脑池造影剂6小时达高峰浓聚,24小时内完全廓清,脑室系统罕见脑脊液返流现象;(二)硬脑膜下积液组各脑池多延迟至12小时才达中等程度的造影剂浓聚,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脑室系统脑脊液返流现象较多见;(叁)积液腔显影存在“慢进型”与“快进型”两种方式,均在12小时达中低程度显影,廓清速度明显减缓,24小时后形成平台期,需48小时才完全廓清;(四)硬脑膜下积液腔内的蛋白含量及有形细胞含量均较正常脑脊液高。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反映硬脑膜下积液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变化的特点及规律;(二)硬脑膜下积液存在明显的脑脊液循环与吸收障碍;(叁)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的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存在类似的特点与规律;(四)活瓣作用在硬脑膜下积液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五)硬脑膜下积液是脑脊液动力学异常改变、活瓣机理、渗透机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将硬脑膜下积液分为单纯型与脑积水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第二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蛛网膜囊肿诊断价值的定量研究目的以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为例,采用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技术对其在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价值进行定量研究,揭示蛛网膜囊肿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的特点及规律,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枕大池病例组及对照组,经腰穿在0、1、6、12、24、48小时等各时点行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测量各脑池、脑室及囊肿腔的平均CT值,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造影剂显影及廓清规律的特点。结果(一) 4例患者脑池系统6小时达造影剂浓聚高峰,枕大池囊腔内48小时仍无造影剂浓聚;四脑室可见脑脊液返流现象,24小时仍未完全廓清;(二) 1例患者枕大池囊腔内至24小时才有造影剂充填,至48小时方完全廓清;(叁) 7例患者枕大池内无法辨认囊性占位,造影剂在脑池系统内1~6小时为平台期及高峰期;部分四脑室出现造影剂充填;造影剂24小时完全廓清。结论(一)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对于区分枕大池蛛网膜囊肿与变异扩大的枕大池,具有直观、清楚、准确的特点;(二)根据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的显影和廓清规律,可将蛛网膜囊肿分为完全性蛛网膜囊肿、变异扩大脑池以及不完全性蛛网膜囊肿,除变异扩大脑池不需要手术外,其余两种类型均主张积极手术。第叁部分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小结)本研究通过对硬脑膜下积液、蛛网膜囊肿、脑积水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动力学的定量研究与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一)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有可能取代同位素造影用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二)应用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定量分析方法,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的显影与廓清规律,可明确上述疾病的具体分型,有利于从发生机理的本质层面去认识和理解疾病,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叁)硬脑膜下积液与脑积水在发病机理上存在相关性,在治疗原则上存在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王翔,姜曙,刘艳辉,毛庆.CT脑池造影动态扫描在蛛网膜囊肿诊治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2].姜曙.脑池造影计算机断层动态扫描对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疾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7

[3].吴文韬.脑池造影CT动态扫描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对照研究[D].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脑池造影动态扫描论文-王翔,姜曙,刘艳辉,毛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